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周日不投)、2次/d和3次/d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摄食率、饲料利用情况和全鱼及其组织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星斑川鲽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2次/d(周日不投)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但与2次/d和3次/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d(周日不投)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稍高于2次/d和3次/d组,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不受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2次/d(周日不投)组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周日不投)组和3次/d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水分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肌肉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粗蛋白含量1次/d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彭泽鲫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质量为(55.25±0.61)g的彭泽鲫幼鱼2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4组试验鱼以不同的投喂频率(分别为4、3、2、1次/d)投喂,试验期为6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彭泽鲫的终末体质量、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升高的趋势,3次/d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最高,显著高于1次/d组和2次/d组(P0.05),但与4次/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彭泽鲫幼鱼的饲料系数未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1次/d组的肝脏指数和内脏指数显著性的低于2次/d组和3次/d组(P0.05),2次/d组和3次/d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1次/d组和4次/d组(P0.05)。肠道指数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1次/d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3次/d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2次/d组(P0.05),与1次/d组、4次/d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与肌肉品质,彭泽鲫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3.
利用2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7.49%(以下简称a)和20.55%(以下简称b)的饲料循环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10±0.05) g的奥尼罗非鱼,研究投喂方式对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共设置7种投喂方式:(1)连续投喂a(A组);(2)连续投喂b(B组);(3)1 d投喂a接着1 d投喂b(1A/1B组);(4)2 d投喂a接着2 d投喂b(2A/2B组);(5)2 d投喂a接着3 d投喂b(2A/3B组);(6)3 d投喂a接着2 d投喂b(3A/2B组);(7)3 d投喂a接着3 d投喂b(3A/3B组),每种方式设3个平行试验组,共进行60 d.结果发现:B组的生长表现最差;1A/1B、2A/3B、3A/2B组的特定生长率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蛋白质效率、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A组(P<0.05),养殖成本显著低于A组(P<0.05);A、3A/2B、3A/3B组的脏体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1A/1B组的成活率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A、1A/1B、2A/3B、3A/2B组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除B组外,各组全鱼粗蛋白含量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投喂的方式对血清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A组相比,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降低,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提高,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加.结果表明3A/2B组的投喂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4.
饵料对雌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40 d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饵料对不同育成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的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雌蟹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出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肌肉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粗蛋白含量中规格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而杂鱼组雌蟹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显著高于大规格(P<0.05);不同饵料相同育成规格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肝胰腺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肝胰腺粗蛋白、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粗脂肪含量小规格和中规格显著高于大规格(P<0.05),而杂鱼组雌蟹粗脂肪含量小规格和大规格显著高于中规格(P<0.05);不同饵料3种育成规格粗脂肪含量,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卵巢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3种规格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随着规格增大显著递减(P<0.05),粗灰分含量大规格显著高于中规格和小规格(P<0.05);杂鱼组粗脂肪含量大规格显著低于小规格(P<0.05);不同饵料相同育成规格间,小规格水分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高于杂鱼组(P<0.05),3种规格粗脂肪含量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总体实验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以及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饵料不同规格以及相同育成规格不同饵料组可食部分营养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P>0.05或P<0.05)。研究亮点:目前国内外有关饵料对不同育成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量以及体成分影响的比较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华绒螯蟹雌蟹为研究对象,分析投喂基础饲料添加3%的全豆油的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对不同育成规格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为市场购蟹提供指导,也为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饲料淀粉水平对淡水黑鲷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制5组等蛋白质等脂肪,不同淀粉水平(26%、30%、34%、38%、42%)的饲料,网箱养殖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60 d,初始体重为(4.02±0.11)g,探讨其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淀粉含量34%组相对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间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8%和42%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26%和30%组(P<0.05);34%组全鱼以及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6%、30%和42%组(P<0.05),全鱼以及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淡水黑鲷脏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42%组肝体比显著高于26%、30%和34%组(P<0.05);各组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实验结果分析,淡水黑鲷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为34%~38%。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以800尾左右体重0.8~1.8g的日本沼虾为实验材料,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两个平行组,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的增重率和含肉率有显著影响,投喂频率为3次/d时,增重率最高;对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但投喂频率在3次/d时性腺指数最高。(2)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的虾体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初水分、粗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粗灰分含量有随投喂频率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而粗脂肪含量有随投喂频率增加而下降的趋势。(3)根据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日本沼虾的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7.
黄霉素对草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黄霉素(2、46、和8 mg/kg)对草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每组设2个重复水箱,每箱随机放鱼20尾,每天投喂4次,每周称重1次并相应调节投喂量。结果表明:试验组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试验组草鱼的生物学综合评价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6 mg/kg黄霉素的试验组草鱼的生物学综合评价最好(122);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草鱼饲料中适量添加黄霉素,能降低饲料系数,促进草鱼生长,对鱼体营养成分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将点带石斑鱼幼鱼(15±0.5) g,随机分为3组,每组投喂不同饵料,分别为鱼肉组、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饵料组(小杂鱼和配合饲料交替投喂),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测定各组幼鱼生长指标、全鱼营养成分、肠胃消化酶活性及肝脏磷酸酶活性以研究这3种饵料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消化功能及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肉组和混合饵料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肠、胃蛋白酶活性呈现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肠淀粉酶活性趋势相反且差异显著(P<0.05);各组肠、胃脂肪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肉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鱼肉肝脏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混合饵料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各组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含量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趋势相反,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小杂鱼在各方面都要优于配合饲料,交替投喂小杂鱼和配合饲料是一种较好的投喂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糖及糖水平对松浦镜鲤GH(Growth hormone)/IGF-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基因表达和鱼体组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8.30±0.15) g的松浦镜鲤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分别饲喂添加25%和50%的淀粉(LS/HS)和葡萄糖(LG/HG)饲料,试验周期为60d。试验结果表明:HS组和LS组的GH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LG组(P<0.05)。HS组的IGF-I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LS组和LG组(P<0.05)。各试验组的鱼体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HS 组的水分值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HS 组的Leu含量和Cys含量显著低于LG组 (P<0.05),Ala含量显著低于LS组和LG组 (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氨基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半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高水平的淀粉抑制了GH基因和IGF-I基因的表达,同时增加了全鱼粗脂肪含量、降低了一些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18~22℃下,研究了不同投饲频率(1次/d、2次/d和3次/d)和饵料种类(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4.96 g±0.08 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8 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P>0.05);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成活率、蜕壳率均高于鲜杂鱼组;投饲频率相同时,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各组饲料转化效率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各组幼蟹的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种类和投饲频率对幼蟹体成分无交互作用(P>0.0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鲜杂鱼组幼蟹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代谢能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配合饲料组幼蟹则与其呈相反态势;各组幼蟹的排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下降,配合饲料组排粪能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适宜投饲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3次/d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5次/d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瓦氏黄颡鱼幼鱼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2.
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3次/d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5次/d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瓦氏黄颡鱼幼鱼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建鲤适宜的投喂模式。【方法】以初始质量(33.52±0.17)g的建鲤鱼种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添加0.0g/kg(对照饲料)和5.0g/kg(试验饲料)Ala-Gln的等氮(350g/kg粗蛋白)、等能(17kJ/g)饲料,采用5种不同的Ala-Gln投喂模式(Ⅰ.连续8周投喂对照饲料(对照组);Ⅱ.试验饲料2周间隔投喂;Ⅲ.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后4周投喂对照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Ⅳ.前4周投喂对照饲料,后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Ⅴ.8周连续投喂试验饲料),研究Ala-Gln投喂模式对建鲤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Ala-Gln连续投喂和间隔投喂时,建鲤的生长性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平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4周间隔和连续8周投喂组(P0.05),2组4周间隔投喂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平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高于8周连续投喂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后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Ala-Gln的4种不同投喂模式下,建鲤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蛋白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间隔投喂组和前4周投喂试验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组建鲤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连续8周投喂组(P0.05);只有8周连续投喂组建鲤的白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la-Gln可提高建鲤的生长、饲料利用和白肌粗蛋白质含量,但不同投喂模式间有显著差异,从建鲤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角度,并结合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考虑,建议采用2周间隔投喂模式或前4周投喂添加Ala-Gln饲料的4周间隔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10年5月于福建省连江县岗屿网箱养殖海区,采用2组不同干粉料原料添加小杂鱼配制而成的软颗粒饲料,与40%冰鲜小杂鱼进行了投喂真鲷对比试验,经过350~355 d的养殖,以小杂鱼投喂的对照组收获总重量372.00 kg,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减少2.62%和8.37%,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收获尾均重636.86 g,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增重7.10%(P<0.05)和2.75%(P>0.05);对照组增重率为236.00%,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降低3.75%(P>0.05)和10.84%(P<0.05);对照组特定生长率为0.492%,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增加2.50%(P>0.05)、0.08%(P>0.05);对照组成活率为58.53%,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降低了9.69%和11.91%,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饵料系数为7.32,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增加1.48倍和1.61倍,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真鲷每增重1 kg所需饲料成本为19.77元,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增加15.68%和8.51%,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0.3%β 葡聚糖和0.15%、0.25%低聚果糖,饲喂中华鳖幼鳖100d,测定中华鳖的生长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的活力。结果表明,添加0.25%低聚果糖显著提高了幼鳖增重率(P<0.05)和成活率(P<0.05);添加0.3%β 葡聚糖也有提高幼鳖增重率和成活率的趋势,但不显著(P>0.05)。在血清酶活力方面,添加0.25%低聚果糖组SOD酶活力比对照组高31.3%(P<0.05),而添加0.3%β 葡聚糖组的SOD酶活力比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0.3%β 葡聚糖组和0.25%低聚果糖组间溶菌酶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0.3%β 葡聚糖和0.15%、0.25%低聚果糖,饲喂中华鳖幼鳖100d,测定中华鳖的生长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的活力。结果表明,添加0.25%低聚果糖显著提高了幼鳖增重率(P<0.05)和成活率(P<0.05);添加0.3%β 葡聚糖也有提高幼鳖增重率和成活率的趋势,但不显著(P>0.05)。在血清酶活力方面,添加0.25%低聚果糖组SOD酶活力比对照组高31.3%(P<0.05),而添加0.3%β 葡聚糖组的SOD酶活力比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0.3%β 葡聚糖组和0.25%低聚果糖组间溶菌酶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在室外自然条件下(2~8℃),将初始平均体质量(275.5±33.9)g的花羔红点鲑饥饿处理0(对照组),5,10,15,20 d,再投喂饵料,然后再饱食15 d,研究短期饥饿胁迫对花羔红点鲑生长率和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和再投喂对花羔红点鲑的生长有显著影响。随饥饿时间延长,花羔红点鲑的体质量不断下降,体质量损失率逐渐加大,各处理组(0,5,10,15,20 d)体质量损失率分别为0,3.59%,7.06%,7.61%,9.92%。花羔红点鲑在继饥饿后再投喂,其体质量逐渐增加,体质量增长率随饥饿时间延长不断增加。各处理组(0,5,10,15,20 d)体质量增长率分别为5.25%,11.10%,12.81%,17.93%,19.13%。花羔红点鲑继饥饿后再投喂,通过对各处理组特定生长率(SGR)、摄食率(FR)和饲料效率(FCE)的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10 d组的特定生长率要高于对照组(0 d),但差异不显著(P>0.05),15 d,20 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5 d组摄食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10 d,20 d的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15 d组的摄食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随饥饿时间延长,各处理组饲料效率不断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饥饿和再投喂对花羔红点鲑耗氧率影响显著。花羔红点鲑的代谢率(耗氧率)出现阶段性变化,在饥饿状态下,前期(0~10 d)耗氧率下降速度较快,由217.7 mg/(kg.h)降至157.9 mg/(kg.h),而后期(10~20 d)下降速度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对照组耗氧率明显要高于饥饿组,其数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再投喂后,花羔红点鲑的代谢率上升,饥饿20 d以内的鱼经过10 d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间歇投喂模式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1 d·次-1的连续投喂为对照组,采用2 d·次-1的间歇投喂模式,设置正常投喂量(100%)的125%、150%、175%和200%共4组投喂水平,对平均体重为 (3.41±0.05) g的刺参投喂30 d,对刺参的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间歇投喂模式能够对刺参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刺参特定生长率随着投喂水平的上升而增加,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刺参增重率与投喂水平呈正相关,200%组达到最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刺参摄食率逐渐升高,而饲料转化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200%间歇投喂处理的刺参摄食率显著高于100%连续投喂处理,而200%和125%间歇投喂处理的刺参饲料转化率与100%连续投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间歇投喂模式对刺参蛋白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125%、150%组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175%、200%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投喂模式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基于刺参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的转化利用,认为在刺参工厂化养殖中采用2 d·次-1的间歇投喂模式,以175%~200%投喂水平进行养殖管理,能够满足刺参的正常摄食需求,有效促进刺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