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80年代以来,南海底层鱼类资源正在衰退,渔船单位功率产量逐年下降,而且大部分为低值下杂鱼,优质鱼只占10%,渔船生产效益低,以致一些底拖网渔般被迫停产或转产,拖网渔业潜在崩溃危机。另一方面,南海渔场尤其海南岛周围水域中下层鱼类资源(如带鱼、马鲛鱼等)有待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2.
南海大目拖网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底鱼资源八十年代以来正在衰退,而中下层鱼类资源有待开发的潜力巨大,但传统的小网目低网口底拖网却无法捕获这些高水层鱼类。为了减轻南海底鱼资源的捕捞压力,充分合理地利用中下层优质鱼类资源,南海水产研究所渔捞技术研究室与海南省水产局海洋处联合试验了两种南海最大网目尺寸的大型拖网,并获得成功。现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以来,南海拖网渔业发展迅速,渔船数量猛增,渔获量逐年增大。但渔船单位功率产量连年下降,说明底鱼资源正在衰退。相反,中下层鱼类资源捕捞潜力依然巨大。于是,1988~1989年我们进行了南海机轮单船四片式拖网的研究,并获得成功,且正式通过了专家技术鉴定。 材料和方法 推广应用的网具是在1988~1989年研制的单船四片式拖网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优化设计制作成具有南海各地特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在我国南海机轮拖网渔业中,捕捞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底层鱼类正在减少,近底层鱼类有所增加,但是机轮拖网的网具结构根本没有改变,几十年来一直在使用着传统的二片式底拖网。二片式拖网虽然具有结构简单,装配容易,贴底性能好等优点,但由于受到自身网型结构的限制,致使网口高度  相似文献   

5.
带鱼是南海最重要的渔业捕捞对象之一。本文应用上岸渔获调查法,统计分析了2010年秋季至2013年夏季带鱼渔获量变化和季节差异,比较了拖网、刺网和钓业三种作业方式中带鱼产量所占比例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各季节带鱼上岸渔获量按渔获量大小排序依次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三种作业方式中,拖网是捕捞南海带鱼最主要的作业方式,拖网渔业的季节变化主导了上岸带鱼渔获量的季节变动。拖网捕捞强度高、渔获选择性差导致带鱼资源出现被捕捞过度迹象。本文建议采用功率合并方法将中小吨位拖网渔船功率指标用于新建大吨位灯光罩网渔船,以优化海区捕捞作业结构,提高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力度。同时,建议制定严格的渔船管理制度,结合油价补贴政策开展南海渔船渔捞日志收集工作,进一步完善南海渔业资源的监控管理体系,为带鱼资源的养护、评估与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海南部渔场是广西拖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传统作业区域之一。然而,近年来该海域渔业涉外事故频发,广西渔船损失惨重。为了规避涉外事故,广西拖网渔船不得不频频中断正常生产,转移到南海外海其它涉外风险较低的渔场作业。2013年5月以后,在南海外海生产的广西拖网渔船陆续撤出南海南部,至今未恢复生产。本文采用南海捕捞信息动态采集网络和信息渔船2013年的生产记录,通过统计及对比,分析拖网渔船从南海南部转移后面临的困境和成因。结果表明,渔船转移到6°N以北的南海外海渔场生产,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减少31.25%、优质鱼类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全部航次亏损,生产难以为继。目前南海南部的生产态势明显不利于南海外海渔业的发展。本文提出恢复和坚持南海南部生产是南海外海拖网渔业发展的基础,有关部门应加强渔场巡航护渔、组织综合编队生产及加大对渔船开发南海南部渔业资源的支持力度。为了进一步发展南海外海拖网生产,建议在南海南部探索试验共同渔区模式。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以西底拖网渔业(是指在长崎以西东、黄海渔场作业的对拖网渔业)是长崎市的基干渔业,在上世纪60年代时,是以西底拖网渔业的鼎盛时期,曾拥有底拖网作业船780艘,经营企业近70家,最高年产量为37万t,然而进入70年代后,随着东、黄海底鱼资源的衰减和日、中、韩三国底拖船在渔场上的竞争激烈,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后,随着新的日中渔业协定和新的日韩渔业协定的正式生效以及在东海设置了中间水域和暂定措施水域等,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虾拖网的副渔获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拖虾是南海捕捞渔业的一种主要作业方式,南海北部的珠江口是广东省虾拖网的优良渔场之一。文章以珠江口铜鼓水道虾拖网渔业生物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渔业的副渔获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虾拖网渔获种类多,以底栖鱼类和甲壳类为优势类群;副渔获的组成在不同月份有所变化;副渔获比例较高,虾与副渔获之比为1:10-1:19;副渔获中大部分鱼种未达到可捕规格,对幼鱼资源造成损害。建议渔业管理部门重视对副渔获问题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当前,群众渔业小型渔轮的拖网网具,已实现了四个大转变,一是由底层拖网向中层、变水层拖网转变;二是网目由小网目向特大网目转变,达到了10—13m;三是网型由小型向大型转变,达到500—700m;四是拖速由低速向快速转变。从而实现了“大网快拖”,以适应捕捞中、上层鱼类的需要。 一、四片—二片式双船变水层拖网的设计要点 1、网口周长和网目大小的关系: 主机功率为150KW的钢质渔船,根据我们所设计的目大为1—8m的四片式拖网有关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当拖速要求3.8—4节时,网口周长和网目大小的关系为C=197.697L~(0.255) 式中:C—网口周长(m) L—网目尺寸(m) 按此公式计算,150KW的钢质渔船,当网目为8m时,计算得C=335.96m。 2、网口周长和主机功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定性调查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6~7月,对黄渤海区沿海一线的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的拖网渔具渔法情况进行了综合定性调查(访问)和定量(测量)研究,调查分析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原理、渔期、渔场、渔具配比、渔船功率等及网口周长、网衣总长、网口网目尺寸、囊网最小网目尺寸等现状。结果表明,环黄渤海区共有各种类型的拖网船25000余艘;小型拖网渔船比例高达80%,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域和黄海的部分近岸海域。共调查到34种拖网网型,分别为:有翼单囊单船小型底拖网7种,有翼单囊单船小型浮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底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浮拖网两种,单船桁杆多囊拖网1种,单船桁杆、框架单囊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中型底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大型底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单船大、中型浮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双船中型底拖网3种和有翼单囊双船大、中型浮拖网5种。拖网捕捞强度大大超出渔业资源承受能力,渔获物品种低值、幼小;生计渔业与商业捕捞矛盾突出。翼网和网口网目尺寸大型化、囊网网目尺寸小型化,整个网具大型化;最大网型翼网网目尺寸16000mm,网口网目尺寸15000mm,网口周长840m,网衣总长长度170m,囊网最小网目尺寸40~45mm或18~20m...  相似文献   

11.
受渔业水域污染、过度捕捞和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等因素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信息,今年一季度,河北省的8283艘捕捞渔船中,已有3047艘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占渔船总数的36.8%。江苏大部分底拖网休渔期未到就已全部停港歇产。山东省自4月份以来,各类渔船虽全部投入生产。但因资源总体状况不理想,1到4月全省海洋捕捞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  相似文献   

12.
<正> 二长棘鲷 Paragyrops edita Tanaka 是鲷科鱼类中仅次于真鲷的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为近来海洋鱼类增养殖的重要鱼种之一。是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暖水性底栖鱼类。分布较广,北自日本南部,朝鲜近海,南至印度尼西亚都有栖息。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北部湾,都构成底拖网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性喜集群,适应性较广。根据南海水产研究所1964~1965年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  相似文献   

13.
“以西底拖网渔业”系指在东经128°30′以西的东海,通常用对船拖网,以捕捞底层鱼类为主的渔业。在最盛期的1955年,日本在下关、户畑、福岗、唐津、长崎等5个基地,总共拥有769艘渔船,年产量近40万吨。然而,最近因减船、停业等因素,船只已减  相似文献   

14.
《水产科技情报》1975,(1):26-28
一、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的现状 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20年前后,岛根县的渔船开始在长崎县五岛列岛近海进行对拖作业,这就是以西底拖渔业的开端。之后,渔场逐步向外海扩展,发展到东海和黄海。现在日本所称的以西底拖网渔业,系指东经128度30分以西、以东黄海为渔场的机轮底拖网渔业。最大的基地是九州西部的长崎。  相似文献   

15.
前言开拓中国与摩洛哥的渔业合作项目,广州渔轮厂为中摩渔业公司设计、制造了六艘8166型双甲板拖网艉滑道冷冻渔船。并定名为《希望》号。 8166型渔船之船型为仿欧式,采用钢质、横向结构,双甲板、球艏艉机型,由柴油机直接驱动固定导管定距螺旋桨的艉拖网渔船。可在摩洛哥北部至西撤哈拉南部沿岸150米水深渔区进行底拖网作业,以捕捞软体鱼类为主。渔获物采用速冻方式处理,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以西东、黄海作业的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是长崎市的基于渔业。近年由于日韩、日中新渔业协定的生效,致使作业水域缩小,加上东、黄海底鱼资源的衰退,而面临末落的边缘。长崎市为了重振以西底拖网(双拖)渔业的生产,决定于2008年7月21-8月18日,派出一对底拖网船(单船总吨160t),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58.8kW渔船绳拖网的设计和生产试验情况。根据中上层鱼类的生态习性,选取网具的最大网目为7m,在网口周长、网线配置和网身形状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设计了182m×94.7m绳拖网。从生产试验情况看,它比目大5m拖网增产6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黄河口水域为典型的河口生态系统,构建黄河口近岸渔业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鱼类生物完整性,为河口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基于2020年在黄河口近岸水域利用底拖网进行的鱼类资源调查,分别以1982—1983年和2013—2014年的调查数据为参照点,从种类组成与丰度、繁殖共位群和营养结构等方面筛选了14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黄河口近岸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指标体系,采用1、3、5赋值法计算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用以评价黄河口近岸渔业水域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黄河口近岸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水平“差”;与2013—2014年相比,黄河口近岸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水平为“好”。这表明,较20世纪80年代初,近40年来黄河口近岸水域生态健康状况下降严重,处于较差的水平;但与2013—2014年相比较,2020年黄河口近岸水域生态健康状况变化不明显。过度捕捞、环境污染、黄河入海径流量锐减等因素致使黄河口水域鱼类栖息环境恶化,资源结构破坏,生物完整性降低,生态健康状况下降。  相似文献   

19.
2010年6—7月和2012年6—8月,利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的拖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及有关拖网捕捞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拖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截止至2012年6月底,三省一市共有拖网渔船12 358艘,其中单拖渔船6 926艘,双拖渔船5 432艘。渔船功率44.1 kW以下的渔船占36.86%,44.1~109.5 kW占30.34%,110.3~219.8 kW占19.41%,220.5~441kW占12.59%,441 kW以上占0.80%。2003—2011年期间,除2007年外,拖网渔船总量呈下降趋势,渔船总功率呈上升趋势。拖网渔业捕捞产量1999年最高,达271.11万t,此后逐年下降,2011年为201.92万t。拖网是黄渤海区的主要作业方式,当前该海区拖网捕捞强度较大,渔船装备落后。因此,应对三省一市拖网渔业的捕捞强度加以控制,在鼓励拖网渔船改造升级的同时,适当压减拖网渔船的总数量,逐步发展外海拖网渔业。  相似文献   

20.
<正>根据《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第三十条,渤海禁止三重流网、底拖网、浮拖网及变水层拖网作业,但网口网衣拉直周长小于30m的桁杆、框架型拖网类渔具除外;根据农业部关于实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和过渡渔具最小网目尺的公告,框架拖网和桁杆拖网属于过渡类型网具。拖网的高捕捞效率与现在海洋渔业资源逐渐衰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冲突。为客观评价框架拖网和桁杆拖网对河北省渔业经济、渔业资源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