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核酸的组织化学方法,对东北马鹿脾脏T,B淋巴细胞及其DNA和RNA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马鹿脾脏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脾索中;T-淋巴细胞分布在脾小结外周,动脉周围淋巴鞘,边缘区和椭球内。DNA存在于T,B淋巴细胞核内,RNA存在于胞浆中。东北马鹿脾脏白髓不发达,脾小结未见生发中心。红髓发达,脾窦宽大。椭球数量较少,但体积较大。脾小梁丰富。  相似文献   

2.
用核酸的组织化学方法,对东北马鹿脾脏T、B淋巴细胞及其DNA和RNA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马鹿脾脏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脾索中;T-淋巴细胞分布在脾小结外周、动脉周围淋巴鞘、边缘区和椭球内。DNA存在于T、B淋巴细胞核内.RNA存在于胞浆中。东北马鹿脾脏白髓不发达,脾小结未见生发中心。红髓发达,脾窦宽大。椭球数量较少,但体积较大。脾小梁丰富。  相似文献   

3.
取发育到第14天的鹅胚胎(E14)到1日龄雏鹅的脾脏用免疫荧光双标法研究CD4和CD8抗原表达,用Hoesehst33342的荧光染色方法分析细胞凋亡率,探索鹅胚脾淋巴细胞选择机制.结果显示:E14脾初具轮廓,E19脾出现红髓和白髓,1日龄时脾被膜增厚,脾小结数目增多,脾结构完整.CD4和CD8共表达于脾的红髓和被膜上,白髓中表达量较少.鹅胚脾的CD4+CD8+表达量为1%-30%;1日龄雏鹅的双阳性面积百分比与胚胎鹅E14、E19、E24、E27差异极显著(P<0.01);1日龄雏鹅的凋亡率与胚胎鹅E14、E24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鹅胚脾的CD4+CD8+表达与细胞凋亡存在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4.
雏鸵鸟脾脏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及脾内5-HT的分布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雏鸵鸟脾脏的解剖学、显微和超微结构特点,探明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脾内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光镜和电镜制片及染色技术,并结合免疫组化SABC法对5-HT在脾脏内的表达进行定位。【结果】雏鸵鸟脾脏被膜较薄,小梁不发达;白髓内动脉周围淋巴鞘薄,偶见脾小结,但无生发中心;淋巴细胞内含较多的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及少量RER,核膜双层,有明显的核膜孔;椭球体积小,其周围淋巴鞘较厚,且数量多,椭球与周围淋巴组织之间有强嗜酸性均质物形成的明显界限,鞘毛细血管外细胞胞质内富含RER、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体较大,胞质较多,核多位于细胞一侧,阳性产物位于胞质内;红髓内阳性细胞数量最多,阳性产物表达最强;动脉周围淋巴鞘内阳性细胞数量较少,但阳性产物表达较强;而椭球内有弱阳性产物表达。【结论】雏鸵鸟椭球周围淋巴鞘数量远比动脉周围淋巴鞘的多;椭球与周围淋巴组织之间界限明显,其间的强嗜酸性物质主要由纤维构成;5-HT免疫阳性细胞数量较多,主要位于红髓、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椭球,阳性产物表达强;脾脏是合成外周5-HT的重要场所,可能主要由浆细胞和原浆细胞合成分泌;外周5-HT可能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5.
鸡胚胸腺和腔上囊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胚的胸腺原基发生于第Ⅲ、Ⅳ咽囊上皮,在E4(E4指胚胎发育到第4天)到E5胸腺的上皮分化成索状,进入咽囊的间质内。从E9至E10胸腺呈长索状,环绕颈静脉分布,胸腺开始区分出皮质、髓质及大叶,E12出现胸腺小体原基。从E15至E16皮质和髓质界限明显。大约F20至E21髓质中出现典型的胸腺小体,皮质主要被中、小淋巴细胞填充。在E6到E8上囊原基泄殖背面上皮间的小空泡合并成大空泡形成。从E11到E12腔上囊出现8条-11条叶状皱襞,粘膜面出现淋巴上皮芽。大约在E16至E17初级小叶增到16条-20条,小叶内巴滤泡的髓质形成。在E18至E21滤泡髓质内的淋巴细胞向单层上皮外移动形成皮质。滤泡的粘膜面分化出吸收上皮,滤泡间者称分泌上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例新生死亡的转基因克隆牛的脑和免疫器官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克隆牛脑和免疫器官的发育状况。【方法】采用病理解剖、组织学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对转基因克隆牛的脑部和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进行系统观察与分析。【结果】该克隆牛体格偏大,头颅骨质较一般犊牛坚硬,免疫器官外观无明显变化。镜下观察显示,大脑皮质层次清晰,有轻度充血和1处明显的点状出血;小脑皮质可分为明显的3层结构,蛛网膜有轻度充血;脾脏红髓轻度淤血并有散在含铁血黄素沉着;白髓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清晰可见,脾小体数量较多,但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内淋巴细胞数量较少;淋巴结被膜薄,小梁不发达,皮质淋巴细胞多而密集,但典型的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较少;髓索不明显,髓质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胸腺被膜和小梁上血管可见充血现象;皮质部淋巴细胞丰富,可见散布的胸腺细胞;髓质淋巴细胞密集,细胞间可见数量较多的巨噬细胞;嗜酸性胸腺小体易于辨认,但发育不完全。【结论】该例克隆牛脑发育较为成熟,但免疫器官发育不均衡。  相似文献   

7.
通过了解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免疫器官的特点,探索大麻哈鱼放流苗种培育过程中鱼体免疫应答机理,采用解剖学和常规组织学方法对放流前大麻哈鱼幼鱼的头肾、脾脏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头肾位于食道背面、胸腔内咽退缩肌上方,表层覆盖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头肾实质含有退化的肾小管处于泌尿与免疫混合功能期,实质内部充满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脾脏位于胃组织下方,肠道中部背面,表面光滑呈红褐色;外层有被膜包裹,实质由排列模糊的红髓和白髓组成,中央静脉和动脉血管丰富,红髓内分布着由大量血细胞聚集形成的血窦,而白髓由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填充;黑色素巨噬细胞在脾脏实质内散乱分布且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明显。放流前大麻哈鱼幼鱼头肾和脾脏具有较强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比格犬神经垂体存在内分泌样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比格犬(Beagle)神经垂体内除含大量的无髓神经纤维、神经纤维膨体(赫令小体)、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窦外,还可分辨出少量的肥大细胞和内分泌样细胞。内分泌样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胞质内含有大量高电子密度的小分泌颗粒,颗粒呈圆形,表面有膜包裹,直径约109—213nm,主要分布于一侧胞质内。  相似文献   

9.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感染多种禽类的接触性传染病,可引起免疫器官的损伤。本试验通过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旨在探究病鸭免疫器官中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 2,TLR2)、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的分布与表达特征,借以评价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致病作用。结果显示,攻毒后雏鸭脾脏红髓充血、出血,白髓萎缩、淋巴细胞稀散,脾小体淋巴细胞变性、坏死;法氏囊黏膜上皮脱落,腔上囊小结空泡化。攻毒后,TLR4表达量显著上升。脾脏红髓淋巴细胞胞质中TLR4呈阳性表达,白髓中央动脉周围分布大量阳性反应。法氏囊淋巴小结中分布大量Toll样受体4。与对照组相比,攻毒组TNF-α、IL-2、IL-6显著性上升,而IL-10基本不变。以上结果提示,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可提高免疫器官中Toll样受体4的表达、引起机体细胞因子表达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免疫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乌骨鸡甲状腺C细胞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的切片方法观察研究乌骨鸡的甲状腺组织结构,结果表明,乌骨鸡甲状腺内存在且与哺乳动物相似的C细胞(Clear cell)或称滤泡旁 细胞(parafollicular cell)。在H.E染色的组织切片中,C细胞胞体较在,胞质淡染,其直径为8.93±2.75μm;银染的切片中,C细胞胞质内含有呈褐色或黑色的特异性嗜银颗粒;透射电镜观察,C细胞一般在不滤泡腔边缘,而由滤泡上皮细胞与胶质隔开,C细胞的基底部含有致密球形颗粒。  相似文献   

11.
采用解剖、石蜡切片及HE染色技术研究了唇?脾脏、头肾及中肾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唇?脾脏单个,暗红色,呈扁平椭圆形,脾实质被起自被膜的结缔组织隔膜分隔成许多小叶,小叶内红髓与白髓界限不明显,含红细胞、淋巴细胞及黑色素巨噬细胞等,血管丰富。肾脏可明显的分为头肾和中肾。头肾位于体腔前端的心腹隔膜上方,分左右两叶,对称分布。头肾实质部分无肾单位,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分红细胞聚集区和白细胞聚集区,内含丰富的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及一定数量的黑色素巨噬细胞,在细胞组成上与脾脏有类似特征。中肾位于鱼体的胸腹段,紧贴体腔背部脊椎两侧,实质部分主要由肾单位、集合管及淋巴组织等构成;淋巴组织在细胞组成上与头肾有相似之处,含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及黑色素巨噬细胞。研究结果表明,唇?脾脏、头肾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和造血器官,中肾除了泌尿功能外,在免疫及造血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鳝造血器官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组织学的角度探讨了黄鳝脾脏和肾脏的结构与机能。脾脏的结构类似于哺乳动物的脾脏,即有红髓、白髓之分,有生发中心;主要为造血器官。肾脏则具有中肾的典型结构。脾脏和肾脏内有大、小淋巴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其他粒细胞。脾脏具有吞噬功能和贮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的方法,观察了成年健康雄貂的肝、胰、肺、肾、睾丸、付睾、脾、肾上腺等器官的正常组织结构,观察结果表明: 1.肝的江管区内小叶间胆管分支很多(2—10个)。此区有大量的界限不清的细胞。 2.胰腺各部的小叶内都有比较多的胰岛。 3.肺中隔细胞、尘细胞形态很清楚,吞噬了大量颗粒。有的视野可见到4—7个尘细胞。 4.睾丸曲细精管内支持细胞数量很多,而且明显,一个管腔断面上多达十九个左右。 5.肾上腺多形区界于球形和弓形之间,皮质染色浅,髓质染色深,髓质内交感神经节很少。 6.脾脏被膜互相垂直的平滑肌很丰富。鞘动脉非常发达,红髓白髓结构典型。其他基本结构与一般哺乳动物相似。  相似文献   

14.
鸭淋巴器官中肥大细胞异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应用5种组化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鸭淋巴器官中含有大量的肥大细胞,它们在形态大小,异染性,颗粒的粘多糖成分,染色特性和超微结构等方面存在异质性。胸腺、淋巴结和腔上囊中的肥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而脾脏中的肥大细胞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运输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肝脏、鳃、脾脏组织结构的影响,提高种苗运输存活率,为其规模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四指马鲅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对照组(未运输)、混合组(运输,同时添加抗应激混合物)和空白组(运输,不添加任何抗应激剂),抗应激剂为维生素C∶谷氨酰胺=1∶1.混合组和空白组幼鱼经6h运输后分别取样(肝脏、鳃和脾脏),经石蜡切片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测定肝脏、鳃和脾脏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生活及生理状态.[结果]对照组幼鱼表现正常,未出现死亡现象,混合组幼鱼的累计死亡率为12.5%,空白组的累计死亡达27.5%.对照组幼鱼的各组织均呈正常形态;混合组幼鱼的肝脏部分区域细胞排列疏松,肝小板结构不清晰;空白组幼鱼的肝脏组织整体失去固有形态,肝小板结构消失不见,大部分细胞核变性呈椭圆形或纺锤形.混合组幼鱼的鳃丝排列混乱,少数鳃小片末端或整体肿胀,血窦内红细胞出现部分堆积现象,线粒体丰富细胞体积变大;空白组的鳃小片整体肿胀,血窦加粗,部分鳃小片因红细胞过多而胀破,线粒体丰富细胞体积变大且数量增多.混合组幼鱼的脾脏白髓区域相对增大,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数量及大小均有所增加;空白组幼鱼的脾脏组织红髓区域占据大部分,白髓区域相对较少,呈零散分布,巨噬细胞中心减小.[结论]运输胁迫导致四指马鲅幼鱼肝脏、鳃及脾脏组织损伤,抗应激剂混合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慢性中毒期,含黄曲霉毒素玉米(AfB、1000μg/kg)对大白鼠的病理损伤作用.取52只成年雄性大鼠,分成两个大组,实验(E)组35只和对照(C)组17只.实验开始后第8周、20周和40周分3次扑杀.镜下观察到E组某些大鼠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厚.系膜细胞增多,用萤光抗体技术证实,E组大鼠系膜细胞仍有活跃的吞噬能力;E1组大鼠脾脏明显充血,白髓内出血,E2组大鼠脾白髓周围网状细胞增生,并出现广泛的铁沉积现象.发现一例肝细胞型肝癌。除白髓出血,增生的网状细胞取代某些趋近消失的滤泡外,尚可见局部胸腺依赖区明显再生.有2例肝纤维型间皮肉瘤。少数E组鼠胸腺内出血,淋巴结窦内和稳泡内出现红细胞.3次扑杀C组均正常。  相似文献   

17.
选用屠宰绵羊与肉牛各10头的新鲜回肠,肝、肾、肺、脾和淋巴结作5种酶在组织中的位置与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回肠与肾脏.以碱性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强,主要分布于肠绒毛上皮细胞与肾皮质近曲及远曲小管;在肝脏,酶主要位于实质细胞内,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在肺脏,细支气管呼吸上皮内非特异性酯酶的活性最强;脾脏的红、白髓处相应为酸性与碱性磷酸酶最强活性部位;在淋巴结,以碱性磷酸酶与琥珀酸脱氢酶最为活跃,主要集中于皮质部的淋巴滤泡内。  相似文献   

18.
光质对辣椒离体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辣椒为材料,探讨红、蓝、绿、白4种光质在辣椒离体培养过程中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和白光有助于辣椒愈伤组织的形成,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在红光条件下芽的分化率最高,达85%,白光次之,蓝光和绿光则对芽分化有抑制作用;光质条件对辣椒不定芽伸长的影响显著,白光下芽伸长率最高,达50%绿光抑制芽的伸长;不同光质对辣椒不定芽生根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