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应用组织化学与电镜技术对欧鳗脾脏和肾脏中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MCs)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脾脏和肾脏中均存在MMCs,它们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脾脏MMCs有邻血管分布的特点,而肾脏MMCs的分布无此特点;脾脏和肾脏中的MMCs均含有铁血黄素、黑色素及脂褐质3种色素,但脾脏MMCs以铁血黄素为主,肾脏以黑色素和脂褐质为主;脾脏MMCs中存在色素颗粒和细胞碎片。初步推测,欧鳗脾脏MMCs与肾脏MMCs的功能有可能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了解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免疫器官的特点,探索大麻哈鱼放流苗种培育过程中鱼体免疫应答机理,采用解剖学和常规组织学方法对放流前大麻哈鱼幼鱼的头肾、脾脏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头肾位于食道背面、胸腔内咽退缩肌上方,表层覆盖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头肾实质含有退化的肾小管处于泌尿与免疫混合功能期,实质内部充满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脾脏位于胃组织下方,肠道中部背面,表面光滑呈红褐色;外层有被膜包裹,实质由排列模糊的红髓和白髓组成,中央静脉和动脉血管丰富,红髓内分布着由大量血细胞聚集形成的血窦,而白髓由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填充;黑色素巨噬细胞在脾脏实质内散乱分布且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明显。放流前大麻哈鱼幼鱼头肾和脾脏具有较强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在猕猴脾脏中的表达分布及性别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雌、雄猕猴脾脏内IL–2的分布与表达进行观察。雄性猕猴脾脏红髓区阳性细胞强染且多为胞浆着色,中等密度分布;白髓区有低密度分布的中等阳性细胞,且多数为胞浆着色;在边缘区有中等密度分布的中等阳性细胞。雌性猕猴脾脏中,红髓区脾索有高密度强阳性细胞,有部分胞核和部分胞浆着色;白髓区有低密度分布的胞核着色的中等阳性细胞;边缘区有中等密度分布的中等阳性细胞。雌性猕猴脾脏中IL–2阳性细胞数量及蛋白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雄性猕猴(P<0.01或0.05)。IL–2阳性产物主要表达于红髓中,表明IL–2对猕猴脾脏体液免疫功能的发挥起到了较强的作用,且性别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苦豆子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李新慧  张顺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072-4074
[目的]探讨苦豆子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中药免疫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将8周龄昆明小鼠按低、中、高浓度分为3组,灌胃给药,每天给药量分别为5、10、15 g/kg,连续7 d,灌服0.5 ml/d饮用水的小鼠为对照组,通过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常规HE染色试验,研究苦豆子水煎剂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率和脾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3个浓度苦豆子水煎剂处理后小鼠的T、B淋巴细胞增殖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经中浓度和低浓度苦豆子水煎剂处理后小鼠脾脏红髓中B淋巴细胞密度明显降低,其中经中浓度苦豆子水煎剂处理后密度最小。[结论]苦豆子水煎剂可降低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率和脾脏红髓中B淋巴细胞密度,从而对脾脏的免疫清除功能产生影响。苦豆子对小鼠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5.
对50只标准育成貉的心肌、骨骼肌、肝脏、脾脏、淋巴结、肺和肾脏按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用普通显微镜观察。貉实质器宫组织结构相似于其它哺乳动物,但其脾脏被膜的间皮细胞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欧洲鳗鲡免疫球蛋白阳性细胞的组织化学定位与分布特点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蛋白A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a,欧鳗)血清免疫球蛋白(Ig),制备其特异性兔抗血清,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的试验组鳗鲡和未经感染的对照组鳗鲡脾脏、肾脏和肝脏Ig阳性(Ig )细胞定位与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纯化后的Ig经SDS-PAGE检测含有分子质量约68 ku重链和26 ku轻链的2条清晰蛋白条带,由其制备的兔抗Ig血清效价达1:51 200.对照组欧鳗脾脏Ig 细胞数较少,肾脏相对较多,肝脏未发现.试验组欧鳗脾脏Ig 细胞数量明显比对照组增多,肾脏中有所增多但不明显,肝脏中未发现.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中,黑色素巨噬细胞在脾脏和肾脏中均见明显聚集并与淋巴细胞形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elano-macrophage centres,MMCs),其中脾脏MMCs多数位于血管附近,脾脏Ig 细胞均主要分布在MMCs及其周边,且在试验组中数量多而密集,而肾脏Ig 细胞在对照组中明显分布于MMCs及其周边,但在试验组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脾脏和肾脏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和体积均有明显增多.试验结果说明欧鳗肾脏和脾脏是具有Ig 细胞的重要免疫器官,其中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和体积变化与免疫应答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构树叶粗多糖预处理对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构树叶粗多糖,用提取的构树叶粗多糖对小鼠进行15 d预防性给药,在给药的最后3 d,使用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模型,采集血液检测各类白细胞数量、血清蛋白含量及血清抗体水平,采集脾脏组织和空肠组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脾脏指数、白细胞、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IgM、IgG均显著降低,模型组肠道黏膜组织受损,肠绒毛出现断裂脱落,脾脏组织的红髓区和白髓区界限模糊,白髓区的淋巴小结排列松散;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构树叶粗多糖(50 mg/kg)可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IgM、IgG的水平,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也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构树叶粗多糖可通过提升脾脏指数、白细胞数量、血清蛋白和血清抗体水平,改善肠道组织及脾脏组织损伤,从而增强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以低剂量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双峰驼肾脏产生高浓缩尿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观测双峰驼肾脏的形态与结构 ,探讨其构造特征与排泄高浓缩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驼肾体积庞大 (平均左肾 19cm× 14cm× 9cm ,右肾 18cm× 14cm× 8cm ) ,左右两肾约占体重的 0 .6 % ;髓质与皮质的厚度比为 4 1,髓袢极长 ;皮质中长袢型髓旁肾单位和中间肾单位比短袢型浅表肾单位多 ;皮质迷路内近曲小管远比远曲小管长 ;髓质外髓的直小血管发达 ,形成宽阔的直行血管束 ,与髓质泌尿小管束相间排列 ;内髓比外髓厚 ;肾盂背腹两侧的粘膜形成辐射状突起伸向肾锥体之间 ,并在内、外髓交界处形成穹窿状结构 ;外髓有明显的次级肾锥体出现。上述结构特征表明 ,驼肾具有强大的重吸收功能 ,有利于高浓缩尿液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了解草鱼MHC I区基因及其表达特征,利用已知斑马鱼MHC I区基因序列,通过本地Blast得到草鱼MHC I区的部分基因序列。采用RT-PCR技术,检测MHC I区BRD2、KNSL2、RXRB、TAPBP、FABGL、MHC Ia、PSMB9以及TAP2等8个基因在健康草鱼各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除FABGL在肾脏表达量最高外,其他基因都在血液中的表达量最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草鱼在嗜水气单孢菌感染后4、12、24、48及96h,MHC I区免疫相关基因在脾脏和肾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BRD2表达量分别在12h和24h在肾脏和脾脏中达到最高;MHC Ia表达量在脾脏和肾脏中都先上升后下降,并都在24h达最大值;PSMB9表达量在脾脏先上升后下降,在12h达最大值,在肾脏中则先下降后上升,在24h达最大值;TAP2在脾脏和肾脏中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4h都达最大值,并最后都回调至正常范围。BRD2、MHC Ia、PSMB9、TAP2的表达量在攻毒后都有显著性变化,表明这4个基因在草鱼免疫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观察大鼠脾脏内IFN-γ免疫反应产物的特征与分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酶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胺呈色。IFN-γ反应产物在大鼠脾脏的小梁、白髓、红髓和边缘区均有分布,证明了脾脏内存在IFN-γ,为“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应用铸型技术等方法研究了黄鳝排尿器官的解剖学结构。结果见到,黄鳝2条中肾管在中肾末端与所谓退化性腺(亦即膀胱)相连,并与该“退化性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通道关系,而“退化性腺”直接通于尿孔。此外,组织学的研究也支持了解剖学结果,并证实中肾管在“退化性腺”中存在着2种开口类型;单口型和双口型。研究结果为作者先前提出的有关黄鳝“退化性腺”是膀胱的结论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nanos3基因在黄鳝卵巢发育和维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黄鳝PGCs可视化分子标记、生殖细胞移植及性腺发育分化机制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通过RACE克隆黄鳝nanos3基因cDNA序列,运用ProtParam、 SOMPA、 SWISS-MODEL、 SignalP、 TMHMM及NetPhos等在线软件进行nanos3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anos3基因在黄鳝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以冰冻切片荧光原位杂交进行性腺组织定位。【结果】黄鳝nanos3基因cDNA序列全长1289 bp,包括147 bp的5'非编码区 (5'-UTR)、 531 bp的开放阅读框 (ORF)及611 bp的3'非编码区(3'-UTR),共编码176个氨基酸残基。黄鳝nanos3蛋白分子量为19.61 kD,理论等电点(pI)为9.07,为碱性蛋白;在黄鳝nanos3氨基酸序列第108~162位处存在2个锌指基序 “CCHC”结构域,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的占比最高 (64.20%),其次是α-螺旋 (占24.43%),延伸链、 β-转角的占比分别为6.82%和4.55%。黄鳝与大刺鳅、射水鱼、斑马鱼等鱼类的nanos3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67.5%、 57.2%和50.3%,与中国林蛙、粗皮蛙等两栖类动物的相似性分别为39.3%和30.3%,与人类、小鼠等哺乳类动物的相似性分别为33.3%和30.9%。nanos3基因在黄鳝肌肉中不表达,在精巢、肾脏、脾脏、脑、肝脏、肠道、心脏和血液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在卵巢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1),呈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冰冻切片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显示,黄鳝nanos3基因仅在生殖细胞中表达,支持细胞中未见表达。【结论】黄鳝nanos3基因进化相对保守,主要在卵巢的生殖细胞中表达,且以细胞质中的表达为主,与核遗传信息的传递相关,是黄鳝性腺发育及分化相关的功能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美国鲥鱼内脏结节病的病因病理和防控办法,本实验从患有内脏结节病的美国鲥鱼体内分离出肝、脾和肾等内脏器官组织,通过对病鱼样品H.E常规染色、马松染色和抗酸杆菌染色,并结合透射电镜对病变组织、细胞以及病原菌进行观察分析。病鱼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体表多处损伤,鳞片下出血,腹部轻微膨大,肛门按压出血。病理解剖发现腹腔内含大量血液混合腹水,肝脏、肾脏、脾脏等器官有大量白色结节,肝脏表面呈深红色,多处破裂出血,肾脏表面附着大量白色纤维样病变,失去肾脏原有颜色和结构,其他器官未见结节,肠道出血。组织病理分析结果表明:显微结构所见肝、脾和肾器官组织病变是出现大量肉芽肿,且又大又多。肉芽肿中心由坏死的组织碎片和聚生菌体组成,外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包膜由纤维组织构成。肝脏组织内含有大量空泡为脂肪变性;肾组织内肾小管腔破裂分解,失去原有基本结构,肾间质出现大面积组织坏死和崩解,部分坏死组织呈现干酪样变性;脾组织间充斥大量的红细胞。其它内脏器官组织内未见肉芽肿。抗酸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一种短杆菌感染形成肉芽肿。由此得出,肝、脾和肾组织由于病原菌感染形成大量肉芽肿继而导致脏器产生大量的结节,最终出现器官功能低下或衰竭导致鱼体死亡。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澳洲银鲈、鲫鱼、黄颡和黄鳝不同组织的溶菌酶活性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鳞澳洲银鲈和鲫不同组织溶菌酶活性的大小次序均为:肾脏>血清>肠粘膜>脾脏>鳃,除血清和肠粘膜间外,其余组织间皆差异显著(P<0.05),且肾脏远远高于其它组织,与其它组织间差异极显著(P<0.01);无鳞黄颡和黄鳝组织中溶菌酶活性的大小次序均为:肾脏>脾脏>肠粘膜>血清>鳃>体表黏液,不仅肾脏里的溶菌酶活性极显著地高于其它组织(P<0.01),脾脏里的溶菌酶活性也显著地高于肠粘膜、血清和鳃(P<0.05),但体表粘液里几乎检测不到溶菌酶活性。比较不同鱼类中相同组织溶菌酶活性得到,无鳞的黄鳝和黄颡鱼溶菌酶活性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接近或显著地高于有鳞的鲫鱼和澳洲银鲈(P<0.05),但鲫鱼和澳洲银鲈间除肾脏外,其它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免疲鲤鱼,再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显示其抗体形成细胞(AFC)。AFC在头肾中分布的数量最多,其次是体肾和胸腺,脾脏较少。心脏、肝脏、睾丸及卵巢中未发现有AFC。酶抗酶技术(PAP法)显示:胸腺、头肾、体肾及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大多呈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阳性(SmIg~ );细胞质免疫球蛋白阳性(CIg~ )细胞的数量以头肾最多,体肾和脾次之,胸腺较少。可以推测:头肾是鲤鱼的主要免疫反应器官,体肾次之,脾脏在免疫应答中不起主要作用。胸腺中有大量的SmIg~ 细胞,而AFC却较少,表明胸腺虽可以合成抗体,但它主要是培育淋巴细胞的场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性转变与体重、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鳝性别与体重关系密切,体重在50.0g以下的黄鳝,均为雌性个体;体重在50.1~75.0g的黄鳝,开始出现性转变;体重在100.1~125.0g,雄性比例开始超过雌性的比例;体重在125.1~300.0g之间,随着体重的增加,雄性比例逐步增加,而雌性的比例逐步减少;体重超过300.0g的个体,则全部为雄性个体。1龄、2龄黄鳝均为雌性个体,3龄黄鳝开始出现性转变,4龄黄鳝的雄性比例超过雌性比例;5~8龄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性比例逐渐减少,雄性比例逐渐增加;9~11龄的个体,仍然有雌性个体。  相似文献   

17.
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美  付荣恕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99-5000
[目的]研究高效氟氯氰菊酯对黄鳝的毒性作用,为安全使用农药提供参考。[方法]将体长26.6~29.9 cm,体重17.68~21.51 g的黄鳝置于水簇缸内,采用常温静水试验法进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的急性毒性试验。按等对数间距设置0.055 2、0.038 1、0.026 30.018 10、.012 5μg/L高效氯氟氰菊酯的5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观察黄鳝24、48、729、6 h的存活、中毒及死亡症状。[结果]随着药液浓度上升和浸泡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黄鳝的平均死亡率均逐步上升。至48 h时0.055 2μg/L浓度组黄鳝已全部死亡。对照组无死亡。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036 2、0.032 00、.026 30、.021 3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2 13μg/L。[结论]药物的浓度与黄鳝的死亡情况密切相关,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剧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探讨黄鳝血清总脂含量与体长的相关性。[方法]以处于繁殖季节的体长为19.3~68.0 cm的53尾黄鳝为研究对象,采用香草醛法测定不同体长黄鳝的血清总脂含量,并分析体长与黄鳝血清总脂含量的关系。[结果]黄鳝血清的总脂含量为3.94~11.61 mg/ml。黄鳝体长(x)与血清总脂含量(y)间的回归方程为y=5.526 1 x+392.7(r=0.373 8),说明两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繁殖期间黄鳝血清总脂含量随体长变化不大,这使黄鳝在繁殖期间血清总脂含量处于较稳定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探究了3种高蛋白活体动物饲料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的影响.分别用蝇蛆、黄粉虫、蚯蚓以及三者与市售鱼粉饲料混合制成的人工配制饲料饲喂黄鳝,养殖周期为30d.结果显示,就黄鳝的体重和体长增加而言,投喂活体动物明显优于人工配制饲料,且蝇蛆最佳,黄粉虫其次,蚯蚓第三;但投喂活体动物的黄鳝死亡率明显高于人工配制饲料,其中,投喂蚯蚓的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A local invasive-destructive reaction typical of that seen in allograft rejection occurs when Lewis rat spleen cells are inoculated under the capsule of Lewis kidney freshly grafted into F(1) hybrid hosts. Thus the donor lymphoid cells can be immunogenically stimulated by circulating host leukocyte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wo cell populations results in nonspecific damage to kidney parenchym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assenger leukocytes in organ allografts may be important immunogenic ag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