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论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集成创新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一个重要群体,在地方农业科研创新、推广培训和科技"辐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阐述了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特点及主要形式,分析了集成创新能力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必须建立多元化开放式创新战略,加强创新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建立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机制,加强创新能力的集成和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浅议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创新融入科技创新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农业科技管理》2017,(6):93-96
农业科研院所的党建工作既围绕和服务于科技创新工作,又领导并保障着科技创新工作。文章阐述了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党建创新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入不深的原因,提出了坚持融入理念,引领和保障科技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科技创新队伍的战斗力;坚持载体创新,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等助推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创新融入科技创新的对策,以实现党建工作与科技事业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研院所是推进农业协同创新的重要主体,文章在分析京津冀三地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模式,即农业科研院所主导型、高等院校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的基础上,从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这4个方面梳理了区域农业协同创新面临的阻力,提出了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平台内生动力机制、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等构建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增强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撑能力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成功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25-26,19
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指出了当前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增强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撑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高学历青年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高学历青年人才是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希望所在,文章初步分析了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中高学历青年人才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状况,指出了制约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高学历青年人才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构筑科研平台、提供创新舞台,优化培养方式、提升实践技能,打造创新团队、激发创新潜能,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考核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的主要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市县农科院所改革中存在的基层农业科研机构被边缘化、科研条件薄弱、人才支撑乏力等问题,提出了打造综合性农科大院、恢复和强化县级农科所功能、健全"三级"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适度放宽事业单位人才引进自主权等对策,以促进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研平台是提高科研人员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机构创新水平的重要载体,强化区域特色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对于提高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院所稳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分析了其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科研平台运行、提高管理运行水平、注重人才团队建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研创新平台等对策,以期为今后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详细分析了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制订科学合理的引才计划、完善招聘机制、针对性引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机制以及提升单位创新实力等对策,以期为新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下加强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长期以来,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为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常态下,如何加快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构建创新联盟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是主动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新常态下高效协同创新的农业科研体系和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安徽省实现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强产业、可持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状况与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从项目、学科、团队、平台和机制"五位一体"方面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山东省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应用研究以及加速优势产业形成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指出地市级农科所在管理体制、支持力度和人员老龄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改革。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是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最有效途径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文章在阐述农业高校科技协同创新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指出协同创新是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最有效途径,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如强化协同创新意识、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协同创新机制等,以期为农业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协同创新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长期以来通过科研协作组的模式对协同创新进行了实践与探索。文章阐述了协同创新的内涵与模式构建,介绍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协作组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科研协作组在协同创新模式构建、项目申报、团队培养、平台搭建、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农业科学》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探索实践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期刊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转变期刊运营模式,以实现期刊的良性运营为服务创新的推动力,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出版保障;有效发挥期刊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利用出版优势引导创新驱动,强化协同创新能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完善期刊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障效能,为农业科技期刊服务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协同创新计划在江苏高等农职院校的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协同创新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文章阐述了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实施的现状,论述了江苏高等农职院校协同创新计划的实践与创新,指出江苏高等农职院校坚持行业特色,找准协同方向,创新性建设校企合作联盟载体,可以显著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能力,提升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把解决农业“卡脖子”问题放在国家战略高度,协同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行之有效的路径。从构建农业农村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的政策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深度剖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农业科研大数据、高性能计算、原创算法模型、数据应用创新和数据安全防护等瓶颈问题,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数据”+“算法”+“算力”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了服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农村科研协同创新平台,简化并加速人工智能(AI)模型和数据的迭代和流动,实现大规模异构计算资源调度技术、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和友好的开发支撑环境。该平台致力于协助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将数据、模型、算法和算力等资源深度整合,打造即开即用的交互式云端开发环境,应用到教学、科学研究、科学数据集和算法研究等多个场景,形成人工智能融合多学科的生态闭环。  相似文献   

16.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总结了新疆农业科学院近年来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以期为农业机制改革、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宏博  夏显力 《农学学报》2015,5(6):137-140
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推广体系不仅是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与应用的基础,也是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陕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是陕西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构建陕西农业推广新体系,必须按照协同创新理论,实质性运作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创新农业推广的机制体制,加强不同推广主体之间的联合,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并在现代金融手段支持农业发展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湖北省恩施州农科院为例,论述了地市级农科院所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对发展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分析了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所存在的经费紧缺、负担沉重、人才队伍后劲不足等问题,并从着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科技服务、长效保障等6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9.
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基础建设工程,是科研院所的立院之本。文章通过简要分析新时期学科调整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协同创新、强化条件建设、培育一流学科团队等促进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