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PCR技术在茶树害虫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根据生物体内DNA复制的特点而设计的在体外对特定DNA序列进行快速扩增的新技术。随着重复多轮DNA合成技术的进步与具热稳定性的TaqDNA聚合酶的发现和应用,PCR技术不断完善,尤其是自动化PCR仪的设计成功,使PCR技术的操作程序大大简化,目前在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昆虫学研究中发展相当迅速。PCR技术可以应用到茶树害虫研究的许多方面,不久的将来,PCR技术也将成为我国茶树害虫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CTAB法提取红麻总DNA技术优化与ISSR和SRAP扩增效果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红麻基因组总DNA的提取纯度,关系到新型分子标记ISSR、SRAP的PCR扩增效果。经反复实验,对CTAB法提取红麻总DNA技术进行了改进,即采集足量的红麻嫩叶、提取时加入β-巯基乙醇、提取过程中使用2.5%CTAB、最后用预冷的无水乙醇沉淀DNA。OD260,OD2踯比值检测结果为平均1.824,而且DNA得率也较高,证明用此法提取的DNA能完全满足ISSR和SRAP分析的要求和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本文还讨论了高庸量DNA提取应注意的有关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3.
茶树基因组DNA提取纯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以福鼎大白茶,云南在叶种为材料,设计了六种茶树基因组DNA提取纯化方案,以纯品DNA的OD260/OD280比值1.8为标准,参考基因组DNA的制率及分子量大小,确定了茶树基因组DNA最佳提取纯化方法,实验表明,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和饱和酚对提高茶树基因组DNA纯化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逸  李斌 《广东茶业》2000,(3):11-14
本简述了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的DNA分子标记技术,着重讨论了RAPD技术在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玉米半粒种子DNA提取及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试验探索了采用半粒玉米种子提取DNA并进行RAPD分析的方法,结果发现:(1)利用本试验所用方法从半粒玉米种子中提取的DNA质量好,分子量大,宪全可以用作RAPD分析。(2)RAPD分析的结果表明,仅用2个引物就在供试6份材料中表现出较好的多态性,说明RAPD用于种子纯度及品种鉴定是可行的.本文还对RAPD技术和同工酶技术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此方法在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玉米DNA的小量快速提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何为  黄敏  张祖新 《玉米科学》2004,12(2):114-115
以玉米的幼叶为实验材料,用小量快速法提取玉米总DNA.提取的DNA经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发现DNA质量较好,所得的DNA可用于RAPD和DNA酶切等技术.此法具有提取速度快、DNA质量好和经济实用等优点,为玉米及其他植物DNA的提取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DNA分子标记在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具有多态性高、检测手段简单迅速、无基因多效性、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实验重复性好等优点。目前最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ndom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微卫星DNA技术(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ISS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简称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茶树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保护、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与辅助选择育种、指纹图谱应用于作物品种鉴定等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颜色的甜椒为试验材料,采用CTAB法、SDS法、ROSE法和氯化苄法提取彩色甜椒基因组DNA。结果表明,CTAB法所提取DNA的质量和纯度较高,以此DNA为模板进行RAPD-PCR分析,DNA扩增效果较好,带形清晰、整齐,说明CTAB法提取的DNA较为完整,能用作RAPD-PCR模板来开展彩色甜椒分子水平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豆种子DNA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用大豆干种子和叶片分别为材料,进行以PCR为目的大豆模板DNA的提取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大豆干种子为材料,虽然在提取DNA量上比用叶片提取的少,但对PCR扩增结果没有影响。因此,用大豆干种子直接提取DNA可以节省育苗时间,获得完全可以满足试验要求的大豆模板DNA。  相似文献   

10.
外源DNA浓度是影响玉米开苞导入技术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玉米开苞导入技术将玉米自交系13A的总DNA以不同浓度分别导入受体玉米自交系沈109和系599中,得到了广泛的变异。结果表明,供体DNA的浓度对导入后代的结实率和转化率都有影响,供体DNA的浓度在500~800 μg/mL为宜。  相似文献   

11.
高直链淀粉玉米的选育概况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高直链淀粉玉米的关键基因ae的发现过程以及高直链淀粉玉米的选育状况和我国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存在的挑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CIMMYT小麦在我国的产量和品质表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了研究近年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育成的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等性状及其在我国春麦区的表现,选用新引进的10个CIMMYT小麦新品种和我国15个主栽春小麦品种,在国内9个试点进行了两年联合多点试验。结果表明,CIMMYT小麦新品种对我国中西部地区适应性较好,在产量和品质方面总体表现较我国品种好,其中大多数品种具有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沉淀值较高,对叶锈病抗性突出。今后在继续提高产量的同时,应把改良我国小麦的加工品质和抗病性作为重点,开展对CIMMYT小麦种质的直接和间接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东北春麦区是中国强筋小麦重要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该麦区强筋小麦育种和产业化进展较大:创建的强筋小麦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已成功运用于东北春小麦育种之中;选育推广的优质高产多抗强筋小麦新品种,使当地小麦主导(栽)品种实现了强筋化;创建的强筋小麦基因库和多赢产业化模式,为东北春麦区强筋小麦育种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与物质保障。本文总结了东北春麦区强筋小麦育种进展,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了未来强筋小麦育种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一些策略与建议,以期为推动东北春麦区乃至中国强筋小麦育种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的遗传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麻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纺织工业原料之一,亚麻加工企业是黑龙江省的支柱型产业和重要的出口创汇企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生产上对亚麻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上急需质佳、丰产、早熟、抗倒、出麻率高的品种。为了尽快地解决这一问题,从1993 年开始,对亚麻外源 D N A 导入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遗传学分析, 发现亚麻外源 D N A 导入后代在株高、工艺长度、麻率、抗倒伏性、花色、种皮色等性状有变异,一般 D3 - D4 代可稳定遗传,利用该技术进行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该项技术的研究丰富了亚麻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函,对亚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超级稻品种培育的资源和基因利用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超级稻育种是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深化,其本质是资源或基因及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综合利用。为给超级稻育种提供思路,回顾和分析了超级稻育种中的资源及基因综合利用现状,包括籼粳基因渐渗及利用、栽培稻产量QTL累加及利用、野生稻产量及抗病基因发掘及利用、株型和根系相关基因的发掘及遗传改良等。指出由于真正能用于超级稻育种的有利基因及连锁标记还不多,水稻基因研究成果还不足以支撑超级稻分子育种,目前的超级稻育种仍以常规杂交技术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需要进一步发掘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基因,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广适性或绿色超级稻。  相似文献   

16.
湿害威胁中国的油菜生产。本文阐述了前人关于湿害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机理,概括了湿害对油菜生长的影响、油菜耐湿性的遗传多样性、油菜耐湿性形成的生理生化和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今后应重点建立油菜耐湿分子育种技术,深入研究耐湿基因网络,发现和克隆耐湿相关基因,为提高油菜的耐湿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糯玉米种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国审糯玉米品种亲本来源的分析,表明用普通玉米优良基因改良糯玉米杂交种、自交系、农家种是我国目前糯玉米育种的主要方法,是扩增糯玉米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选育二环系有可能成为我国糯玉米育种的主要方法。从农家种中直接选育一环系亲本,育成优质、高产糯玉米新品种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有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西南稻区是我国六大稻区之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西南稻区“寡日照、高湿度、小温差”的生态条件,周开达院士等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和反复实践,提出发展“重穗型”杂交稻是西南稻区实现水稻超高产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西南稻区重穗型杂交稻发展现状,列举了可用于重穗型杂交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基因资源,提出了重穗型杂交稻的分子设计育种策略,以期为培育新的高产优质“重穗协调型”品种提供参考,致力于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相似文献   

19.
利用红甜菜的显性红色因子作标记,在测交F1代幼苗期只选留红苗,可准确测定品系的一般配合力,本研究利用国外引入的红甜菜测验种“红引亲”与国内几个已知配合力和综合经济性状较好的二倍体品系进行杂交,回交,并结合南繁北育,病地选择,测交鉴定等方法,筛选出4个红甜菜品系,其红色基因遗传稳定,根产量和含糖率及抗病性等性状均达到共同测验种条件,从四倍体和不育系的测交结果看,红201和红217的配合力好于红202和红引亲,表明前二者作为甜菜品系一般配合力测定的共同测验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从国内外引种的46份睡莲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中的原生种及原生变种构建DNA指纹图谱,旨在阐明其亲缘关系基础上,为睡莲分类鉴定、杂交育种、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及图位克隆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在46份睡莲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281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条带数为28.1条,多态性条带281条,多态性比例为10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197,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5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1.4139,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系数值在0.51~0.98之间,基于遗传相似系数建立了聚类树状图,揭示了46份睡莲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并在相似系数水平为0.68时,可将所有供试材料聚为6类。对总计24个睡莲原生种及原生变种构建了DNA指纹图谱,依据图谱差异可鉴定不同的睡莲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