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1997年应用全国统一的稻瘟病病菌鉴别品种,对金沙县分离到的168个单孢有效菌株进行稻叶离体接种鉴定,鉴定出该县的稻瘟病菌有8个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生理小种有3个,分别为ZB13,ZB29和ZE3。应用病圃中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出抗穗瘟的材料44份。用生理小种ZB13接种金沙县水稻主栽品种的离体稻叶,结果全部品种都感病,目前筛选出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农药是三环唑,稻瘟灵和新克瘟散  相似文献   

2.
福建不同稻作类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应用我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92年采集分离的早、中、晚稻不同稻作类型共226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34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15为优势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早、中、晚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着差异,早稻ZB15为优势小种,中稻ZB1为优势小种,晚稻ZC15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3.
福建不同稻作类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2-1994年应用我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92年采集分离的早,中,晚稻作类型共226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34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15为优势小中,鉴定结果表明,早,中,晚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着差异,早稻ZB15为优热势小种,中稻ZB1为优势小种,晚稻ZC15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4.
比较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30个水稻品种的稻胚凝集素(RGL)粗提液的血凝效价,发现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与其RGL血凝效价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对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29个水稻品种RGL均能吸附结合,这种结合不表现品种特异性。水稻品种262RGL与对该品种有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_63、ZB_(31)、ZC_(15)、ZD_3、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均可吸附结合,不表现生理小种特异性。研究表明品种262RGL与稻瘟病菌菌丝接触或结合后,并不影响其菌丝伸长。RGL能抑制具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但是对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抑制作用很小。RGL对分生孢子中部细胞的发芽抑制作用最强。不同品种RGL对某些生理小种分生孢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1992—1993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辽宁省水稻主要产区采集了156份稻瘟病标样,单孢分离获得了46个菌株,进行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利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2个生理小种.其中ZG1,ZF1和ZD1小种从出现次数和频率着,是辽宁省目前的优势小种,ZB17和ZC7是新出现的小种,对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威胁,应引起育种和生产部门的注意.利用日本单基因系鉴别品种鉴定表明,目前已知的抗瘟性基因中,Pi-Km和Pi-Z1基因较为理想,可以利用.辽宁省目前的水稻主栽品种均不同程度感染稻瘟病,须加强田间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6.
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发生动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1-1994年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发生和分布情况的研究表明,ZB是广东的优势种群,ZC群次之;优势小种主要是B13,B5,B1和C13。但不同稻作区之间发生动态有差异,优势种群ZB群是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出现频率逐渐上升,优势小种的致病性也是随着纬度上升而增强。  相似文献   

7.
2006年江西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6年在江西省部分地区采集的42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5群28个生理小种,其中ZA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6.70%。生理小种的组成由1989年邓敏军等报道的4群发展到5群28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也由ZB1转变为ZA1。所鉴定出的28个生理小种对3个籼稻鉴别品种有较强的致病力。地域较近的地区稻瘟病茵的生理小种群体组成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稻瘟病严重威胁吉林省水稻的安全生产,选育和利用抗瘟品种是防控稻瘟病最经济、安全的措施。在明晰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生理小种类型、分布与致病力的基础上,进行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抗瘟性评价和品种组合利用价值分析,为品种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秋季在吉林省主要稻区采集分离的115份稻瘟病菌菌株中筛选出62个优势单孢菌株,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品种(Chinese differential variety,CDV)对其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构成和致病力分析;对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进行苗期单菌株和田间异地自然诱发抗瘟性鉴定评价;苗期与田间鉴定结果相结合,运用联合抗病性系数(resista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RAC)和联合毒力系数(virule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VAC)分析品种组合的抗病效果。【结果】通过CDV抗性表型可将62个稻瘟病菌菌株划分为7群22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G和ZA,出现频率分别为35.48%和32.26%;优势生理小种依次是Z...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菌种群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分属了7群10个小种的24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不同抗性类型品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明显地受到水稻品种的抗性类型的影响,13个单基因粳稻人有较强相对寄生适合度的是ZA、ZD、ZE和ZB群小种,而对灿,粳稻主栽品种具有较强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则分别是ZB、ZC和ZD、ZA、ZE群小种,同时,研究表明稻瘟病菌小种异质性对相对寄生适合度的评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种胚凝集素与品种对稻瘟病抗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具有不同抗稻瘟病性的30个水稻品种的稻胚凝集素粗提液的血凝效价,发现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与其RGL血凝效价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ZE3,ZF1和ZG1的菌丝对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29个理小种ZA63,ZB31,ZC15,ZD3,ZE3,ZF1和ZG1的菌丝均吸附结合,不表现生理小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安徽省稻瘟病菌优势种群和优势生理小种分布,分析优势生理小种的致病力,为稻瘟病抗性育种和品种推广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利用7个水稻鉴别品种,采用苗期人工喷雾接种法对2019—2020年收集的安徽省5个稻作区21个市(县、区)的稻瘟病菌进行鉴定,利用不同优势生理小种对775份水稻资源进行苗瘟抗性鉴定,分析其致病力,筛选抗稻瘟病优异水稻资源。【结果】共鉴定出7群25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B群,出现频率为58.58%,其次为ZC群,出现频率为22.62%;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ZB15和ZC15,出现频率分别为32.43%、17.98%和17.98%。沿淮淮北单季稻作区凤台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5、ZC15和ZB13,怀远县为ZB13和ZB9,谢家集区为ZB13和ZG1;江淮丘陵单、双季稻过渡区全椒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5,寿县为ZB13、ZC15和ZB15,肥西县为ZB13和ZB15;沿江双、单季稻作区青阳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C15,无为市为ZB13和ZG1,宣州区为ZB13、ZB15和ZC15,当涂县为ZB13、ZC13和ZC15,贵池区为ZB15和ZC15,南陵县为ZC15、ZB13和ZB15,怀宁县为ZB13;大别山地单、双季稻作区金寨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和ZG1,潜山市为ZB13和ZB15,岳西县为ZB13和ZH1;皖南山地单、双季稻作区石台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5、ZB13和ZC15,休宁县为ZC15、ZG1、ZB15和ZH1,宁国市为ZB13和ZG1,黄山区为ZB13、ZC13和ZC15,歙县为ZC15。优势生理小种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休宁县和金寨县ZB13的致病力分别为59.68%和62.06%,平均为60.87%;休宁县和潜山县ZB15的致病力分别为61.16%和64.84%,平均为63.00%;休宁县和南陵县ZC15的致病力分别为71.29%和66.26%,平均为68.78%。通过筛选获得10份抗苗瘟优异种质资源。【结论】安徽省稻瘟病菌优势种群为ZB和ZC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ZB15和ZC15。明确了安徽省不同稻作区生理小种的结构分布。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稻瘟菌生理小种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鉴别了1987~2003年广东省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标样3 865份,分离出有效单孢菌株2 621个,共鉴定出8群65个生理小种.结果表明,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年份间稻瘟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存在较大的变动.其中ZC群为优势菌群,出现频率平均达45.71%,ZB和ZG为次优势菌群,平均出现频率分别为20.87%和19.11%.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出现频率达23.47%,其次ZG1、ZC15、ZF1和ZB13小种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分别为18.11%、12.18%、8.91%和7.37%.  相似文献   

13.
1995-2000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与分布动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用我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鉴定了1995-2000年从福建省18个县(市)采集分离的204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共鉴定到6群25个生理小种.1995-1999年ZB群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ZB13为优势小种;2000年,ZC群出现频率高于ZB群,成为优势小种群,ZC13成为优势小种.最后简要讨论了近年来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动态及鉴别品种的使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6-2015年近10年间收集的来自广东各地的7225份穗颈瘟样本中分离出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单孢菌株3690个,经接种到中国水稻稻瘟病菌鉴别品种上共鉴定出8群51个生理小种,其中以ZB群、ZC群和ZG群为主要优势种群,而ZB群出现频率最高,为48.44%~75.35%;病菌生理小种以ZB13、ZB15、ZC15、ZC13和ZG1为主要优势小种,其中ZB13出现频率最高,为32.47%.  相似文献   

15.
鄂西南地区2012-2014年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鄂西南地区稻瘟病病菌的致病型,将2012-2014年采自鄂西南地区感病水稻并分离保存的136个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鉴别品种和15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品种上,以中国鉴别品种中的丽江新团黑谷为感病对照,基于7个中国鉴别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136个菌株中有121个具有致病性,分属于ZA、ZB、ZC、ZE、ZF、ZG共6群11个生理小种,ZB为优势种群,但ZC频率逐年升高,到2014年与ZB势均力敌;ZB13为第一优势生理小种,ZC15和ZB15所占比例逐年升高.15个水稻抗稻瘟病菌单基因系的鉴定结果将121个菌株分为77个致病型,且不同年份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差异较大.90%以上菌株对含有Pib、Pit和Pi11抗病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有致病力,而对含有Pi9和Pikh抗病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的致病力较弱,不到10%.此结果可以为育种工作者及当地农业部门的品种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985-1986年,以“HA-4”、“Ba-90-2”、“红突31”、“HA84494”、“V/38”、“837”及“早选4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水稻品种的慢瘟抗性。结果表明:病斑大小、单位病斑的产孢量、最终百分病叶面积及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是慢瘟抗性的4个组分,4个组分间彼此高度相关(r-0.8082~0.9741)。就4个慢瘟组分对8个品种做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划为3类。“HA-4”、“Ba-90-2”、“缸突31”、“HA84494”及“1952”是慢瘟品种,“V/38”是中慢品种,“837”与“早选4号”为速瘟品种。以ZC_(15)为代表菌研究的慢瘟品种对ZC_(13)、ZE_3、ZF_1及ZG_(14)个生理小种呈类似的慢瘟反应,在田间自然诱发试验田里,也皆表现为抗病。室内外慢瘟性研究结果高度相关(r=0.9972)。  相似文献   

17.
2008~2009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2009年在中国黑龙江省各主要水稻产区采集稻瘟病标样,共分离得到356个单孢菌株。采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寄主共鉴定出7群34个中国小种。其中ZA、ZC和ZB为黑龙江省稻区的主要优势小种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4.83%,19.38%和16.57%。ZB1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为9.27%,其次是ZC1(5.62%),再次是ZA1(5.06%)、ZA33(5.06%)和ZA49(5.06%)。从总体上看,不同地区稻瘟病菌主要生理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8.
源自杂交稻组合五优308 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广东韶关、河源、梅州等稻区严重感染稻瘟病的杂交稻组合五优308穗瘟标样进行了稻瘟病菌分离,获得源自不同地点的穗瘟标样分离物18个,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品种和11个单基因系对分离物进行了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鉴定出ZB13、ZB15、ZC13等3个小种,分别占分离菌株的66.67%、27.78%、5.56%;对分离菌株表现出高感的抗性基因有Pi-ta2、Pi-sh、Pi-i,对分离菌株具有抗性较好的基因有Pi-kh、Pi-1、Pi2、Pi-9及Pi-50等;所有分离物均能回接上杂交稻五优308,使接种品种表现感病.选取GDHY-308-1401等3个菌株对广东部分品种(组合)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在测定的45个品种(组合)中,表现感至高感的品种(组合)有13个,占28.89%;中感的有2个,占4.44%;中抗至高抗的有30个,占66.67%.其中与五优308同一类型的杂交稻组合五丰优9802、五优613、五优1179对接种菌株表现出良好抗性,在五优308感病的稻区可考虑种植上述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续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1985年继续用中国鉴别品种和吉林辅助鉴别品种接种鉴定了全省主要产稻区28个市、县533份稻瘟病标样分离菌。鉴定结果表明,随着水稻品种更换,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出现ZC群中国小种,ZD群和ZE群中国小种的出现频率也明显增长。吉林小种的变化更为明显,出现J_4、J_6两个新小种组,J_0组小种(ZD_1J_0、ZE_1J_0、ZF_1J_0、ZG_1J_0等)的出现频率明显下降;J_2组小种(ZD_1J_2,ZE_1J_2、ZF_1J_2、ZG_1J_2等)的出现频率显著上升。本文对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数量的消长变化与水稻品种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