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首先分离猪前体脂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通过荧光定量PCR明确KLF15基因在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mRNA的表达规律。随后利用脂质体2000将KLF15-siRNA转染至前体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后分别利用荧光定量PCR、油红O染色等方法明确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PPARγ、C/EBPα、AP2的表达变化及脂肪细胞甘油三酯沉积能力。结果表明:KLF15基因mRNA表达量在猪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随时间而变化,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分化24 h时mRNA表达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KLF15基因表达被抑制后,PPARγ、C/EBPα、AP2表达量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脂滴明显减少、变小。研究结果提示,KLF15参与了调控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过程,可影响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合成及脂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OLR1)基因在猪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为深入研究OLR1基因在脂肪沉积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中猪OLR1基因序列(登录号:NM_213805),构建OLR1基因过表达载体OLR1-pcDNA3.1,同时合成干扰OLR1表达的siRNA。从恩施黑猪背最长肌中分离前脂肪细胞,分别将OLR1-pcDNA3.1和OLR1-siRNA转染前脂肪细胞,并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至第6天,通过油红O染色、甘油三酯含量测定和荧光定量PCR检测OLR1基因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OLR1过表达组脂滴明显多于对照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P<0.05)增加,成脂分化标志基因PPARγ的表达量极显著(P<0.01)升高、C/EBPα和FAS的表达量显著(P<0.05)升高;干扰OLR1后,细胞内脂滴减少,甘油三酯含量显著(P<0.05)下降,成脂分化标志基因PPARγ的表达量极显著(P<0.01)下降,C/EBPα和FAS的表达量显著(P<0.05)降低。综上表明,OLR1基因具有促进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牛KLF3基因对牛脂肪分化和脂肪酸代谢关键基因表达量的作用,进而探讨KLF3 基因对脂质沉积的影响。【方法】合成干扰siRNA,筛选得到KLF3基因干扰效率最高SiRNA,分离培养秦川牛肉用新品系新生牛前脂肪细胞生长至70%-90%汇合度时转染筛选得到的KLF3基因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NC),并进行诱导分化培养至第0天和第4 天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分化标志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 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s α, C/EBPα),脂肪酸代谢关键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 α, ACCα)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 FABP4)基因在牛脂肪细胞分化不同时期干扰KLF3基因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表达量的变化,同时在干扰KLF3基因处理并进行诱导脂肪细胞分化的第 4天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干扰KLF3基因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脂滴差异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甘油三酯含量进一步确定KLF3基因对牛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酸代谢的作用。【结果】KLF3-Si2 具有最高的干扰效率达到73%。转染KLF3-Si2后PPARγ的表达量在牛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第0天 和第4 天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调了58% 和37%,达到了差异极显著(P<0.01),C/EBPα 的表达量也分别下调了64% 和41%,达到了差异极显著(P<0.01)。脂质代谢的关键基因FABP4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在牛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第0天和第4 天分别下调了89% 和60%,而ACCα的表达量干扰KLF3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第0天和第4天分别下调了50% 和37%, 而FAS的表达量则分别下调了73% 和19%,都分别达到了差异极显著(P<0.01)。在牛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第4天油红O染色和甘油三酯含量测定也发现干扰KLF3基因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脂滴减少,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干扰牛KLF3基因可以抑制牛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酸代谢关键基因表达量下调,进而影响脂肪的沉积。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绵羊脂肪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参与动物能量代谢调控的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1)基因CNR1和调控脂肪沉积的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基因FABP4的表达规律和差异,采集一只3日龄湖羊羔羊背最长肌组织,背肌组织经Ⅱ型胶原酶消化后分离观察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开展前体脂肪细胞培养并绘制生长曲线;应用胰岛素、地塞米松和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诱导前体脂肪细胞后,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成熟脂肪细胞形态;收集不同分化时间点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CNR1FABP4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羔羊背最长肌组织成功分离出了前体脂肪细胞,贴壁细胞呈梭形;诱导前体脂肪细胞经油红O染色后观察到脂滴形成,具有脂肪细胞特征;CNR1FABP4基因表达量在诱导分化早期均较低,但在诱导分化中后期表达量逐步升高;CNR1FABP4基因表达量在诱导分化后的第2、第4和第8天均差异不显著,但FABP4基因在第12天的表达量显著高于CNR1基因。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绵羊CNR1FABP4基因调控关系及利用两基因改良绵羊肉品性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旨在建立‘马身猪’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探讨其分化过程中脂质合成及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对8日龄仔猪的颈部皮下脂肪组织进行采样,用Ⅰ型胶原酶进行消化,分离出原代前体脂肪细胞,进行传代和诱导分化;在此过程中观察细胞的形态、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并采用qRTPCR法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基因PPARγ、LPL、FABP4、FABP3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ATGL与HSL的mRNA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分离出的细胞形态呈不规则梭形,生长曲线呈S型,诱导15d后在细胞内有大脂滴融合,经油红O染色呈红色;PPARγ、LPL、FABP4、FABP3和HSL基因在诱导2d时表达量达到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P 0.01),随后降低,到诱导10d时表达量与0d时基本无差异(P0.05)。ATGL基因表达量在诱导2d时与对照组0d相比无差异(P0.05),诱导4d后极显著降低(P 0.01),诱导8d时表达量最低。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延黄牛因肉质优良、口味独特、有典型的大理石花纹等特点入选为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建立延黄牛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索延黄牛脂肪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潜在的分化机制,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对延黄牛皮下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分离,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绘制生长曲线,油红O染色法检测成脂诱导分化过程中的脂质积累,利用甘油三酯酶法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脂肪细胞成脂标志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的mRNA在延黄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经过分离的延黄牛原代脂肪细胞可贴壁生长,传代后成分均一贴壁良好,呈带角的梭型、形似成纤维细胞;第2天开始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第4天以后为细胞生长的平台期,增殖速度明显变慢,细胞生长曲线近视"S"形,符合正常的细胞生长规律;经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可被油红O染色,呈现典型的圆形脂滴,具有成熟脂肪细胞的典型特征;甘油三酯含量在第0~4天变化缓慢,在第4天以后显著升高;成脂标志基因PPARγ、C/EBPα随着分化过程的进行,在分化早期显著上升,随着分化进程的结束略有下降。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延黄牛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延黄牛脂肪沉积作用机制以及改善牛肉品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诱导基因1和2在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胰岛素诱导基因1和2(Insig1,Insig2)在猪前体脂肪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分离得到猪前体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利用油红O染色提取法测定了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同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胰岛素诱导基因1和2的表达。结果表明:在猪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Insig1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Insig2的mRNA表达量在诱导后24 h显著增加(P0.05),而后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牛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研究牛前体脂肪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化特征,为研究牛脂肪发育和脂肪沉积的机制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细胞模型。【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自新生牛脂肪组织中获得前体脂肪细胞,对培养的牛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油红O染色及脂肪细胞标志基因LPL、PPAR-r和脂联素表达研究。【结果】80%的牛前体脂肪细胞接种后12h开始贴壁,4d后开始向脂肪细胞转化,10d后绝大部分细胞脂滴融合,细胞脂肪含量增加;分离的牛前体脂肪细胞接种后1~2d生长缓慢,3~8d进入对数生长期,9d后进入平台期,之后细胞数目开始下降。经胰岛素诱导分化过程中,LPL在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早期开始表达,PPAR-γ在分化的中期开始高度表达,而脂联素在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前期未检测到,在细胞分化后期高度表达。【结论】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可获得大量的牛前体脂肪细胞。培养的牛前体脂肪细胞成分均一、生长旺盛,经胰岛素诱导后能稳定的向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朱江江  林亚秋  王永  林森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3):2341-2351
【目的】 优化山羊前体脂肪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揭示Kruppel样转录因子家族(KLFs)成员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方法】 于四川省简阳大哥大牧业有限公司随机选取3只7日龄简州大耳羊为研究对象。放血致死并清洗后,在无菌环境中取其皮下脂肪组织。利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得其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待细胞长至细胞密度为80%时传代至6孔培养板中(F3代),以“150 μmol·L -1油酸+10 mg·L -1胰岛素”前体脂肪细胞进行成脂诱导,并在诱导分化后0 d、3 d、5 d、7 d收集细胞,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KLF2-10, KLF 12和KLF15共11个KLF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在不同分化阶段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利用皮尔逊系数分析各个成员mRNA总体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50 μmol·L -1油酸+10 mg·L -1胰岛素处理前体脂肪细胞24 h后细胞中开始出现小脂滴,48 h后脂滴数量增多、体积增大,诱导120 h后脂肪细胞分化程度显著增加。RT-qPCR结果显示,脂肪分化标志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基因随着诱导分化的进行其表达水平持续上升,其中在第7天时其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KLF2KLF3KLF4KLF6KLF7KLF15在脂肪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前体脂肪细胞中表达水平,其中KLF3、KLF6KLF15在分化5 d时表达水平最高,KLF2KLF4表达水平在7 d时最高,而KLF7则在3 d时表达水平最高;KLF5、KLF8、KLF9、KLF10KLF12在前体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分化后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P<0.01),其中KLF8KLF10KLF12的表达水平均在5 d时达到最低,而KLF5KLF9则在7 d时表达水平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KLF家族各成员mRNA在山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总体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KLF12与6个基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次为KLF4KLF9,分别与5个成员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KLF2与其他基因均没有较强的相关性。 【结论】 明确了KLF家族在山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解析了各个成员mRNA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为阐明山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李芳琼  刘海峰  朱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81-9283,9320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和血清对猪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了猪皮下前脂肪细胞,采用3种不同分化培养液对猪前脂肪细胞进行了诱导分化,借助油红O染色提取法比较了不同分化培养液对分化过程中细胞内脂肪含量变化的影响,并运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不同分化培养液细胞分化过程中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结果]细胞内脂肪聚积以含罗格列酮的MⅡ最快,不含罗格列酮的MⅠ最慢。罗格列酮可极显著上调PPARγ基因的表达(P〈0.01),而对PPARα基因的表达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显著。血清对PPARγ基因的表达有极显著的上调作用(P〈0.01),而对PPARα基因的表达有极显著下调作用(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极大地促进PPARγ基因的表达,继而增进细胞内脂肪沉积;血清中可能存在PPARγ基因的激活剂,同时存在PPARα基因的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和血清对猪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了猪皮下前脂肪细胞,采用3种不同分化培养液对猪前脂肪细胞进行了诱导分化,借助油红O染色提取法比较了不同分化培养液对分化过程中细胞内脂肪含量变化的影响,并运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不同分化培养液细胞分化过程中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结果]细胞内脂肪聚积以含罗格列酮的MⅡ最快,不含罗格列酮的MⅠ最慢。罗格列酮可极显著上调PPARγ基因的表达(P〈0.01),而对PPARα基因的表达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显著。血清对PPARγ基因的表达有极显著的上调作用(P〈0.01),而对PPARα基因的表达有极显著下调作用(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极大地促进PPARγ基因的表达,继而增进细胞内脂肪沉积;血清中可能存在PPARγ基因的激活剂,同时存在PPARα基因的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FSP27基因对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在军牧一号白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中转染siRNA-717沉默FSP27.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效果使用油红O染色试验检测,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使用荧光定量PCR(RT-qPCR)、蛋白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结果表明:猪脂肪细胞中转染 siRNA-FSP27后,PCNA,cyclin D2和 cyclin E2的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P2、C/EBPα、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油红O检测结果显示脂滴显著降低;Bax和p53的相对mRNA水平显著降低,Bcl2显著升高.表明FSP27在体外培养的猪脂肪细胞中抑制脂肪细胞增殖,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和凋亡.  相似文献   

13.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猪皮下前脂肪细胞,以含50 nmol/L胰岛素、100 nmol/L地塞米松、0.25 mmol/L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100 nmol/L罗格列酮的分化培养液对前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借助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PPARγ、DECR1和ECHS1 3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PPARγ、DECR1和ECHS1 3基因均于诱导分化后48 h达到表达高峰,此时的表达量分别是诱导前的93.0,5.4和7.8倍;PPARγ同DECR1和ECHS1两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97,DECR1同ECHS1的相关系数为0.94,均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实验结果表明:前脂肪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细胞内脂肪酸生物合成和脂肪酸β-氧化同时发生,以维持细胞的稳态。  相似文献   

14.
15.
旨在探究 circADAMTS16在牛不同组织和前体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牛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circRNA在细胞分化和脂肪组织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依据。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牛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模拟牛脂肪组织生长发育过程;通过qRT-PCR检测 circADAMTS16在牛不同组织(心、肝、脾、肺、肾、肌肉、脂肪)和脂肪细胞分化不同阶段(0 d、2 d、4 d、8 d、10 d)的表达水平;构建 circADAMTS16的过表达载体(pCD2.1- circADAMTS16),设计合成 circADAMTS16的小干扰RNA (si- circADAMTS16),采用(Lipofectamine3000)转染试剂将pCD2.1- circADAMTS16和si- circADAMTS16转染牛前体脂肪细胞,利用qRT-PCR法检测转染效果,同时检测脂肪分化标志基因PPARγ、C/EBPα和 C/EBPβ的表达量变化,并进行油红O染色,综合分析干扰和过表达 circADAMTS16对牛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如下:①qRT-PCR检测结果表明 circADAMTS16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肝脏次之,脾最低;②在牛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 circADAMTS16在第2天显著高表达,随后逐渐降低,在第8天时达到最低。③在牛前体脂肪细胞中过表达circADAMTST16后,脂肪分化标志基因PPARγ、C/EBPα、C/EBPβ的表达量显著下降;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后脂滴形成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干扰 circADAMTS16表达后,脂肪分化标志基因PPARγ和C/EBPα表达量显著上升。综上所述, circADAMTS16对牛原代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过表达 circADAMTST16可抑制牛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进程,而干扰 circADAMTS16表达可以促进牛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进程,探明 circADAMTS16对牛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具体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蛔虫体腔液(Ascaris body cavity fluid,ABF)对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作用,揭示ABF对机体脂类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检测前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GAPDH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ABF对3T3-L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1 000μg/mL的ABF明显降低前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PPARγ mRNA的相对表达,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3T3-L1分化过程中加入1 000 μg/mL ABF可增加细胞的凋亡.表明一定浓度的ABF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凋亡,提示ABF能够抑制前脂肪细胞转化为脂肪细胞,可能具有调控脂类代谢以及控制高脂血症相关疾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拟通过腺病毒介导的超表达及siRNA干扰试验,分析lncFAM200B对牦牛肌内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为解析lncFAM200B对牦牛肌内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牦牛背最长肌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牦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构建包装lncFAM200B超表达腺病毒,设计合成其siRNA干扰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lncFAM200B超表达与干扰后脂肪分化标志基因PPARγC/EBPαAP2,lncFAM200B潜在靶基因SIRT1PTEN的表达水平;采用油红O染色、甘油三酯(TAG)测定、CCK-8检测等方法检测细胞内脂滴沉积情况、甘油三酯含量变化及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从牦牛背最长肌成功分离获得肌内前体脂肪细胞;lncFAM200B超表达后,脂肪分化标志基因C/EBPαAP2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随着诱导分化时间的增加,lncFAM200B潜在靶基因SIRT1表达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TEN表达量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细胞脂滴沉积显著增加(P<0.05),且胞内形成较大脂滴;超表达4 d后,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增加(P<0.05)。干扰lncFAM200B可显著降低脂肪分化标志基因PPARγ、C/EBPαAP2的表达水平(P<0.05),降低细胞脂肪沉积,且诱导分化第6天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干扰lncFAM200B后其潜在靶基因SIRT1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PTEN则相反。CCK-8增殖实验表明,lncFAM200B超表达72 h后,细胞增殖效率显著降低(P<0.05),而干扰lncFAM200B后72 h后细胞增殖效率显著增强(P<0.05)。【结论】lncFAM200B可能通过影响脂肪分化标志基因C/EBPαAP2,脂肪合成相关基因SIRT1PTEN的表达从而影响牦牛肌内脂肪沉积,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八眉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域型胶原酶消化5日龄八眉猪仔猪背最长肌组织,分离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经差速贴壁法纯化后接种培养,以RT-PCR 和油红O 染色法对分化前后的细胞进行鉴定,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细胞贴壁率测定,及用MTT法检测增殖活性,油红O染色提取法检测成脂诱导分化过程中细胞脂肪含量的变化,分析前体脂肪细胞生长特性和分化能力。结果表明,分离的八眉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呈梭状、形似成纤维细胞,贴壁性能好,贴壁率最高可达90%;细胞生长良好增殖曲线呈“S”型,符合正常的细胞生长规律;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体外自发分化能力弱,但经成脂诱导,可以分化为具有脂肪细胞典型特征的成熟脂肪细胞,分化水平以时间依赖方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miR-19a对民猪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构建组织表达谱、过表达和抑制miR-19a后对成脂标志基因和脂肪酸代谢标志基因的影响,油红O染色等生物学技术分析miR-19a对前脂肪细胞成脂的影响。结果表明,miR-19a与KLF13呈靶向关系,过表达miR-19a抑制成脂标志基因表达,促进脂肪酸代谢标志基因表达,抑制脂滴形成。抑制miR-19a可促进成脂标志基因表达,抑制脂肪酸代谢标志基因表达,促进脂滴形成。综上,试验验证miR-19a可抑制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确定KLF13为miR-19a靶基因,为进一步研究microRNA对民猪前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试验旨在分析脂肪自分泌因子Chemerin在牛肌内成熟脂肪细胞脂解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牛肌内成熟脂肪细胞,采用油红O染色与抽提法检测成熟脂肪细胞脂解过程中脂肪含量变化,通过比色法测定细胞中甘油及游离脂肪酸的释放量;采用RT-q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分析脂解关键基因PPARα、LPL与HSL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牛肌内成熟脂肪细胞脂解过程中,细胞中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Chemerin处理牛肌内成熟脂肪细胞后,细胞内脂肪含量减少,成熟脂肪细胞快速脂解为去分化的前体脂肪细胞,细胞中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的释放量增加。脂解关键基因PPARα、LPL与HS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Chemerin通过上调脂肪细胞脂解关键基因表达,促进了牛肌内成熟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分解,进而可降低肌内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