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运用树木年轮学的方法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生态交错带内过去200 a的干扰历史,以及该交错带内气候变化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错带的群落结构主要由先锋种落叶松(Larix olgensis)、中性种红松以及耐阴种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和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组成;生长释放和年龄结构分析表明,交错带的群落主要受小尺度的干扰影响,中等尺度的干扰出现了两次(1920—1930年和1980—1990年);海拔分布上限的红松生长主要受当年7月份的温度影响(正相关),和降水没有显著关系。未来气候变化能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该交错带主要树种的更新和生长,因此,在探讨群落动态时应该考虑二者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天然次生杨桦林的结构、动态及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吉林、黑龙江两省的调查,描述了天然次生杨桦林群落的结构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了山杨、白桦及其林下栽植的红松的生长过程.从杨桦林的结构、动态及生长规律,提出了合理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3.
天然红松树木生长特征与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树木生长规律和群落结构、动态过程的研究,提出了应用树木生长模型研究林分垂直结构与树木生长动态之间相互关系的新方法。预测了红松树木生长和形态的时空模式以及树木不同发育阶段影响生长主要因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天然红松生长和形态特征的形成是与其林隙更新途径密切相关的。在树龄160a以前主要为高生长时期,受林隙形成的垂直层次上的生境控制;树龄在160a以后为径生长时期,林木达到上层林冠,从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顶端开始结实,主干开始分叉,叶面积增大,形态呈平顶状。此阶段林木生长主要依赖于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4.
程晓琳 《新农业》2022,(9):68-69
本文对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实验林场红松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天然次生林和灌丛5块样地的植物种类、盖度、生长状况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以红松为主的森林群落结构类型比较丰富,植被覆盖率度较大,生长状况良好,物种组成比较丰富.建议该林场在阴坡、湿润肥沃的立地条件下,造红松纯林或以红松为主的混交林,对目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该文调查了20年前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冠下栽植红松幼苗而长成的群落,分析了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检测林冠下栽植红松的成效,并以基盘分析20年期间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从而探讨首次透光伐的适宜时间。结果表明:20年后红松植株高均小于4 m,大于3 m的植株仅占13.9%,平均高为1.8 m,树高年平均增长量为0.078 m/a;大部分红松仍位于灌木层,这说明在无法保证光照的环境中红松生长十分缓慢,应实行透光伐。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为:先有一个2~3年的缓慢生长过程,随后加速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锐减并稳定在一个极低值;林冠下栽植红松后4~12年是红松快速生长时期,这9年期间平均径向生长量为3.06 mm/a;第8年平均径向生长量达到最大值,为3.45 mm/a;第13年红松径向生长量急剧下降,在1.32~1.83 mm/a之间。根据受压判断公式测得在12年后应进行首次透光伐。   相似文献   

6.
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了4种受不同强度采伐后的次生阔叶红松林乔木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定量的分析其群落的外貌以及结构的变化,定量研究不同采伐强度对阔叶红松林乔木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改变了群落中物种的优势地位,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萝要值排名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白桦(Betula ptayphrlla)的重要值排名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上升;采伐改变了阔叶红松林中主要树种的年龄结构.采伐30 a后,红松幼树(胸径<10 cm)占种群数鼍的比例随采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白桦幼树在种群中的比例随采伐强度增加而减少.由于主要树种年龄结构的改变,群落的演替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采伐可以促进阔叶红松林中主要树种的更新.  相似文献   

7.
红松芽栖真菌群落结构(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真菌学、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红松本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其结果:15年生红松芽经分离培养获得芽栖真菌17个属(种):25年生红松芽经分离培养获得芽栖真菌32属37种、其中冠层上部31种(属)、冠中层14种,冠下属14种,通过对红松芽栖真菌的组成研究证明,在解剖学上作为两种不同器官的芽鳞与芽体上真菌组成与数量有明显差异,即芽鳞上多于芽体上,组织外层多于组织内层,红松芽栖真菌群落的种群数量随机树龄的增加而增加,随芽生长部位高度的降低而降低,而且在群落种群组成上也有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长白山地区不同透光抚育强度下"栽针保阔"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生长情况,揭示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红松生长过程的影响规律,旨在为阔叶红松林的恢复、经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研究5种透光抚育(未采伐对照、低度择伐、中度择伐、强度择伐及上层皆伐)对红松生长的影响。[结果]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随着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逐步得到提升,同时透光抚育能够显著提高"栽针保阔"红松林内红松优势木(63.4%~146.5%、64.6%~158.6%)、平均木(57.9%~271.1%、42.5%~261.7%)和被压木(56.5%~182.6%、95.5%~245.5%)的树高和胸径,且呈现出随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而递增的规律性。[结论]透光抚育能显著提高红松树高和胸径生长。  相似文献   

9.
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观测及临时调查资料,分析了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群落的结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经过20多年生长,已初步形成以红松为优势树种的针阔混交林。群落垂直层次明显,径级结构合理。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中都好于红松纯林,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向多元化发展。人工诱导措施是天然次生林恢复针阔混交林的重要途径,通过种间关系的调整及抚育间伐技术等人工调控技术诱导的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系统的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辽东山区两种针叶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探讨辽东山区两种典型针叶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特征,揭示真菌群落结构与树种、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以辽东山区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内落叶松(LGe)、红松(PKe)人工林和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实验林场落叶松(LGd)、红松(PKd)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nim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OTU分析法比较不同针叶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分析优势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1)与红松人工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有助于提高土壤全碳、全氮和速效氮的含量。(2)该区落叶松和红松人工林土壤共检测到9个土壤真菌门,优势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接合菌门和隐真菌门。(3)LGe和PKe,LGd和PKd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存在差异,但都不显著。(4)Venn和Heatmap表明落叶松和红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LGe和PKe间的差异较LGd和PKd间的差异小。(5)RDA分析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土壤全碳、速效氮、土壤碳氮比是该区针叶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结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树种间存在一定差异,LGe和PKe土壤有机质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较小,表现趋同性,LGd和PKd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人工接种后次代抗松材线虫松树的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抗病松树后代对松树线虫的抗性,采用人工接种松树线虫,相隔一定时间调查其枯死情况,用3%酸性染料染色研究了抗性松与普通松水分输导情况,线虫的数量,结果表明,普通黑松3个月后枯死率为91.1%,次代抗性赤松枯死率为4.46%,除中央髓部的水分输导受影响外周边木质部和形成层未受影响;次代抗性黑松除两株水分严重受阻外,其他与赤松相似,接种线虫1周后从次代抗性松树上分离线虫最多,以后逐渐下降,5周后则很少。  相似文献   

12.
松黄叶蜂 (N eodiprion sertif er)危害油松后 ,油松生长量随着叶蜂种群数量增大而降低。即随着食叶量由 0 .0 0 %~ 1 0 0 % ,年高生长量降低 9.76%~ 41 .71 % ;径生长量减少 1 2 .91 %~ 3 1 .3 2 % ;木材蓄积量减少2 1 .99%~ 5 4.98%。该叶蜂在树冠下枯落物中结茧量分别与食叶量和年高生长量、径生长量、木材蓄积量的损失量有下列线性关系 :食叶量 W=2 1 .5 5 1 8 0 .3 43 2 X,年高生长损失量 Y=-5 .91 3 2 0 .1 3 85 X,径生长损失量 Z=3 .2 881 0 .0 777X,材积损失量 P=4.2 2 48 0 .1 471 X  相似文献   

13.
在思茅松松材线虫病疫木上栽培茯苓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方法以防范线虫进一步扩散、蔓延为主要目的,如就地焚烧、熏蒸再续利用等,疫木的利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对在思茅松松材线虫病疫木上栽培茯苓进行了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茯苓一级、二级、三级菌种制备,栽培场地的选择,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等一整套在思茅松疫木上栽培茯苓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马崇贵 《农技服务》2012,29(5):620-621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是危害松科(Pinaceae)植物的主要钻蛀性林业有害生物。对萧氏松茎象受害林分进行注射法、包扎法、涂干法、诱捕法和人工捕杀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包扎法的效果较好(72.2%),涂干法可以使松树受害率减少40%,1只诱捕器1年可以引诱成虫10头,人工捕杀可以使松树受害率降低87.5%,因此人工捕杀是当前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山松疱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松疱病病原菌为Wint。转主寄主分别为腺毛阴行草、阴行草和松蒿。在皖西大别山区,4月中旬于罹病枝上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传播期为55天,5月下旬至6月初为飞散高峰期。锈孢子和夏孢子分别在20℃、25℃,饱和相对湿度下萌发最好。  相似文献   

16.
油松毛虫危害油松的动态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以油松林-油松毛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组建了油松生长动态子模型,油松毛虫幼虫种群动态子模型和油松毛虫危害油松的动态子模型.并将它们耦联在一起,形成了动态经济阈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当油松密度相同时,油松针叶量越大,则经济阈值也越大;当油松针叶量相同时,油松密度越高,则经济阈值越小;当使用的药剂费用越低,杀虫效果越高时,则经济阈值越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依据853株标准木、425块标准地实测资料对中国各地油松单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林分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8.
松毛虫危害对油松光合作用几个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探讨油松被松毛虫危害后的补偿机制,该文以与植物最基本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光合反应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失叶对光合作用及部分光合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针叶适度受害后,在材积和营养物质储存方面所表现出的补偿和超补偿现象,最初是以光合产物总量增加为基础的,因此补偿具有广泛性;光合强度提高的客观条件是与光合作用直接相关的光、水向有利于提高光合强度的方向发生了转变,其中水分状况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松烂皮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油松对松毛虫危害的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取人工模拟松毛虫取食的方法,摘去油松部分2,3年生针叶,发现油松失去部分针叶后光合强度有所提高,并对当年新叶生长量没有影响.这表明油松受害后,其光合产量的增加是通过提高光合强度实现的.通过对组建的失叶率与初级产量关系模型分析,求出了不同失叶水平下的补偿点和超补偿点.当失叶率为25%时,其初级产量不受当年新叶量多少的影响,始终高于对照组,其超补偿的表现相对稳定;当失叶率为50%时,其补偿量随当年新生叶量而变化,表现出超补偿、补偿、准补偿,使“油松允许失叶量在50%左右”有了一个可信的解释,为进一步研究油松被害后的补偿与超补偿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