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凉水自然保护区1987年的林隙透光采伐试验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不同的调控措施,可以利用红松幼树周围辅助木创造的林隙效应,有效地调节红松林木高,径以及林木形态在时空上的分配过程。其中红松的生长随林隙空间大小在顶梢侧芽的数量,连年高、径的生长,径和侧枝的垂直生长模式以及叶、枝、干的空间分配等方面对林隙透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总体趋势是林隙越大,相应的生长量越大;在林隙透光后,各项调查指标有一定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红松混交林林隙状况与更新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为更好地揭示长白山北坡红松混交林的林隙状况及其对主要树种更新的影响。采用相邻网格样方法对该地区红松混交林的林隙成因。分布格局及主要树种的更新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红松混交林中,各样地林隙面积变动在2256 ̄2560m^2之间,形成林的枯死木主要是由阔叶树种组成,林隙分布比较均匀,小林隙占多数,大林隙数量少,均匀分布的林隙和生长过程中层林冠的多次疏开,为红松幼树提供了多次的生长空间和机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结构和干扰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6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的结构,分析了树干的大小、年龄和空间分布格局,运用树干胸径生长格局解释了林地干扰的历史.研究结果表明: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结构与林地干扰历史息息相关.林冠层的干扰严重影响着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和结构.树干的风倒、掘根和折干形成了林窗,而林窗的形成在过去200 a时期内是一个相对连续的小尺度过程.树倒和折干使林木平均每6 a有一个生长释压.林窗促进了树木的更新,并使得林木林冠组成能够得以维持.同时森林的更新受林下竹子同幼苗生长竞争和竹子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该文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6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的结构,分析了树干的大小、年龄和空间分布格局,运用树干胸径生长格局解释了林地干扰的历史.研究结果表明: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结构与林地干扰历史息息相关.林冠层的干扰严重影响着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和结构.树干的风倒、掘根和折干形成了林窗,而林窗的形成在过去200 a时期内是一个相对连续的小尺度过程.树倒和折干使林木平均每6 a有一个生长释压.林窗促进了树木的更新,并使得林木林冠组成能够得以维持.同时森林的更新受林下竹子同幼苗生长竞争和竹子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诊贵的天然红松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山区。在长自山地区不但有水平分布,同时还有垂直分布,因长白山海拨高达2700米,而2000米以下为森林植被所覆盖。北坡自上而下,形成亚高山岳桦林、暗针叶林和红松阔叶林三个明显垂直分布带。天然红松林,除主要分布在红松阔叶林外(海拨500—1000米),在暗针叶林下限(海拨1100—1300米)向红松阔叶林过渡的地段,形成红松云冷杉林。因此,天然红松林在长白山沿垂直分布形成红松云冷杉林和红松阔叶林。 天然红松林在长期进化因素作用下,形成一定遗传结构及其功能,本文继分析研究红松阔叶林红松群体酯酶遗传变异之后,仍采用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研究红松云冷杉林  相似文献   

6.
红松人工用材林近自然经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近自然林业”为指导思想。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经过6a的伐孔实验证实了林隙对红松更新生长的有利作用,确定出树高与林隙孔径比为1:1~4:3时较利于林隙内红松的生长。据此通过理论生态学的方法,得出了5种地位级上单位面积不同白桦高度及白桦-红松经营复合体中白桦株数、林隙个数、林隙孔径、不同直径大小的红松株数及每个林隙中不同大小的红松株数等技术指标,为红松人工用材林的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树木年轮学的方法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生态交错带内过去200 a的干扰历史,以及该交错带内气候变化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错带的群落结构主要由先锋种落叶松(Larix olgensis)、中性种红松以及耐阴种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和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组成;生长释放和年龄结构分析表明,交错带的群落主要受小尺度的干扰影响,中等尺度的干扰出现了两次(1920—1930年和1980—1990年);海拔分布上限的红松生长主要受当年7月份的温度影响(正相关),和降水没有显著关系。未来气候变化能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该交错带主要树种的更新和生长,因此,在探讨群落动态时应该考虑二者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隙辐射特点与林隙更新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地介绍了林隙的一般特征、林隙辐射变化特点和光照对林隙更新的影响.森林发育过程中冠层树木的自然死亡或者受干扰后的死亡都会形成林隙.林隙的形成、大小和分布等是研究林隙特征的重要参数,而林隙最主要的特征是光的变化.一些学者通过数学公式来计算和模拟其变化特征.林隙中光的明显增加对林隙树种组成、林隙生物多样性、林隙树木的侧生长与高生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对阳性树种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而影响着林隙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小兴安岭天然红松林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自1984年10月至1987年5月,对小兴安岭东北林业大学凉水自然保护区内5.0ha的天然红松林进行了伐前和伐后调查。本文通过天然红松林每木分布位置、伐根年轮数等调查资料,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年龄结构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研究了红松种群结构特征,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以及自我维持的方式。结果表明,天然红松林种群年龄结构不同于一般稳定类型年龄结构特征,其种群内缺乏40—130a的幼树;上层红松林木的空间格局是由一系列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林木斑块组成的镶嵌结构,这种镶嵌结构表现斑块间的异质性和斑块内的同质性两方面特征,异质性表现为种群水平结构是由不同发育阶段的林木斑块镶嵌所组成的;同质性则表现为林龄相近的林木呈群团状分布,这些年龄相近的林木群团在生长、发育上表现出相似的动态特征。这种红松种群结构特征形成了种群动态的发展趋势,从整个林分来看,这些不同年龄阶段的林木群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叠构成了整个种群的动态系列,形成了天然红松林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用下间作黄麻和苏丹草在不同树龄阶段的林木生长情况和作物产量,结果发现5-6a树龄时的林农复合系统具有树木的偏利作用,而6a树龄后的树木对农作物有偏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对红松人工林进行了连续5年的定期高、径生长量的观测。将所得的大量数据与对气象因子,经过计算机处理建立高生长季节周期与气象因子、径生长季节周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模型。经筛选共建立四个季节周期生长模型,并找出了影响季节周期生长的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阔叶红松林的营养结构与动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营养动力学思想为指导,应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营养结构与动态,光合作用及其变化模式,营养空间与生物生产力,年龄结构与周期性波动,以及幼苗的分布格局。以营养关系为基础,对红松和阔叶树种的生态位分化进行了研究。为经营和发展阔叶红松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过伐林群落的种对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伐林是原始阔叶红松林经不合理采伐后仍保持0.4以上郁闭度的林分,现有的过伐林大多是自原始林破坏后已经历了30多年自然恢复过程的群落。以长白山林区典型的过伐林区─—白石山林区为例,分析了过伐林群落中不同树种间的联结情况.结果表明,过伐林中树种间的联结特性主要是与它们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有关,但也多少受人为选择性采伐的影响.在白石山林区过伐林中,有显著相关的树种对占总树种对的19.23%,其中呈正相关的占7.69%,呈负相关的占11.54%.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密度湿地松纸浆原料试验林早期冠幅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鄂中丘陵岗地下不同密度湿地松纸浆原料试验林前4年冠幅生长与树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遵循逻辑斯蒂生长模型,中等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遵循严格苏玛克生长模型,低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则遵循指数生长模型,并对各密度冠幅生长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和栓皮栎纯林三种林分的根系形态、分布和生物量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栓皮栎纯林、混交林、油松纯林的细根(<2毫米)量和粗根(2—10毫米)量分别为:2440.18公斤/公顷和3897.11公斤/公顷;1861.65公斤/公顷和3323.87公斤/公顷;1441.98公斤/公顷和1767.93公斤/公顷。2.在混交林中,栓皮栎平均单株细根量和粗根量均大于纯林栓皮栎,而油松平均单株细根量和粗根量小于纯林油松。3.在混交林中,各树种的根系分布合理,没有观察到两种林木根系间有排斥现象。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树干解析,生长锥取样测试、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柏木木材生长和材质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柏木木材速生期持续50年以上,初始形成心材的年龄为13—16年,木材最大密度出现在20—25年间。人工林较同龄级天然林分蓄积高11.7%,速生期提早5—10年,最大密度提早5年。心材量与年龄间呈显著线性相关(r=0.9464),其色泽多型现象被认为是与木材内含物氧化过程有关,而后者受制于年龄和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在闽中山地不同密度湿地松林分的研究表明,湿地松速生期早,是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优良树种.湿地松造纸林树冠重叠系数为1.2517时,可获得较大的蓄积量.通过湿地松生长模型的建立,导出湿地松的适宜经营密度上限.根据湿地松短周期的培育目标,确定出湿地松纸浆林的两种密度模式,即间伐模式(初植密度为3247株/hm2,第10年间伐,强度25%,第15年主伐)和不间伐模式(初植密度为2438株/hm2,第15年主伐).研究结果可为湿地松纸浆林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红松人工林水文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探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效应,根据生态学理论,采用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地产流的特点。结果表明:⑴红松人工林对降雨的分配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平均林冠截雨率为13.4%,树干径流率为5.3%;⑵林内各降雨分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⑶与落叶松人工林相反,红松人工林平均截雪率为33.3%,明显强于截水能力;⑷红松人工林内地表径流很少发生,其他表径流率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为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研究之一。对红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影响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生长的3个主导因子,即土壤类型、A层厚度和坡向。按主导因子帽儿山红松人工林可划分为3个立地级、13个立地型,即Ⅰ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暗棕壤红松林以及中黑土层阴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3个立地型;Ⅱ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中黑土层阴坡和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阳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5个立地型;Ⅲ立地级下分成厚和中黑土层阳坡白浆土红松林、轻度侵蚀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阴坡和阳坡白浆土红松林5个立地型。  相似文献   

20.
北京西山地区油松元宝枫混交林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土柱法和标准木法对固定标准地上的25年生人工油松元宝枫混交林根系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根系形态、分布、重量及主要营养元素和粗灰分含量等方面,论述了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油松元宝枫混交林比其对照油松纯林的油松单株细根量(直径2毫米以下)提高14%,磷含量提高约1倍……。其结论是:试验地的条件下有利于油松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元宝枫的生长正常,因而营造这样的混交林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