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培养料中添加不同量的菜籽饼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菜籽饼作为氮源对双孢蘑菇产量没有显著性影响。同时添加菜籽饼和鸡粪可提高培养料的发酵温度,当菜籽饼添加量为6.5 t时,3潮菇总产量为96.84 kg/m2、平均产量32.28 kg/m2,比对照组高78%。  相似文献   

2.
从原材料的选择、培养料配方、培养料隧道发酵工艺、菇房和机械设备消毒、上料和播种、菌丝培养、拌土与覆土、降温催蕾、出菇管理及采收、撤料等方面总结了高海拔冷凉区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栽培基料是食用菌生产必备要素,拓宽食用菌栽培基料的来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工厂化栽培海鲜菇产生的废料为主要原料替代稻草,采用发酵料床栽培双孢蘑菇,二次利用食用菌废料,可提高生物学效能,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广大食用菌栽培户栽培收益。因此,主要针对海鲜菇废料替代稻草栽培双孢蘑菇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月梅 《土壤通报》2007,38(5):1033-1035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Fuzzy分析法,研究了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中不同覆土时间、覆土材料、覆土厚度对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以寻求双孢蘑菇栽培的最佳覆土模式,为提高双孢蘑菇栽培的经济效益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个因素中覆土材料对生物学效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覆土厚度,再次为覆土时间。最理想的覆土模式为播种后16天覆3cm或2.5cm厚林下褐土最为有利。以此模式栽培双孢蘑菇,生物学效率可达到50%以上,产量可达10kg/m2以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双孢蘑菇收贮运环节化学保鲜剂的使用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相关保鲜剂的安全数据及我国添加剂相关标准,对目前双孢蘑菇生产中常用的化学保鲜剂安全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促进双孢蘑菇安全保鲜的研究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双孢蘑菇培养料理化指标及酶活与其产量相关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双孢蘑菇二次发酵培养料各项理化参数和酶活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各参数对产量形成所起的作用,为制作和评价高产的二次发酵培养料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10批不同原料做堆肥,采用二次发酵技术进行隧道式发酵,按照工厂化栽培工艺进行出菇管理。取每批二次发酵结束后的培养料,测定含水率、pH值、EC值、碳质量分数、氮质量分数、碳氮比等理化性质和纤维素、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以及木聚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α-纤维二糖水解酶、木糖苷酶、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酶活等13个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统计每批双孢蘑菇产量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各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pH值、EC值、氮质量分数、碳水化合物相关指标是二次发酵培养料指标的主成分因子。主成分分析在二次发酵培养料的13个指标中提取出4个主成分,分为碳水化合物因子,主要的纤维素降解酶类,EC值和氮质量分数,主要的半纤维素降解酶类,贡献率分别为31.176%、18.45%、18.34%、16.08%,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4.04%,代表原始因子的大部分信息,结果客观可信。聚类分析将13个指标聚为4类,分别为碳水化合物变化因子,EC值和氮质量分数,半纤维素降解酶类,pH值。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CMC酶活、木聚糖酶酶活和纤维素质量分数与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公式拟合度较好,显著性较高。木聚糖酶、CMC酶活与双孢蘑菇产量存在正线性关系,纤维素含量与双孢蘑菇产量存在负线性关系,此方程可以预测发酵培养料种植双孢蘑菇可能的产量。3种方法综合分析表明,双孢蘑菇产量受培养物料中各理化指标及酶活共同影响,其中木聚糖酶、CMC酶活性与双孢蘑菇产量关系更为密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机器视觉的双孢蘑菇在线自动分级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中人工分级劳动量大、生产效率低、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该文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双孢蘑菇精选分级系统,提出基于分水岭、Canny算子、闭运算等处理的双孢蘑菇图像大小分级算法,设计了基于传送速度、距离、触发时间与算法处理时间的精确控制策略,开发了基于Open CV 2.4.10和visual studio 2010的系统分析与控制软件,在最大限度减少破损情况下,实现双孢蘑菇实时在线精选分级。基于研发的双孢蘑菇自动精选分级系统样机,对新鲜双孢蘑菇进行了分级性能及分级效果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输送速度12.7 m/min、相机行频1 900 Hz下,自动分级系统的平均分级速度是102.41个/min、平均准确率97.42%、破损率0.05%、漏检率0.96%,相对于人工分级效率提高38.86%,准确率提高6.84%,破损率降低0.13%,可以连续稳定工作。对于长时间分级,由于人容易疲劳,自动分级的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传统麦草配方作为对照,分别用玉米秸秆和杏鲍菇菇渣替换部分麦草设计2个新配方,通过理化性状、细菌群落动态及产量分析,评价玉米秸秆或杏鲍菇菇渣用于工厂化双孢菇生产的可行性。分别在建堆、一次发酵结束、二次发酵结束3个时期采集堆肥样品,提取总DNA,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16S r DNA V3区通用引物,进行PCR‐DGGE扩增和序列分析,同时分析培养料理化性状,并测定双孢蘑菇产量。研究结果:玉米秸秆配方基质颗粒比较粗大,含氮量较低,二次发酵结束时与麦草配方具有较多的共有优势菌群,两者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也基本一致。菇渣配方基质颗粒比较细碎,含氮量较高,其堆肥3个时期的优势细菌种类、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与麦草配方明显不同。传统麦草配方具有良好的理化性状和稳定的细菌群落,玉米秸秆、杏鲍菇菇渣代替部分麦草的配方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酶动力学方程的双孢蘑菇气调贮藏呼吸速率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给气调贮藏设计提供理论设计依据,采用酶动力学方程,建立了双孢蘑菇呼吸速率随贮藏时间变化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在贮藏温度为5℃、气体体积分数为20%O_2、80%N2的贮藏条件下,贮藏时间对双孢蘑菇采后呼吸速率的影响,并建立了双孢蘑菇呼吸速率随贮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766、0.9331。模型与实测值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呼吸速率值的绝对误差小于5 m L/(kg·h),相对误差变化范围为0.06%~24.95%。在已建模型基础上,研究不同贮藏温度(5、10、15、20℃)对已建模型参数的影响,利用Arrhenius方程来描述贮藏温度对果蔬呼吸速率的影响,建立了包含温度和贮藏时间因子的呼吸速率模型,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073、0.9350。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与实测值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呼吸速率值的绝对误差小于17 m L/(kg·h),相对误差变化范围为1.00%~25.25%。该模型可为双孢蘑菇气调贮藏期间呼吸速率的预测及贮藏品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早稻-西瓜-蘑菇高效农业种植模式采用早稻种植超级稻,秋茬营养杯育苗、地膜覆盖种植无籽西瓜,冬季农膜搭棚覆盖、地面栽培种植双孢蘑菇等技术措施,一年三茬,水旱轮作,充分利用土地及光、温、水等自然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利用稻草种菇,菌渣还田,发展循环农业,有效解决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双孢菇栽培工艺较为传统,产量不高,为了促进以牛粪和麦秸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基质化利用效率,开展了双孢菇栽培基质压块工艺的试验研究。本试验采用传统工艺(方案1)和2种基质压块工艺(方案2:紧实度400 kg/m3,方案3:紧实度500 kg/m3)的双孢菇栽培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方案1出菇时间为36 d,方案2和方案3出菇时间为38 d,压块工艺使出菇时间延长2 d但并不会影响双孢菇的正常生产;方案1、2、3的双孢菇单产分别为0.198、0.205和0.279 kg/kg,方案3提升最为显著,单产提高了40.9%;方案1、2、3的双孢菇栽培实际面积分别为5.4 m2、4.7 m2和3.8 m2,随着压块工艺紧实度的增加节约栽培占地面积越多;方案1、2、3的双孢菇总产量分别为22.5 kg、23.3 kg和31.7 kg。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方案3为最优基质压块工艺,有效的提高了双孢菇产量、节约了栽培面积、降低了成本,该研究为基质压块工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堆肥隧道式后发酵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采用发酵隧道对堆肥进行后发酵处理,并测定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值、含氮量、微生物的变化,旨在为集约化生产双孢蘑菇培养料提供理论依据。该技术可以对堆肥进行10 h以上的巴氏灭菌(温度在57~62℃之间)处理和5 d的腐熟处理(温度在45~53℃之间)。处理后发酵堆肥中氮质量分数从1.58%增加至1.85%;pH值从8.7下降到7.5。嗜热细菌的菌落数从5.2×108 cfu/g上升到7.3×108 cfu/g(第3天),发酵结束时降低为2.88×108 cfu/g;放线菌和嗜热真菌菌落数发酵开始时分别为2.4×105 cfu/g 和3.2×104 cfu/g,发酵结束时分别为19.6×105 cfu/g和10.1×104 cfu/g。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隧道式后发酵的堆肥适合于双孢蘑菇生长需要,隧道式后发酵技术可以用于规模化生产优质双孢蘑菇培养料。  相似文献   

13.
The common mushroom Agaricus bisporus is a non-white rot saphrophytic fungus that can degrade lignin to free and utilize holocellulose embedded in fermented straw as present in compost. A new method is described to estimate the actual amount of bioavailable holocellulose in 3.8 kg compost cultures spawned with A. bisporus Horst U1 prior to and during a cultivation with two cycles of mushroom harvesting. The method shows that the initial amount of bioavailable holocellulose per culture, accounting for 130 +/- 22 g, is lower than the total holocellulose consumption by A. bisporus accounting for 182 +/- 15 g. This difference is explained by a 30% increase in bioavailable holocellulose. The increase is caused by the degradation of 95 +/- 3 g of holocellulose-shielding lignin.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A. bisporus mushroom yield and lignin degradation by white rot fungi during growth on lignocellulose-containing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基质水分胁迫对双孢菇全育期内菇形的动态发育、产菇品质的影响,确定温室双孢菇适宜、高效的施水方案,以"奥吉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20年8月进行双孢菇全育期基质水分胁迫试验。该试验设置正常T1(基质饱和持水率的80%~90%)、轻度水分胁迫T2(基质饱和持水率的70%~80%)、中度水分胁迫T3(基质饱和持水率的60%~70%)、重度水分胁迫T4(基质饱和持水率的50%~60%)4种水分处理方案,出菇期测定双孢菇发育动态、单菇品质、区域产菇品质、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结果表明:1)菇盖与菇柄的形态指标、出菇品质与基质含水量呈正相关,菇高受水分胁迫影响不明显。2)盖厚、茎粗、菇高的发育经历逐渐增长、快速增长和缓慢增长3个阶段。在T4水处理下菇厚、茎粗的最大值比T1水处理减少26.1%、24.9%,出菇时间延迟16.5 h(P0.05)。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菇柄与菇盖的生长速率峰值逐步提前,迅速增长期延长。3)在T2水处理下,双孢菇WUE和产菇数最高,相比T1水处理提高2.3%和9.2%(P0.05),出菇产量和优质菇率略低于T1水处理。4)双孢菇结菇前期和后期可进行轻度水分胁迫提高WUE,形成耐旱机制。快速发育期内应保持基质充足含水量,以提高双孢菇品质,加快出菇时间。该研究为双孢菇水分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气调贮藏对双孢蘑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气调贮藏抑制双孢蘑菇褐变的作用机理,采用透射电镜法对气调贮藏条件下双孢蘑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了双孢蘑菇细胞超微结构完整性与组织褐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贮藏过程中组织细胞的完整性与褐变度密切相关,适宜的气调环境能够显著抑制双孢蘑菇贮藏过程组织细胞的降解,从而延缓组织褐变。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双孢蘑菇菌渣为研究对象,通过菌渣堆肥中添加发酵剂或鸡粪的处理,分析了堆肥过程中各个时期不同处理的温度、pH值、EC值、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变化趋势,并用腐熟后的堆肥菌渣进行了水稻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菌渣堆制过程中加入发酵菌剂可快速提高堆体温度,与未加发酵菌剂的堆肥处理A相比,在堆肥中加入发酵菌剂后,堆肥中全氮、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增加量分别为处理A的3倍、1.43倍和2.67倍;菌渣堆肥结束后,处理A,处理B和处理C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发酵前增加了54.5%、38.5%和58.3%。菌渣肥水稻田间试验表明,双孢蘑菇菌渣有机肥能够促进水稻增产,菌渣堆肥增产效果优于不发酵菌渣,而加于菌剂处理的堆肥增产效果最佳,按400kg·667m-2。施肥,水稻空瘪粒数少,穗粒饱满,水稻单产553.37kg·667m-2,与当地常规施肥方式相比较增产20.55%,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增产44.18%。  相似文献   

17.
双孢蘑菇护色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以双孢蘑菇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的褐变抑制剂对双孢蘑菇保鲜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双孢蘑菇MA贮藏中有利于色泽保持的最适褐变抑制剂配比。研究结果表明,对双孢蘑菇贮藏保鲜效果较好的褐变抑制剂及其浓度为:0.1%的无水亚硫酸钠溶液、0.06%~0.10%的抗坏血酸溶液、0.8~2.6 mmol/L的半胱氨酸溶液;保鲜液最佳配比为2 mmol/L半胱氨酸、0.05%抗坏血酸、0.15%无水亚硫酸钠、浸泡时间8 min。  相似文献   

18.
双孢菇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工艺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解决双孢菇的干制问题,采用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对双孢菇片进行干燥试验,研究双孢菇片的干燥特性,并与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微波真空干燥时,微波强度对双孢菇片的干燥速率有显著影响,而真空度影响较小,最优的干燥参数为:微波强度为17.4 W/g,真空度70 kPa,干燥时间20 min,含水率可达6.9%。通过对比4种干燥方法的干制时间及产品的复水率、色泽和维生素C含量,可知微波真空干燥的菇片品质接近冷冻干燥,明显优于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而微波真空干燥在干制时间方面要比冷冻干燥明显缩短。微波真空干燥是适合双孢菇片的有潜力的干制技术。  相似文献   

19.
摆杆驱动式残膜回收机的设计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针对现有的杆齿式残膜回收机存在拾膜弹齿轴易卡顿、卸膜不可靠等问题,改进设计了摆杆驱动式残膜回收机。在原杆齿式残膜回收机的基础之上增加了起膜装置,改变了拾膜齿轴与支撑盘的连接方式,利用四杆机构将卸膜机构的回转运动转变为摆动往复运动。为确定机具作业时的最优参数组合,优化整机结构,以拾膜齿入土深度、土槽台车前进速度、拾膜齿线速度与土槽台车前进速度比(速比)为主要因素,拾膜率、卸膜率为评价指标,对拾膜机构和卸膜机构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通过Design-Expert数据分析软件,建立各因素与拾膜率、卸膜率的二次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拾膜率、卸膜率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拾膜、卸膜率的大小顺序为:土槽台车前进速度、拾膜齿线速度与土槽台车前进速度比、拾膜齿入土深度。并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拾膜齿入土深度为65 mm,土槽台车前进速度为1.2 m/s,速比为1.0。根据优化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拾膜率为85.6%,卸膜率为86.7%,预测模型与试验结果相差较小,优化后的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