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刘德娟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2):174-179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1-2012年我国粳稻主要产区12个省份的粳稻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测算了我国粳稻主产区全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对粳稻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中国粳稻TFP的平均增长率为-2.3%,技术进步为-2.2%,技术进步的下滑是决定全要素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各粳稻生产省份的TFP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黑龙江省和浙江省的粳稻生产效率水平高于其他省份.通过省际间的收敛性来看,粳稻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σ收敛性.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环境资源禀赋刚性约束下应更注重农业的绿色发展.假设农业污染排放系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参数,基于动态测算农业面源污染非期望产出,运用SBM超效率模型和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主要农作物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①粳稻和大豆的环境技术效率大于1,而玉米、小麦和棉花的环境技术效率小于1;②棉花、粳稻和...  相似文献   

3.
基于两阶段DEA的山东棉花生产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阶段DEA即DEA-Tobit两步法对山东棉花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结果表明:虽然2000-2008年间山东棉花的综合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但尚未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素配置有待进一步改进;地区间的生产效率差异明显;在环境影响因素方面,基础设施对棉花生产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而农业种植结构对棉花生产效率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粮食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为研究对象,通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1994~2017年垦区整体、各管理局静态层面农业技术效率,利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进一步测算动态层面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4~2017年垦区整体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增长。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效率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垦区当前人力资本水平、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受灾率对农业生产效率均表现为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廉江国家气象观测站提供的199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对廉江市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廉江市近30年年平均温度整体呈现略微减少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09℃/10 a,春、夏、秋三季平均气温均呈略微上升趋势,而冬季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水量整体呈现略微减少的变化趋势,降水气候倾向率为-14.994 mm/10 a,降水年际间波动起伏比较大;春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秋、冬季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夏季降水量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85.445 h/10 a。廉江市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际间波动起伏较大,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还会引发灾害性天气,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影响粳稻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信阳粳稻生产改习惯春播为夏播后产量提高,2004~2005年对河南省粳稻区试15个材料进行春、夏播产量的对比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通过对2000~2005年信阳市农科所粳稻区试点对照种“豫粳6号”6年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影响粳稻产量气象因子大小顺序依次为:灌浆期温差>全生育期日照时数>根部有效水温>冠层有效积温>降水量。据此结合信阳气候特点,得出夏播实现信阳粳稻增产增效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塬区的庆阳市西峰区1990—2018年夏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春玉米发育期及产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春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每10年0.46℃;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每10年4.22 mm;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每10年为4.76 h。夏季平均气温偏高年较偏低年春玉米各平均发育期均提前,全生育期日数缩短,平均气候产量偏低;夏季降水量偏多年较偏少年春玉米各平均发育期均推迟,全生育期日数延长,平均气候产量偏高;夏季日照时数偏多年较偏少年春玉米各平均发育期均提前,但对全生育期日数和平均气候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夏季气象因子影响气候产量最显著的是降水量,其次是气温,日照时数与气候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平均气温影响气候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是拔节-抽雄期;降水量影响气候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是拔节-抽雄期;日照时数影响气候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是开花-吐丝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疆昌吉市182个农户的调查资料,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农户番茄种植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种植方式下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番茄种植户在生产过程普遍存在着显著的效率损失,平均技术效率为65.27%;加入经济合作组织、参加番茄订单等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对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廉江国家气象观测站提供的199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对廉江市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廉江市近三十年来年平均温度整体上呈现出略微减少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09℃/10a,春季、夏季、秋季三季平均气温均呈略微上升趋势,而冬季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水量整体上呈现略微减少的变化趋势,降水气候倾向率是-14.994mm/10a,降水年际间波动起伏较大。春季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秋季、冬季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夏季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85.445h/10a。廉江市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际间波动起伏较大,会导致水、光、热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并且还会引发高温、低温冷害、干旱、洪涝、阴雨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提高稻谷的生产效率对于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9-2015年全国籼稻和粳稻主产省的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各年度稻谷生产效率的DEA-Malmquist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测算得出反映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sit指数,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结果表明:①稻谷主产区区域布局方面,水稻产业可以结合地区优势布局。②技术进步在稻谷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广水稻种植中,农业部门应充分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率,提高稻谷生产效率。未来稻谷产业仍以去库存、绿色发展、规模化经营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水稻小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水稻生产是中国广大稻区农民收入和减轻贫困的重要途径,而土地细碎化可能是目前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减轻农村贫困的主要瓶颈之一。【方法】采用详实的农户调查以及作物水平和地块层次的数据,用两阶段法分析了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一个水稻主要产区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研究区早稻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5,晚稻为0.83,而单季稻为0.79。稻田平均地块大小对早、中、晚3种水稻的技术效率都有显著的正影响。此外,家庭规模和农地规模对3种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也有显著影响。人口较多的家庭或规模较大的农场技术效率较小家庭或小农场要高。【结论】在现有技术状态下,水稻小农户的技术效率仍可得到可观的提高。研究揭示,减轻土地细碎度的项目如果能够与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措施结合起来,将是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播期、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播期与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播期及品种类型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个品种类型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各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表现及温光资源利用特点。【结果】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等。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按生育期长短分为两类,对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及迟熟中籼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及中熟晚粳影响较大。对不同播期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进行初步分类为:5月中旬应选用早熟晚粳,搭配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月下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6月上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6月中旬应选用中熟中粳。【结论】随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类型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稻麦两熟制与热量条件因素,初步明确了不同播期应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区域(临汾)水分相关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提供气候变化未来情景相适应的栽培途径,对近30年区域(临汾)与水分相关的降水量、气温、10cm地温、蒸发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7个气象因子开展了动态变化、因子间相关性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特征为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平均10cm地温呈递增趋势,而蒸发量、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则呈递减趋势;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蒸发量为夏>春>秋>冬,各月份蒸发量为6>7>5>8>4>3>9>10>2>11>1>12。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间相关性为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与蒸发量呈正相关,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变异系数为降水量>蒸发量>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地温>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月份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正相关。各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为各年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10cm地温、日照时数与产量呈负相关,而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平均风速则与产量呈正相关,降水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不同阶段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生产年度>生育期>休闲期。该项研究可为小麦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DSSAT V4.5模型模拟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在实际水肥条件下可获得产量的变化情况,分析沧州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潜力的影响,旨在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系统的影响提供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呈减少趋势,平均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但降雨分布发生了季节性转移。2)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近50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7.94kg/hm2;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均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1.02和3.62kg/hm2;实际产量呈极显著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长100.85kg/hm2。3)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可获得产量和实际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极显著减少趋势。4)气候因素的变化对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温度增加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时期温度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影响不同,总体呈负面影响;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减少是冬小麦产量潜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平均降雨量的变化对冬小麦生长有利,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使冬小麦的生育期极显著缩短,开花期和成熟期极显著提前。因此,气候变化对沧州地区冬小麦的生产和产量潜力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通过优化水肥管理措施来抵消气候变化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2019年国内7个省份早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非径向SBM模型测算早稻生产技术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和分位数模型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对早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农机社会化服务对早稻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播种和植保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均对早稻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灌溉排水和收获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早稻生产技术效率则并不显著。农机社会化服务对早稻农户种植技术效率提升效果显著,但作用边际效果因原本技术效率水平差异而有所差别,这种差别也体现在各生产环节上。因此,在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时,应根据其不同环节特性,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安徽、江西、湖南、湖北4省937个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农户的生产效率,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4省农户的生产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效率水平普遍低下,其中江西省最低;金融服务、农技服务、机械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但由于政府或村委会在维护与管理方面的缺陷,良好的基础设施对农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此外,农户的个体特征及家庭特征对其生产效率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认为应该通过构建普惠性金融体系,向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农技服务,并关注机械服务质量,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依据2006年在安徽省杂交中籼稻主产区利用地理与分期播种法得到的试验数据和相关气象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气象要素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移栽-始穗期,平均日照时间对有效穗数影响最大,在始穗-齐穗期,平均气温对结实率和千粒重以及平均相对湿度对有效穗数影响最大,在齐穗-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照时间和平均相对湿度分别对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影响最大.而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在始穗-齐穗时期的平均最低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