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是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动态保护意义重大。西方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开展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视角,以法国波尔多和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为例,对比中西方传统农业文化景观空间格局、内涵、动态保护方式和发展潜力,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日前,农业部公布了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我国传统农耕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消失的危机。危机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农业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9月13~28日,由FAO与农业部共同举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第一期培训班在中国成功举办,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2个国家农业等相关部门的23位代表参加了活动。此次培训全面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理念,强调了加强GIAHS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分享了中国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有关经验与挑战,帮助各国代表一起制定了启动和挖掘、申报农业文化遗产的行动计划框架,为推动GIAHS工作的广泛参与作了重要铺垫。培训期间,学员还实地调研了中国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等遗产地。  相似文献   

4.
<正>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指导下,由中国农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已与近日出版发行。该书是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一次系统记录和生动展示。系列读本首批共11本,包括:《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相似文献   

5.
<正>河北省葡萄产业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年前,唐代僖宗年间(公元874~890年),在唐建武州城(今张家口市宣化区)就有葡萄栽培的记载;1993年,宣化区发掘的距今906年以上的“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也曾出土过干枯的葡萄种子,并有一坛葡萄酒。葡萄文化在这里延续,古老的牛奶葡萄在这里繁衍,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悠久的历史为河北省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为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要求,农业部日前部署开展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为核心,以筛选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重点,发掘传统农业系统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农业部要求,各地农业部门要研究探索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扶持政策,努力形成保护和传  相似文献   

7.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延伸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现阶段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还面临着不当开发破坏其生态环境、农民认知存在偏差、保护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为此,应加快实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环境保护与产业振兴的耦合衔接、有效提升农民保护认知度与接受度、深入推进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浅议农业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近年来引起全球关注的问题。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文化遗产形式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共同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近年来,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传统农业文化逐渐萎缩,必须通过加强立法的手段加以保护。目前中国还没有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门性法律,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政府的义务和职权,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明确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建立登录制度,通过立法规范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农博网 《新农村(黑龙江)》2013,(18):I0001-I0002
宣化区城市传统葡萄园种植有近千年历史,是典型的地方土特产。在今年5月份日本石川县召开的“第四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经过200多名与会专家代表的无记名投票,宣化区葡萄园种植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成为河北第一家入选项目,全球第一个以“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命名的传统农业园。这一申遗成功,不仅为宣化区贴上了国际标签,实现了我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也为各地推动农业品牌及文化品牌建设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应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耕技术和乡村文化丧失、食物与生计安全等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在该倡议提出20周年之际,为了系统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科学分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邀请了11位来自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遗产保护实践者,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征与价值,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对国际公约履约与国际合作的支撑作用;中国典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实践经验等。访谈结果表明:以活态性、动态性、系统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技术、传统农耕文化和结构合理的生态景观,对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全新的范式,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需要建立政策激励机制、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多方参与及惠益共享机制,以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理论视角,揭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三生”空间人地关系的研究现状。以“农业文化遗产”为关键词,采用Citespace5.5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和归纳方法,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波动增长、平稳发展三个阶段,各个阶段上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差异。目前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在景观价值挖掘、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初具规模,但在基础性理论方面尚未形成权威的认知。农业文化遗产在“三生”空间上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今后应更加关注基础理论的更新、强化实证研究、贯彻“分层”保护思维、完善社区参与、加快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动态保护,以期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浙江是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还承担了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在简要介绍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概况的基础上,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活态性和多功能性,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即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态、景观、技术、文化功能,通过提升农民收入来缩小收入差距,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来彰显生态之美,通过张扬农耕文化来彰显文化之美,通过推动有效治理来彰显和谐之美,从而最终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共同富裕。结合浙江实际,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推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多种传统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弘扬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优秀乡土文化,推进文化高地建设;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绿色综合种养技术,助力生态文明示范;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积极社会治理因素,推动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黄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茶是六大基本茶类之一,为我国独有、较古老的茶类。本文介绍了我国黄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加强国家级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品牌类文化遗产、申报中国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5点促进黄茶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联合国一项标志性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认可而备受各国和学界关注。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播理念一致,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有鉴于此,本文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现存的受众认知不强、教育普及度不高等问题,在总结学术研究诸多进展基础上,拟建立契合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特点的三类活态保护与传承模式:多元化分众化传播模式、传受互动的传播模式、激励受众参与的传播模式,以积极回应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以期从传播视阈下,探索能成功地融合多路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而不断完善其活态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对咸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调研,分析了咸宁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讨了其发展对策,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8点建议:(1)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世界文化遗产;(2)加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3)重点建设通城县麦市镇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建立通城药姑山瑶族汉族生态博物馆;(5)加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6)发展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7)开发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资源;(8)联合岳阳、九江,"小三角"携手保护与开发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方面,介绍了湖南武陵山片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现状,并从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农业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文化产业、旅游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探讨了该区域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障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本文从梯田生态系统辨析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崇义客家梯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农业生态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生态保护的总体思路与途径,主要包括:积极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创造富含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民众保护意识、积极完善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保护和完善现代稻作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将使梯田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对经济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介绍了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探讨其发展对策,并建议该市:(1)收集与整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着重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领衔申报砖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实现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双重保护;(5)重点建设通城县麦市镇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7)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8)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9)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基因角度,调查红河地区哈尼梯田的保护现状。对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参照景观基因挖掘原则提取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将其分为农业生产、农耕生活和农业生态文化三大类;并通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数字化表达形式的归纳和示例展示,提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与数字化结合保护建议,以有效推进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和传承,为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传播和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农业大国及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我国较早地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认定及保护传承工作。农业文化遗产经历千百年的岁月洗礼后如何进行合理保护,又如何进行传承发扬呢?本文以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这一江苏省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对此进行探索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