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食物消费占用了包括耕地在内的各种农用地资源,本文从包括耕地在内的全部农用地资源角度,动态分析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以便更全面合理地评估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农用地资源需求的影响。【方法】首次对中国主要食物消费项目的用地类型和折算因子进行探讨,运用改进因子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近30年来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压力进行了宏观估算和动态分析。【结果】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各类用地的总体占用从1980年的1.465标准亩增加到2006年的1.782标准亩,2000年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使直接耕地资源占用显著下降。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和食物足迹近30年来保持强相关性,人均肉类水产足迹的支出弹性为0.43。【结论】近3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总生态压力非稳定性增加,主要是食物消费模式的变化(耗粮型动物产品和水产消费增加)导致的农用地资源压力。通过固定单产和可变单产的人均食物足迹差异分析表明,中国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大大缓解了中国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的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和消费结构优化产生环境压力的计算与分析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1985-2006年间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物质消费量变化的特征,采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农村居民不同消费项目及对不同土地类型的环境压力,结果显示食品、衣着及生活用品、生活污染物排放和生活能源消耗等4个项目的足迹量较大;对耕地、化石能源用地和水域等3种土地类型占用量较大.为减少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建议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环境意识,构建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在耕地资源短缺与食物消费结构改变的大背景下合理分析用地需求,保障食物安全,以河南省居民的食物消费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构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方法,基于经济发展和食物结构对河南省未来15~30年的食物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推算结果对不同食物类型所需土地分别计算,得出基于食物安全的耕地需求量。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河南省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显著,植物类食物始终占据较大比重,动物类消费的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2)河南省城乡居民耕地需求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居民的人均耕地需求由城镇居民的1.2倍下降至占城镇居民人均耕地需求的82%。耕地总需求变化趋势为缓慢减少后逐步上升且保持上升趋势,最高约508万hm2;3)河南省人口规模、作物单产水平和食物消费结构均对河南省耕地需求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单产水平提高对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耕地需求压力有重要作用;4)预测发现河南省现有耕地虽能够满足2035—2050年该省人民食物需求,但是河南省作为食物输出大省,无法在满足本省人民食物需求的同时,保持现有的食物供应比例。最后,根据预测结果与河南省耕地保护现状,基于食物安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云南省1999—2018年耕地可持续性进行研究,为缓解人地矛盾、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碳足迹理论改进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并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基于STIRPAT模型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对耕地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999—2018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耕地生态赤字日益严重,耕地可持续性由弱不可持续利用下降至中等不可持续利用。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是影响耕地生态足迹变化最显著的因素。【结论】改进后的耕地生态足迹模型较好地刻画了云南省耕地可持续性的变化特征,应从减少耕地生态足迹和提高耕地生态承载力两个方面减缓耕地可持续利用面临的严峻压力。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动态生态足迹的测度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江苏省1990-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江苏省生态经济可持续状况和资源利用强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并结合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提出实现该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明显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逐渐增大,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逐渐减小趋势.从生态足迹构成看,化石燃料生态占用面积最大.其次是耕地,牧草地居第三;除耕地外,牧草地、水域、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人均生态占用面积均逐渐增大.从横向比较看,江苏省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却低于全球平均值.可见,江苏省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生态的需求已经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为广西有关部门制定保护耕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80~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变化规律,以各市级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通过建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耕地压力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压力驱动力进行探究。【结果】1980~2014年的35年中,广西耕地压力有12个年份处于一级水平,19个年份处于二级水平,4个年份处于三级水平;以各市2005~2014年耕地压力平均值作为该市耕地压力的平均水平,其中崇左、百色、来宾、柳州、防城港、南宁、河池、贵港市的耕地压力值均低于同期广西全区平均水平。影响广西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城镇化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均GDP、总人口数、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建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降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提高人均GDP;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严格把控耕地数量,保证人均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在有限用地规模前提下提升区域土地生态承载力的技术方法,为河南省用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等工作提供参考,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开放式生态足迹模型,并分别采用2种模型对河南省2017年生态承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河南省耕地生态生产性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但消费足迹低于生态承载力。经消费系数和用地结构调整系数修正后,开放式生态足迹模型评价结果可明确区分生态足迹中的区域内部消费足迹与承担的外部区域消费足迹,对河南省生产承载状况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河南省土地综合生态承载力有盈余,但各地类间承载状态差异显著,其中耕地盈余最大,而化石能源用地存在较大赤字,河南省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降低能源消费和提升化石能源用地承载力。【结论】开放式生态足迹模型可实现对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居民消费结构下区域生态承载状况的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可提出在有限用地规模前提下,提升区域土地生态承载力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取2005-2016年海南省城乡居民生活实物消费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因生活消费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与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足迹与区域生态承载力存在结构性失衡,耕地资源不足。由于海产品消费量大,海水水域在消费足迹中占较大比例。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足迹及消费占用土地类型均与农村居民存在差异。2013-2016年,海南省农村不同收入居民的环境基尼系数小于收入基尼系数,表明农村居民消费占用的生态环境资源较收入水平相对公平。因此,应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保障海水水质安全,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居民生活消费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过程和特征,了解广西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趋势,为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2005~2014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盈亏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系统的变化状态。【结果】2005~2014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由1.6201 ha振荡式上升到2.7430 ha,其中化石能源地和耕地类人均生态足迹所占比重排前两位;人均生态承载力小幅增长,由0.7173 ha/人波动增加到0.7665 ha/人,其中草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少99.33%;人均生态赤字由0.9028 ha增加到1.1965 ha,说明广西生态系统处于逐步加剧的超载状态,化石能源地的生态赤字最严重,其次是耕地;万元GDP生态足迹由1.8949 ha/万元减少到0.8320 ha/万元,说明广西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建议】广西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发展方式,并加大耕地保护,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调整能源结构,开发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贵州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贵州省相关部门制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对1995—2014年贵州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贵州省近20年来的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2003年以来,能源用地成为主要生态足迹用地,生态压力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人均生态足迹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生态经济系统处于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能值生态足迹的主要消费账户依次为煤炭、电力、猪肉、水资源、柴油,在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建议贵州省根据岩溶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控土地利用类型,把握耕地红线不动摇,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水电、风电等能源,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以缓解生态压力过大状况,促进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西安农产品供给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和价格双向挤压,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农产品的老路已行不通。为了研究西安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调查了解生产大户、粮食、果业、畜牧等合作社及相关农业企业生产销售等情况,对西安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进农业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服务能力、推出农产品新销售方式、推进生产设施现代化等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西安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指导,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关于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连云港市土地资源利用特点,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对2000~2009年连云港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4139提高到0.6069,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各子系统看,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土地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土地生态安全现状有所恶化;随着投入的增加,响应系统安全状况有逐步上升趋势。耕地面积比重、城市化水平、单位耕地农机动力、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对连云港土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的食物消费模式对虚拟水消费的影响,对全国1990—201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食物虚拟水消费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虚拟水消费量都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虚拟水消费量增长速度快于农村,是农村居民的1.12倍左右;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多样性指数高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引起城乡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随着食物消费量的不断增加,食物虚拟水消费量也将持续增长,势必对水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倡导城乡居民均衡膳食和健康的消费习惯,改善食物消费模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河北省粮食安全现状以及草食家畜的节粮潜力,应用2008年河北省统计资料和相关文献的数据,计算了河北省粮食产量及消费量,并根据粗饲料产量,计算了河北省草食家畜的节粮潜力。结果表明:2008年河北省基本粮食需求占当年该省粮食总产量的45%,生猪和家禽饲养耗粮占粮食总产量的57%,粮食生产已不能满足粮食消费需求。加上工业用粮增加、人口增长、城镇化率上升和耕地面积减少,河北省粮食安全压力与日俱增。通过对河北省粗饲料供给量的统计和载畜量的计算,发现作物秸秆和饲草等粗饲料资源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在粮食产量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尚未开发的粗饲料资源发展草食家畜生产,每年可节约粮食近765万t,占河北省2008年粮食产量的26.32%,对缓解河北省粮食生产压力、优化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耕地资源问题与实现有效保护的耕地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且其面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呈惯性下降。耕地的减少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挑战,也引发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新的三农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对土地的需求增加,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消费升级、基本建设用地增加,与耕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偏差有关。提出要充分利用补偿机制,真正实现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并对耕地补偿的理论基础和功能、补偿标准及实施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沙漠化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有沙漠化灾害土地19.974万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58%,其中以中度沙漠化灾害土地和裸露沙砾地类沙漠化灾害土地为最多。沙漠化灾害使区内生态环境与生存条件恶化,破坏建设工程,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人民生活贫困,并构成严重的潜在压力。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为支撑,用现代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科学合理地开发非耕地资源可以使原本不适于耕作的土地产生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效增加农业土地资源和可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使用率和土地质量,是解决果菜等经济作物与粮争地,有效增加耕地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保证可耕地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山市是我国京津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对唐山粮食生产的研究对确保我国京津唐地区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利用唐山市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度,对影响唐山市粮食总产因素和生产函数对单产的投入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影响唐山市粮食产量相关因子的关联度顺序为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机耕面积>农村用电量>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用电量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正影响,目前的施肥水平下,氮肥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负影响,磷肥和钾肥则为正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湖南省洪江市为例,首先介绍该市的区域位置、经济形式及耕地资源现状,然后简要介绍洪江市耕地压力的研究方法,采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市耕地压力进行研究,即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是在一定区域内一定食物自给水平和耕地一般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区域每一个人正常的食物消费需求所需的最小耕地面积。通过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该市耕地形式,为该市的耕地资源利用提供依据,进而希望为类似市域耕地资源利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