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农业景观分类是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和进行农业景观评价、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前提。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我国农业土地整理的特征,基于农业景观功能、区位和农户经济行为修正方法和地形位指数等,提出了一种乡村尺度的农业景观功能形态分类方法,即采用景观类和景观亚类的二级分类体系。以北京市峪口镇为例进行了农业景观分类的实证研究,共划分为农业生产景观、农业服务设施景观、农业旅游休闲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4个景观类以及13个景观亚类。并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编制了峪口镇农业景观分类图,探讨了分类成果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该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农业景观的功能和形态特征,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业土地整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合理的农业景观规划方法是新农村建设体系中的一项核心技术。该研究以北京远郊生态涵养发展区峪口镇为例,在农业景观主导功能分类基础上,基于适宜性评价与实地勘踏访谈等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农业服务设施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专项规划设计,然后按照"农业生态优先、农业生产次之、农业服务设施再次和农业旅游休闲景观最后"的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组合原理和分区权衡的方法,优化农业景观空间组合,形成研究区农业景观总体布局。研究表明,在峪口镇农业景观规划布局中,农业景观基质为粮菜生产区、经济林果生产区、农业生态保护区等,斑块为农业旅游休闲和农村聚落景观等,廊道为道路、河流、生态缓冲廊道等。该研究结果为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3.
感知要素与遥感数据结合的乡村景观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景观分类是对区域景观差异性的描述、制图以及评估工作进行的前提与基础。该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第四疃镇和槐桥乡为研究区,遵循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和分类学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村级尺度下的乡村景观进行分类。其中,客观分类方法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形数据、土壤数据等多元地理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进行分类;主观分类方法运用聚类分析法,依据对研究区实地调查获取的视觉景观以及中国著名田园诗词中对乡村景观意境描述所提炼的意象景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该研究构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乡村景观分类体系,将研究区景观类型分为3个乡村景观群、4个乡村景观区和55个乡村景观类以及108种乡村景观要素;并对乡村景观群、景观区、景观类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进行了相应的解释,结果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用地竞争力的闽南地区乡村景观功能冲突的识别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导致乡村景观多样性和本土性缺失,功能冲突问题日益严重。该文首先构建乡村景观功能竞争力强度评价系统,其次建立基于识别矩阵的闽南地区乡村景观功能冲突识别方法体系;最后探讨该识别方法在厦门市灌口镇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1)该方法符合乡村景观功能冲突的本质内涵,可识别出各类型乡村景观功能冲突区;2)灌口镇存在9种乡村景观功能冲突类型,生产功能优势区占全镇总面积的3.89%,位于城镇外围;生活功能优势区不明显,生态功能优势区占全镇总面积的22.46%,位于城镇外部西北部山区;在分析9种乡村景观冲突类型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其对应的优化策略;3)在优化乡村景观空间格局时,生产功能优势区、生产与生活功能冲突激烈区和3类功能激烈冲突区内的优质耕地应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业生产向现代生态旅游方向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有效破解乡村景观功能冲突,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5.
梁发超  刘黎明  双文元  邹利林 《土壤》2015,47(1):142-147
农业生产景观自然适宜性研究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景观规划和土地整治的基础。本文在界定农业景观内涵和提取出农业生产景观类型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生产景观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栅格技术与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农业生产景观自然适宜性评价,将湖南省金井镇农业生产景观类型划分为高度适宜类、中度适宜类和低度适宜3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金井镇农业生产景观划分为粮菜生产区、经济园林生产区、农业生产限制区,进而提出其相应的发展调控模式。研究结果为区域农业生产景观规划和农业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6.
针对农业景观发展缓慢、环境管理不到位、农业景观建设缺乏特色等现状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提出建议性措施:(1)体现农业景观的朴素之美;(2)形成农业景观的地方特色和地理个性;(3)保护农业景观的生产性;(4)建筑与农业景观相呼应;(5)合理规划农业景观道路;(6)制定乡村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7.
针对农业景观发展缓慢、环境管理不到位、农业景观建设缺乏特色等现状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提出建议性措施:(1)体现农业景观的朴素之美;(2)形成农业景观的地方特色和地理个性;(3)保护农业景观的生产性;(4)建筑与农业景观相呼应;(5)合理规划农业景观道路;(6)制定乡村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8.
针对景观功能相互表征的科学性和景观多功能间关系定量化问题,采用Spearman秩次相关系数分析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相方法,对上海市青浦区184个行政村1980-2015年的乡村景观多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生产功能不能取代经济发展功能,青浦区经济发展功能已成为主导的功能形态。2)该区乡村景观多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时空差异显著,表现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以协同为主,空间上沿中轴线扩散;生产功能-生态功能以权衡为主,空间上从中部向东部扩散;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权衡-协同关系较为均衡,权衡区由中部向东部扩散,协同区由西部向北部和南部扩散。农业生产功能与经济发展功能、经济发展功能与生态调节功能/环境维衡功能为该区不可回避的矛盾;经济发展功能与景观美学功能间权衡关系显著,且两者关系格局呈东部权衡西部协同,且权衡区的数量递增;经济发展功能与空间承载功能呈现东部权衡和西部协同,且协同区呈增长趋势;景观美学功能与生态调节功能/环境维衡功能间权衡区集中在青东区域,协同区分布于青西区域,且权衡区数量先增后减,协同区先减后增。3)时空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准确全面的反映乡村景观多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全面推进"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作为"大花园核心区"的丽水市以"花园乡村"为特色全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丽水版",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便是乡村植物景观。以丽水市三县(区)七个村的植物景观为调查对象,调查植物种类及应用情况。调查发现乡村绿化植物155种,深入分析其分类、来源、生活型组成、应用频率及观赏特性,提出丽水市乡村植物景观的发展对策:注重节点景观打造,提升整体绿化水平;精选乡土观赏植物,丰富冬季景观效果;凝练水域植物景观,营造宜人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0.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格局及其分区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该文综合运用兴趣点、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功能视角,设计了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发展评价方法,并以平谷区为例开展乡村发展格局及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平谷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符合平谷区生态涵养建设目标及产业发展规律。基于空间的主导功能,将平谷区划分为生产主导、生活主导、生态主导、生活生产复合、生产生态复合、生态生活复合、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共7类功能区。通过分析发现,平谷区基本呈现"平原区生产功能主导、中心城区及乡镇中心村生活功能主导、山区乡镇生态生活功能主导"的分布特征,其中生产主导功能区和生态生活复合功能区居多,面积占比分别为27.27%和24.38%。建议生产主导功能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及旅游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活主导功能区适度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生态主导功能区坚持生态优先,保障生态空间功能发展;兼具2种以上优势空间功能类型的复合功能区,应结合区域自身及周边乡村的空间特性,宜生产则生产、宜生活则生活、宜生态则生态,优化布局"三生"空间;而复合功能区中"三生"功能均处于劣势的乡村,则需要结合"三生"空间功能发展的迫切程度,合理展开村庄空间规划和重构。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的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决策者急需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对未来充分的认识,以制定合理的规划,为了解决传统趋势外推法的局限性,该文提出了一种标准景观情景方法。该文通过分析传统趋势外推法的优劣特点,在国内外情景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标准景观情景方法,阐述了该方法应用于景观生态领域的优势与特点,构建了方法理论体系,并且将其应用于金井镇案例区,验证了其可行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通过该研究方法向决策者展示了未来2种不同的景观情景,并与传统趋势外推法模拟结果形成对比,提出了基于不同发展方向的相关政策启示。该方法适用于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应用到自然资源管理、环境规划、农业政策制定等领域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任务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子政务的特点,论述了我国农村发展应用电子政务技术的必要性,阐述了农村电子政务网站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农村实施电子政务的一些制约因素。最后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和耦合联动内容,为优化面向美丽乡村建设的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南京市11个项目区为例,首先建立起土地整治项目评价和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相对系数评价法对基础数据计算出各自分值,然后引入SPSS软件中的11种曲线估计回归模型,探究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关系,最后通过相关系数R~2和耦合曲线走势分析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南京市土地整治各项目与与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社环境的耦合关系相对不明显,与管理民主的耦合度有待提高。[结论]在今后的土地整治工作中要更加重视保护环境,提高项目的民众参与度,进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最终实现两系统之间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4.
农田缓冲带规划建设与天敌保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冲带建设可以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是国内外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实践措施。论文以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为例,探讨农田缓冲带的规划和建设方法,并针对天敌保护效果进行监测,旨在探索村镇尺度下生态农业建设的景观规划途径。主要研究结论:1)经过目标确定、现状调查、总体空间布局设计、工程设计、施工监管与管护5个步骤,在研究区完成了渠道、道路和防护林3种类型共7种模式的农田缓冲带空间布局规划、种植模式设计与建设;2)害虫与天敌取样监测结果表明,人工林地缓冲带具有最大的蜘蛛活动密度,渠道、道路缓冲带等人工边界的天敌/蚜虫比例最高,初步证明了农田缓冲带建设的天敌保护效果;3)今后的生态农业建设应当加强农田缓冲带等生态景观化技术的大尺度空间规划与集成示范,其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效果还需要针对不同农田类型进行长期监测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3,他引:1  
中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后已渐成体系,并越来越体现出较完整的复杂系统特点,成为产业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技术分类作为揭示设施农业技术体系特征、促进学科建设、指导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基础性工作,亟需在方法论和分类实务上取得突破,以在把握不同技术对象特殊矛盾和特殊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更科学地指导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研究立足当代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广义概念和广义要素,在遵循层次性、稳定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系统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内容、特点和现有技术分类方法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分别反映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链、技术环节、技术功能、技术手段等属性的4层次线分类方法,并以设施园艺为例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全貌、揭示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对设施农业学科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有较高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业信息化项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需要。本文基于现代公共产品理论,对农业信息化项目进行了分析,论证其属于公共资源的范畴,并提出我国农业信息化项目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We demonstrate a novel method for spatial conservation prioritization at a community-level that takes account of: (i) an environmentally-bas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landscape into community classes; (ii) similarities between community classes to allow for community complementarity-based selection; (iii) variation in species richness; (iv) variation in human impacts on ecological integrity; and (v) requirements for maintenance of upstream-downstream connectivity in riverine systems. While this technique has generic application, we demonstrate its application using a biologically-trained environmental classification of New Zealand’s river network. Our analysis produces a priority ranking of planning units (here 4th order catchments or sub-catchments) and performance estimates in terms of expected biodiversity returns given varying degrees of geographic protection. Accounting for community similarity ensures high protection for distinct habitat classes with low similarity to other classes; our results indicate a 28% loss in conservation efficiency of the highest-ranked 10% of the landscape if it is ignored. Accounting for human pressures and connectivity also had clear influences on spatial priority rankings, indicating the need to consider these factors in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