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魔芋组培苗叶柄切段外植体不同处理方法对愈伤组织诱导和芽分化的效果,为魔芋良种繁育提供有效途径。【方法】以白魔芋和花魔芋组培苗叶柄切段为外植体,以外植体不同接种方式(倒插、正插和平放)和不同长度外植体(2、6、10 mm)为处理,诱导愈伤组织发生并再生植株。【结果】叶柄切段不同接种方式及不同切割长度均对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分化产生影响。将白魔芋组培苗叶柄切段以正插和平放方式接种于诱导培养基,其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倒插处理,分别为85.0%和73.3%;正插外植体的愈伤组织分化率与分化芽数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方式。以6 mm长的叶柄切段正插入培养基中培养,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分化率,白魔芋和花魔芋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达到79.2%和59.2%,芽分化率分别为29.5%和21.8%。【结论】当魔芋外植体正插或长6 mm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分化率较高,培养效果较好。初步建立了一套以魔芋组培苗叶柄切段为外植体的魔芋离体再生体系,为魔芋良种繁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珠芽魔芋的快速繁殖技术以扩大珠芽魔芋的种植规模。[方法]以珠芽魔芋的珠芽、球茎、叶片、叶脉和叶柄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研究不同的外植体及接种方式和不同的激素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结果]5种外植体中以带叶叶脉的诱导率最高(92%)。外植体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水平接种有利于快速获得大量愈伤组织,背接方式获得的愈伤诱导率远远高于竖插和正接方式的。MS+6-BA 0.5 mg/L+NAA 0.1 mg/L的培养基能快速诱导出质量较高的愈伤组织。[结论]珠芽魔芋带有叶片的叶脉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且以叶背水平与培养基接触效果比较理想,具有分化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银白杨下胚轴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银白杨(Populus alba)下胚轴高频再生体系,为银白杨遗传转化和推广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银白杨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形成不定芽,探讨苗龄、接种方式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硝酸银和蔗糖质量浓度等对银白杨下胚轴不定芽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适宜银白杨下胚轴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AgNO33.5 mg/L+蔗糖35 g/L+琼脂6.0 g/L+IBA 0.3 mg/L+TDZ 1.5 mg/L,用该培养基培养银白杨下胚轴外植体,其分化率为98.63%,平均每个外植体形成的不定芽为23.81个。银白杨下胚轴外植体不定芽未经愈伤组织而直接产生于下胚轴的表皮或近表皮等表层细胞。3~7 d苗龄银白杨下胚轴诱导不定芽分化能力无显著差异,诱导率均达到95%以上,7 d后随着苗龄的增加,不定芽分化、诱导能力快速下降,苗龄为11 d时不定芽分化率只有52.28%。不同切段下胚轴不定芽再生能力由强到弱表现为:上部切段(靠近子叶端的下胚轴部分)>中部切段>下部切段。以正插(形态学下端插入培养基)方式接种的外植体不定芽再生能力显著大于反插(形态学上端插入培养基)和平放的。【结论】优化了银白杨的组织培养体系,初步找到了影响银白杨下胚轴诱导分化及植株再生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魔芋无毒叶柄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经检测合格无毒的花魔芋试管苗叶柄为外植体,构建魔芋脱毒离体快繁体系。在12种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筛选出M8(Ms+6-BA0.5mg/L+MA0.1mg/L)为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诱导率达100%;以叶柄愈伤组织为外植体,在5种培养基上进行芽的分化,筛选出帕(Ms+6-BA1.0mg/L+NAA0.1mg/L)为芽分化最适培养基,分化率达66.7%;以芽分化中形成的有效芽苗为外植体,在7种蚌养基上进行根的诱导,筛选出M11(MS+6-BA1.5mg/L+NAA0.15mg/L)为生根培养最适培养基,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5.
以优良白魔芋新品种——大青秆不同组织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试验结果表明:以叶柄为外植体,污染率低,愈伤诱导率达85.71%,继代培养中以MS BA2mg/L NAA0.01mg/L作为芽分化增殖的最佳培养基,将芽转接到MS NAA0.5mg/L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方法】以黄芩的幼茎、幼叶及叶柄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BA、2,4-D与NAA诱导愈伤组织及再生芽;在1/2 MS培养基上添加IAA、IBA或NAA激素,单独或者组合使用,诱导黄芩试管苗生根。【结果】幼叶和叶柄容易褐化死亡,而幼茎显示很好的脱分化和再分化效果;BA与NAA组合可以诱导幼茎外植体脱分化与再分化,而BA与2,4-D组合只能诱导愈伤组织发生。IAA诱导生根率最高,但是茎基部会形成愈伤组织,后期无法驯化成活;IBA及NAA均可以诱导根的发生,但是以IBA效果为佳。【结论】幼茎为最佳外植体,MS+BA0.5mg/L+NAA 0.5mg/L为最佳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芽的分化培养基。1/2MS+IBA 0.1mg/L为最佳的试管苗生根培养基,生根率为70.3%。  相似文献   

7.
不同外植体和激素对非洲菊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外植体对非洲菊愈伤组织诱导的试验、不同激素水平对花托愈伤组织形成及芽分化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叶柄、叶片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低;以带芽短缩茎为外植体,污染率高;以花托作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且污染率较低。因此,花托是较理想的外植体材料。以花托为外植体在培养基MS+6-BA 2.0 mg·L^-1+KT 4.0 mg·L^-1+NAA 0.5 mg·L^-1上能诱导出大量愈伤组织,并能进一步分化出健壮芽。  相似文献   

8.
胡选萍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4,15(12):2085-2087
[目的]探索魔芋芽鞘外植体愈伤组织的发生方式及不同处理条件对其愈伤诱导的效应程度,优化魔芋离体培养条件。[方法]以陕南地区魔芋芽鞘为试材,选用6-BA、NAA、KT、2,4-D 4种激素组合形成8种激素配比处理,统计不同处理条件下魔芋芽鞘愈伤组织的诱导情况。[结果]魔芋芽鞘外植体愈伤组织的发生表现出明显的多位点发生与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处理条件下魔芋芽鞘外植体脱分化启动与愈伤组织诱导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当培养条件为MS+1.0mg/L 6-BA+2.0 mg/L NAA或MS+1.0 mg/L KT+2.0 mg/L 2,4-D时,魔芋芽鞘外植体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效果相对最佳。  相似文献   

9.
红掌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红掌3个不同部位的材料(叶片、叶柄、茎段)为接种外植体,对红掌的离体培养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差异显著,其中叶柄诱导率最高,达到86.7%,为最佳取材部位。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以MS+6BA2.0 mg·L-1+2,4D0.2 mg·L-1为最好; MS+BA2.0 mg·L-1+NAA0.25 mg·L-1对不定芽分化效果良好。第3期郭军战等红掌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亳菊叶片组织培养技术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兴魁  张爱民  薛建平  薛涛  卢河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671-19672,19691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物质对诱导亳菊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方法]以亳菊组培苗的叶片作为外植体,使用正接和背接2种方式接种于正交设计的培养基中,诱导叶片形成愈伤组织;再将愈伤组织接种于新配制的培养基中,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分化率进行方差和极差分析。[结果]诱导亳菊叶片形成愈伤组织最佳的培养基组合为MS+2.0 mg/L 2,4-D+2.0 mg/L 6-BA+0.2 mg/L NAA;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是MS+2.0 mg/L 6-BA+0.5 mg/LNAA。[结论]为亳菊的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和诱变育种提供了高效的操作系统。  相似文献   

11.
安祖花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适合安祖花遗传转化的受体体系,分别选取安祖花组培苗带叶柄的叶片和带叶柄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试验。结果表明:以带叶柄的茎段为外植体对愈伤诱导效果好于带叶柄的叶片。使用带叶柄茎段为外植体,以1/2MS BA 1.0 mg/L 2,4-D 0.1 mg/L为基本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89.65%;使用3%蔗糖作为碳源的1/2MS添加0.1 mg/L KT能显著提高诱导率;添加NAA 0.5 mg/L或2,4-D 0.5 mg/L有助于生根。  相似文献   

12.
以‘种都1号儿菜’(BrassicajunceaCoss.var.gemmiferaLeeetLincv.Zhong-DouNo.1)无菌子叶为材料,对看护培养效果及子叶部位对再生芽发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子叶可以直接分化产生再生芽。在接种子叶的同时,接种已有芽点分化的子叶外植体,可以提早再生芽的发生,并能显著提高芽再生率,但对平均再生芽数无明显影响。带子叶柄的完整子叶,其芽再生率最高,并极显著高于不带子叶柄的子叶叶片,但平均再生芽数以不带子叶柄的完整子叶叶片最高;子叶柄培养未能获得再生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5个品种柳枝稷在现有的组培体系下不同的生长特点研究,探讨利用调整培养基配方等方法来实现不同品种的高效再生体系.[方法]采用柳枝稷5个品种Summer、Alamo、Kanlow、Blackwell和Cave-in-Rock的种子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组织培养,对5个品种在诱导、继代、分化、生根以及移栽过程中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该体系下,出愈率的范围是26.4% ~ 71.2%,最高的是品种Summer,最低的是Alamo.只有Kanlow、Alamo、Summer可以分化出芽,长出植株.分化率最高的是Kan-low,达到60%.[结论]所有品种均能很好生根和移栽;品种Kanlow在该体系下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胡萝卜幼苗的组织培养再生技术。[方法]以培养约2个月的胡萝卜幼苗为材料,分别取幼苗的根、茎、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结果]根、茎、叶为外植体均能产生愈伤组织,但以茎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质量最佳,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分化率均为最高。[结论]建立了胡萝卜试管培养幼苗的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植株体系,为今后的试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原种黑麦草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方法,为多年生黑麦草原种的转基因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多年生黑麦草原种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组织培养条件下,施以不同浓度的激素进行培养,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以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5.0 mg/L 2,4-D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64.85%;愈伤组织在MS附加1 mg/L 6-BA和0.5 mg/L IBA的分化培养基中分化率最高,为37%;不定芽在添加0.1 mg/L IBA的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率为96%。[结论]黑麦草原种愈伤组织再生体系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16.
半夏胚状体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采自甘肃省西和县的野生半夏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础培养基,观察了不同的激素配比及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胚状体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为MS+2,4-D(0.5 mg/L)+6-BA(1.5 mg/L),外植体以叶柄、株芽和块茎为好.  相似文献   

17.
半夏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半夏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放置方式、外植体的苗龄对分化再生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块茎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佳,叶片次之,叶柄最差。当MS+6-BA2mg/L+2,4-D2mg/L激素组配时,愈伤组织分化率达100%。外植体的放置方式对分化出苗有很大影响,块茎垂直放置出芽率最高,而叶柄和叶片平放于培养基效果较好。无菌苗苗龄对分化率有较大的影响,最适无菌苗苗龄为10~25d。当6-BA为3mg/L时芽增殖倍数达4倍左右,而当6-BA0.2mg/L+2,4-D0.2mg/L组配时,生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菊花脑离体培养再生植株技术。[方法]以菊花脑叶片、叶柄、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对其不定芽诱导率的影响。[结果]叶片外植体诱导率最高,叶柄次之,茎段最低。菊花脑叶片生芽的最佳培养基是MS+1.0mg/L6-BA+0.5mg/LNAA;叶柄生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mg/L6-BA+0.5mg/LNAA;茎段生芽的最佳培养基是MS+1.0mg/L6-BA+0.5mg/LNAA。[结论]建立了菊花脑叶片、叶柄、茎段直接诱导不定芽的组织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19.
用组织培养法进行马铃薯体细胞染色体的加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的2个一单倍体、2个纯合二倍体和5个双单倍体材料,以半叶、茎、叶柄作为外植体通过先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苗的两步法进行了染色体的加倍实验。结果表明:用组织培养二步法可以获得较高的加倍率;加倍率高达93.33%。成愈率、苗分化率和加倍率均以半叶为最高,其次为茎段和叶柄;苗分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加倍率,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r=0.7336);适当地延长愈伤组织培养时间有利于提高加倍率,本实验结果以40d为宜;基因型对成愈率、苗分化率及加倍率均有影响,亲缘关系近的材料这三种频率也相近;倍性低的材料加倍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