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本试验对中国林蛙蝌蚪期的3种不同饲料配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1组饲料喂养的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大、身体最长(分别为0.347g、1.64cm);T3组饲料所喂养的蝌蚪生长速度快,完成变态的时间最短(34.8d);T2组饲料喂养的蝌蚪生长最慢,完成变态所需的时间最长(39.2d),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小(0.276g);各组中蝌蚪的成活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蛙的蝌蚪期是指蛙卵从刚孵出到脱去尾巴,长出四肢之前称之为蝌蚪期.在正常条件下,这个时期为40多d,一般分为蝌蚪初期,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和变态期.蝌蚪期的饲养管理对于中国林蛙的养殖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蝌蚪的成活率、体质及个体大小,还影响幼蛙的成活率和性成熟的时间,也是提高林蛙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区林蛙养殖关键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提高林蛙商品成蛙回捕率,对林蛙孵化率、蝌蚪成活率、变态率、一龄幼蛙成活率4 个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蛙卵孵化完成后,蝌蚪的养殖就开始了,蝌蚪养殖是林蛙养殖的基础,这个阶段决定着林蛙雌性的比例,雌性的比例关系养殖的效益.蝌蚪的体重大小也关系变态蛙的体重和体质以及幼蛙的进食,蝌蚪养殖养殖效果的决定了林蛙下一阶段的效果.密度、水质、饵料、种源、水温、管理是影响蝌蚪养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美蛙、牛蛙由蜊蚪(幼稚体)转变成成体这一过程,称为变态。整个变态期间约70—80天。刚孵出的蝌蚪无四肢,生有侧扁的长尾,用外鳃呼吸。25-27日龄时,开始长出后肢;70日龄左右,开始长出前肢,此时尾部补吸收消失,鳃也退化,肺部开始发育;约75日龄后,完全变成幼蛙。 蝌蚪在整个变态期中有两个危险阶段:一是在前肢即将要长出时,为蝌蚪第一危险  相似文献   

6.
刘焕亮 《科学养鱼》2003,(12):14-15
三、蝌蚪培育蛙类胚后发育的第一个时期是蝌蚪期,为水栖阶段,其后期则为由水栖向水陆两栖过渡的变态阶段,即蝌蚪变态为稚蛙。该发育期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结构都发生一系列的规律性变化,身体外形由鱼型变为蛙型,呼吸器官由鳃变为肺,其趋势是由适应水中生活向适应陆地生活转变。由蝌蚪变为稚蛙的变态期时间较短,一般为10天左右。各种蛙类蝌蚪发育期持续的时间(蝌蚪培育期)取决于种的遗传性,虎纹蛙为28~35天,棘胸蛙为60~80天,中国林蛙为31~41天,牛蛙为50~85天,猪蛙为60~80天;同时也受温度、营养和放养密度等外界因素影响。蛙类蝌蚪的栖…  相似文献   

7.
1 全人工林蛙养殖产业的现状 东北林蛙的全人工养殖模式是由人工模拟林蛙野外生活的环境条件,在半山区或平原地区采用人工育虫来进行养殖,使林蛙抱对、产卵、孵化、蝌蚪饲养、变态、幼蛙、成蛙的饲养及越冬等完全在人工条件下进行. 林蛙的全人工养殖是目前发展较快的林蛙养殖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对全人工养殖进行了试验性研究,从而使林蛙生产进入了集约化、产业化、高密度、短周期的新阶段.近年在东北及山东等地出现了一些不同养殖规模及阶段性成功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正>温度是影响两栖动物变态发育时长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高温可促进蝌蚪生长发育,缩短变态时长,低温则延迟发育进程,延长变态时长[1-5]。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两栖动物,也是稻蛙综合种养的主要蛙种之一[6]。变态前后,蝌蚪的规格、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受高温[3-5]、  相似文献   

9.
提高林蛙孵化率和蝌蚪变态率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东市适宜林蛙的养殖带有沟壑的阔叶林、混交林500万亩,且东部山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mm,气候温润,开展林蛙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林蛙生活史有两个重要的生命过程是在水环境中度过(孵化和越冬),传统的林蛙孵化完全依靠自然,养殖户一般利用沟渠河叉圈池纳水,把蛙卵放入其中进行孵化孵化率低(一般在40%~60%)蝌蚪变态率亦低(60%)。利用适当的人工调控方法和改善池塘环境,可以有效地提高林蛙孵化率和蝌蚪变态率,因此,开展林蛙孵化和蝌蚪变态期的研究是提高林蛙养殖水平的关键。一、孵化池建设1.场地选择孵化池尽量选择在离放养…  相似文献   

10.
秦志华  李健  王芳  刘淇  王群 《水产科学》2007,26(1):17-21
用添加了不同含量Vc-2-多聚磷酸酯(600 mg/kg,3000 mg/kg、6000 mg/kg,对照)的饲料分别投喂中国对虾幼体(Z1-P5),测定其对幼体生长、变态、非特异性免疫以及体内Vc积累量的影响。结果显示:6000 mg/kg处理组显著促进了幼体的生长和变态(P<0.05);超氧化物岐化酶和抗菌活力较对照组和600 mg/kg处理组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第20 d用副溶血弧菌攻毒,3000、6000mg/kg处理组均显著提高了幼体存活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幼体体内的Vc含量发现,其体内Vc含量随着饲料中Vc-2-多聚磷酸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生长、变态、超氧化物岐化酶、抗菌活力为评价指标,建议中国对虾幼体饲料中Vc-2-多聚磷酸酯的添加量为6000 mg/kg。  相似文献   

11.
《畜禽业》2001,(10):16
β-胡萝卜素具有抗癌、增强免疫调节机能等作用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试验探讨了在饲料中加胡萝卜叶对卵黄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试验设加胡萝卜叶15%、加β-胡萝卜素0.01%和不加胡萝卜叶、β-胡萝卜素的饲料3种.试验区饲料含β-胡萝卜素12mg/kg,对照区饲料含β-胡萝卜素4mg/kg.结果表明:用加胡萝卜叶饲料区的鸡,开始卵黄中β-胡萝卜素含量直线上升,到10日后趋于稳定,平均每100g卵黄中含β-胡萝卜素,胡萝卜叶区77.8μg,添加合成剂区19.1μg,对照区4.0μg,不同用量区间差异显著.分析添加β-胡萝卜素与转化到卵黄中的β-胡萝卜素量看,胡萝卜叶区比合成剂区高5倍.产蛋量、饲料用量对试区间无差异.同时还看出,在产蛋鸡饲料中加胡萝卜叶,不仅卵黄β-胡萝卜素含量高,而且卵黄色泽鲜,转化储蓄效率高.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区林蛙孵化期和蝌蚪期饲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白山区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gsinensis)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俗称蛤士蟆。目前,林蛙养殖有两种模式,一是水源为山涧溪水的山区野外林蛙养殖,二是集约化人工养殖。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技术问题未得到解决,养殖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孵化率低、蝌蚪成活率低、变态率低、越冬成活率低等。2003年以来,吉林省汪清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试验探索,取得了孵化期和蝌蚪期饲养技术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镉对中国林蛙蝌蚪肝内FOS蛋白和金属硫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生长至26~27期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暴露于0.05、0.1、0.2和0.4 mg/L的Cd2+水体中至完全变态,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变态后亚成体肝细胞的原癌基因FOS蛋白和金属硫蛋白(MT).结果显示,FOS和MT在Cd2+处理组肝细胞中的阳性反应强度及其定位具有一致性.0.05 mg/L组肝细胞中FOS和MT为弱阳性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0.1和0.2 mg/L组的阳性表达差异显著(P<0.05);0.4 mg/L组阳性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可见在0.05~0.4 mg/L的Cd2+范围内对肝细胞中FOs和MT的影响随着Cd2+的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4.
以不添加β,3-葡聚糖的半纯化饲料为基础饲料,分别在其基础上添加0、100、200、400、600和800 mg·kg-1(分别记做G0、G100、G200、G400、G600、组)的β-1,3-葡聚糖,对平均体重为(0.55±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进行5周的饲养试验,研究β-1,3-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幼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β.1,3-葡聚糖添加量的增加,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00 mg·k-1组达到最高值,但各试验组间没有显著差异;除800mg·kg-1组外,添加β-1,3-葡聚糖试验组的饲料效率均高对照组,在400 mg·kg-1组饲料效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0.05);各组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到特定生长率y(%)与β-1,3-匍聚糖添加量x(mg·kg-1)的关系为y=-2E-06x2 0.0014x+3.2905,R2=0.9385,凡纳滨对虾饲料中β-1,3-葡聚糖的最适添加量为336.5mg·kg-1.  相似文献   

15.
<正>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蛙。野生棘胸蛙生活于中国南方的山溪水坑内或石洞岩隙中,习性昼伏夜出,每年11月~翌年4月冬眠,主要食物为昆虫及其幼体。随着树木人工不断砍伐,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加上人为滥捕,过渡的捕捉利用,野生棘胸蛙濒临灭绝。目前市场上野生棘胸蛙销售价格高达300元/kg~400元/kg。福建省共有棘胸蛙养殖场35家,人工规模化养殖需要大量棘胸蛙种苗。蝌蚪变态成幼蛙是棘胸蛙种苗培育关键的一个特殊生长发育阶段,其习性不同  相似文献   

16.
采用2×6因子设计方法,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分别配制了含1%和2%磷脂,6个氯化胆碱水平(0、250、500、1 000、2 000、4 000 mg/kg饲料)的12组等氮、等脂精制饲料,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对体质量为(0.22±0.01)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进行为期6周的饲养试验,每处理组各设4个平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胆碱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 000 mg/kg(1%的磷脂水平)和500 mg/kg(2%的磷脂水平)时,幼蟹的存活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9%和88%;幼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着胆碱添加量的提高而显著升高(P<0.05);磷脂水平为1%时,1 000、2 000和4 000 mg/kg胆碱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250和500 mg/kg的处理组(P<0.05);磷脂水平为2%时,500 mg/kg和1 000 mg/kg胆碱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 mg/kg处理组(P<0.05),但与250、2 000和4 000mg/kg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的全蟹粗脂肪含量、肝胰腺的甘油三酯含量、总胆固醇含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随着饲料中胆碱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磷脂和胆碱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饲料中适量添加胆碱和磷脂,可以显著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以及蟹体脂肪含量。以增重率为判据,采用折线回归法进行分析,得出饲料中不同磷脂水平下幼蟹的胆碱适宜需要量分别为1 429.65 mg/kg饲料(磷脂水平1%时)和529.65 mg/kg饲料(磷脂水平2%)。  相似文献   

17.
双峰县青树镇五星村退休老人谢连贤,于1991年6月回家后,在屋后的空坪地里投资4000余元,建立了一个250m~2的牛蛙养殖场,然后在外地引进种蛙6对、幼蛙500只、幼蛙蝌蚪2000尾。经过一年多精心饲养,到1992年9月底止共计销售成蛙31kg,蛙种22对、幼蛙300只、蝌蚪2500尾、销售收入6060元,现还存种蛙100对、幼蛙500只、蝌蚪3500尾、价值8500元,扣除全部成本开资(包括建池费)外可获纯利达1万元。谢老养牛蛀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认真选建蛙池:他选择在潮湿、背风、杂草较多的屋后空坪地里,建立成蛙池一口,面积200m~2,池墙高1.5m(红砖水泥砌成)池中及池墙围间有坡度较缓  相似文献   

18.
饲料中分别添加30(C组)、60(B组)、90(A组)mg/kg的β-胡萝卜素。A组仿刺参肠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42.67μg/g),B组次之(12.07μg/g),对照组第三(11.76μg/g),C组最低(10.45μg/g),A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0),其他3组相差不明显(P〉0.050),可以看出高剂量β-胡萝卜素添加时仿刺参肠中可大量储存β-胡萝卜素。体壁中,B组仿刺参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1.61μg/g),A组次之(1.58μg/g),对照组第三(1.55μg/g),C组最低(1.54μg,/g),四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0),可知β-胡萝卜素对仿刺参体壁中β-胡萝卜素没有显著性影响。粪便中β-胡萝b素含量:A组〉B组〉C组,D(对照)组,且与饲料中β-胡萝卜素添加量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仿刺参的β-胡萝卜素摄入量与排泄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β-葡聚糖对花鲈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循环水养殖试验和氨氮急性应激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8.35±0.17)g的花鲈7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200、400、600、800、1000mg/kgβ-葡聚糖的试验饲料。6周生长试验结束后,对花鲈进行非离子氨质量浓度为3.29mg/L的氨氮应激试验,持续时间为96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00~800mg/kg组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添加组补体3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0~800mg/kg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400mg/kg组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200~600mg/kg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添加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400mg/kg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400~800mg/kg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应激后,200~600mg/kg组碱性磷酸酶活性、400mg/kg组和600mg/kg组酸性磷酸酶活性、400mg/kg组总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400mg/kg组和600mg/kg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β-葡聚糖能提高花鲈的免疫和抗氧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应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17β-雌二醇(E2)影响鲻(Mugil cephalus)早期精巢的精子发生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饲喂含15 mg/kg和50 mg/kg 17β-雌二醇的饲料60 d,以不添加17β-雌二醇的饲喂组为对照.结果表明,幼鲻投喂含E2饲料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精巢均属早期精巢,胞囊中原始的精原细胞占优势,Sertoli细胞紧贴精原细胞.投喂含E2饲料后1个月,低剂虽组(15 mg/kg)的4尾幼鲻均出现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多于高剂量组(50 mg/kg),对照组精巢未见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说明E2能够诱发精原细胞的分裂.实验结束后投喂E2组精巢发育处在小生长期,可见精巢中有初级精母细胞存在于精小叶中,而埘照组刚刚出现精原细胞的发育分化.用雌激素受体α和β亚型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早期精巢中的精原细胞和sertoli细胞均显示强的免疫阳性反应,这为E2诱发精原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