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曹杰  王琪  梅俊  谢晶 《水产学报》2021,45(7):1034-1042
为探究大菱鲆分别在有水及无水条件下运输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及肌肉品质的变化,为大菱鲆的保活运输提供参考。将大菱鲆进行暂养、降温、充氧包装后进行模拟运输,并在运输不同时间段取样,检测大菱鲆生理生化指标及肌肉指标。结果显示,模拟运输18 h后,有水运输组和无水运输组中的大菱鲆存活率仍为100%。大菱鲆肌肉中水分含量、粗脂肪、pH、糖原、三磷酸腺苷(ATP)和腺苷酸(AMP)含量显著降低,乳酸和肌苷酸(IMP)含量升高。其中,有水运输组中的大菱鲆AMP含量降低了38.65%,IMP含量增加了29.1%,无水运输组中的大菱鲆AMP含量降低了12.83%,IMP含量增加了28.47%。大菱鲆血液生化指标中,葡萄糖、尿素氮和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运输过程后,无水运输组中大菱鲆生理应激及能量代谢指标的变化幅度均小于有水运输处理组中的大菱鲆。此外,低温无水运输组大菱鲆肌肉中呈味核苷酸IMP和AMP含量显著高于有水运输组,表明低温无水运输增加了大菱鲆呈鲜味物质的含量,提高了鱼肉风味。研究表明,低温无水保活技术在活鱼运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了运输胁迫2、4、8和12 h后银鲳血清皮质醇、血糖、组织中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变化。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0.05±0.23) g的银鲳幼鱼为试验对象,共设3组运输密度,分别为4、8和16 g/L。每个时间段的运输结束后,将取样后剩余的鱼转入1 m3水体的圆形玻璃钢桶中观察24 h,以统计各自的累计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16 g/L密度组在运输12 h后成活率为91.25%,其余均为100%;运输胁迫导致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运输4 h后,血清皮质醇含量均达到最高值,12 h后皮质醇含量虽较运输4 h后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试验初的水平,且此时16 g/L密度组的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高于4和8 g/L密度组(P<0.05);血糖、血清与肌肉中乳酸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与肌肉中糖元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降低(P<0.05),但在整个运输胁迫过程中,肝脏组织中糖元含量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肌肉组织。统计分析得出,较高的运输密度会加重银鲳的应激性反应,并推测在小水体开放式运输的情况下,规格为10 g左右的银鲳幼鱼,其运输密度不宜超过16 g/L。此外,在运输胁迫下,银鲳机体的能量供给主要来自肝脏糖元的动员。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的水产配合饲料生产中,油脂一般以液态形式添加到饲料原料中或者在真空环境中喷涂到饲料颗粒上,以脂肪粉进行应用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以豆油(SO,亚油酸∶亚麻酸=9∶1)和一种由豆油和菜籽油等组成的复合油(BO,亚油酸∶亚麻酸=5∶1)为脂肪源,分别以液态和粉末形式添加到饲料原料中制备4种配合饲料(SOl、BOl、SOp、BOp)。用其在室内水族箱中喂养初始平均体质量为15.38 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8周后,各饲料投喂组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无显著性差异。与豆油饲料(SOl)投喂组鱼相比,SOp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显著升高、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SOp、BOl、BOp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全鱼的水分含量都显著降低,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全鱼粗蛋白含量及肌肉剪切力都显著升高。此外,BOp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及肌肉硬度显著高于SOl、BOl、SOp组。肝脏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各组间差异不大,均反映饲料的脂肪酸组成。研究表明,与液态油相比,脂肪粉饲料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无不良影响,且可改善鱼的健康及肌肉品质;复合油的效果优于豆油。结合脂肪粉具有包装、运输、储存、添加方便等优点,值得在水产养殖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探究了不同运前驯化方式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运输过程中水质、生化参数及组织结构的影响,为其健康运输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控制密度(鱼水质量比分别为1∶2、1∶3、1∶4)和温度(14、19、24℃)两个条件对其先后进行运前密集驯化和温度驯化,随后模拟运输18 h,并考察模拟运输过程中(第0、第2、第6、第18小时)和运后恢复24 h的水质(氨氮、pH)、生化参数[葡萄糖(Glu)、皮质醇(Cor)、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组织结构变化(皮肤、肠道)。结果显示,运前驯化密度1∶4、温度19℃处理组的氨氮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H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Glu、Cor、LDH、CAT、SOD和MDA优于其他实验组,并且皮肤和肠道结构损伤程度最低。研究表明,运前驯化密度1∶4、温度19℃能够有效提高斑点叉尾鮰幼鱼在有水运输过程中的抗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5.
运输对养殖黄颡鱼血液生化和肌肉物性分析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在10.4~11.2℃下运输4 h后不同时间(0 h、1 h、3 h、6 h、12 h、1 d、3 d、7 d和20 d)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肌肉物性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运输引起了黄颡鱼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的显著升高(P0.05),在运输结束12 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运输后鱼体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有显著性升高,随着恢复时间的推移逐渐回降到正常水平;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维持稳定的水平。运输后肌肉硬度、弹性、胶黏性、凝聚性、咀嚼性、回复性等物性分析指标均显著性降低。除了凝聚性和咀嚼性之外,其他肌肉物性分析指标在运输结束72 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研究表明,长途运输造成了养殖黄颡鱼的应激反应,对肌肉物性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运输后的恢复可使鱼体抗氧化能力和肌肉物性分析指标回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新品种“华海1号”团头鲂的品质差异,实验以不同养殖模式(池塘组及大湖组)的“华海1号”团头鲂为对象,采用色差仪、质构仪对其表观及质地进行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对营养特性和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大湖养殖团头鲂肉质的亮度、白度、弹性、咀嚼性、回复性均显著高于池塘组,且大湖组肌肉水分含量更高,粗脂肪含量更低。池塘组和大湖组鱼肉EAA/TAA及EAA/NEAA比值分别为0.41、0.82以及0.38、0.72,均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必需氨基酸构成。池塘组必需氨基酸指数虽高于大湖组,但其必需氨基酸中仅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大湖组,而大湖组鱼肉中非必需氨基酸及半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池塘组的1.05倍及1.01倍,且大湖组总脂肪酸含量下降21.09%,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提升4.00%,EPA和DHA含量分别为池塘组的14.20倍和7.51倍,故大湖组鱼肉营养更为均衡。池塘组鱼肉谷氨酸及丙氨酸TAV值均大于1,大湖组赖氨酸TAV值大于1,但大湖组鱼肉中鲜味及甜味氨基酸总占比更高,苦味氨基酸总占比更低,且大湖组呈鲜味的AMP及IMP含量为池塘组的...  相似文献   

7.
探究雌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运输过程中活力、生化特性和滋味品质的变化,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模拟电商生鲜运输条件,对模拟快递运输24 h、48 h和72 h的中华绒螯蟹活力进行统计和评价,以乳酸、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pH等分析中华绒螯蟹蟹肉生化特性的变化,同时以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感官等评价中华绒螯蟹蟹肉滋味品质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在24 h的模拟运输下,无死亡且活力强劲,蟹肉乳酸和TVB-N等与0 h组无显著差异,且24 h组蟹肉的苦味氨基酸含量最低,为105.10 mg/100 g,印证了活蟹当日送达的重要性。超过24 h后,中华绒螯蟹的活力显著下降,死亡率上升,其中,模拟运输48 h后死亡率为3.33%,72h后死亡率达40.00%;其蟹肉乳酸、TVB-N及pH显著升高;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蟹肉鲜、甜、苦味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在模拟运输72 h后,5′-肌苷酸(IMP)含量显著增加至97.47 mg/100 g,5′-鸟苷酸(GMP)含量骤降至6.49 mg/100 g。感官结果则表明,经过模拟快递运输...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来源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投喂配合饲料、冰鲜鱼、混合饲料(配合饲料与冰鲜鱼质量比为1∶1)的大口黑鲈,对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质构特性和肌纤维特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冰鲜鱼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配合饲料组,混合饲料组介于两者之间,但配合饲料组具有更低的饵料系数;与其他组相比,冰鲜鱼组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高(P<0.05);冰鲜鱼组肌肉的红度值(a*)最高(6.51±1.10),黄度值(b*)最低(4.81±0.69);配合饲料组离心损失率、失水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其熟肉率仅73.15%,显著低于混合饲料组(78.04%)和冰鲜鱼组(77.81%)(P<0.05);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和混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纤维直径更小、密度更高。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冰鲜鱼更利于大口黑鲈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的提高,但配合饲料组的饵料系数更低,饲料利用率更高。因此,建议从冰鲜鱼的营养组成、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和生理特...  相似文献   

9.
MS-222对鳊鱼麻醉保活运输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MS-222对鳊鱼保活运输的影响,分析比较了在不同质量浓度MS-222(0、20、40、60、80、100 mg/L和120 mg/L)、不同水温(2、7、15、20℃)和不同鱼水质量比(2∶1、1∶1、1∶3、1∶5)下鳊鱼的存活率,从而确定及筛选最佳的保活运输条件,并检测和分析在保活运输试验中水质指标和鱼体生化指标的变化和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当MS-222质量浓度为60 mg/L、水温7℃、鱼水比1∶3时,保活时间最长,鱼体存活率最高;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水体指标中氨氮含量、微生物、pH均呈上升趋势,而溶解氧水平则呈下降趋势;在鱼体指标中,肌肉中糖原、pH下降,乳酸含量上升;在血液指标中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血糖、尿素和肌酐均显著增加(P<0.05),说明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鱼体肝脏和肾脏组织代谢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其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在鳊鱼保活过程中可适当使用MS-222麻醉剂以延长存活时间和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 lanceolatus♂)的运输方法,研究了低温暂养及模拟运输操作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结构产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不同降温速率、暂养温度、盐度、鱼水重量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存活时长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低温暂养的工艺条件,基于最优条件对石斑鱼进行模拟运输试验,测定不同时段的水质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鱼体肝脏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降温速率为1.2℃/h,温度为15.7℃,盐度为24‰,鱼水重量比为1∶5运输条件下,珍珠龙胆石斑鱼可存活超过55 h。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逐渐增强,应激反应使得皮质醇含量也快速增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肝脏组织损伤程度逐渐加深。本研究可为珍珠龙胆石斑鱼及其他海水鱼类的保活运输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历史上,早已有活鱼运输、贮存的设备和技术。如浙江、江西两省,用活鱼木夹或采取鱼咀里衔草的办法运输活鱼:广西用网箱贮鱼和运输;福建用绳子栓住大鱼在水中拖运。浙江和两广至今仍普遍使用活鱼桶、活鱼篓、活鱼船运输。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一批机动活鱼船。广东已有135吨的机动活鱼船运送活鱼出口,活鱼船用120马力水泵喷水增氧,鱼水比是1:3,水是循环使用的。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适合“优鲈3号”幼鱼的麻醉运输方法,开展了丁香酚对“优鲈3号”幼鱼的静水麻醉试验和模拟麻醉运输试验,监测了麻醉运输试验中的水质变化和幼鱼血液、肌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麻醉剂浓度的升高,幼鱼进入麻醉的时间缩短,复苏时间延长,静水麻醉使用丁香酚的最适质量浓度为12~18 mg/L。综合考虑运输需求、幼鱼存活率以及残留代谢,选择能达到轻度麻醉期的6 mg/L为模拟麻醉运输试验的麻醉剂浓度。以质量浓度为6 mg/L的丁香酚对幼鱼进行麻醉后进行10 h模拟运输,分析运输水质、幼鱼生理指标的变化发现: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麻醉组和对照组水体的pH均显著降低,麻醉组的pH总体高于对照组;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显著升高,麻醉组总体低于对照组。幼鱼血清中的皮质醇(COR)浓度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且麻醉组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对照组。幼鱼血清中尿素氮(BUN)和乳酸(LD)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也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麻醉组总体低于对照组。幼鱼肌肉中的乳酸与pH呈负相关关系,乳酸含量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H则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刘小玲 《水产学报》2006,30(4):495-501
本文将土池养殖的黄颡鱼成鱼运往室内实验循环系统驯养,并对鱼的摄食及鱼对日常管理活动的反应、血液皮质醇和血糖、外周血红细胞数量、外周血白细胞百分比和吞噬功能进行了35 d的观察或监测。运输后的黄颡鱼在最初4~7 d内,明显的行为变化是停止摄食。所有的鱼从第8天开始恢复了摄食,从第15天开始适应了日常管理活动。血液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在刚刚运抵实验循环系统(0 d)及驯养1、2、3 d的鱼体内显著升高,至第7天已显著下降,并在第21、28、35天稳定在低水平上。外周血红细胞数量没有显著变化。与第21、28、35天外周血白细胞的各参数值相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在第3、7天显著减少,嗜中粒细胞百分比在0、1、2、3天显著升高,吞噬细胞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在第7、14天显著降低。以上结果显示(1)运输使黄颡鱼成鱼产生典型的应激反应,(2)运输应激导致黄颡鱼成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嗜中粒细胞百分比的显著改变和外周血白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3)运输应激后的池养黄颡鱼成鱼在本文使用的实验循环系统中充分恢复和驯化所需的最少时间是3周。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旨在研究外源核苷酸混合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性能、体组成、中肠肠道形态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选取960尾初始体质量为(1.01±0.02)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8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5种核苷酸混合物(5′-腺苷酸∶5′-胞苷酸∶5′-尿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1∶1∶1∶1∶1,mix-NT)的实验饲料,各实验组添加量分别为0.1、0.2、0.4、0.6、0.8、1.0和1.2 g/kg饲料,养殖期为7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5种核苷酸混合物对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影响不显著(P>0.05)。外源核苷酸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全虾水分含量(P<0.05),但对全虾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肝胰指数(HSI)随饲料中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在0.6 g/kg组达到最高。0.4 g/kg组的肝胰腺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及尿酸(UA)含量最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中肠肠壁厚度和肠绒毛高度均随着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  相似文献   

15.
1992—1994年共收集大鳍1300尾,暂养832尾,平均暂养成活率为61.7%;运输1272尾,平均运输成活率为90.2%。试验表明,运输密度与成活率成反比;运输适宜温度为16—26℃,温度超过28℃,成活率显著降低,冬季温度低于10℃不宜作长途运输;大鳍充氧运输超过30h后,因水中氨氮含量升高,死亡率增加;不充氧时,大鳍不宜与鲤、鲫、草鱼等耐低氧能力较强的鱼作高密度混运;体长18cm以下个体运输成活率低于体长18cm以上个体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水产供销公司研制的QL型活鱼运输船用装置,成功地解决了炎夏季节高密度、远距离运输活鱼的难题,服务半径240公里,一次装运2.7吨,鱼水密度比为1:2,成活率达到90.%以上。去年12月上旬,上海市水产局会同上海水产学院、水科院渔机所、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通过了对这艘采用鼓风曝气增氧、  相似文献   

17.
为获知棘头梅童鱼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采用内标定量法,对性腺发育至Ⅳ期的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肌肉、肝脏和卵巢组织中的脂肪及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3种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卵巢、肝脏和肌肉中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84±0.05)%、(2.66±0.05)%和(0.56±0.05)%,不同组织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的卵巢、肌肉和肝脏中分别检出29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0和C14∶0;含量最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16∶1、C18∶1n9c和C20∶1;含量最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22∶6n3(DHA)、C20∶5n3(EPA)和C20∶4n6(ARA)。从相对含量来看,肌肉中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58.22±0.24)%,显著高于肝脏(52.71±0.24)%和卵巢(36.42±0.24)%(P<0.05);卵巢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23.78±0.09)%,显著高于肌肉(16.15±0.07)%和肝脏(10.79±0.05)%(P<0.05);卵巢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39.79±0.19)%,显著高于肝脏(36.49±0.21) %和肌肉(25.63±0.19)%(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EPA和DHA的总量依次升高,质量分数分别为(19.34±0.15)%、(26.59±0.16)%和(27.78±0.13)%。卵巢、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DHA/EPA分别为1.95、2.28和1.89,n-3系和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分别为3.29、3.81和6.25。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不同菜粕和棉粕的水平组合对异育银鲫生长、饲料利用、血浆指标和棉酚残留的影响,配制了菜粕∶棉粕(菜粕与棉粕之和为60%)分别为5∶0、4∶1、3∶2、2∶3、1∶4和0∶5的6组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5.6 g的异育银鲫8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升高和菜粕含量减少,异育银鲫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菜粕∶棉粕为3∶2组的鱼生长最佳,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505.6%和1.33,具有最高的肥满度和最低肝体比;菜粕∶棉粕为5∶0组的鱼生长最差,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430.1%和1.52,具有最低的肥满度和最高的肝体比。各组成活率,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菜粕∶棉粕为5∶0组鱼的血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力相对于菜粕∶棉粕分别为3∶2和2∶3组显著增加(P<0.05);菜粕∶棉粕为3∶2组鱼的血浆碱性磷酸酶活力在各组中最高(P<0.05);血浆中总蛋白在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对异育银鲫肌肉和肝脏分析发现,游离棉酚含量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的升高而升高(P<0.05)。本研究表明,在配方中菜粕和棉粕总量为60%的情况下,菜粕∶棉粕为3∶2时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最佳,具有最高的增重率和最低的饲料系数,过高的菜粕或棉粕均会降低鱼体的生长性能,使鱼体血浆ALT和AST活力升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探讨了运输时间对彭泽鲫部分血液学指标的影响,分别测定了彭泽鲫在运输时间0、15、60、120、180、300分钟,以及在出口运输前对暂养鱼逐渐降温至(12±1)℃60分钟后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健康彭泽鲫在各种运输时间和环境下,血红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红细胞数量在运输300分钟阶段显著低于0、15、60、120、18吩钟这5个阶段(P〈0.05),且彭泽鲫出现了不适反应。研究表明:彭泽鲫从养殖池运输到储养池时间应控制在15—180分钟,可使彭泽鲫各血液指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该试验采用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方式,探讨3种运输密度(D1=14 kg·m-3、D2=21 kg·m-3、D3=28 kg·m-3)下模拟运输24 h和运输密度7 kg·m-3下模拟6个不同运输时长(T1=4 h、T2=8 h、T3=12 h、T4=16 h、T5=20 h、T6=24 h)对运输水质、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幼鱼复苏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运输密度和时间的增加,运输水体中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升高而溶解氧(DO)、酸碱度(pH)和复苏率降低;幼鱼成活率均为100%。运输密度结果显示,D1和D2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3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低于D1、D2和对照组(P<0.05);D2与D3组相比丙二醛(MDA)含量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D1和对照组(P>0.05)。运输时长结果显示,T3与T4组相比T-SOD活性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1、T2、T5和T6组(P<0.05);各试验组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组MDA含量与T4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1、T3、T5、T6和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随着运输密度和时间的增加,尖吻鲈幼鱼运输水质恶化,复苏率降低,对抗氧化能力影响显著。综合分析,在水温24℃、盐度32、pH 7.92的条件下用塑料袋密封充氧运输的体长为(1.42±0.19)cm的尖吻鲈幼鱼24 h时,密度不超过21 kg·m-3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