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我国沿海小黄鱼渔场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渔业捕捞统计资料,描述了该时期小黄鱼渔场空间变化、不同渔场的产量的年间变化,并与近年来小黄鱼渔场的资料做了比较,对小黄鱼的空间分布、渔场变化和各渔场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小黄鱼渔场可分为3类,即春季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长江口及江浙沿海;夏季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近海;冬季越冬场渔场,主要集中在黄海中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1974年后渤海区小黄鱼产量明显下降,自1979年后东海小黄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了黄海区的产量。在本文所统计的水域范围内,不同渔场小黄鱼贡献率分布格局显示出两种模式:冬夏(12、1-2月和7-9月)季模式,渔场位置稳定,鱼群密集,产量集中,其中冬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夏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北部近海,这些水域往往是专门捕捞小黄鱼的优质渔场;另一种是春秋季(3-6月和10-11月)模式,以洄游过路鱼群为主要渔获对象,鱼群相对分散,在这些水域,小黄鱼往往是兼捕对象。1971-1982年小黄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  相似文献   

2.
东海带鱼摄食习性、饵料基础及与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亚瞿  朱启琴 《水产学报》1984,8(2):135-145
本文对东海主要渔场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Linnaeus的摄食习性、饵料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数量分布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其与渔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带鱼是一种以磷虾等甲壳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为主食,并兼食头足类、毛颚动物等的杂食性鱼类。研究结果还阐明浮游动物生物量及磷虾等的数量分布同东海带鱼渔场的位置变化和鱼群移动的关系密切,其中冬、春季浙江南部近海渔场;夏、秋季长江口及海礁、舟山等渔场,其关系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沈金敖  符锡金 《海洋渔业》1982,(6):F002-F002
<正> 在1980~1981年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深海渔场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今年转入东海渔场重点探捕调查,以求提高经济效益。今年在执行该调查的第1航次中,东海水产研究所“东方号”调查船在东海深海渔场,探到较好鱼群映象时,当即进行试捕。第1网拖曳0.6小时,网产水珍鱼440盘(每盘10公斤),第2、3网各拖  相似文献   

4.
东海北部鲐鲹中心渔场形成机制的统计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苗振清 《水产学报》2003,27(2):143-150
鲐、蓝圆鲹是东海北部主要中上层鱼类,其渔场的形成、时空变化受海洋环境因子变化的制约.研究其中心渔场的形成机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掌握鲐鲹鱼洄游、分布规律、合理利用及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7-1990年在29~32°N、124.5°E以西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和鲐鲹渔场资料,在GIS平台上,运用稳健统计方法分析海洋环境若干因子和中心渔场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变化,确定形成渔场的制约因素,并研究中心渔场的形成机制,构建基于模糊聚类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试验确定以75%的隶属度作为判断依据,将得出的结果用1987-1990年及1997年的资料进行验证,发现用于指导生产能取得良好效果.研究表明,中心渔场的特征参数为,底层温度介于19.0~21.0℃,中心为20.0℃,盐度为33.0~34.5,中心为33.75,饵料生物量介于137~409mg@m-3之间.而且中心渔场的位置和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底温和底盐,其相关系数平方最大分别可达0.9935和0.9988.构建数学模型用于东海北部鲐鲹中心渔场形成机制的研究,实现对中心渔场时空预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东海中南部鲐鲹渔场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的机轮灯光围网(以下简称机围)渔业,自1972年建立至今,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尽管经过了多次反复,但终究走上了巩固发展的道路。东、黄海实施200海里后,将会对国有机围渔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开发利用围网渔场十分重要。东海中南部海域栖息着丰富的鲐鲹鱼类,是一个很好的围网渔场,充分利用该渔场已成为我国机围渔业的当务之急。笔者对该渔场进行过两年的试捕调查,现以试捕调查资料为依据,初析该渔场并提出今后充分利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动物分布与鲐鲹渔场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鳀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渔业动态     
远东拟沙丁鱼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完成攻关任务由东海水产研究所主持,舟山、大连、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等生产单位参加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远东拟沙丁鱼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专题,三年来,经海上综合调查、探捕和生产验证,开发了东海外海渔场两个,黄海渔场两个,初步评估资源量为60万吨,并了解了中心渔场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其鱼发特点,较熟练地掌握了鱼群映象判别和灯光诱集技术及使用声纳探鱼仪进行瞄准捕捞的技术.1986~1988年三年投入东海外海进行探捕和生产的船只42组,总产4.57万吨,盈利1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新开发黄海两个拟沙丁鱼渔场也取得6000多吨产量的好成绩.本刊摘  相似文献   

8.
2004年夏季东海区带鱼资源状况及其秋冬汛渔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带鱼为我国最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其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我国海洋捕捞鱼类产量的首位。由于6月~9月是东海带鱼的繁殖与索饵盛期,因此,自1995年以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以来,每年的伏季休渔期间,带鱼群体得到了有效的生长和补充,伏季休渔结束后,渔获产量显著提高。本文以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对2004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间带鱼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秋冬汛的带鱼生产趋势。一、研究材料与方法利用1999年~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重点渔场的常规监测和大面定点调查的资料,对历年的夏季带鱼资源密度、…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对五岛对马渔场底鱼资源的开发利用始于1979年冬季,主要捕捞对象是绿鳍马面鲀。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海域马面鲀等底鱼资源的分布洄游和资源状况,198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向东海所下达了“东海北部及毗邻海区绿鳍马面鲀等底鱼资源调查与探捕”课题。在这之前,东海所和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合作,于1983年12月、1984年12月和1985年1月进行了三个航次的第一阶段调查。本文用这三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域内马面鲀等底鱼(包括部分头足类和上层鱼类)的现存资源量和年可捕量进行估算,供合理利用该渔场资源参考。  相似文献   

10.
3月25日,上海市水产局在东海水产研究所召开了“东海外海中南部渔场和捕捞技术研究”评议会。  相似文献   

1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大范围环境变化对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对指导渔业科学生产、掌握资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5—2009年我国鱿钓船鱿钓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0~200 m垂直水温(15 m水层温度T15,50 m水层温度T50,100 m水层温度T100,200 m水层温度T200)等资料,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和2009年10—12月受厄尔尼诺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79°W~84°W、10°W~17°S海域,最适SST为19~22℃;2007年10—12月受拉尼娜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81°W~85°W、10°W~14°S海域,最适SST为17~20℃,中心渔场作业范围相比厄尔尼诺年份向北偏移1°~2°,平均SST降低2℃。各层水温分布表明,2007年10—12月T15和T50水温均明显高于2006年10—12月,最大温度差值为6~9℃;T100和T200温度差别较小,最大温度差值为1℃。水温垂直结构结果表明,2006年10—12月作业渔场未形成明显的上升流,主要分布在外洋水与沿岸水交汇处;2007年10—12月的沿岸一侧形成了势力强劲的上升流,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上升流等温线密集交汇处。此外,由于受上升流的加强使栖息水层营养盐丰富,更有利于茎柔鱼索饵,导致茎柔鱼渔场分布也出现一定转移。研究表明,秘鲁外海中心渔场位置的变化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鯷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东海黑潮区灯光鱿钓渔场与水文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瑞生 《海洋渔业》1998,20(1):11-17
本文通过对1996、1997年春季在东海黑潮区域的灯光鱿钓渔场的探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潮左侧的褶皱形锋涡旋及其右侧的逆流和暖涡旋的附近区域,易形成良好的灯光鱿钓渔场。春季黑潮表层的25℃等温线出现与否,似可作为寻找鱿钓渔场的一种判据。黑潮势力的强弱变化对渔场出现的迟早以及产量的变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闽东北外海渔场中上层鱼类探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福建近海的捕捞压力,打破灯光围网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解决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在春夏汛灯围淡季作业问题,于1989 ̄1991年5 ̄9月,对该渔场的中上层鱼类进行生产性探捕。在专业生产调查中,从统计的渔获量和其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期间表明:闽东北外海渔场中上层鱼类有开发利用价值,不仅为福建灯光围网作业开创一条新路,而且为今后重点开发该渔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3S技术集成平台,并结合船舶监控系统(VMS)、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ARM高性能处理器、NR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前沿技术,建立"南海渔业信息动态采集与实时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包括船载捕捞信息实时采集装备、南海渔业数据集成中心、南海渔业捕捞地理信息系统及外海渔场预报系统等4个完全独立分布的子系统。本系统自主研发了具备北斗通信功能的船载捕捞实时采集装备,并创新性地利用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实现了海上渔船与地面数据中心的实时信息交互,此外利用VPN信道实现了数据中心与数据处理分析应用系统之间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从而最终建立了海上渔船与岸上数据分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虚拟网络。基于这一网络,海上渔船将渔业捕捞数据实时发送至南海渔业捕捞GIS系统,进行实时分析与显示海洋捕捞(分)渔区/渔船/鱼类产量的数据分析专题图;外海渔场预报系统依据多年的捕捞、渔业生物学及渔场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将南海外海鸢乌贼渔场信息发送给海上渔船,推进海上渔业捕捞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6.
海洋环境对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影响的GIS时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8年~2012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Thynnus)围网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手段同期获取的海表温度、次表层和温跃层温度、叶绿素等海洋环境数据,分析了围网主要捕获品种渔获量、资源丰度与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目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量分布在10°N~10°S、140°E-180°E,中心渔场经度重心集中在150°E~165°E,大体走向是由西向东;纬度重心在1°N~3°S,呈现先南后北的走向。渔场主要适温在28~32℃,最适海表温度为29~31℃,次表层50m,适温为26.84~29.47℃,100m适温为24.71~28.57℃,温跃层上界深度在54.09~121.49m,对应的海水温度为27.10—29.18℃;主要渔获产量集中在叶绿素质量浓度0.02~0.35mg·m-3内,叶绿素质量浓度处于0.04—0.18mg·m-3时渔获产量出现频次最高,为渔场的最适叶绿素质量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放流群体在象山港中的移动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沿海没有中国对虾的自然分布。七十年代初引种南移至池塘获得成功。把中国对虾的南移从人工控制下的有限水体中向自然海域扩大,即进行人工放流与移植,是提高近海生产力的一个好途径。这对改变生态结构也有积极意义。了解、掌握放流移植虾群在港内的移动、分布、集群与出港规律是本项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移植虾群的移动和分布规律既显示出与它的发源地黄渤海相似的共性,又由于港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显示出自身的地理群特性。  相似文献   

18.
黄、东海近海春季水温特点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诗赉  李昌明 《水产学报》1980,4(3):259-274
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1960年以来黄,东海近海春季表、底层多年平均水温,增温率和水温的历年波动,以及海区的水系分布和变化的特点,并探讨了海区春季水温分布、变化与渔业的关系。 文章指出:黄海区多年平均水温四月中旬至五月初的表、底层均具有槽状分布特点。五月中旬表温变得相对均匀,底层在青岛东南外海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冷水团。东海区的水温整个春季均具脊状分布特点。本文以距平小于-0.5℃,大于 0.5℃和居于±0.5℃之间作标准来划分冷年、暖年和正常年各种类型。 本文还结合渔业生产,分析了由海区水温水系各年的分布变化对鱼类洄游分布和渔期早迟的影响;指出掌握渔场水温的分布和变化对做好渔情预报的重要性,并提供作为指标的某些水温特征值。  相似文献   

19.
西南大西洋鱿钓作业渔获物——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唐议 《海洋渔业》2002,24(1):14-19
本文通过海上生产调查分析了西南大西洋鱿钓作业渔获物-阿根廷滑柔鱼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⑴公海渔场3月前后的渔获物的雌雄比例、性成熟度、盼望生渔获物性成熟个体体长方面都有所不同,据此推测3月前后公海渔场的阿根廷滑柔鱼可能分属两个不同的种群,1-2月以SSS种群的个体为主,3月后则为SPS种群的个体代替;福克兰渔场渔获物的雌雄比例、性成熟度和雌性渔获物成熟个体体长情况表明福克兰渔场的阿根廷滑柔鱼群体和公海渔场3月后的群体同属SPS种群。⑵体重测定的结果表明渔获物的个体大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生产者应据此在不同的渔汛阶段调整对钓钩和钓线的使用。⑶阿根廷滑柔鱼主要在夜间捕食,尤其以黄昏刚入夜和黎明前为主,生产者应注意对昼夜间生产时间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Wind-induced upwelling in the north-west Atlantic has been hypothesized to influence catch rates of fish by gear fishing at fixed locations. Passive movement to shallow depths during upwelling has been proposed to increase encounter rates of fish with net leaders set at the coast. However, supporting evidence is not conclusive, possibly because fish respond to strong events rather than all events.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catch rates of capelin, Mallotusvillosus, and Atlantic cod, Gadusmorhua, were related to the strength of upwelling, as measured by the rates of water temperature change, or to stage of upwelling. Capelin trap catche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creases in water temperature, representing the relaxation phase. This result was due primarily to increases in catch after strong (> 4°C change) rather than after typical (< 4°C change) upwelling events. Cod trap catches were not related to upwelling strength but did increase 1–2 days after typical events. The data suggest that upwelling increases capelin movement, while the return of warmer surface water after an upwelling event increases cod m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