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vironmental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具有存在的广泛性和生物的难降解性,能够对自然界生物包括人类产生普遍的内分泌干扰效应.EDCs暴露可以引起鱼类内源性激素代谢过程的异常及其他功能异常,改变基因表达,诱导基因突变,引起生殖缺陷、发育异常、生长畸形、免疫功能下降及后代性别比例失衡,影响其存活率及后代繁殖数量,从而导致鱼类种群数量减少.通过降低对环境抑制因素的适应性和破坏生物网结构的稳定性,EDCs能够广泛地削弱生物的进化潜能,影响局部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丢失.针对EDCs的相关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养殖鱼类脂肪肝成因及相关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杜震宇 《水产学报》2014,38(9):1628-1638
养殖鱼类脂肪肝病,是困扰水产养殖业多年的广发性病害,虽经多年研究和防治实践,至今尚不能得到根本遏制。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养殖鱼类脂肪肝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从营养和饲料、养殖环境、鱼类生理特性、物种差异和遗传变异等5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导致养殖鱼类肝脏脂肪过量累积的原因。在综述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鱼类脂肪肝研究和防治实践中存在的可能误区,并结合自身多年在鱼类、哺乳动物和人类脂肪肝研究中的成果和经验,探讨了养殖鱼类脂肪肝发生的生物学机制,提出了"营养型脂肪肝"与"氧化型脂肪肝"的区分标准,揭示了当前鱼类脂肪肝防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并对今后鱼类脂肪肝研究和防治实践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激素在鱼类的生长、发育、生殖等过程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通过不同途径干扰硬骨鱼的甲状腺轴.本研究在介绍硬骨鱼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控机制以及甲状腺激素在鱼体内动态变化过程的基础上,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转运、转化、代谢以及清除等角度,总结了目前常用于指示鱼类甲状腺轴受干扰的指标,并从甲状腺轴生物标志物的研发、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活体暴露时间和浓度选择、体外/体内相结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微观水平指标与宏观水平指标相结合的角度,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以期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甲状腺轴干扰作用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野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水产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鱼类福利关注度不断提升等的背景下,环境丰容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在水产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在野化放流鱼类行为、增加养殖鱼类产量、提升圈养鱼类福利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环境丰容是指在增养殖生产中,采用适当方式向圈养或自然水体引入新的环境刺激,提高其异质性和复杂性,从而实现提升鱼类产量、提高鱼类福利、控制鱼类行为、改善鱼类生理目标的环境优化方式。总体来看,国际上围绕环境丰容技术的相关研究结果层出不穷,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但国内水产领域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简要介绍环境丰容概念和分类基础上,聚焦目前最受关注的物理丰容方式,评述了物理丰容对鱼类打斗行为、生理应激、代谢生长等重要性状和放流后的适应性行为、个体适合度等增殖性状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引发研究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及其潜在神经可塑性机理,最后探讨了本领域以往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开展该方面研究提供借鉴,为增养殖苗种高效健康培育与放流鱼类野化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5种淡水鱼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刘玉芳 《水产学报》1991,15(2):169-171
近年来,由于水产养殖事业不断发展,许多学者在对海水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提取和利用等研究取得了成果的基础上,又逐渐转对淡水养殖鱼类脂肪酸的研究并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外的一些文献、资料显示,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在淡水鱼类脂肪酸的研究领域中做了不少工作,然而对于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对象的鲤科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却几乎尚未开展。为此,作者对五种鲤科鱼类(草鱼、鲤、鲢、鳙、团头鲂)的脂类脂肪酸组成进行了考察,从而分析了它们的营养价值,并为研究该五种鱼类的脂肪酸代谢过程提供了基本数据。这对于改善养殖条件,提高淡水鱼类养殖的产量和质量,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镉对鱼类毒性作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镉是一种主要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物,易对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产生毒性作用。就镉对鱼类生理、生化及其代谢、行为、生物分子及其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便有目的地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一些研究成果对于渔业的养殖和保护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虹鳟作为冷水性名贵鱼类,在世界范围内其养殖技术已然成熟。国内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开展了虹鳟养殖,但多为淡水养殖。据报道虹鳟经过海水驯化,其肌肉品质提高,口味也更受消费者青睐。但在盐度驯化过程中,虹鳟的应激反应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各种生理指标也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包括耗氧率与排氨率等呼吸代谢指标。鱼类的耗氧率既受自身内在因素的调控,又受环境外在因子的影响;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鱼类代谢水平、活动规律、生理状况与能量需求。在鱼类能量代谢过程中,蛋白质作为能源在鱼体内分解是鱼类代谢的重要环节,氨氮是蛋  相似文献   

8.
鱼类肠道菌群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健康、促进肠道发育、抵抗病原入侵、调节机体能量吸收和脂质代谢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鱼类学研究中,由于种类繁多、食性差异大、生存环境复杂多变,导致鱼类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在总结常见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鱼类饵料组成、水环境因子、物种、基因型、发育阶段、养殖模式及投喂策略对鱼类肠道菌群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以期为鱼类肠道菌群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一类存在于环境介质中并介导生物体内分泌激素的合成、释放、代谢、结合和排泄作用,对其后代产生有害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因干扰内分泌系统的过程与雌激素类似,故也被称为环境激素[1-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为自然存在和人为合成,人为合成的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的农业和工业活动,如常见的有机氯农药、己烯雌酚、双酚A、多环芳烃类和多氯联苯类(PCBs)等,研究表明,其中已有300多种物质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3-5] 。近年来随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广泛应用以及未经处理的各类废水排放,使得各地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Luo等 [6] 检测分析了湘江的21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质量浓度水平,发现烷基酚的质量浓度最高,为0.8~3100 ng/L;Kumirska等 [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鱼塘沉积物,检出17-β-雌二醇、17-α-炔雌醇等13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量浓度为未检出~489 μg/kg。  相似文献   

10.
黄伟  曹亮  窦硕增 《水产学报》2016,40(8):1272-1288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即使低浓度的污染物暴露也可能对其胚胎发育、仔鱼生长存活造成损害,导致种群数量和质量的降低。研究污染物对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理效应和机制是揭示污染物对生物种群和水生生态系统潜在风险的有效途径。重金属对鱼类的影响在精、卵发生时即可显现。例如,抑制卵(精)母细胞成熟和精子活力降低,使受精率降低;影响受精卵吸水膨胀过程,改变胚胎发育速率、引起胚胎畸形、影响胚胎心率、改变孵化时间、降低孵化率;影响初孵仔鱼体长、造成仔鱼畸形、影响卵黄囊吸收和胚后仔鱼发育生长、摄食行为等。重金属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主要取决于金属种类、暴露浓度和受试鱼种及其发育阶段。此外,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也会对重金属的毒性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重金属污染物对鱼类精卵、胚胎、仔鱼等早期发育过程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相关报道阐述了其毒性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渤海逐月调查,由资料分析结果得:渤海为浅海,受大陆气候影响显著,使溶解氧分布在不同海区有显著差异。除8月份外,表、底层溶解氧含量基本一致。从水平分布看,近岸溶解氧含量小于渤海中部;溶解氧的年变化是,最大值出现在2月,最小值出现于8月;温度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采用生物技术来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生物技术在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展,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应用核酸探针和PCR等技术检测养殖生态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二是应用生物传感器等检测渔业环境中的氨氮、BOD等;三是构建不同类型的工程菌迅速降解石油污染物,分解有机物和农药等以修复渔业生态环境。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在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乳山湾东流区细菌数量的分布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5年6~9月对乳山湾东流区的微生物调查资料,研究了乳山湾东流区海水及底泥中细菌和弧菌量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海水中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与温度的变化相一致,6月中旬~8月中旬,细菌数量增长比较缓慢,8月中旬开始,细菌数量增长较快,到8月底,达到最高值,异养菌为5.71×106cell/mL,弧菌为2.1×104cell/mL。而后,随着温度的下降,水中的细菌量逐渐减少。滩涂底泥中,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均比海水中细菌高l~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4.
毛里塔尼亚海域渔场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5~8月"中水9505"号调查船在毛里塔尼亚海域(16°00′~20°50′N、16°10′~17°50′W)三个航次的水文调查数据,通过对风场、温度、水文要素(水温、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水团、海流的分析,就海区的海洋结构做了初步研究,并对海洋环境与渔场的关系做了探讨。结果表明:受加那利海流以及赤道暖流的交汇影响,5月到8月,海域的表温逐渐升高,但总体是南部海域的水温高于北部海域;整个海域的盐度基本在27左右;随深度增加,除盐度略有增加外,其他水文要素均明显减小;受海底地形的影响,导致流态以及营养分布不均;中心渔场分别在18°30′~19°10′N、16°10′~16°40′W和19°50′~20°30′N、17°00′~17°30′W两个海域。  相似文献   

15.
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一个海水鱼越冬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智能管理实验,研究了主要环境因子的调控,氮化合物的变动及影响因素,以及养殖对象的生长和养殖生物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环境因子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影响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7.
乳山湾6—9月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及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5年6~9月对乳山湾东流区进行的6次综合调查结果,着重阐述了乳山湾东流区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对绿素a含量6~9月份平均值为11.16mg/m3,最高值出现在9月中旬,高达45.26mp/m3;估算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432m星C/m2·d;在影响叶绿素a含量分布与变化的环境因子中,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温度、径流和营养盐等关系密切;乳山湾东流区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优良的渔业生态环境是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的物质载体与必然条件。我国海洋渔业环境总体状况良好,但局部水域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渔业资源衰竭严重影响渔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防止渔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渔业生物资源的养护载体,加强海洋与渔业生态建设,展开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对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是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2009年3月~2010年7月对鼠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光照强度、盐度和pH)及鼠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自然苗、人工苗、帘子苗生长对比试验,不同水层、不同流速栽培试验及不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试验条件下,自然苗生长最好,帘子苗其次,人工苗生长最慢;2)不同水层栽培结果显示,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O~20cm水层,再次80~100cm水层,150~200cm水层生长最慢,并且于5月中旬即开始衰退脱落;3)流速1m/s条件下鼠尾藻生长最快,随着流速的逐渐降低,鼠尾藻生长也逐渐变慢;4)光照强度为4000~6000lX时鼠尾藻生长良好,高于10000lX或低于3000lX则鼠尾藻生长相对较缓慢。观察发现,池塘水温在12~18℃时鼠尾藻生长最快,在9~12℃和18~24℃时生长较缓慢,24℃以上停止生长并出现腐烂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20.
Growth performance and 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 (FCE) were investigated in juvenile spotted wolffish (Anarhichas minor Olafsen), mean (S.D.) initial weight 15.7 (4.8) g, reared at four levels of carbon dioxide (CO2(aq)) for 10 weeks at 6 °C and 33‰. CO2 levels averaged 1.1 (control), 18.1 (low), 33.5 (medium) and 59.4 (high) mg l−1, with corresponding pH values of 8.10, 6.98, 6.71 and 6.45,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kidneys from sampled fish were examined macroscopically for gross signs of calcareous deposits, i.e. nephrocalcinosis, at the start and end of the experiment.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P<0.0001), as compared to all other groups, while no overall differences in growth rate or mean weight were seen in the range of 1.1–33.5 mg CO2 l−1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Daily feeding rates and total food consumption were reduced 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P<0.001), whereas 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between groups. Plasma chloride levels display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CO2 levels, from 151.3 mmol l−1 (1.1 mg CO2 l−1) to 128.3 mmol l−1 (59.4 mg CO2 l−1)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whereas plasma osmolality in the high CO2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371.4 and 350.8 mOsmol kg−1, respectively). Nephrocalcinosis was observed in all group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but was most pronounced in the medium and high CO2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