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中华锯齿米虾性腺早期分化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半薄切片法对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性腺发生、性别分化过程及其组织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中华锯齿米虾性腺原基在孵化后第5天形成。卵巢分化早于精巢,且二者分化方式上存在差异。卵巢从孵化后第10天开始分化,形成早期的卵原细胞,第23天形成卵巢腔,卵巢分化完成。精巢从孵化后第23天开始分化,先形成早期的精巢腔,腔中充满生殖细胞和间质细胞,第35天精巢中开始出现大量精原细胞,精巢分化完成。  相似文献   

2.
Kiss基因(Kisspeptin)及其受体Kissr基因(Kiss receptor)组成的系统参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调节,在脊椎动物青春期启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卵巢和精巢的不同分期,进一步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比较了团头鲂Kiss2和Kiss2r基因在雌、雄性腺不同时期对应的脑、垂体、性腺组织中的表达量。组织切片观察明确鉴别出团头鲂卵巢和精巢发育Ⅰ期至Ⅵ期的性腺组织结构,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Kiss2/Kiss2r系统主要是通过增加团头鲂卵巢发育Ⅱ期时脑和垂体的表达量以及Ⅲ期精巢的表达量来发挥生殖启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2月龄至2龄的长鳍裸颊鲷精巢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光镜下观察长鳍裸颊鲷精巢发生、发育至成熟的过程。结果表明,长鳍裸颊鲷的精巢为叶型,位于腹腔后上方,尾部没有合并。精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精细胞的发育过程也分为6个时期。精细胞的发育由同步到不同步,最后又同步的变化规律。为长鳍裸颊鲷分批排精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四指马鲅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四指马鲅()精巢的组织结构和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养殖四指马鲅的精巢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精巢位于腹腔背侧,紧贴中肾和鳔的腹面,为一对延长的扁平带状器官,呈灰白色,两条精巢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组织学上属典型小叶型精巢;根据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特点可将其分为6个时期:3月龄精巢发育至第I期(精原细胞增殖期),4月龄发育至第II期(精母细胞增长期),5~7月龄发育至第III期(精母细胞成熟期),7~9月龄发育至第IV期(精子开始出现期),最早在10月龄发育至第V期(精子完全成熟期)达到初次性成熟;参与生殖排精后的精巢为第VI期(精子退化吸收期);精子发生过程经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6个时相,其细胞及细胞核直径逐级减小,核质比发生规律性变化;电镜下显示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逐渐浓缩,电子密度增加,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內嵴结构逐渐丰富;精子由头部、中部和尾部组成,鞭毛轴丝为典型“9+2”结构。本研究阐述了四指马鲅雄鱼精巢的组织结构及初次性成熟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过程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丰富了四指马鲅的繁殖生物学内容,为掌握四指马鲅的繁殖规律和提高人工繁育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非洲鲫鱼的性别转化试验中,要求有一种简易的鉴别方法。过去对精巢的鉴别,一般采用石腊切片法,但切片标本翩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的时间长。而采用乳酸醋酸地衣红压片法,鉴别鱼类性腺,是一种较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生殖系统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成熟个体的生殖系统进行观察。曼氏无针乌贼为雌雄异体,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囊(精囊Ⅰ、精囊Ⅱ、精囊Ⅱ的桃核体和精囊Ⅲ)、副性腺和精荚囊: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输卵管腺以及附属腺(缠卵腺和副缠卵腺)。光镜下,精巢属于小叶型,由精巢壁和实质部分组成,实质部分由精小叶和小叶间质构成;卵巢呈葡萄串状,由卵巢壁、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和卵巢基质构成。  相似文献   

7.
《海洋渔业》2021,43(3)
通过对1尾养殖过程中死亡的子一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14+龄,体长163 cm,体质量51.54 kg)的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该尾中华鲟为雌雄同体。经对其性腺组织的影像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该中华鲟性腺同时存在精巢和卵巢,性腺以精巢为主,精巢上间生多叶卵巢组织,左侧性腺长61 cm、重0.436 kg,右侧性腺长64 cm、重0.422 kg,性腺上附着有占比较大的脂肪组织,精巢和卵巢均处于Ⅱ期发育时相。该尾雌雄同体中华鲟的发现,是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成鱼雌雄同体现象的一个例证,其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其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长吻鮠性周期变化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时期性成熟的野生长吻鮠性腺的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长吻鮠性腺发育呈全年周期性变化,卵巢发育可明显区分Ⅱ~Ⅵ期,以Ⅲ期卵巢越冬,月卵巢系数在0.72%~4.65%变动,繁殖季节为5~7月,属一次产卵类型;长吻鮠精巢呈高度分支指状,性腺指数较小,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外观没有明显的变化,精巢中周年存在精子,具有一个不含精子的尾区。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组织染色法和放射免疫测定方法(RIA)对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精巢的发育状况和生殖季节血浆睾酮(T)对注射外源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的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鲽精巢为小叶型,精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性腺成熟系数(GSI),肝重指数(HSI)和肥满度(CF)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注射LHRH-A后6h,T含量显著上升,之后的12h、24h逐渐下降,48h又显著回升,几乎达到注射前的8倍;对照组血浆T含量在注射后6h显著下降,12h变化不大;24h又显著回升,48h继续回升,但低于处理组。  相似文献   

10.
赵振山  曹克驹 《水利渔业》1995,(3):11-12,32
观察卫乌鳢精子在pH5.02-10.88的缓冲液中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结果表明:pH7.5左右,乌鳢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分别达98.54秒和215.24秒。pH低于5.5时,精子活动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乌鳢精子在pH5.02-10.88的缓冲液中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结果表明:pH7.5左右,乌鳢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分别达98.54秒和215.24秒。pH低于5.5时,精子活动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2.
越冬管理是乌鳢养殖的重要环节。搞好越冬管理对乌鳢养殖十分重要。根据乌鳢的生态习性,越冬期间,乌鳢处于半休眠状态,把身体躯干部和尾部埋入水底淤泥中,仅把头部露在水中,整个冬季不摄食,也不活动。在养殖过程中,乌鳢的越冬管理应人为地创造出类似乌鳢自然越冬的生态条件,有利于降低乌鳢的能量消耗,减少伤病,提高越冬成活率。 一、保证一定深度的底泥。由于乌鳢把身体埋伏在池底淤泥中越冬,进行乌鳢越冬的鱼池,池底应保持一定深度的底泥,厚度应达到10~20cm。新开挖养殖乌鳢的池塘,底部没有淤泥,在越冬期间,应在池…  相似文献   

13.
将雄性幼鲻(Mugil cephalus)分为4组,分别投喂含17β-雌二醇饲料组、含三苯氧胺(Tamoxifen)饲料组、含17β-雌二醇和三苯氧胺(Tamoxifen)混合饲料,以及对照组,旨在进一步研究17β-雌二醇对幼鲻精子发生的作用机制.同时,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7β-雌二醇影响鲻精巢精子发生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激素明显促进鲻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及增殖和精子发生;Tamoxifen组与混合组于实验后30 d取材观察,两组精巢切片均显示,雄性鲻精巢发育停滞,精原细胞坏死、凋亡,Sertoli's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数量下降.这进一步证实雌二醇激发精子发生必须经其受体的介导.雌激素受体(ER)在精巢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揭示,ER在雌激素组免疫活性最高,对照组次之,混合投喂组免疫活性非常弱,而Tamoxifen组则显免疫阴性反应,这为雌激素对鲻精巢的精子发生起着关键作用的论点提供可靠确凿的新证据,同时表明在鲻早期精子发生中,一旦雌激素不足或缺失,精巢的发育质量和生精能力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单环刺螠精巢年周期发育及精子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精巢的形态结构及其年周期发育,并利用超微技术观察了精子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单环刺螠的精巢呈条带状,位于虫体尾部,两端通过肌束分别与呼吸肠管壁外侧和体壁内侧相连。精巢由生精细胞团与结缔组织组成,结缔组织位于精巢中央,精原细胞团分布于结缔组织外周,精母细胞团散布于结缔组织内,各级精母细胞脱离精巢落入体腔液中,历经精母细胞、精细胞,最后形成精子脱离细胞团进入肾管。根据精巢的组织学特征,将单环刺螠的精巢年周期发育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精巢和体腔液中精子发生各时期的结构变化,包括细胞核形态的变化、顶体发生以及尾部的形成。本研究揭示了单环刺螠的精巢发育特点、精子发生历经的场所和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长鳍吻鮈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野生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Sauvage et Dabry))性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描述了其各类型生殖细胞形态及卵巢、精巢的分期特征。结果显示:长鳍吻鮈卵巢为细线状或扁条状,精巢为细线状或直棍状;卵细胞发生经历了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3个阶段,精细胞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5个阶段;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巢中第Ⅱ时相晚期至Ⅲ时相早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出现核仁外排现象;同一时期卵巢中存在多种时相的卵母细胞,故推测其卵巢发育类型为部分同步型,精巢为小叶型结构。  相似文献   

16.
乌鳢的食性与摄食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天然水域中乌鳢的食物组成及摄食强度,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乌鳢的摄食习性(包括日摄食率、饱食率、摄食频度、饵料动物规格以及对食物的选择性)进行了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7.
从方正银鲫自交繁殖的当年鱼群体中发现约有2%左右的雌雄同体。外形观察两侧性腺的分配和着生方式十分复杂和多样。一般为一侧精巢,另一侧为卵巢,但常见到一侧性腺,精巢和卵巢交替着生,有时则从卵巢旁生出一个球状精巢或囊状组织,但未见精巢旁长出球状卵巢的。组织学观察,两种组织的界限分明,雌雄同体的精巢和卵巢都发育良好。精巢壶腹中充满各时相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卵巢则充满Ⅳ期中的卵母细胞,但与精巢交接处的卵细胞或进入精巢中少量卵细胞则发育迟缓,一般处于Ⅱ、Ⅲ时相。非常奇特的是:从卵巢旁生长的小囊状组织,一半为精巢,一半为卵巢,精巢发育良好,可见到各时相的精细胞,但卵巢发育不良,大多是Ⅱ、Ⅲ时相的卵细胞。两种组织交接处有膜分隔,同时有血管通过,供两组织营养。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工投喂携带WSSV的毒饵,对性腺发育成熟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雄虾(♂)进行感染实验。采用nest-PCR(巢式PCR)技术,检测感染后的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受WSSV感染情况,同时选取感染严重的虾样进行电镜观察。巢式PCR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中国对虾的精巢、输精管和精囊均被WSSV感染,其中精囊呈阳性的最多,输精管次之,精巢最少。通过电镜进一步观察发现,WSSV粒子只存在于精巢、输精管和精囊的结缔组织中,而在其他组织和生殖细胞中均未发现病毒粒子。其中,精巢中WSSV粒子存在于精巢内两个生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输精管中WSSV粒子存在于管壁的结缔组织;精囊中WSSV粒子也只存在于精囊内膜的结缔组织和精荚膜的结缔组织中。PCR检测和电镜观察结果均表明,WSSV粒子能感染中国对虾的雄性生殖系统且对性腺感染存在着一定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乌鳢(Opbiocepbalus argus Cantor)俗名乌鱼、生鱼、斑鱼等。乌鳢原为野生鱼类,由于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能滋补身体,经济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市场甚为畅销。过去,乌鳢是作为养殖害鱼加以捕杀的,随着人民生活和外贸出口的需要,近年来各地已把乌鳢作为池塘和外荡放养中多品种混养的一个重要鱼种。因而,乌鳢苗的大量供应已被提到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太湖乌鳢的生长与食性,探讨了乌鳢在太湖渔业中的生态地位,并对其渔业现状进行了评价。作者认为,乌鳢对太湖经济鱼类危害不大,且能抑制野杂鱼的过渡繁殖,因而提出了保护和增殖乌鳢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