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僵菌生产企业标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白僵菌生产企业标准殷凤鸣,潘务耀,李增智(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广州510520)(广东省林业厅森防站)(安徽农业大学)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球孢白僵菌生产工艺流程,生产中各项参数,生产机械及生产中每个环节的操作方法和产品的检验方法。2定义白僵菌[B...  相似文献   

2.
林用真菌杀虫剂生产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白僵菌菌种变异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菌种退化的途径和措施;简述了规范化的白僵菌生产工艺和白僵菌生产企业标准;951油剂的研制和产品的企业标准。同时,报道了白僵菌在马尾松毛虫防治中的林间应用配套技术,并介绍了绿僵菌和青霉研究应用概况,分析了这一研究领域中尚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白僵菌油剂剂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对多种助剂与白僵菌孢子粉相溶性研究,确定了以溶剂油S、抗氧剂抗E、增活剂CH、增效剂M、紫外吸收剂光A及白僵菌高孢粉,加工而成的951白僵菌油剂,室温下贮存8个月后,孢子的萌发率在40%以上,对马尾松毛虫的侵虫率为56%,毒性试验证明该油剂为低毒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白僵菌孢子限制营养培养和高温水浴以及在贮存中添加外源营养等试验发现,在油剂贮存过程中,限制营养(C、N源)所得孢子配成的油剂的活孢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经50℃高温水浴(30 min、60 min)处理的孢子配成的油剂,在贮存后期其活孢率均高于对照;对白僵菌油剂添加外源营养可以显著提高油剂中孢子活孢率,并且前3个月添加外源营养比在后3个月添加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区三种白僵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采自大别山区3种白僵菌,它们分别是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布氏白僵菌(B.brongniartii)、多形白僵菌(B.amorpha),并简明概括3个种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白僵菌油剂的含孢量,闪点,水分及挥发物,粘度,悬浮率,比重及PH等7个质量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后代生命表参数的亚致死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关于昆虫病原真菌对昆虫生命表亚致死影响的研究较少,而由真菌侵染所产生的亚致死影响对于寄主昆虫的种群动力学至关重要,并最终影响着目标昆虫的害虫地位。论文旨在比较烟粉虱(Bemisia tabaci)亲代3龄若虫经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处理及对照子代种群的生命表参数,探讨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生命表参数的亚致死影响。【方法】应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分析经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后代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率数据,以蒸馏水处理的个体作为对照。应用bootstrap方法计算种群生长参数的平均数和标准误;采用t-test比较分析球孢白僵菌处理组和对照组烟粉虱的种群参数、发育历期和繁殖力间的差异。【结果】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与对照之间在成虫前期、总产卵前期、1-4龄若虫存活率和生命表参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与对照处理的烟粉虱成虫前期(20.59 d)相比,亲代接种球孢白僵菌使后代个体的成虫前期显著延长(26.58 d)。经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后代存活率(0.195)要比对照个体(0.76)低。球孢白僵菌处理烟粉虱后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时间(T)和总繁殖率(GRR)分别为0.063 d-1 、1.065 d-1、6.85,30.613 d和41.883,而对照烟粉虱后代种群的上述参数分别为0.137 d-1 、1.147 d-1、33.443、25.575 d和51.44。【结论】亲代经球孢白僵菌处理的烟粉虱其子代种群增长要比对照组慢,死亡率高,但生殖能力并无显著性影响。该研究可为了解昆虫病原真菌对烟粉虱的长期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2018年,于王屋山地区发现栎树天牛虫害。该地区栎树为天然林建群种,覆盖面积广,天牛虫害威胁大。经勘察确定主要危害栎树的天牛物种为双簇污天牛(Moechotypa diphysis)和栎旋木柄天牛(Aphrodisium sauteri)。本研究于2020年6月-7月,在海拔700-1700 m的虫害发生区,采用人工投放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粉的方法,进行天牛虫害防治。结果表明:1)栎旋木柄天牛的害虫数量明显多于双簇污天牛;2)球孢白僵菌对两种主要的天牛害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球孢白僵菌对栎旋木柄天牛的致死率高于双簇污天牛。  相似文献   

9.
球孢白僵菌对非目标无脊椎动物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大面积、长期放菌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对无脊椎动物致病性的评价方法。春季在连日高湿(RH>90%)的马尾松纯林中释放超高剂量孢子粉(每667m 2用量为100g,每g含孢量>1000×10 8),1个月后目标昆虫马尾松毛虫(Dendrolimwspunctatus)感病死亡率达98.2%,对非目标昆虫则影响极小,只在试验区及隔离区内各发现1头螺纹蓑蛾(Claniacrameri)感病虫尸,这表明放菌未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此外,还在皖南几种类型白僵菌防治区内共设立9块标准地,1992~1995年每月1次调查非目标无脊椎动物感病种数、个体数及百分率。发现罹病物种数<0.95%,罹病个体数<0.15%。  相似文献   

10.
白僵菌油剂中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彩亚甲基兰染色、培养基平板萌发,去油萌发,柴油涂片萌发,营养液涂片萌发,色拉油涂片萌发和生长素色拉油涂片萌发7种方法测定白僵菌油剂-“951”、“952”中孢子的萌发率,结果以生长素色拉涂涂片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行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种类鉴定,筛选致病性强的优势菌株,为桉蝙蛾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纯化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桉蝙蛾虫尸上分离纯化获得206个真菌菌株,这些菌株分属于白僵菌(Beauveria)、镰刀菌(Fusarium)、拟青霉(Paecilomyces)、曲霉(Aspergillus)、青霉(Penicillium)、毛霉(Mucor)和Evlachovaea,其中白僵菌分离率为87.4%,其他真菌分离率较低。经致病性测定,白僵菌是桉蝙蛾幼虫强致病菌,镰刀菌和Evlachovaea是弱致病菌,其他4类真菌为非致病菌。以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为依据,鉴定球孢白僵菌[B.bassiana(Balsamo)Vuillemin]、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Evlachovaea sp.为桉蝙蛾幼虫的致病菌,其中Evlachovaea sp.在中国首次被记载。【结论】广西桉蝙蛾的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尖孢镰刀菌和Evlachovaea sp.,其中球孢白僵菌为优势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森林昆虫病原真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对广东省森林昆虫病原真菌进行了调查,共分离鉴定出9种昆虫病原真菌:即灯蛾噬虫霉、蝗噬虫霉、紫色野村菌、莱氏野村菌、玫烟色拟青霉、粉虱座壳孢、黄绿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和卵孢白僵菌。其中:球孢白僵菌是森林昆虫的优势病原真菌,灯蛾噬虫霉、蝗噬虫霉和紫色野村菌是广东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寄生于板栗象甲(二斑栗象(CurculiobimaculatusFaust,柞栎象Curculiodenitpes(Roelofs)上的白僵菌进行分离鉴定,发现有二种僵菌,即球孢白僵菌(Beavveriabassiana(Bals.)Vuill)和布氏白僵菌(Beaueriabrongniartii(sacc.)Pehch)简要描述了虫体感染症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虫体感染试验及林地  相似文献   

14.
试论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MF)策略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试论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MF)策略@骆有庆@沈瑞祥试论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MF)策略骆有庆沈瑞祥要使森林可持续发展,就要对森林进行可持续经营.衡量森林是否处于可持续状态,国际上已提出了多个区域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尽管各标准体系侧重不同,但均含...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森林认证要素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森林认证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森林认证将成为提高森林经营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手段。2005年,安徽省开展了森林认证的尝试,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对森林认证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根据安徽实际,森林认证的要素应该包括:森林认证的范围、标准、收费和程序等。为推动安徽省森林认证工作,笔者提出4点建议:(1)政府部门出台森林认证政策,鼓励森林经营单位开展森林认证,并对森林认证的单位给予经费补贴或税收减免;(2)森林认证应先试点后推广;(3)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森林类型制定森林认证的标准,实行分类指导;(4)从市场机制入手,与相关部门联合,实行森林认证的市场准入制度,扩大宣传范围。  相似文献   

16.
无纺布法防治光肩星天牛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无纺布培养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iana)和布氏白僵菌(B.brongniarti),对无纺布上布氏白僵菌分生孢子的自然扩散能力和发芽率进行测定,在风向西北0.9m/s风速条件下,分生孢子的扩散距离达40m以上,扩散方向与风向有密切关系。无纺布上布氏白僵菌分生孢子在野外自然林地内的发芽率19d内达到70%以上。利用无纺布培养布氏白僵菌后,在网箱内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ulsky)成虫的感染死亡率为61.1%,在旱柳Salixmitsudana林地内防治光肩星天牛成虫可以达到38%的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摸清广西家蚕僵病发生流行规律,研究病原特性及遗传规律,为精准防控家蚕僵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2021年广西家蚕僵病发病原始数据为基础,分析广西家蚕僵病的发病规律。收集广西五大蚕区(桂中、桂南、桂西、桂西北和桂东南)的病蚕、病虫及生物防控白僵菌株,经显微形态鉴定和产孢测定后采用滤纸接触法测试其对家蚕的致病力;基于ITS4/ITS5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双向测序结果输入GenBank进行BLAST比对分析;根据ISSR-PCR扩增结果以Quantity One绘制电泳模式图,使用NTsys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同时以PopGene32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21年广西家蚕僵病发病率整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连续1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5.19%。5月是广西家蚕僵病的发病率高峰,平均发病率为13.37%;其次是4月和10月,对应的发病率分别为7.91%和6.87%。山区地形的家蚕僵病发生率普遍高于平缓丘陵地区,其中,丘陵蚕区的家蚕僵病发病率排序为桂中(13.55%) >桂西北(12.66%) >桂南(11.56%) >桂西(11.05%) >桂东南(9.53%),山地蚕区的家蚕僵病发病率排序为桂中(18.91%) >桂西北(17.96%) >桂西(16.01%) >桂西(14.90%) >桂东南(11.61%)。广西家蚕僵病病原包括白僵菌属、曲霉属、拟青霉属和虫草菌属,其中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为主要病原,占比达86.67%,且白僵菌ITS序列高度保守,序列相似性在97.83%~99.83%。不同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表现为崇左白僵菌株(农药)的72 h累计死亡率达100.00%,明显高于蚕区僵蚕菌株(8.89%~93.33%)。筛选出的10条ISSR引物从50株菌株样本中扩增出152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位点147个,多态百分数为87.5%~100.0%; 50株菌株样本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740~0.3257,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2840~0.4880,均表现出极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桂南、桂西北、桂东南、桂中等蚕区的病蚕白僵菌株与农药源白僵菌株存在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结论】广西家蚕僵病危害高峰期为5月,球孢白僵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且ITS序列高度保守。不同来源白僵菌对家蚕致病力的排序为农药源白僵菌株>松林白僵菌株>蚕区僵蚕菌株,但三者相互间存在非常高的基因关联性,提示广西家蚕僵病的病原遗传背景复杂,且蚕桑主产区应慎用白僵菌农药。  相似文献   

18.
不同森林生态系中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名君  刘玉军  黄勃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20-16923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自安徽省滁州市天然次生林——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宣城市人工马尾松纯林——麻姑山林场球孢白僵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用7个引物分别对2个种群共222株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扩展,共得到58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56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6.55%,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299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593,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283,基因流Nm=3.3984;可以看出,2个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遗传分化较大,为12.83%,这可能是由于人为选择和基因流障碍引起的;琅琊山白僵菌群体(PPL=96.55%,He=0.2781,I=0.4299)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麻姑山白僵菌群体(PPL=93.10%,He=0.2552,I=0.3825)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比较研究了采集自大别山原始林中球孢白僵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PPL=81.00%,He=0.3187,I=0.4782),可见生态环境复杂的原始林中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最高,天然次生林种群次之,人工纯林种群最小。利用Nei’s遗传距离构建琅琊山和麻姑山白僵菌个体间的遗传关系树状图,由UPGMA聚类分析可知,不同采集地的菌株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9.
广西林用白僵菌生物农药对家蚕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美宁  朱方容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0):1131-1133
为探讨广西森林防虫使用的白僵菌农药对家蚕的致病性,以南宁市林用白僵菌农药及环江爱山林场试验站生产的白僵菌农药对家蚕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以南宁市林用白僵菌农药感染二龄起家蚕时,家蚕白僵菌病发病率随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为3.00×108个孢子/mL时,发病率达100.00%,其LC50为6.00×106个孢子/mL;以2.40×107个孢子/mL的环江爱山林场试验站生产的白僵菌农药感染二龄起家蚕,发病率亦高达100.00%;而在五龄第5 d蚕体表撒白僵菌农药,家蚕虽能正常摄食、熟蚕、上蔟结茧,但上蔟7 d后全部僵死在茧中,未能化蛹。可见,广西林用白僵菌生物农药对家蚕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宁夏天牛病原真菌的种类和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土壤和野外感病死亡昆虫体上分离培养了13 种( 菌株) 天牛病原真菌,利用其中12 个菌种( 菌株) 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初步筛选出了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等5 个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具有较强致病力的菌种( 菌株) ,其中球孢白僵菌最高致病死亡率达100 % ,金龟子绿僵菌致病死亡率为70 % .利用球孢白僵菌和引进的日本布氏白僵菌,对光肩星天牛的成虫进行致病力测定,日本布氏白僵菌致病死亡率达78 .3 % .利用无纺布培养布氏白僵菌,网箱内防治光肩星天牛成虫的试验显示,带菌无纺布枝挂法对成虫的感染率为12 .5 % .影响其效果的因素较多,其中湿度、无纺布上菌种分生孢子产生的数量是影响感染试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