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颗粒人工饲料育对小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了颗粒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方法和饲育环境对小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龄最适给饵量为50mg/头,适宜饲养密度为1.5头/cm^2,增加给饵次数有利于小蚕的生长发育,温度和光照对小蚕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以29-30℃黑暗饲育成绩最好。  相似文献   
2.
桉蝙蛾是近年来在两广新发现的严重危害引种树种桉树的钻蛀性害虫。分别采用传统的分布型指数法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桉蝙蛾幼虫危害桉树的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分布型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桉蝙蛾幼虫种群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地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林分样地小尺度下,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时,该虫种群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不同危害程度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20.00、40.38和69.42 m,种群的空间依赖程度随危害程度加重而减小,样地内桉蝙蛾幼虫没有聚集特性,同一木段有多头幼虫蛀入的,各自的蛀道互不联通,将多个蛀道中的幼虫取出置于同一容器,会相互攻击,小尺度下该虫聚集原因是由于成虫产卵特性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在省际大区域尺度下,该虫种群在轻度危害时呈随机分布,在中度和重度危害时呈聚集分布,轻、中、重度情况下变程α分别为43.60、15.50和12.47 km,该虫种群的空间依赖关系随着危害程度增加而增大,幼虫聚集程度与桉树寄主的分布和种植年限有关,桉树在广西各县均有种植,受该虫轻度危害的林分在全区呈零星分布,显现出随机分布的特点,而危害比较严重的林分主要分布在桂中和桂南地区,这一区域种植桉树时间较早,目前多为2代萌芽林,本土昆虫桉蝙蛾向新种植的桉树转移成功后,对2代桉树萌芽林危害较1代新造林重,呈现出聚集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行广西桉蝙蛾病原真菌的种类鉴定,筛选致病性强的优势菌株,为桉蝙蛾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纯化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桉蝙蛾虫尸上分离纯化获得206个真菌菌株,这些菌株分属于白僵菌(Beauveria)、镰刀菌(Fusarium)、拟青霉(Paecilomyces)、曲霉(Aspergillus)、青霉(Penicillium)、毛霉(Mucor)和Evlachovaea,其中白僵菌分离率为87.4%,其他真菌分离率较低。经致病性测定,白僵菌是桉蝙蛾幼虫强致病菌,镰刀菌和Evlachovaea是弱致病菌,其他4类真菌为非致病菌。以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为依据,鉴定球孢白僵菌[B.bassiana(Balsamo)Vuillemin]、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Evlachovaea sp.为桉蝙蛾幼虫的致病菌,其中Evlachovaea sp.在中国首次被记载。【结论】广西桉蝙蛾的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尖孢镰刀菌和Evlachovaea sp.,其中球孢白僵菌为优势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日孵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蚁体强健度及蚕茧产质量。一日孵化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认识了影响同一批转青卵一日孵化率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仅供同行们参考。1 影响转青卵—日孵化率的原因1.1 领种过程中处理不当1.1.1 没准备好领种用具有些蚕户往往随便找张纸或布包一下,放入口袋带回家补催青。1.1.2 运输不当途中过于震动,造成蚕卵孵化不良。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香蕉种植区发现一种引起香蕉黑斑病的新病原。通过对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表明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 A.J. Roy)。该病原菌菌落为深橄榄色,产生棒状子囊、梭形子囊孢子及倒梨形分生孢子;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 值为6;病原菌生长较好的碳源为果糖和阿拉伯糖,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在全光条件下,病原菌菌丝扩展速度最快;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4℃。由G. mangiferae引起的香蕉黑斑病,在国内外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蓝霞  张崇阳 《北方蚕业》2001,22(4):24-25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危害桑树的主要病害.本病是一种植物类菌原体寄生所引起的病害.桑树发病后,叶片黄化瘦小,失去利用价值.发病严重的桑树,桑根变成红褐色,毛细根脱落不能正常吸收土壤当中的养分,树势衰弱,直至枯死.给桑蚕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探索一种治疗该病的方法,笔者从1997年开始进行了用土霉素溶液浸渍桑根的防治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1 试验地点与材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广西南宁、河池两地的葡萄黑痘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得到37和31株分离菌。经菌落形态观察及r DNA ITS序列分析,南宁37株分离菌为同一菌株,河池31株分离菌为同一菌株,以NN和HC分别代表两地菌株,对它们进行形态学、致病性鉴定及r DNA ITS区域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地菌株形态学与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但都符合黑痘病菌生长形态。NN菌落为红棕色、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中心位置丘状凸起,表面有白色菌丝和透明粘稠的小液滴,周围边缘有较规则的褶皱。HC菌落呈浅橙色、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中心位置丘状凸起,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无液滴,周围边缘有不规则褶皱隆起。人工接种葡萄后均能引起典型的黑痘病症状,NN致病性强于HC。使用r DNA ITS区域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后,NN和HC分别得到1 124 bp和818 bp的片段。比对结果显示1 124 bp与Elsinoe ampelina(AY826763.1)序列覆盖率达92%,序列一致性达99%;818 bp与Elsinoe ampelina(AY826762.1)序列覆盖率达75%,序列一致性达99%。因此,NN和HC均是引起广西葡萄黑痘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8.
蓝霞 《北方蚕业》2002,23(2):35-37
近几年,我县大力发展桑园,2000、2001两年就建园1000hm2.但在管理新桑园中发现许多桑园在定植1~2年后会发生生长不良和死亡现象,导致缺株,具体表现为:冬芽不萌发而枯死,冬芽转青膨胀后不萌发,萌发后叶片逐渐萎凋死亡,幼桑枝条死后在主干地下部重新抽芽长成独枝.为搞好新桑管理,笔者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