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正>水霉病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病原最常见的为水霉和绵霉。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于13~18℃时最适合生长。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鱼卵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在阴雨天、水温低时,极易发生水霉病并迅速蔓延,导致大批鱼或鱼卵死亡。水霉病在所有淡水水域、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但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现在,食用鱼水霉病的防治仍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2.
<正>│病原或病因│隐藏新棘衣虫。│临床症状│该虫寄生于黄鳝、鲶、黄颡鱼等前肠,严重时导致病鱼摄食下降、鱼体消瘦,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引起鱼的死亡。│流行情况│主要感染黄鳝,鲶、黄颡鱼也可感染。没有特定的感染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感染。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又称黄腊丁、黄嘎等,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因其肉质鲜嫩、少细刺,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人工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疾病问题也日益严重。通过近年来对黄颡鱼疾病病原的调查分析和实践总结,现将黄颡鱼的主要疾病的病原、症状、流行情况及其防治技术等介绍如下。一、黄颡鱼红头病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华氏菌。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  相似文献   

4.
一、弧菌病 1、病原:主要是鳗弧菌。 2、发病症状:依感染弧菌的种类不同,大致可分为黄肝型、肠尖型和溃疡型三种,病鱼游动无力,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表皮出血,严重时深入肌肉层,鳃盖内表、鳍基部及吻端淤血继而溃疡, 肛门红肿,鳃色浅淡,病鱼肝脏肿大,有的全部退色呈土黄色,有的局部退色、充血,病鱼肝脏出现充满血水的泡状物,胆囊肿大,囊内充满橙黄色或褐绿色的胆汁;肾脏无弹性,部分病鱼肾脏肿大或出现一些白色块状物,有时积存透明腹水。患弧菌病的香鱼一般都有其它病原的混合感染,但是患急性型的小鱼可能没有症状就已经死亡。 3、预防与治疗:(1)不要投喂氧化变质的饲料,应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并注意投喂次数和投喂方法,注意保持水质清洁,杜绝病菌繁殖;(2)用0.2ppm-0.5ppm二氧化  相似文献   

5.
<正>4.水霉病水霉病的病原为水霉属、绵霉属的种类。发病时在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继发其他疾病感染而死。该病的发生是属于继发感染,是鱼体表受损引起黏液脱落后引起水霉感染。水霉病容易发生在水温18℃左右的3-4月。预防是以应激宁+复合维生素+黄芪多糖等内服为主,经常拌料投喂可促进鱼体黏液分泌和伤口愈合。其次在秋冬季节减少拉网操作,  相似文献   

6.
刘克山 《内陆水产》2001,26(4):28-28
锚头鳋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病,也是精养塘内最主要的鱼病病害。病原有寄生于草鱼的鲩锚头鳋,寄生于鲤、鲫鱼的鲤锚头鳋,寄生于鲢、鳙鱼的多态锚头鳋。在发病的高峰季节,鱼塘内 90%以上的鱼种可染上此病。病鱼发病初期,因痛痒烦躁不安,离群单游,常与水下物体相擦,食量锐减,继而体质消瘦最后死亡。由此,了解锚头鳋病病原的生物学特征,掌握该病的流行规律,是防治此病的关键。 1特征与习性 锚头鳋长为 6~ 12毫米,分头、胸、腹三部分,其界限不明显。头部有背角、腹角两对,略呈铁锚状。雌虫寄生于鱼体,生育季节常见一对卵囊;寄生…  相似文献   

7.
<正>1病原为疖疮型点状气单胞杆菌。2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发生在青鱼、草鱼、鲤、鲫等鱼中,无明显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有。一般水质污浊、养殖密度过大、水质较肥、鱼体受伤等条件下易发生此病。该病虽属慢性病,死亡率低,但可造成病鱼生长缓慢或停止,鱼产品品质极差,使养殖经济效益降低。  相似文献   

8.
3.寄生虫性疾病 (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 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鮰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9.
田海军 《内陆水产》2004,29(5):31-31
[症状]病鱼皮肤出现红斑,紧接脱鳞,肌肉腐烂,严重时露出骨骼,病灶圆形。以成鱼为主要危害对象,若继发水霉病,死亡率很高。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烂尾病是一种柱形曲挠杆菌和点状气单胞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对6cm以上大规格鱼种和成鱼形成危害。这种病发病快、流行广、死亡率高,对斑点叉尾的养殖构成很大危害。 1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症状及诊断 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鱼鳍外缘和尾柄处肉眼可见黄色或白色粘性物质,继而尾柄、尾鳍处充血,发炎、糜烂。春秋水温较低情况下,常继发水霉病。烂尾处继续发展可导致细菌性败血症,各脏器均出现不同层次的病变。 2防治措施 2.1预防为主 斑点叉尾对硫酸铜、敌百虫、漂白粉等比较敏感,在养殖过程中无法使用这…  相似文献   

11.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始于50年代。1978—84年,分离到一种病原病毒,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或鱼呼肠孤病毒。本文报道从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两种病毒颗料,一种即是呼肠孤病毒,另一种是20-30nm大小的病毒。经病毒的核酸分析,前者是双股RNA病毒;后者为单股RNA病毒。用分离到的这两种病毒分别注入1足龄健康草鱼,可发生两类不同症状的出血病;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出血型”症状;另一种病毒(经初步鉴别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主要导致“肌肉出血型”出血病。由此,可以证实两种病毒都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病毒,同时也初步解释出现两种不同症状出血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果 《内陆水产》2001,26(10):34-34
随着人工养殖黄颡鱼集约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势必造成黄颡鱼病害增多,危害增大,现将黄颡鱼养殖中出现的几种疾病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水霉病病原水霉菌病因鱼苗在捕捞、运输、放养时受到机械损伤或冻伤或敌害生物侵袭,伤口感染水霉菌所致。病状肉眼可见病鱼伤处生有毛状菌丝,呈灰白棉毛状,食欲不振,焦躁不安,最终消瘦致死。鱼卵感染水霉菌,可见鱼卵上布满菌丝,变成白色绒球状,最后成为死卵。防治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可减少疾病发生;2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要求动作轻、快,避免鱼体受伤;3用1%孔雀石绿…  相似文献   

13.
赵亮  赵晖  张瑛 《畜禽业》2004,(6):19-19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使鸡对病原的易感性增强,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主要感染21~39日龄的雏鸡,约占75%左右,发病快,死亡率高,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03年12月下旬,某养殖  相似文献   

14.
彭书练 《内陆水产》2001,26(7):37-37
近年来,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每到夏季气温升高,就开始出现死鱼现象。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便出现死鱼高峰(主要危害鲢、鳙等),严重时,麦穗鱼都可感染。1 流行情况该病流行广、周期长、死亡率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1997~1998年长沙市郊50%的精养池塘遭受损失。2 病原及病症暴发性出血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 hydrophila),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最适pH值为5.5~9.0。病鱼体表多数呈弥散性充血,尤其是腹部、鳃盖和眼眶周围充血特别明显;病情严重时,鱼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将鱼皮剥开,肌肉明显充血,腹…  相似文献   

15.
鱼类生活在水中,主要的呼吸器官是适应水中呼吸的鳃,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鳃上。鳃的发病率很高,因此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鱼的鳃病种类很多,为了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将鳃病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相似文献   

16.
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06,30(1):103-107
首次报道了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发生情况。病鱼以体表和心、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平均死亡率15%。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检查,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用分离菌株作回归感染,证实为该大黄鱼结节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为诺卡氏菌。  相似文献   

17.
红脖子病也叫肿脖子病人脖子病,阿多福病等。该病对各种规格的鳖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危害最为严重。此病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20-30%,最高可达60%。一、病原与病症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可引起鳖败血症,能产生溶血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1.该病初发时,病鳖腹部出现赤斑,舌尖鲜红,颈部有少量出血点,继而脖颈充血红肿。主要症状:伸缩困难,有时发现头往后仰。大多数病鳖外部无损伤与溃烂现象,但有极少数颈部发炎、坏死和溃烂,裙边收缩,后期周身水肿,伴着明显的红底板,眼睛白浊,重者失明,…  相似文献   

18.
彭先生:另外,黏孢子虫病对我们当地的四大家鱼和鲮鱼的影响较大,有的池塘甚至全军覆灭,请问有没有治疗措施?卢迈新:黏孢子虫病,病原为黏孢子虫。主要寄生于淡、海水鱼类的皮肤、鳃、鳔等器官,大多肉眼可见白色孢囊。患病后影响鱼类生长,严重时可引起死亡。发病时应剔出病鱼,进行池塘消毒。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南方山区养鱼中,往常发生白鲢、鲫鱼、鳊鲂大量死亡暴发性鱼病。早在90年代初,该病就已在我国主要养鱼地区广泛流行。该病病原据淡水渔业中心鱼病组(1991)报告为嗜水气单孢菌(Aeromonashydrophila),其特点是产生溶血毒素和细胞毒素,导致病鱼体表表现为细菌性败血症。山区养鱼的池塘、山塘、水库,位置较为独立,相对隔离病原,但随着水产品尤其是种苗的日益流通,也将病菌传染到这些水体。据调查,该病流行面广、发病快、周期长,死亡率高达50—90%,给养鱼生产带来威胁。 为了减小损失…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与渔业》2008,(7):44-44
草鱼出血病 病原:病原是草鱼呼肠弧病毒(Grasscarpre-ovirus) 病症: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症状不同,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头顶、上下颔、眼眶及鳍条基部等部位明显充血,但体表充血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