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张莉  柳芹 《当代水产》2022,(3):64-66
1 草鱼出血病的流行病学 1.1 草鱼出血病的发现 1980年发现病毒颗粒并确认为草鱼出血病病原,1991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命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GCRV是中国分离鉴定的第一株鱼类病毒,是水生呼肠孤病毒属中致病力最强的毒株,不仅能感染草鱼,而且还能感染青鱼、麦穗...  相似文献   

2.
草鱼出血病     
<正>│病原│草鱼出血病是危害草鱼的主要病害,其病原是草鱼呼肠弧病毒,也称草鱼出血病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鱼类病害,对2龄以下草鱼鱼种危害特别严重,2龄以上草鱼少见出血病。│症状│按病鱼的症状,草鱼出血病大致可分为红鳍红鳃盖型、红肌肉型、肠炎型三种类型,三种症状可能单一出现,亦可能两种和三种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3.
《海洋与渔业》2008,(7):44-44
草鱼出血病 病原:病原是草鱼呼肠弧病毒(Grasscarpre-ovirus) 病症: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症状不同,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头顶、上下颔、眼眶及鳍条基部等部位明显充血,但体表充血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严重危害1~2龄草鱼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研究从安徽合肥地区患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组织中分离到1株新的GCRV致病株,暂命名为GCRV-AH528。鱼体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鱼出现典型的出血病症状:体背发黑,鳍基部、腹部、口腔、鳃丝、肠道充血发红。全基因组特征分析显示,GCRV-AH528由11个双链RNA节段组成,节段大小在1027~3925 bp之间,AT平均含量为50.2%,GC平均含量为49.8%。与其他GCRVⅡ型毒株相比,L1节段在701~702位置缺少3个核苷酸(TAT),少编码1个酪氨基;M4节段出现突变,含2个开放阅读框,编码2个非结构蛋白NS9和NS69。所有节段两端均含有6 bp保守的末端核苷酸序列5'-GUAAU/CU…UU/GCAUC-3';另除L1、M6节段外,其余9个节段均在编码区两侧发现5~9 bp的颠倒互补序列。GCRV-AH528与其他呼肠孤病毒核苷酸平均相似度在37.1%~98.1%之间;编码蛋白平均相似度在24.3%~98.3%之间。基于VP1蛋白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在氨基酸水平上与典型株GCRV-873株的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毒株为一株新的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致病株。  相似文献   

5.
草鱼呼肠孤病毒JX-0902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江西南昌地区患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脾、肾样品中发现大量病毒颗粒,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 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取病鱼肌肉、内脏研磨,组织液经离心、过滤除菌后进行鱼体人工感染试验和细胞感染实验,结果发现,人工感染试验鱼出现死亡,且具有典型出血症状;组织滤液感染草鱼肾细胞系(CIK)细胞后,盲传6代未观察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存在,与病鱼组织切片观察到的病毒形态一致。SDS-PAGE结果进一步揭示,新分离病毒株(暂命名JX-0902)基因组由11条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但基因组带型与GCRV 873株存在差异,而与HZ08株接近。根据GenBank上已提交的草鱼呼肠孤病毒S6序列(GQ896337)设计特异引物,以JX-0902株的cDNA作为模板,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基于S6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JX-0902与GCRV HZ08株、GD108株S6同源性高达98%、99%,该分离株应为草鱼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6.
两种草鱼出血病病毒株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是我国分离成功的第1种鱼类病毒,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Aquareovirus)[7,14]。GCHV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体,可导致当年龄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hus)鱼种大批死亡[5,8...  相似文献   

7.
草鱼出血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鱼出血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鱼全身出血,鱼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都明显地低于健康鱼。病毒侵袭草鱼后,小血管的内皮广泛受损,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从而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引起广泛性出血。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和小血管阻塞,导致大多数组织和器官缺氧而变性和坏死;尤其是造血组织的坏死,更加速病鱼死亡。此外,还在草鱼血液中首次发现嗜碱粒细胞,查明了草鱼出血病同草鱼肠炎病的肠道组织病变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浙江省湖州地区采集发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样本中,取症状明显病料的肝、脾、肾组织,经过滤除菌处理后接种草鱼肾脏细胞(CIK).盲传8代,CIK细胞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 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将病毒提纯后分别经DNA酶、RNA酶和绿豆核酸酶消化,证实为双链RNA(dsRNA)病毒.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由11个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采用RNA水平3味端加接头的方法获得了S6节段的全长序列,测序结果表明,S6由2 030个核苷酸组成,推测其编码一个分子量约为68.4 kD的蛋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为水生呼肠孤病毒,但在氨基酸水平上与草鱼呼肠孤病毒代表株873株的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3%,提示该病毒为一株新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本研究旨在为草鱼出血病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草鱼病害较多,草鱼出血病是常见病之一,严重危害着草鱼的健康。早在20世纪50年代,倪达书发现了草鱼会发生出血这样的病症,随后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展开一系列草鱼出血病病原学研究,1983年陈燕燊和江育林将草鱼出血病的病原命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Reovirus of grass carp)。草鱼患呼肠孤病毒病后,各脏器小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10.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抗病毒新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发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危害性最大的草鱼病原体。该病毒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组成,共编码7种结构蛋白和5种非结构蛋白。报告总结了呼肠孤病毒在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细胞凋亡、细胞融合、细胞膜渗透、干扰素分泌、细胞分裂以及细胞压力小体等方面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研究进展;论述了蛋白酶抑制剂、RNA干扰(RNAi)机制、干扰素诱导素、GCRV干扰颗粒及小分子化合物等抗病毒策略的分子作用机制。报告预测基于中草药的免疫增强剂和口服化基因工程抗病毒疫苗将是最容易被市场化的两种绿色抗草鱼出血病药物。  相似文献   

11.
草鱼出血病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鱼出血病是由呼肠孤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由于病鱼小血管受损引起全身性出血,并造成内脏器官和体壁肌肉组织局灶性病变。电镜观察表明病变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数量较正常细胞显著减少,形态结构也遭损坏。质膜的三层结构模糊不清,及至解体消失。与机体代谢密切相关的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的数量减少及结构受损,使蛋白质、糖类和脂质合成及分解等一系列细胞代谢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加速了病鱼死亡。  相似文献   

12.
草鱼出血病病毒854株的纯化及其理化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离心技术纯化病毒。病毒粒子具双层衣壳,直径约为65nm。病毒对氯仿、乙醚、酸碱、胰蛋白酶的处理不敏感。冻融和56℃、1小时处理,毒力下降显著。-80℃、-30℃两种温度条件下保存,其毒力损失有差异。鱼用消毒剂鱼康有杀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3.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F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鱼出血病是危害中国淡水养殖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virus,GCRV),其中,HZ08株是当前引起草鱼出血病的主要流行毒株。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株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S7基因保守区,设计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154 bp片段的引物和TaqMan探针,用含有S7基因全长的重组质粒PAVX1-S7作为标准品,构建质粒拷贝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可重复性、敏感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标准曲线在6.0×1010~6.0拷贝数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9);实时荧光定量PCR最少可检测到6个阳性质粒,有较高的敏感性;试验内及试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82%与0.41%~0.52%,重复性强;对水生动物其他病毒均无扩增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32份草鱼出血病样品进行检测,其中28份为阳性,而以常规RT-PCR检测同样的样品,仅23份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测试结果,在GCRV的快速检测和病毒初步定量中应用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4.
致死方式对养殖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抽血和急杀致死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抽血致死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有影响,对红肉部分无影响或影响不大;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吸附草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抽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出27、29和47种挥发性成分,急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42、41和43种挥发性成分,可见致死方式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相对来说对红肉的影响较小;鱼血中确定4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34种为芳香族化合物,相对含量达75.59%。因此,建议草鱼加工或食用前采用抽血致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用圆柱形细胞培养瓶,对草鱼吻端组织ZC—7901细胞适应旋转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细胞接种浓度、旋转速度及细胞生长速度等有关参数。试验表明ZC—7901细胞能适应于旋转培养,适应后的细胞对草鱼出血病病毒仍具有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五种鱼的鳞被复盖过程及其同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83,7(4):343-351
用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研究了904尾鲤鱼、429尾草鱼、637尾鲢鱼、70尾鳙鱼及243尾尼罗罗非鱼的仔幼鱼。五种鱼鳞片出现时全长分别为:16—19,17—19,27—32,26—31,10-14mm。完成鳞被复盖时的全长分别为24—30,24—28,47—55,48—58,19—22mm。五种鱼鳞片出现均始于侧线,但出现部位和复盖过程可分为两类:鲤、草鱼、鲢及鳙的鳞片首先出现于躯干前部,为由前向后发展型,至于具体扩展过程,鲤与草鱼相似,鲢与鳙相同;罗非鱼的鳞片首先出现于尾柄,为由后向前发展型。鳞片出现、复盖过程同全长及年龄的关系的比较观察和回归分析表明,这一过程的始末及速度主要同体长增长有关,同年龄关系不大。鳞被发育过程不仅反映了不同鱼类的不同生长规律,亦可能有助于认识鱼类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GenBank中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CCRV)VP6蛋白的全基因序列(AF403394)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的基因序列(M17874),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从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09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肾细胞...  相似文献   

18.
草鱼干扰素的分离纯化及某些理化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健忠 《水产学报》2000,24(1):11-16
通过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 S-200凝胶层析、高效液相层析和梯度聚丙烯酰张胶电泳等技术,对病毒诱生的草鱼血清干扰素进行了分离纯化。纯化的草鱼干扰素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呈现单一组份,分子量为38kD,等电点为5.25,过碘酸-Schiff试剂反应表现为典型的糖蛋白染色特征。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草鱼干扰素具有100000g(2h)离心不沉降、耐  相似文献   

19.
用电融合结合继代移核方法构建草鱼抗病体细胞工程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余来宁 《水产学报》1996,20(4):314-318
选择对草鱼出血病病毒不敏感的草鱼肝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建立了草鱼肝细胞株,命名为GLA。对GLA进行攻毒,发现其对FRV有抗性。采用电融合结合继代移核的方法,将GLA细胞,移植于草鱼未受精卵内,获得开口前的幼鱼8尾和存活仔鱼1尾,说明此方法能提高细胞的发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