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综合运用典型田块调查法和室内标准田块设计法,对盐亭县富驿镇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及耕地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盐亭县富驿镇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89.91%。其中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其面积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40.48%和36.16%。(2)耕地整理来源类型包括灌溉水田、旱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田坎、农田水利用地等,其中以旱地为主,占整理面积的55.97%。(3)研究区土地整理潜力新增加耕地99.74hm~2。其中,旱地新增耕地面积80.19hm~2,灌溉水田新增耕地面积19.55hm~2,耕地整理潜力等级属Ⅰ级。  相似文献   

2.
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依据耕地整理目标和潜力评价的原则,以新疆沙湾县为例,通过构建新增耕地系数、耕地产出提高率、防护林比重提高率和田块大小提高率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利用GIS技术建立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信息系统,提高土地整理工作中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质量、效率和辅助日常管理服务.[结果]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并利用多因素综合法完成沙湾县耕地整理潜力的综合评价.[结论]该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随着耕地整理潜力评价工作的深入,应不断完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权法的兰州市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构建耕地整理潜力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兰州市耕地整理潜力进行了评价,旨在为兰州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以及在实施土地整理中确定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奠定基础.评价结果表明:耕地整理潜力应通过人均新增粮食产量、人均新增耕地、新增粮食产量、新增耕地系数这4个指标来评价;在评价指标权重分布上,人均新增粮食产量>人均新增耕地>新增粮食产量>新增耕地系数,说明耕地整理的社会、经济效益要重于耕地面积的增加;兰州市耕地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可分为4个等级,整理潜力最大的区域包括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整理潜力次之的区域为七里河区;安宁区已无整理潜力;从单项指标来看,榆中县新增耕地面积最多,皋兰县经济效益最大,而永登县的社会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玉屏县耕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贵州省玉屏县为研究区域,对耕地整理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玉屏县耕地整理总潜力为636.80hm2,占耕地待整理区面积的8.94%,其主要来源是耕地中大量的零星地类和其中部分的田坎占地;采用典型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确定了合适玉屏县的现有田坎系数和可整理为耕地的百分比关系,并对耕地整理潜力进行分级并划分了3个潜力区。  相似文献   

5.
以农(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整理对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土地开发整理有关概念进一步厘清,并就土地开发整理挖潜过程中涉及到的潜力区分级指标、挖潜途径、重点区域设置模式等进行探讨,认为划分潜力区级别时应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宜推广“综合不同开发整理效益”的重点整理区域设置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重庆市具有典型代表的浅丘、深丘和中低山3种地貌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1:2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结合第一次土地详查资料,研究了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形地貌下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数量有较大差异,整理前浅丘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水田为主,净耕地系数较高,深丘和中低山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净耕地系数较低;实施土地整理后,浅丘区的新增耕地率较小,为4.98%和5.02%,深丘和中低山区新增耕地率较大,分别为10.95%,5.47%和16.07%,10.15%.因此,地形地貌可以通过影响土地利用现状和净耕地系数影响新增耕地潜力,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规模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土地整治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要性的研究视角出发,科学评价天津市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将天津市土地整治项目的新增耕地规模和新增耕地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全市所辖各区县和乡镇等进行不同尺度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土地整治以土地开发项目为主,土地开发的新增耕地率均呈现较高水平,而且从区县和乡镇的尺度看差异度不大;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的项目相对较少,且补充耕地规模也不大,区域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一、土地流转对保持耕地总量及生态环境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复垦废弃土地;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1.土地流转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涵义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淳  周方  张慧翀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17-16018
[目的]分析国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文献资料比较法。[结果]目前的农村居民点研究集中于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整理潜力、整理模式、整理效益评价等方面。[结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应与耕地整理等其他土地整理领域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计算方法更系统、更精确;要不断寻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创新,以促进农村居民点整理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农村居民点整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理是进入21世纪我国在土地管理实践中探索出的1种协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1]本文以多伦县十五号乡为土地整理项目区,在对该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及有利条件、水资源条件、对该区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潜力等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项目区土地整理的规划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论证了在该区进行土地整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通过选取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结果]马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为434.09 hm2,现实潜力为211.48 hm2,增加耕地系数为13.29%;根据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将马村区划分为3个等级潜力区。[结论]资金与农户整理意愿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释放具有显著影响,马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应根据现实潜力大小安排重点区域,以便取得较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周厚侠  望勇  徐同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23-15326
[目的]弄清密云县耕地整理潜力,为下一期整治规划服务。[方法]基于密云县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1∶50 000地形图以及密云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用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田块调查分析法分析密云县耕地整理潜力状况。[结果]全县耕地整理区面积21 286.23 hm2,通过耕地整理可增加有效耕地1 482.09 hm2,耕地利用率提高潜力为6.9%,其中一级潜力区主要分布在密云县的西南部,面积10 930.61 hm2;二级潜力区面积主要分布密云的西南和东北部,面积为6 479.97 hm2;三级潜力区面积为3 875.65 hm2。[结论]密云县耕地整理潜力较大,空间分布上以西南部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废渣及炼锌区附近污染土壤剖面的Pb、Zn、Ed的分布特征。[方法]在废弃地上和废弃地附近耕地各选择1个点进行分层采样.在每个剖面的同一深度的不同位置采集3个样品,采用客土法进行复垦,在废弃地上设计10个处理,进行废渣重金属迁移模拟试验,研究废渣中Pb、Zn、Cd迁移规律。[结果]废渣表层Pb、知、CA分别为3453、5678、23mg/kg,废渣剖面上重金属含量基本一致。冶炼区附近表层土壤Pb、Zn、CA分别为325、523、9.6mg/kg,污染重金属向下逐渐迁移。废渣重金属向上层土壤没有明显的迁移。Pb向下层土壤几乎没有明显迁移,Zn和Cd向下层土壤有明显的迁移,Cd的迁移性最大。[结论]隔离层能有效控制废渣重金属向下层土壤的迁移。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构建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效益评价体系,为项目立项、项目验收及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对比法及层次分析法。[结果]从社会、生态、经济效益3个准则层及22个指标层构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效益评价体系。[结论]评价指标符合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特点,评价指标体系的判别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评价结果具有可对比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影响。[方法]从贵州普定县典型喀斯特山区耕地、林地和荒地采集96份土壤样品,并对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进行室内理化分析。[结果]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pH值依次为:荒地>林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林地>荒地>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均较丰富,碱解氮含量偏低,尤其是耕地;全磷含量水平很低,全磷含量低于1.0 g/kg的土壤分别占耕地、林地和荒地的95.23%、95.83%和100%;耕地有效磷含量较高,而林地和荒地有效磷含量较低;荒地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较高,林地和耕地均存在不同程度地缺钾。[结论]该研究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安徽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保障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耕地动态度、耕地指数及耕地重心模型对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3年淮北平原农业区总耕地面积及其大部分县(区)耕地面积小幅减少,其余部分市辖区耕地面积有一定增加;(2)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在空间上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2000~2013年耕地重心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转移,但迁移幅度不明显,并未影响研究区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农业生产能力和灾变.[建议]加强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保障农户切身利益;控制人口数量,树立耕地资源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拟在对多种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基础上,选择最优规划方案。[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拟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以此确定项目的规划方案。[结果]新增耕地数量、耕地质量提高程度等指标是影响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也是规划方案确定所需考虑的首要因素。[结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择优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张喜  连宾  尹洁  刘延惠  崔迎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71-5775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10000地形图对特定高原喀斯特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与归类,分层取样分析土壤剖面特性、理化性质变化。[结果]土层(A+B层)厚度的变化趋势为坡耕(退耕林)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土壤剖面特征、水源涵养、颗粒组成、土壤肥力与肥力有效性的相关指标在不同利用方式间发生了相似或相异的规律性变化。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为耕地〉退耕林地〉坡耕地、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耕地土壤综合质量最高,是自然成土和人为经营的结果。3~5年的退耕林地土壤综合质量高于坡耕地,表明造林措施是改善喀斯特洼地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手段。天然林土壤综合质量高于人工林地,这为利用"近自然经营"技术改善喀斯特洼地土壤质量提供了依据。[结论]该研究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物治理、土壤质量演化的生物学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丁菡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0):1547-1551
[目的]更直接、更全面、更精确地研究浙江省近10年来耕地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挖掘历年的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浙江省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及其直接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发现,1996-2006年浙江省耕地面积净减少20.8万hm2,减幅为9.8%;耕地变化的自然影响因素中,地形坡度起直接作用,平地及陡坡地耕地减少更为迅速,缓坡地梯田面积有所增加;社会影响因素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用地规模扩展及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耕地的减少,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减缓了耕地的流失。[结论]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避免,要充分利用更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更严格的土地政策,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