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不同产地苦荞籽粒中多酚的组成、分布及抗氧化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产地的不同品种苦荞中多酚在壳、麸皮和粉中的含量以及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性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为苦荞的育种及深度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Folin-酚法测定来自3个省份的17个品种苦荞的壳、麸皮、粉及全谷中的总酚含量,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HPLC/MS)结合串联质谱法(MS/MS)对多酚的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并用DPPH和ORAC法对不同样品的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进行比较。【结果】Folin-酚法和HPLC法测定结果均表明,苦荞麸皮中的总酚含量最高,按HPLC法测定结果,17个品种苦荞麸皮中总酚平均含量为4 410.23 mg/100 g,分别是壳和粉中总酚平均含量的4.8倍和15.5倍。在所有样品中共鉴定出8个多酚组分,其中芦丁为主要成分,在壳、麸皮和粉中的含量分别为342.55-1758.06 mg/100 g、2 653.84-5 488.55和148.23-542.68 mg/100 g,分别占壳、麸皮和粉的总酚含量的82.13%-90.16%、87.71%-92.09%和80.85%-86.53%。绿原酸只在壳中被检出,而金丝桃苷主要存在于壳和麸皮中。不同产区的不同品种苦荞中多酚的分布及含量差异显著,其中,云南产的苦荞壳中的总酚含量显著低于四川和陕西产的苦荞壳中总酚含量,但麸皮中的总酚平均含量却高于四川产苦荞麸皮中的平均含量,与陕西产苦荞接近。DPPH和ORAC抗氧化性结果均显示,所有苦荞样品麸皮的抗氧化性最高,粉的抗氧化性最低;总的来说,陕西产苦荞的壳、麸皮和粉均具有最高抗氧化性,云南产的苦荞壳和粉的抗氧活性最低,但全谷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活性。【结论】不同产地不同品种苦荞的多酚含量分布及抗氧化活性显著不同,所有样品的DPPH和ORAC抗氧化值均与总酚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苦瓜品种果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差异。[方法]选用14个代表性的苦瓜品种,分析其果肉中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含量及其单体酚类的组成,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DPPH (1,1-二苯基-2-苦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和ABTS+·(2, 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 2, 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自由基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差异,同时分析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14 个不同苦瓜品种的游离态酚、结合态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157.58~382.92、6.46~54和175.27~413.79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23.50%、61.04%和21.58%,游离态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91.34%,结合态酚含量仅占总含量的8.66%;14 个品种的总黄酮含量介于8.97~18.22 mg CE/100 g DW,变异系数为22.80%;苦瓜中主要单体酚类物质香草醛酸、表儿茶素和芦丁含量亦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品种间的变幅分别为1.83~9.29、35.17~114.52 和0.91~4.53mg/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43.85%、26.97%、33.09%。FRAP抗氧化能力为 272.16~713.32 mg TE/100 g DW,变异系数为 27.67%;DPPH 清除能力的 IC50值为 11.43~34.14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35.10%;ABTS+·清除能力的 IC50值为 21.57~119.71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 63.75%。总酚含量与 FRAP 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PPH和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14个不同苦瓜品种的游离态酚、结合态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 157.58~382.92、6.46~54 和175.27~413.79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23.50%、61.04%和21.58%,游离态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 91.34%,结合态酚含量仅占总含量的 8.66%;14个品种的总黄酮含量介于8.97~18.22 mgCE/100 g DW,变异系数为22.80%;苦瓜中主要单体酚类物质香草醛酸、表儿茶素和芦丁含量亦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品种间的变幅分别为1.83~9.29、35.17~114.52和0.91~4.53 mg/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43.85%、26.97%、33.09%。FRAP抗氧化能力为272.16~713.32 mg TE/100g DW,变异系数为27.67%;DPPH清除能力的IC50值为11.43~34.14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35.10%;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为21.57~119.71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63.75%。总酚含量与FRAP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PPH和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
以苦荞品种‘昭苦2号’籽粒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化学技术研究苦荞芽菜形成过程中多酚物质的含量、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为苦荞芽菜的深度加工提供可靠依据。结果表明,苦荞籽粒萌发到芽菜形成过程中,多酚和黄酮的含量显著升高,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在萌发2~6 d快速提高,在第6天分别达到109.27 mg/g和137.73 mg/g。游离酚和游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酚和总黄酮一致,萌发至第6天分别是萌发前苦荞籽粒的4.08 倍和4.53倍。芽菜形成过程中,结合酚和结合黄酮的含量显著提高,但与总酚和总黄酮的比值较小。在苦荞籽粒萌发前后提取物中鉴定出6种黄酮单体,分别为芦丁、槲皮素、表儿茶素、山奈酚、山奈酚-3-芸香糖苷和槲皮素-3-O-芸香糖苷-3′-O-吡喃葡萄糖苷。游离态提取物中主要的黄酮类物质是芦丁和槲皮素,其中芦丁的含量在萌发6~7 d增加缓慢,第6 天达到50.80 mg/g,而槲皮素的含量在萌发1 d后不断降低。结合态提取物中主要的黄酮类物质是表儿茶素和芦丁。利用DPPH自由基法、ABTS自由基法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法(FRAP)综合评价不同萌发期苦荞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苦荞籽粒萌发后游离、结合及总抗氧化活性均显著提高。表明萌发至第6 天的苦荞芽菜具有更广的市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不同类型苦荞茶中抗氧化物质,测定其中总酚和黄酮类物质含量,并通过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研究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苦荞茶的乙醇提取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且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有相关性,苦荞茶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是总多酚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造粒苦荞茶总酚、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全麦苦荞茶,约是全麦苦荞茶的2倍;同一类型苦荞茶乙醇提取物,总黄酮含量约是总酚含量的5倍;ZL-4总酚含量最高,ZL-3总黄酮含量最高。对于苦荞茶总抗氧化活性,造粒苦荞茶均高于全麦苦荞茶,约是全麦苦荞茶的2倍,ZL-3抗氧化活性最高,其次是ZL-4。  相似文献   

5.
余甘子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玲  郑必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45-13046
[目的]测定余甘子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含量。[方法]分别采用Folin-Ciocalteu法、AlCl3-NaNO2比色法及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5个品种的余甘子(青油甘、玻璃甘、油甘、丙甘和甜油甘)中总多酚、总黄酮及VC的含量。[结果]青油甘的总多酚含量最高,为1.518g/100g;玻璃甘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27.8mg/100g;甜油甘中的VC含量最高,为160.9mg/100g。[结论]余甘子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落地生根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并初步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将落地生根药材经水解后提取总黄酮,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总黄酮的含量、薄层色谱法(TLC)进行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定性分析、Fenton反应法评价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槲皮素及山柰酚的含量。[结果]UV法测得芦丁在11.0~1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n=6,RSD为1.3%);TLC可清晰检测出懈皮素与山柰酚;HPLC测得槲皮素在37.5~1 2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山柰酚在62.5~2 000.0 ng/ml(r=0.999 4)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67%(n=6,RSD为1.92%)、98.68%(n=6,RSD为1.40%);结果显示提取物具有较大抗氧化能力,并成量效关系。[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落地生根黄酮类成分定性定量的测定方法和落地生根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山西晋中6个草莓品种果实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方法]采用Folin-Ciocalteu法、NaNO_2-Al(NO_3)_3-NaOH比色法、pH示差法分别对4个红色草莓品种(‘红颜’、‘妙香’、‘香野’、‘圣诞红’)和2个白色草莓品种(‘雪兔’、‘粉玉’)果实的总酚、黄酮和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并用DPPH·清除率、ABTS·清除率和FRAP值三种抗氧化指标评估各品种草莓果实的抗氧化能力。[结果]‘红颜’草莓的总酚含量最高,为1.82 mg·g~(-1);‘妙香’草莓的黄酮含量为2.43 mg·g~(-1)FW,花青素含量0.18 mg·g~(-1),均高于其它5个草莓品种;‘粉玉’草莓果实的总酚含量、黄酮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均是6个草莓品种果实中的最低值;‘红颜’草莓对DPPH·清除率和ABTS·清除率最高,分别为54.83%和47.93%,‘妙香’草莓的FRAP值最高,为2.79 mmol Trolox·g~(-1)。白色草莓品种果实的抗氧化性均低于红色品种草莓果实;不同品种草莓果实的总酚含量、花青素含量与ABTS·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红色草莓品种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抗氧化能力整体高于白色草莓品种。本研究为优良高功能性成分品种选育、栽植和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苦瓜品种果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差异。【方法】选用14个代表性的苦瓜品种,分析其果肉中的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含量及其单体酚类的组成,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DPPH (1,1-二苯基-2-苦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和ABTS+• (2, 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 2, 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自由基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差异,同时分析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14个不同苦瓜品种的游离态酚、结合态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介于157.58—382.92、6.46—54和175.27—413.79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23.50%、61.04%和21.58%,游离态酚含量占总酚含量的91.34%,结合态酚含量仅占总含量的8.66%;14个品种的总黄酮含量介于8.97—18.22 mg CE/100 g DW,变异系数为22.80%;苦瓜中主要单体酚类物质香草醛酸、表儿茶素和芦丁含量亦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品种间的变幅分别为1.83—9.29、35.17—114.52和0.91—4.53 mg/100 g DW,变异系数分别为43.85%、26.97%、33.09%。FRAP抗氧化能力为272.16—713.32 mg TE/100 g DW,变异系数为27.67%;DPPH清除能力的IC50值为11.43—34.14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35.10%;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为21.57—119.71 mg GAE/100 g DW,变异系数为63.75%。总酚含量与FRAP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PPH和ABTS+•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不同苦瓜品种间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基因型差异,其酚类物质和抗氧化能力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且酚类物质是苦瓜发挥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微量元素锌肥对苦荞芽中锌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锌肥喷施,促进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种子萌发,测定苦荞芽中锌、总黄酮、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喷施锌肥可以极显著增加苦荞芽中锌含量,也可以增加总黄酮、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喷施锌肥浓度为1.00 mg/L时,苦荞芽中总黄酮、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充分利用蓝莓叶资源,研究蓝莓叶内药效活性物质芦丁的含量,建立一种检测蓝莓叶内芦丁含量的方法。[方法]采集裁剪后的蓝莓叶经清洗、水分晾干、低温预冷冻、真空冷冻干燥、甲醇回流提取、过滤、甲醇定容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芦丁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RP-18e(250 mm×4.0 mm,5μm),以乙腈-四氢呋喃磷酸水溶液(四氢呋喃/磷酸水溶液的体积比为5∶95,pH 3.0)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350 nm,进样量20μL。[结果]10个品种的蓝莓裁剪叶内芦丁的平均含量为11.52 mg/g,其中芦丁含量最高的品种蓝雨为12.837 mg/g,芦丁含量最低的品种芭尔德温为10.600 mg/g。芦丁量在0.402 8~4.028 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芦丁平均回收率为98.41%,RSD为1.59%。[结论]裁剪后的蓝莓叶内芦丁含量丰富,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蓝莓叶内芦丁的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11.
许金蓉  王清章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680-13681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莲藕中总酚的含量和分布。[方法]以鄂莲系列莲藕为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酚含量并分析总酚含量分布。[结果]荷叶的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莲不同部位的总酚含量顺序为:荷叶〉荷花〉荷梗〉地下茎。荷叶中总酚含量是地下茎的12倍左右。12个品种荷叶中的总酚含量差异显著,其荷梗中的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花蕾中的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莲藕藕节中的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其不同部位的总酚含量依次为:藕节〉藕尾〉藕头〉藕中。鄂莲一号、鄂莲二号、鄂莲三号、鄂莲四号和鄂莲五号的莲藕总酚含量差异显著。同一品种莲藕不同部位的总酚含量差异显著。[结论]该研究为莲藕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油梨品种选育及种子中化学成分在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采用直接灰化法、蒽酮法和指示剂滴定法等方法检测海南(儋州、白沙)、云南(瑞丽)和广西(南宁)16份油梨种子资源的含水量、灰分、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质、总酚和总黄酮7种化学成分,并对国内油梨资源与国外油梨品种Hass进行比对。结果表明:7种化学成分含量在大部分油梨资源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含水量、灰分和总酚含量在16份油梨资源间差异较小,而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质和总黄酮含量在16份油梨资源间差异较大。与其他15份国内油梨资源比较,Hass种子含水量[(55.76±0.15)g/100g FW]和可溶性糖含量[(0.69±0.03)g/100g FW]最低,灰分含量[(0.99±0.02)g/100g FW]最高,可滴定酸含量[(1.80±0.00)g/100g FW]较低,其他成分处于中间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适宜于四川省凉山烟区环境的浓香型烤烟品种,为中式卷烟的需求提供丰富的优质原料,并进一步丰富凉山烟叶香型风格,提升凉山浓香型优质烟叶的市场竞争力。[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4种浓香型烟草品种NC297、NC55、湘烟3号、K326与凉山当地主栽品种云烟85进行对比试验。参照标准YC/T142—1998调查团棵期(约移栽后25~30 d)、旺长期、现蕾期和圆顶期各处理烟株农艺性状;收获期适时采收与科学调制,按照国标42级制进行分级,分别计算产量、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和经济效益;选取C3F(9~13叶位中部叶)烟叶样品2 kg寄送农业部烟草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用于测定烟叶化学成分和烟叶质量评吸等。[结果]在凉山烟区,NC55、NC297和湘烟3号比云烟85生长发育要快,叶长、叶宽、株高、叶数等高于云烟85,其产量和上等烟比例好于云烟85,且产值相对较高,但上中等烟比例和均价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烟叶总氮含量以NC297最高,与云烟85差异显著;NC55、NC297和湘烟3号钾离子含量高于云烟85,氯离子含量相对较低,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等与云烟85差异较大,说明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与烤烟生长的生态条件有关。云烟85烟叶在香气质、香气量、燃烧性等方面略好于浓香型品种烟叶,然而NC55、NC297和湘烟3号烟叶劲头和浓度仍保持着自身独有的特点。[结论]在凉山烟区(典型清甜香型烟区),NC55、NC297和湘烟3号等浓香型品种生长健壮,经济效益高,所生产出来的烟叶可满足烟草工业对浓香型烟叶原料的要求,适宜在凉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刘挺  卢迪  张春华  游连尉  张轩槐  赵福杨  于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014-14016,14052
[目的]研究凉山烤烟还原糖含量状况及与其与感官质量的关系.[方法]以凉山州主产烟区烤烟样品为材料,运用多重比较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凉山10个烟区177份烟叶样品的测试数据.[结果]凉山烟区烟叶还原糖平均含量为29.76%,烟叶还原糖含量多分布在22.50%~ 35.00%;还原糖平均含量在部位间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高、中、低还原糖含量组别间的香气量、余味、杂气、回甜感、成团性得分和评吸总分的差异均达到了1%极显著水平,不同组别间的香气质和细腻度得分的差异达到了5%显著水平;感官质量各指标与还原糖的关联顺序为余味>杂气>回甜感>干燥感>刺激性>香气质>细腻度>香气量>成团性.[结论]该研究为凉山地区烟叶质量的提高、烟叶香吃味的改善以及烤烟原料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不同石榴品种果实不同部位的酚类特性,以枣庄地区13个石榴品种成熟期果实为材料,利用比色法测定果皮、果汁和种子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原花色素、黄烷醇等的含量,采用DPPH清除法分析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各石榴品种间且同一品种不同部位的酚类物质存在明显差异,但均以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最高。‘软籽谢花甜’果皮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含量均最高,种子总酚、原花色素、黄烷醇含量也最高,而‘小青皮酸’果汁中总酚、单宁含量最高。各石榴品种果皮、种子抗氧化能力和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含量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含量高的品种抗氧化能力也强。主成分分析将果皮、种子和果汁中5~6个酚类物质指标简化为2个主成分值来衡量酚类物质含量,不同石榴品种不同部位的主成分值不同。主成分值排在前5名的‘软籽谢花甜’是值得大力推广和深入开发利用的优良品种。可对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的石榴皮进行综合利用,开发相关产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筛选出适宜于在凉山州高原稻作区气候环境条件下种植的陆稻品种。[方法]对引进的28个国内外陆稻品种进行田间种植,用当地常规优质粳稻品种合系22-2作对照。记录生育期、苗情动态和植株特性,测定穗部性状、田间产量和物理品质。[结果]引进的陆稻品种生育期均短于CK,在138~152d之间;有11个品种株型结构较好;各品种最高苗和有效穗都较低;L28、L26、L25、L24和L16的产量较高,比CK增产;稻谷物理品质综合表现均较差。[结论]国内选育的旱稻9号(L24)、旱稻502(L25)、旱稻297(L26)和旱稻277(L28)产量高,适应性较强,生育期比较适宜,可进入下一步的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四川主产烟区烤烟致香前体物质含量变化的规律,通过在凉山、攀枝花、宜宾三地设置田间试验,分析了2个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5及云烟87初烤烟叶的总酚、烟碱、色素、石油醚提取物及有机酸等致香前体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烟叶总酚含量变化较大(27.2~39.7mg/g),其中,最高含量与最低含量均出现在攀枝花。除宜宾下部叶外,相同部位同一烟区云烟85的总酚含量略高于云烟87。烟叶有机酸含量为47.5~72.7mg/g。相同部位同一烟区品种间烟叶的有机酸含量除凉山州上部叶和宜宾中、下部叶外,均表现为云烟85>云烟87。烟叶烟碱含量为8.7~30.4mg/g。同一烟区上、中部叶的烟碱含量均表现云烟87高于云烟85。在质体色素含量方面,3个烟区烟叶叶绿素a含量介于0.136 3~0.778 6mg/g,同一烟区云烟85中、下部叶叶绿素含量a较云烟87为高;叶绿素b含量为0.095 7~0.770 2mg/g;类胡萝卜素含量为0.934 4~2.946 8mg/g。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为37.6~77.0mg/g,同一品种同一烟区不同部位烟叶的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均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同一烟区同一部位品种间石油醚提取物含量除宜宾中下部叶外,均表现为云烟85>云烟87。综合分析,烟叶致香物质的含量受品种、地区以及部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变化随品种、地区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地区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测定不同抗性的烟草品种接种赤星病菌后,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峰与抗病性负相关,抗病品种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高峰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峰高于感病品种.这些峰值的大小可作为鉴定品种抗病性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以5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人工接禾谷缢管蚜后植株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抗虫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虫后,随着接虫天数的增加各个小麦品种的PPO活性都比同期对照有所升高,其中抗虫品种的PPO活性增加幅度显著高于感虫品种,不同抗性品种PPO活性差异显著(P<0.05);PPO活性与品种抗蚜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53 9).接虫后第1天各个品种总酚含量都比同期对照有所增加,但抗虫品种第3天和第5天的总酚含量都比同期对照有所降低,而感虫品种则相反;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总酚含量与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20.
蝴蝶兰组培褐变与酚酸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寻找与蝴蝶兰褐变相关的主要酚酸,并了解与总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个褐变程度不同的蝴蝶兰品种P.‘China Best Girl’(A1)、P. amabilis BL.‘Jude Butterfly’(B3)和Dtps. King Shiang’s Rose×Jetgreen Firbird (R4)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其进行了9种酚酸的定性定量分析,并在以叶片为外植体的初代培养过程中,研究了总酚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动态变化。【结果】初步证明绿原酸、邻苯二酚、儿茶酚、咖啡酸及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可能与蝴蝶兰褐变相关,苯甲酸对蝴蝶兰褐变影响很小;在褐变过程中,褐变程度高的品种,总酚含量也高;PAL和PPO活性与褐变程度呈正相关,POD与褐变有很大关系;总酚含量与PAL活性呈正相关,与PPO和POD活性呈负相关。【结论】初步阐明了与蝴蝶兰褐变相关的酚酸种类,以及褐变程度与总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