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研究了蒙脱土、高岭土和针铁矿在不同的pH与离子强度的介质条件下对Sb(V)的吸附及解吸行为。3种矿物对Sb(V)的吸附能力差别较大,蒙脱土的吸附量远大于针铁矿和高岭土,针铁矿与高岭土的吸附能力相近。pH对Sb(V)在3种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显著。随pH的升高,Sb(V)的吸附均减弱。吸附在高岭土表面的Sb(V)易解吸,而针铁矿和蒙脱土表面的Sb(V)不易解吸。随离子强度升高,高岭土对Sb(V)的吸附减弱;离子强度对Sb(V)在针铁矿和蒙脱土表面吸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有机插层法对蒙脱土、高岭土进行改性,制备成纳米型蒙脱土、高岭土,并利用制备的纳米型高岭土、蒙脱土对溶液中铜的吸附效果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型蒙脱土和高岭土对溶液中的铜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相比而言,蒙脱土比高岭土具有较高的吸附量和吸附亲和力参数。在溶液中铜离子浓度低于120 mg/L时,纳米型蒙脱土、高岭土对铜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99.5%和94.3%,对溶液中铜的去除率随铜离子浓度增加和溶液的pH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间歇式批实验和动力学实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磷酸盐在镁铝双氢氧化物(Mg-Al-LDH)、钠基膨润土(Na-Mt)及镁铁铝改性膨润土(Mg-Al-Mt、Fe-Mt和Fe-Al-Mt)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pH4.5~9.0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Na-Mt,Fe-Mt和Fe-Al-Mt3种矿物对磷的吸附率相应减少,镁铝双氢氧化物对磷的吸附率有所增加;Mg-Al-LDH、Fe-Mt和Fe-Al-Mt的对磷吸附率约为95%,比Mg-Al-Mt高40%,比Na-Mt高80%。用Langmuir方程描述磷的等温吸附过程,最大吸附容量(Qm)大小顺序为Fe-Al-Mt〉Fe-Mt〉Mg-Al-LDH〉Mg-Al-Mt〉Na-Mt,b值大小依次为Mg-Al-LDH〉Fe-Mt〉Fe-Al-Mt〉Mg-Al-Mt〉Na-Mt,最大缓冲容量(Qmb)以Mg-Al-LDH的为最大,Na-Mt的为最小;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参数KF代表相对吸附容量,以Mg-Al-LDH的KF值最高,依次是Fe-Mt、Fe-Al-Mt和Mg-Al-Mt,Na-Mt的KF值最小,这与Qmb的结果一致;决定系数(R2)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更好地拟合铁改性蒙脱土和铁铝改性蒙脱土,而Freundlich方程对钠蒙脱土,双氢氧化物和镁铝改性蒙脱土的拟合效果要好。磷酸盐吸附过程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用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够更好的拟合改性蒙脱土和Mg-Al-LDH对磷的动力学吸附数据,其决定系数为0.999;Elovich方程拟合改性蒙脱土磷酸盐的吸附数据也有很好的相关性(R2为0.89~0.94)。Na-Mt矿物磷酸盐的吸附用抛物线扩散方程描述最为合适,原因可能是磷酸盐镶嵌在矿物层间是一个扩散过程,不涉及化学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4.
蒋剑敏  熊毅 《土壤学报》1956,4(2):129-141
应用吸水膨胀计,测定了二种粘土矿物(蒙脱土及高岭士)、三种土壤(红壤、灰褐土、黑士)、五种土壤胶体(<1微米)(红壤、灰褐土、黑土及华北平原的二个胶泥)的吸水曲线与膨胀。各类土壤及土壤胶体的吸水曲线形状各不相同,土壤和胶体的吸水量不仅受粘土矿物所限制,土粒的团聚和分散情况都有关系。红壤(土壤或胶体)的吸水性能与高岭土相似:不显膨胀而有收缩,可说明红壤中含有较多的高岭土。淋溶黑土及其胶体在吸水时的膨胀,颇为显著而无收缩。吸水10天后,氢铝质黑土胶体的体积比吸水前大0.75倍,钠质大1.62倍。其膨胀和吸水的性能与蒙脱土相仿,可说明黑土中含有较多的蒙脱土。灰褐土胶体有膨胀也有收缩。吸水10天后,氢铝质灰褐土胶体的体积,比吸水前增大0.28倍,钠质则膨胀1.11倍。因云泰的膨胀和吸水性能尚无充分资料,故未能比较。华北平原胶泥的膨胀性能类似灰褐土,这种胶泥吸水后可呈溶胶状态,其钠质胶泥的膨胀度都比钠质黑土胶体尤大。在吸水6天后,钠质鸡粪土(28448)的体积比吸水前大1.41倍,狗头胶泥(28450)比吸水前大2.11倍。华北平原胶泥的特性可能与灰褐土胶体相类似,或因其细微胶体含量较多而增高其膨胀度。  相似文献   

5.
不同无机矿物应用于包膜复合肥的氮素释放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不同无机矿物用于膜材料后的包膜复合肥氮素养分释放特性、生物效应和评价方法。采用了土壤淋溶和土壤盆栽试验两种方法。试验方法的不同造成土壤盆栽与淋溶试验中各处理养分释放拟合曲线的差异 。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都能说明:无机矿物材料能有效地保持N素养分较长时间处于NH4+-N形态,减少了因转化为NO3--N形态造成的养分淋溶损失,但是各种材料彼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盆栽试验中养分累计释放量与释放速率虽然快于作物的生理需求,但是受矿物材料和土壤缓冲作用的影响,作物氮素供应状况良好。与普通复合肥相比,各无机矿物用于包膜肥后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蒙脱土效果最好,其次为高岭土,且差异显著。滑石粉、硅粉、硅藻土与前两者相比效果稍差,差异显著,但三者间差异不显著。无机矿物材料的耐水程度,养分吸附、固定能力和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性质会影响包膜肥的养分释放性能。对于膜层疏松、耐水性差、主要靠养分吸附和固定机理控释的包膜肥来说,采用土壤作为养分释放介质更接近真实释放性能。评价包膜肥料的性能应该充分考虑养分形态、膜材特性、包膜工艺、土壤环境、供试作物等各方面因素,重点在“肥料–土壤–作物”系统中考查,从多种角度制定不同方案、通过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其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6.
徐海蓉  洪志能  徐仁扣  俞元春 《土壤》2023,55(6):1306-1315
以高岭石、蒙脱土、针铁矿和三水铝石四种单一典型土壤矿物以及针铁矿-蒙脱石和三水铝石-蒙脱石(质量比为1:1)两种代表性土壤矿物复合体为吸附材料,采用吸附平衡实验、能谱分析((EDS)、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酸碱滴定和zeta电位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铁铝氧化物与层状硅酸盐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Cr(Ⅵ)和As(Ⅴ)吸附的影响及其机制。吸附平衡实验和EDS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复合体对Cr(Ⅵ)和As(Ⅴ)的吸附容量均小于其两种组成矿物单一体系吸附量的平均值,即铁铝氧化物与蒙脱石的互作降低了这些氧化物对Cr(Ⅵ)和As(Ⅴ)的吸附能力。表面性质表征结果表明,与蒙脱石复合后,针铁矿与三水铝石表面的正电荷均被完全中和,电荷符号发生反转。与理论值相比,三水铝石-蒙脱石复合体的表面位点总浓度无明显变化,比表面积减小。针铁矿-蒙脱石复合体的比表面积与理论值无明显差异,但矿物表面位点浓度减小,表面羟基红外吸收峰强度减弱。氧化物与层状硅酸盐矿物互作改变了矿物表面性质,这可能是导致氧化物对Cr(Ⅵ)和As(Ⅴ)的吸附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当评估污染元素在土壤中有效性时应当考虑土壤固相组分间的互作对离子吸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获得稳定性更好的纳米流体,基于响应面法对添加优选后分散剂的碳管纳米流体进行了稳定性的优化。通过"两步法"制备碳管纳米流体,比较了4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碳管纳米流体稳定性和导热性的影响。以碳管纳米流体的粒径为评价指标,选取碳管纳米流体质量分数、超声振荡时间、放置时间3个影响因素,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利用响应面法考察了各因素对纳米流体稳定性交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十二烷基甜菜碱Dodecyl Betaine分散剂的碳管纳米流体,在碳管与分散剂比例为1∶2时综合性能最好。试验数据建立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显著性极高(P<0.000 1),相关系数R2=0.9644,预测值与实际值具有很好的拟合度。通过二次元回归模型得到影响碳管纳米流体稳定性因素的条件为:碳管纳米流体质量分数0.27%,超声时间83.45 min,放置时间8 h。在此条件下的粒径平均值为121.58 nm,与预测值120.60 nm有0.016%的误差,说明此模型优化碳管纳米流体稳定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磁铁矿(Fe3O4)与生物炭对厌氧土壤中六氯苯(HCB)还原脱氯降解的影响及其机理,首先制备并表征了纳米Fe3O4、生物炭及纳米Fe3O4/生物炭复合材料,采用红壤性水稻土的泥浆进行厌氧培养试验,分析反应体系的pH、Eh、吸附态和溶解态Fe(II)与HCB脱氯降解过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灭菌对照处理的HCB脱氯降解作用很弱,表明HCB还原脱氯主要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添加生物炭可通过降低土壤的酸性、增强反应体系的还原性且促进生成吸附态Fe(II)而加速HCB还原脱氯降解;纳米Fe3O4促进HCB还原脱氯的效果较生物炭更强,主要归因于添加纳米Fe3O4使反应体系中生成更多的吸附态Fe(II);纳米Fe3O4/生物炭复合材料促进HCB还原脱氯的效果较纳米Fe3O4更强,是因为Fe3O4/生物炭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更大且纳米Fe3O4的分散性更好,更有利于反应体系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因此,与纳米Fe3O4和生物炭相比,纳米Fe3O4/生物炭复合材料是一种更加理想的HCB污染土壤的修复剂。  相似文献   

9.
选取3种典型包气带土壤为吸附剂,萘和p,p′-DDE为吸附质,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吸附解吸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初始浓度越大,吸附到达平衡所需时间就越短。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单一级次的动力学方程难以描述两种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认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程不是单一反应,而是有机污染物在无机矿物、无定型有机碳和凝聚型有机碳上同时进行吸附反应的复合结果。萘与p,p′-DDE的吸附、解吸过程均表现出非线性,Freundlich方程的吸附指数n在不同程度上偏离1;两种污染物在土样中的吸附过程不完全可逆,Kow、初始浓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fo)c的差异都影响其在土壤不同组分上的吸附百分比,进而影响解吸率。萘更多地吸附在无机矿物表面及无定型有机碳上,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37.7~780.9μg.L-1),解吸率可从10%左右增至近85%;而当初始浓度为37.7μg.L-1时,随foc的增大(0.01%~0.65%),解吸率由12.39%降至3.90%。p,p′-DDE则更多地吸附在凝聚型有机碳上,解吸率随浓度的变化(11.0~275.1μg.L-1)仅在1%~5%内波动,当初始浓度为11.0μg.L-1时,解吸率随foc的增大由4.49%降至1.06%。两者解吸率都和foc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改进的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颗粒,利用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MPTES)和胡敏酸(HA)对所制备的纳米Fe3O4进行巯基修饰和胡敏酸包裹,通过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方法对上述制备的纳米颗粒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同时对上述不同的纳米Fe3O4颗粒在恒温下对水体中金属离子(Pb2+、Cd2+、Cu2+)的吸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功能化前后的纳米Fe3O4纯度较高,平均粒径约为20~30nm,且分布均匀。不同纳米型Fe3O4颗粒对溶液中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其吸附等温线均可以用Langmuir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合;裸露的纳米Fe3O4颗粒对Pb2+最大吸附量(b)达到172.4mg·g-1,经过胡敏酸包裹后的纳米Fe3O4颗粒对Cd2+、Cu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增加了75.8%和231.5%;对不同金属离子而言,裸露的和巯基修饰的纳米Fe3O4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的强弱为Pb2+〉Cd2+〉Cu2+,而经胡敏酸包裹后的顺序则为Pb2+〉Cu2+〉Cd2+;与裸露的和巯基修饰的纳米Fe3O4相比,经HA包裹的纳米Fe3O4对Cd2+和Cu2+具有较高的吸附量和吸附亲和力参数,而对Pb2+的吸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磁性海泡石(MST)、磁性沸石(MZT)和磁性凹凸棒石(MAT),并以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对其进行改性,以X射线衍射(XRD)对不同吸附剂材料进行表征分析,通过批处理法比较了BS-12改性不同磁性黏土矿物对苯酚的吸附特征,同时考察了温度、pH和离子强度对不同磁性黏土矿物间及不同改性比例下吸附苯酚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黏土矿物原样和磁化样对苯酚的吸附能力分别呈NAT>NST>NZT、MAT>MST>MZT的大小顺序,磁化对凹凸棒石的苯酚吸附能力影响最大,这与Fe3O4在凹凸棒石上的覆盖度较高有关。经BS-12改性后,三种改性磁性黏土矿物对苯酚的吸附量均随改性比例的增大而增加,具有一致性;三种磁性黏土矿物中,BS-12改性对磁性海泡石的苯酚吸附能力提升最多,这与BS-12在磁性海泡石的改性率较高有关。温度和溶液初始pH值的升高不利于BS-12改性磁化样对苯酚的吸附,但离子强度的增加对BS-12改性磁化样吸附苯酚具有促进作用。BS-12改性磁性黏土矿物对苯酚的吸附以疏水分配作用为主,吸附能力取决于有机碳含量。三种改性磁性黏土矿物中,BS-12改性磁性凹凸棒石上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对苯酚的吸附能力最强,且吸附受温度、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2.
以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塿土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Tween80和Brij35)的吸附特征,考察了pH、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对塿土吸附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塿土上吸附等温线均呈L型,且均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塿土对SDS的吸附等温线呈LS型,可用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塿土对4种表面活性剂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为Tween80〉SDS〉Brij35〉TritonX-100。当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起进入土壤中,SDS-Brij35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大;TritonX-100与SDS相互作用较大,无论二者以何种方式混合都会使TritonX-100在塿土上的吸附量增加,SDS的吸附量下降;SDS与Tween80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大,混合后吸附量均下降,但Tween80吸附量降低的幅度最大。pH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影响不大,而随着pH的增加,塿土对SDS的吸附百分率明显下降;在pH为8.0时,塿土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百分率达到80以上。因此在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进行有机污染土壤修复和治理时,考虑土壤的特性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有机酸对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Cd2+、Pb2+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丽  王茹  胡红青  李学垣 《土壤学报》2006,43(1):98-103
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有机酸(乙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Cd^2+、Pb^2+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0.6mmolL^-1)有机酸促进供试矿物吸附Cd^2+和Pb^2+,随着有机酸浓度增加,吸附逐渐被抑制。高浓度(〉1.0mmolL^-1)有机酸对Pb^2+吸附的抑制作用比对Cd^2+的强。有机酸浓度的变化对针铁矿Cd^2+、Pb^2+吸附率的影响大于对膨润土的。(2)不同Cd^2+浓度下,有机酸对膨润土Cd^2+吸附强度的影响大于针铁矿。加入高浓度Cd^2+(8.0mmolL^-1)时,低浓度有机酸对膨润土吸附Cd^2+的促进作用比加入低浓度Cd^2+(0.4mmolL^-1)时明显,高浓度有机酸对膨润土吸附Cd^2+的抑制作用与低浓度Cd^2+时相近。(3)低浓度有机酸(〈0.6mmolL^-1)时,酒石酸、柠檬酸对针铁矿吸附Cd^2+的促进作用大于乙酸,而它们对膨润土吸附Cd^2+的促进作用相似;在三种有机酸高浓度(〉1.0mmol L^-1)时,针铁矿对Cd^2+的吸附都趋于稳定,而柠檬酸对膨润土吸附Cd^2+的抑制作用比乙酸和酒石酸的明显。不同种类有机酸下,矿物对Pb^2+吸附率大小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添加海泡石后典型水稻土对Cd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对吸附溶液pH值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红黄泥、黄泥田和红沙泥3种典型水稻土对Cd的等温吸附过程(R2〉0.962)。在溶液初始Cd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添加海泡石可使3种水稻土对Cd的吸附量增加20%以上,增强土壤对Cd的吸附强度,有效降低吸附Cd的解吸率,其效果随海泡石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强。3种水稻土吸附Cd的解吸率均高于70%,而且都随吸附量的增加而上升。溶液的pH值是影响土壤吸附Cd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低pH值的条件下(pH〈4),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土壤对Cd的吸附量迅速降低,当溶液pH值高于5时,pH值的变化对吸附量的影响较小。在溶液初始pH值2-8范围内,添加海泡石均能有效提高3种水稻土对Cd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in Thin Films Technique,DGT)是近年来应用于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的铜镉等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的一种新技术。采用标准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以氧化铁作为吸附剂的DGT测定水环境中无机砷含量的可行性,并探讨了待测介质的pH和As价态对DGT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所用DGT装置中的吸附凝胶对砷吸附的最大容量≤42μg,其有效容量≤13μg,为确保DGT测定值的准确性,需要对DGT装置的放置时间加以控制;当水体中砷浓度为0.1~11.0mg·L-1时,DGT测定的溶液中无机砷浓度与直接用HG-AFS测定待测水体中无机砷浓度之间有较好的响应关系,DGT测定水体中无机砷的浓度能较好反应水体中无机砷的真实浓度;当溶液的pH值为2.95~8.18时,不同pH下吸附凝胶对砷的吸附量间差异不显著,溶液pH值在一定范围不影响DGT的测定结果;As(V)、As(Ⅲ)在进行DGT试验时不存在竞争吸附关系,砷离子的价态对DGT测定水体中的无机砷的浓度没有显著影响。总之,在各种环境相关的条件下,DGT是一种可以用于测定水体中总无机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几种土壤对氟的吸附和解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南地区6种土壤8个层次的氟吸附和解吸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氟吸附与Langmuir、Freundilich和Temkin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性;花岗岩发育土壤的氟吸附量明显大于红砂岩和紫红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赤红壤、砖红壤、紫色土和黄棕壤性土吸附的氟可为0.1mol/LKOH完全解吸,而红壤和黄棕壤的氟解吸部分滞后,滞后的原因与14nm过渡性矿物较多有关。上还土壤吸附氟均不能被水完全解吸,解吸率因土壤不同而不同。花岗岩发育土壤的氟解吸率(26.9%~40.0%)比其他母质土壤(4.8%~94.2%)低。供试土壤对氟吸附和解吸的差异与土壤矿物特性,尤其是氧化物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太湖地区稻麦二熟制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李腊梅  陆琴  严蔚东  王校常 《土壤》2006,38(4):422-428
摘要: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情况下太湖水稻土中与C、N、P、S养分循环及微生物活动有关的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β-葡糖苷酶、脲酶和脱氢酶等7种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无机肥处理都明显增强了所有酶的活性,与对照无肥区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酶活性对化肥或秸秆还田的敏感度为:β-葡糖苷酶〉脱氢酶、脲酶〉FDA水解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酸性磷酸酶。各处理间酶活性顺序为:NPKS2(NPK+稻秆4500kg/hm^2)〉NPKSI(NPK+稻秆2250kg/hm^2)〉NPK(N120kg/hm^2,P75kg/hm^2,K150kg/hm^2)〉CK。  相似文献   

18.
3-氯丙醇酯(3-MCPDE)是油脂生产加工中的新型污染物,其污染问题值得行业关注。为控制鱼油精炼过程中蓄积的3-MCPDE,本研究采用活性白土与梭子蟹壳加工副产物按1∶5(w∶w)混合进行烧制,得到吸附3-MCPDE的生物炭-白土吸附剂(CBW)。通过比表面积表征(BET)、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对该复合材料进行理化分析,研究固液比、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对鱼油中3-MCPDE吸附的影响,探讨其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与单一生物炭相比,复合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增大,且负载了新的官能团,吸附性能明显提高。当吸附温度达到80℃、固液比为1∶25(w∶w)、吸附时间为50 min时,CBW对鱼油中3-MCPDE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率高达55.32%,且再生后吸附性能较好。CBW对鱼油中3-MCPDE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存在物理和化学吸附。对不同浓度3-MCPDE的脱除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初步表明吸附鱼油中3-MCPDE的过程为多层吸附。本研究为吸附脱除油脂中3-MCPDE提供了一种新的吸附材料,对鱼油生产中3-MC...  相似文献   

19.
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风沙土不同有机组分对氨氮的吸附特征影响。结果表明,去除腐殖质后的风沙土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大大降低,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Гmoc和吸附分配系数Koc分别只能达到原样的68.58%和28.24%,说明腐殖质是影响氨氮在风沙土上吸附特征的主要因素;轻组有机质是一类橡胶态胶体,氨氮在橡胶态胶体上的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其碳标化吸附分配系数为81.58;重组有机质对氨氮的吸附起主导作用,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为3350.55mg.kg-1;重组有机质是一类玻璃态胶体,氨氮在玻璃态胶体上的吸附除分配作用外,还存在孔隙填充方式的吸附;重组有机组分中的紧结态腐殖质(胡敏素)对氨氮的吸附起关键作用,其碳标化饱和吸附量可达6626.30mg.kg-1,影响机制主要为稳、紧结态腐殖质是形成土壤疏松多孔团聚体结构的重要胶结物质。在其所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存在着孔隙填充方式的氨氮吸附。考查土壤对氨氮的吸附能力不但要考虑有机质的含量,更要考虑有机质的存在形态,它也是影响土壤对氨氮吸附特征的重要因素。以重组为基准,轻组有机质、稳结态腐殖质和紧结态腐殖质携载吸附态氨氮可分别按重组的0.59、1.05倍和2.50倍估算。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物炭材料的吸附作用回收污水中的磷,作为磷肥应用到土壤进行农业生产是一种简单有效、成本低廉的措施,成为解决环境污染和磷资源紧缺问题的一种潜在方案。该研究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方法优化赤铁矿(H)改性核桃壳生物炭(BC)的制备工艺。通过模型拟合分析了改性生物炭(H-BC)对水中磷(P)的吸附特性,并测试表征探讨其吸附机理。最后,将饱和吸附磷后的改性生物炭(H-BC-P)应用到土壤,采用盆栽试验分析其作为磷肥的效果和潜力。结果表明:核桃壳/赤铁矿质量比为1:1,在850 ℃下热解45 min制得的改性生物炭对磷的去除率达到98.42%,饱和吸附量为15.59 mg/g。H-BC吸附P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表明该过程是多分子层吸附,化学吸附是限制吸附速率的主要步骤。酸性条件有利于H-BC对P的吸附,从成本角度考虑,H-BC的最佳用量为2.5 g/L。H-BC-P可以改良酸性土壤pH,增加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黄棕壤和红壤中生菜的生物量均有明显增加。研究表明赤铁矿改性生物炭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磷吸附剂,且吸附磷后的残渣可以作为磷肥应用到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