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6个小麦亲本及其双列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子粒蛋白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了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子粒蛋白质含量,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绝含量,醇溶蛋白和球蛋白相对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清蛋白相对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模型;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绝对含量,球蛋白相对含量为部分显性至完全显性。子粒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部分显性,醇溶蛋白相对含量表现为完全显性至超显性;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绝  相似文献   

2.
以6个小麦品种(品系)为亲本,按Grfffmg方法2组配一套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绝对含量、醇溶蛋白和球蛋白相对含量4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的控制,子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但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2)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很大,亲本郑州831的子粒蛋白含量、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绝对含量的GCA效应较高,可作为优质亲本使用。不同组合间的SCA效应与超亲优势呈正相关关系。醇溶蛋白相对含量和球蛋白绝对含量的超亲优势为正向优势,而其它性状均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本文还对参试亲本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与若干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品种子粒在蛋白质含量及蛋白组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品质特性;蛋白质含量与各组分间有密切的相关性,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与蛋白质总含量有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株粒重、千粒重有弱的正相关,与穗粒数为负相关;各蛋白组分与有关子粒性状间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并对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的比值与有关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氮素供应对小麦子粒蛋白质组分及积累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在施纯氮总量240 kg·hm - 2条件下,研究了等量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和不同施肥时期对小麦子粒蛋白质组分及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各处理的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均比全部底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随追氮时期后延,清蛋白含量变化不大,醇溶蛋白含量以抽穗期追氮为最高,球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则以孕穗期追氮为最高- 醇溶蛋白的积累动态呈“高- 低- 高”的变化趋势,麦谷蛋白积累则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动态,氮素供应对2 种蛋白质组分的积累动态有明显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5.
小麦蛋白质组分含量与面团流变学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国内外60份小麦种质材料,测定了面粉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及剩余蛋白5种蛋白质组分含量和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吸水率3个主要流变学指标,揭示了蛋白质组分含量与不同小麦种质面团流变学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5种蛋白质组分的变异幅度都较大,介于11.06%~37.41%之间,在小麦种质资源中存在丰富的...  相似文献   

6.
稻米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对稻米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稻米蛋白质含量及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含量在F1代表现偏低亲遗传;醇溶蛋白含量表现偏高亲遗传。但蛋白质含量及4种组分含量的杂种优势变异程度大,且其母体显性方差达显水平,故完全可利用其杂种优势,但应注意亲本的选配。另外,蛋白质3种组合含量(除清蛋白外)的杂种优势对蛋白含量的杂种优势贡献大。稻米蛋白质含量及4种组分含量受直接遗传效应、母体遗传效应影响大,受细胞质效应影响小,且达5个性状的直接和母体遗传率均已达到显水平,故这5个性状在低世代选择均有效。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3种形态氮肥对不同专用小麦叶片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豫麦34在酰胺态氮肥处理下,开花期叶片NR活性较强,氮素含量相对较高。籽粒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清蛋白含量和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最大,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较好;中筋小麦豫麦49在铵态氮肥作用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清蛋白含量和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均最大;弱筋小麦豫麦50在铵态氮肥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均较低,加工品质较好;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开花期叶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NR活性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8.
海岛棉铃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Hayman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对7个海岛棉品种(系)的铃部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中部铃长、铃壳重、中部铃柄长、单铃籽棉重等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铃柄粗、籽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不同亲本携带基因的差异较大,其中P4显性基因较多,1号亲本隐性基因较多。中部铃长、铃壳重、单粒籽棉重表现为高值隐性低值显性。中部铃柄长表现为高值显性低值隐性;遗传参数表明铃部性状大多表现完全显性。  相似文献   

9.
对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品质性状的系统分析认为,籽粒的蛋白质品质主要由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特别是限制性氨基酸含量、蛋白质组分、蛋白质组分中的氨基酸构成和含量、面筋含量、沉淀值及谷蛋白高分子量亚基的数量等亚性状组成;当品种的蛋白质含量相同时,蛋白质组分也可以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清蛋白和球蛋白中限制性氨基酸含量较高,醇溶蛋白中含量较低;谷蛋白高分子亚基的数量和湿面筋含量对面包的烘烤体积影响较大,其次为沉淀值和贮藏性蛋白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小麦籽粒灌浆期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比例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小麦DH群体168个品系为材料,在2年3点种植,研究灌浆期间的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积累动态。结果表明;清蛋白含量呈现"始高—快降—慢降"的变化;球蛋白含量呈现"始高—快降—慢降—略升"的动态规律;醇溶蛋白含量呈现"始低—慢升—快升"的趋势;麦谷蛋白含量呈"始低—稳升—稳升"的规律。各个蛋白质组分含量在2年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为改善小麦品质和培育优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山东省目前种植和将要推广种植的24个小麦品种的蛋白质组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对这些小麦品种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进行了分析,为小麦品质育种和食品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用幼龄、成龄、老龄栓皮栎在幼年期和成年期的叶片,研究成熟效应过程中蛋白质及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随成熟效应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为幼年期﹥成年期,幼龄﹥成龄﹥老龄;不同蛋白质组分在成熟效应过程中变化动态和含量都存在差异,清蛋白含量逐渐增加,出现了27.0、61.8 kD与104.8 kD的清蛋白条带,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逐渐减少,14.4、28.4、53.4 kD与66.0 kD的球蛋白条带和53.4 kD的醇溶蛋白条带消失,谷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4种蛋白组分含量表现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杂交小麦子粒的蛋白质含量、面粉品质和加工品质等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对杂交小麦子粒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和遗传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讨论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与子粒品质性状的关系,指出提高杂种后代优质亚基出现频率是进一步提高子粒品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高粱籽粒总蛋白及其4种组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89年(4×4)和1990年(6×6)两套双列杂交试验资料用Hayman方法对高粱籽粒总蛋白及其4种组分含量进行了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总蛋白、清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两年试验结果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球蛋白含量在1989年符合加性 - 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各性状均有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差别:总蛋白和清蛋白含量为加性效应 > 显性效应,为部分显性;球蛋白含量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相当,属完全显性;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两年结果不一致,谷蛋白含量在1989年,醇溶谷蛋白含量在1990年为加性效应 > 显性效应,呈部分显性,但二者分别在1990年和1989年又为显性效应 > 加性效应,呈超显性。除醇溶谷蛋白含量显性方向指向增效外,其余4个性状的显性方向均指向减效。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正负基因频率分布在两年均呈对称性,而总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的正负基因频率分布在1989年和1990年分别表现为对称和不对称性。各性状的显性控 制基因组数均为1组,狭义遗传力均较低。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籽粒发育成熟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呈现高、低、高的趋势,高蛋白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籽粒成熟过程中,始终高于低蛋白小麦品种。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为清蛋白和球蛋白开花始期较高,以后下降,但球蛋白下降速率较清蛋白缓慢;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随籽粒成熟明显上升,醇溶蛋白上升速率较谷蛋白快,谷蛋白较醇溶蛋白形成的早。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占蛋白质比重的上升速率较占籽粒比重的上升速率缓慢。  相似文献   

16.
西宁地区春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阿勃等四个春小麦品种(品系)在青海西宁地区籽粒中蛋白质及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开花到成熟,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呈“U”形二次曲线。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四种组分的含量变化各不相同,籽粒成熟时蛋白质组成以麦谷蛋白为主,其次是醇溶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7.
水旱条件下不同抗旱型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旱两种栽培条件下比较了12个不同抗旱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灌溉条件相比,旱作栽培对不同抗旱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谷/醇比的影响不同。干旱增加了抗旱性强和中度抗旱品种籽粒清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总蛋白质含量及谷/醇比,降低了这两类品种的球蛋白含量;干旱降低了抗旱性弱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谷/醇比。在水、旱两种栽培条件下比较了3个抗旱性不同的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动态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干旱降低了长治9578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降低了9801-C、山农121籽粒球蛋白含量,增加了9801-C、山农121籽粒清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质含量。且干旱对抗旱性较弱的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蛋白质及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品种(强筋品种烟农15、郑麦9023、济麦20、中筋品种鲁麦21、弱筋品种扬麦9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个氮肥水平(0kg/hm2、120kg/hm2、240kg/hm2)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各品质类型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增加施氮量提高强筋小麦籽粒总蛋白质、清蛋白和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较中、弱筋小麦幅度大。各品质类型小麦的谷/醇比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品质是一个以加工制品衡量的复合性状。小麦蛋白质的含量和组成是小麦子粒品质性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其中麦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例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决定了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和烘烤品质。子粒中淀粉的品质尤其直/支链淀粉的含量和比例影响到面团的性质和小麦制品尤其是蒸煮制品的品质。淀粉中的酶类和脂类对小麦品质也有影响。小麦子粒的品质表现是基因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温度、降水和光照等生态条件均可影响小麦的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 ,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 ,不同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的产量和蛋白质组分有显著的影响。成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极显著地提高 ,千粒重则随其显著地下降 ;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上升 ,达到高峰后下降。氮肥对栽培强筋小麦的增产作用表现为低肥力 >高肥力。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表现为高肥力条件施氮显著提高粗蛋白和清蛋白的含量 ;低肥力条件下施氮极显著的提高粗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