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观察小鼠感染不同种旋毛虫后肉汁抗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清抗体水平的相关性,将20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50只),每只分别感染300条乡土旋毛虫(T2)、布氏旋毛虫(T3)、伪旋毛虫(T4)及纳氏旋毛虫(T7)幼虫,感染后2~6周每组每周随机剖杀10只小鼠,收集血清及肉汁,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ELISA检测血清及肉汁中抗体水平;另取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每只分别感染500条T2、T3、T4、T7幼虫,感染后6周剖杀,制备肉样,用ELISA检测4℃及-20℃保存不同时间后的肉汁抗旋毛虫抗体动态。T2、T3、T4、T7感染小鼠后的肉汁抗体水平和变化趋势相似,均是在感染后第3周检测出肉汁特异性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30%、30%、30%,至感染后第4周肉汁抗体阳性率均升至100%。4组小鼠感染后2~6周的肉汁与血清抗体水平均具有相关性。T2、T3、T4、T7感染小鼠肌肉4℃保存7d与1d的肉汁抗体水平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的感染小鼠肌肉-20℃保存2个月的肉汁抗体水平与保存1个月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虽然保存3个月的肉汁抗体水平与保存1个月的相比均已有显著性差异,但抗体阳性率仍均为100%并持续至实验结束时的4个月保存期。结果表明,肉汁中抗旋毛虫抗体的检测可用于新鲜肉、冷藏肉及冷冻肉中乡土旋毛虫、布氏旋毛虫、伪旋毛虫、纳氏旋毛虫捡疫的初筛。  相似文献   

2.
为了为实现旋毛虫在保种、传代、维持生活循环等操作步骤上的标准化,保障所藏虫种生物性状的稳定性,通过用500蚴的肌旋毛虫感染小白鼠、大白鼠、家兔,与应用含青霉素、链霉素(各1 000 U/mL)和20%小牛血清的Emtm培养液体外培养传代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活体传代技术优于体外培养,说明应该使用小鼠与大鼠一起保种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各旋毛虫隔离种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猪、犬旋毛虫和国际标准隔离种: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的研究发现,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在小鼠隔肌中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比较早,分别于感染第16天和18天出现,第38天和36天所有幼虫都已形成保姆细胞,而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较晚,于感染第20天和22天出现,第32天完全形成。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雌虫体外培养24小时平均产新生幼虫数分别为66.0和76.2,而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分别是28.8和22.0,前二者在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能力上明显高于后二者。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猪旋毛虫为旋毛形线虫,犬旋毛虫为本地毛形线虫。  相似文献   

4.
旋毛虫属毛首目毛形科 ,成虫寄生于肠管 ,幼虫寄生于横纹肌。人、猪、犬、猫、鼠类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感染途径是摄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旋毛虫的动物肉类。因此 ,对旋毛虫的检验十分重要 ,它不仅会给畜牧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而且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各种动物中 ,狗的旋毛虫寄生检出率较高 ,为进一步搞好检疫、检验工作 ,提高检出率 ,海林市畜牧局检疫站做了调查和试验 ,现将试验情况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本次供实验用犬均为成年犬 ,系海林市周边地区及青岗县小型肉犬养殖户和当地居民自家饲养的犬 ,共980只 ,所有…  相似文献   

5.
旋毛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对人体危害较大。为了人民的健康,在肉品卫生检验工作中,旋毛虫是必须检验的。我们在旋毛虫检验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旋毛虫异常虫体,很难辩认。为了不致漏检,必须很好地掌握各阶段旋毛虫发育的形态。因此我们从1979年开始对旋毛虫感染日龄和包囊的形成时间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和检验中发现包囊的形态与过去书本上记载的有所不同。本项研究是在豚鼠、免、大白鼠、小白鼠及猪等身上进行的。采集感染性较稳定的旋毛虫包囊给实验动物投服200~300个旋毛虫幼虫,使之感染。隔一定时期随机剖杀,定点10~15处采样检查,对检验  相似文献   

6.
旋毛虫感染小鼠对p46 000重组抗原的抗体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和p46000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对小鼠人工感染旋毛虫后的抗体应答进行了ELISA检测。结果表明,以肌幼虫200条/只经口感染小鼠后,肌幼虫ES抗原在感染后9d可检出抗体,并于感染后35~42d达到最高水平;应用重组抗原检测时,感染后10d可检出抗体,抗体水平略低于用ES抗原,但是其消长规律基本一致.而且与阴性血清相比差异明显;抗体在117d后仍维持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旋毛虫阳性小鼠的肌肉经不同方法储存后,为观察其对小鼠感染性的变化,取健康小白鼠20只随即分作4组,每组分别喂食新鲜、4℃冷藏、及-18℃冷冻,及腌制+冷藏一定时间的旋毛虫阳性的小鼠腿肌肉约1g。饲养1~2周,剖杀,取其膈肌、腿肌镜下观察是否呈旋毛虫囊包阳性。结果显示,喂食新鲜旋毛虫阳性鼠肉的小鼠和喂食经过冷藏的阳性鼠肉的小鼠都感染了旋毛虫,而喂食经冷冻的和经腌制+冷藏的鼠肉的小鼠均未感染旋毛虫,可见,将肉类冷冻或严格冷藏储存一定时间可杀死其中的旋毛虫,减弱其致病性,降低因食用疫肉而患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用10—150个三种不同株的旋毛虫幼虫对小白鼠作吞服感染,30天和90天后进行试验。结果吞服幼虫10个的用免疫萤光,吞服幼虫50个的用直接沉淀反应等试验都检到抗体,但琼脂凝胶沉淀反应试验则对所有小白鼠都不足信赖。第二次试验是让小  相似文献   

9.
旋毛虫死活快速鉴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寻找快速鉴别旋毛虫死活的染色方法。用0.03%美蓝、美蓝-伊红-硼砂染液(M.E.B)和1%中性红3种染液,对死或活旋毛虫幼虫和成虫进行染色。结果3种染液均能使死亡旋毛虫幼虫在1分钟内着色,活虫则不着色。3种染液对旋毛虫死、活成虫均不着色。结论认为3种染液染色均可快速鉴别旋毛虫幼虫死活。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PCR检测感染小鼠血液中旋毛虫DNA的敏感性,应用旋毛虫1.6 kb重复序列为扩增靶序列对旋毛虫(T1)、乡土旋毛虫(T2)、布氏旋毛虫(T3)、伪旋毛虫(T4)和南方旋毛虫(T7)肌幼虫DNA进行PCR扩增,并检测小鼠感染20、100、300条T1肌幼虫后不同时间的外周血.结果表明,T1、T4和T7肌幼虫可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510 bp),而T2和T3无扩增产物;1、0.04和0.02条T1、T4和T7肌幼虫均能扩增到清晰的目的条带(510 bp).2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 d~6 d,PCR阳性率均为7.69%;10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 d~12 d可检出旋毛虫DNA,其中感染后5 d~7 d的阳性率分别为30.77%、38.46%及30.77%;30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 d~15 d可检出旋毛虫DNA,感染后7 d的阳性率为61.54%,感染后6 d与8 d~10 d的阳性率均为53.85%. 3组旋毛虫感染小鼠PCR阳性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阳性率随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升高(p<0.01),100条与300条感染小鼠感染后不同时间的PCR阳性率与检测时间有相关性(p<0.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CR检测感染小鼠血液中旋毛虫DNA的敏感性与感染程度和检测时间有关,对感染早期旋毛虫抗体阴性宿主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七株旋毛虫几项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采自我国哈尔滨、长春、天津、西安、河南邓县、新野及云南保山的7株旋毛虫的成虫形态及幼虫在肌组织中寄生、成囊等作了比较研究。原始虫株除长春株采自犬外,其余6林原始宿主均为猪。虫株用大白鼠及小白鼠继代。结果表明,7个虫株在光镜形态学上无差异,但长春犬株3日龄及7日龄成虫的大小明显小于其它6个虫株,对小白鼠的感染性较低,幼虫卷曲、成囊均较晚,而且幼虫有钙化、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2.
旋毛虫感染兔血清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旋毛虫肌幼虫干燥冷浸可溶性抗原与聚醛化聚苯乙烯(PAPS)载体微球共价交联制成快诊试剂,对旋毛虫感染兔血清进行检测,初步探明其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实验显示,以16000条肌幼虫/只经口饲喂感染10只兔,于第7天可检出抗体,并分别于感染后第45 ̄49天先后达到抗体最高水平,然后维持一段时间(20 ̄30天左右),以后逐渐缓缓下降。此结果与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宿主后的生活周期相吻合。肌幼虫在肠道内发育为  相似文献   

13.
为了为实现旋毛虫在保种、传代、维持生活循环等操作步骤上的标准化,保障所藏虫种生物性状的稳定性,通过用500蚴的肌旋毛虫感染小白鼠、大白鼠、家兔,与应用含青霉素、链霉素(各1 000 U/mL)和20%小牛血清的Emtm培养液体外培养传代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活体传代技术优于体外培养,说明应该使用小鼠与大鼠一起保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小鼠体内感染猪、犬旋毛虫肌幼虫50条,再用同源免疫和交叉免疫方法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条,来检测其肌幼虫的减虫率。试验得到猪旋毛同源免疫的减虫率为87.47%,对犬旋毛虫的交叉免疫减虫率是86.47%,犬旋毛虫同源免疫的减虫率为83.70%,其对猪旋毛虫的交叉免疫是83.46%。试验表明:旋毛虫肌幼虫自然免疫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交叉免疫的保护率低于同源免疫。  相似文献   

15.
旋毛虫肌纪虫及成虫表面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感染旋毛虫肌幼虫的大鼠剖杀,收集3日龄成虫及40日龄以上肌幼虫。将洗净的肌幼虫和成虫于含有0.25%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胺(CTAB)及2%脱氧胆酸钠的PBS中培养2.5小时,离心取上清,经透析、浓缩即为表面抗原。将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按不同剂量和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免疫小白鼠,每次腹腔注射0.2m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1周。攻击感染后剖检结果表明,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6.
牛卵泡抑制素抗体对小白鼠和大白鼠卵巢与子宫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用牛卵泡抑制素α-亚基片段免疫过的健康鸡所产蛋的卵黄液中提取抗体。得粗提物:然后用不同剂量的粗提物被动免疫20只性成熟小白鼠和20只发情周期大白鼠。并以生理盐水处理作为对照。结果发现,小白鼠用0.3ml抗体处理后,卵巢与子宫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白鼠用0.6ml抗体处理后,卵泡平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些结果表明,牛卵泡抑制素抗体被动免疫对小白鼠和大白鼠的子宫和卵泡  相似文献   

17.
前言旋毛虫是一种很细小的线虫,迄今为止仅知一个种,却广泛传播于陆地哺乳动物,其整个生活史只在单个宿主体内进行,成虫阶段寄生于宿主肠道,称为肠旋毛虫,幼虫阶段寄生于宿主肌肉内,称为肌旋毛虫。罹虫尸肉是主要的传染源,猪、犬、鼠  相似文献   

18.
犬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本病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严重时可致人死亡.成虫(肠旋毛虫)寄生在犬的肠内,幼虫(肌旋毛虫)寄生在肌肉组织中且形成包囊.摄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肉均可造成感染;此外,切过生肉的刀、砧板均可能偶尔黏附有旋毛虫的包囊,亦可能污染食品,造成感染.该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宿主包括人、猪、狗、鼠、猫等100余种动物,甚至鲸也可以感染旋毛虫病.  相似文献   

19.
徐克诚 《中国动物检疫》1994,(1):33-33,12
应用压片镜检法检测长春部分饭店狗肉尸30只,检出旋毛虫肉尸6只,感染率达20%;每只感染数量不一,24个肉粒中少则仅1~2个,多则4~6个;旋毛虫在不同肌肉组织中的检出率不同,其中膈肌>腓肠肌>咬肌>颈肌。建议狗肉销售前,必须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氨基苯脒类化合物(代号9856)对感染旋毛虫小鼠的疗效。方法将氨基苯脒类化合物9856分为3个药物剂量组10 mg/kg、20 mg/kg和30 mg/kg给感染旋毛虫的实验小鼠喂药,观察药物对小鼠体内旋毛虫的4个不同发育期的作用。结果化合物9856 3个剂量组对肠道脱囊期幼虫的减虫率均为100%;对肠道内成虫期,3组的减虫率分别为76%,91.9%和97.4%;对移行期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5.5%,74.8%和92.3%;对肌肉内成囊期幼虫的减虫率为53.2%,61.5%和87.8%。结论化合物9856对旋毛虫4个发育期都有显著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