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麦品质分析项目数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0个小麦品种多个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指出,3 个品质性状与4个、个和8个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5、0.8747,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4个品质性状与6个和8个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0.9715和0.9519;6个品质性状与6个和8个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为0.9768,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结合土壤普查,对山东省1028个耕层土壤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代换性镁含量为6.0~1164ppm,平均320.4ppm;以山地丘陵区(鲁东和鲁中南)含量较低,为潜在性缺镁区,泛滥平原(鲁西北)含量较高;棕壤、褐土、非黄河冲积性潮土平均为231.6~250.8ppm,而发育在黄河冲积物母质上的潮土、砂姜黑土、盐土、水稻土平均为418.0~615.6ppm;土壤代换性镁与土壤pH值、碳酸钙、物理性粘粒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湿地松和火炬松枯梢病与立地条件和林分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表明,树种、成土母质、土壤、林龄和雪压与松树枯梢病的发病率显相关,基人偏相关系数依次为树种>成土母质>土壤>林龄>雪压;树种、成土母质、土壤、林龄和造林质量与病害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偏相关系数依次为树种>成土母质>土壤>林龄>造林质量。各因子与发病率的复相关系数为0.8382098,与病害严重程度的复相关系数为0.8687435。对此病害  相似文献   

4.
安溪茶园土壤矿质元素质量分数与土壤母质关系较为密切.其中K、Al的质量分数是凝灰岩母质> 花岗岩母质> 第四纪红土母质;Fe、Mn、Zn 质量分数是凝灰岩母质> 第四纪红土母质> 花岗岩母质.土壤有效性的矿质元素与铁观音乌龙茶的生化品质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如土壤中的有效Zn,活性Al与速效P的比值与茶叶的氨基酸总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活性Mn 与茶多酚呈显著的正相关;速效P、活性Fe、活性Mn与水浸出物和总糖质量分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安溪茶园土壤存在的问题与改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倩 《福建农业》2010,(1):14-14
<正>茶园土壤是茶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茶叶的品质。生产实践表明,影响茶叶品质的诸多因子中,土壤是一个重要因子。安溪县是著名的乌龙茶之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近60万亩。其土壤受成土母质影响,低海拔茶区的土壤以红  相似文献   

6.
酸性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与铝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湖北省威宁地区不同农业利用下,第四纪沉积物母质发育的15个棕红壤土样,进行了小麦生长盆栽试验;离心法提取土壤溶液,并分别和连续用0.02mol/LCaCl21mol/LKcl,pH4.8NH4Ac和0.5mol/LCuCl2溶液提取土壤铝。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验证了新研制的气孔计测定结果的可靠性。1.气孔计测定值与印迹法测量结果相比较,证明两者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2.气孔计测定值与渗入法测量结果相比较,证明两者也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3.气孔计测定的日变化曲线与蒸腾强度的日变化曲线相吻合;4.对同一叶片上、下表皮的测定结果也表明:气孔计值能够客观地反映气孔开度。  相似文献   

8.
《山东农业科学》2021,(1):82-86
为了解山东省日照市茶园土壤硒含量状况,继而为优质高效的茶叶生产提供参考,在日照市茶叶主产区采集61个表层土壤(0~20 cm)样品,测定土壤硒含量及相关理化性质,分析母质、土壤理化性质、种植年限等因素对土壤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照市茶园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 013~0. 204 mg/kg,均值为0. 0897 mg/kg,70%处于缺硒状态,仅有7%的土壤处于足硒状态。以花岗岩风化物为主的成土母质是日照市茶园土壤硒含量偏低的主要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中硒的迁移和富集,黏粒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利于土壤对硒的吸附,从而提高土壤硒含量水平。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硒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施用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硒含量。基于不同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适量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和茶叶中的硒含量,提升日照绿茶的茶叶品质和品牌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土壤含盐量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表明,土壤含盐量与棉花产量及棉花株高、单株有效铃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铃重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盐量低于0.24%时,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促进作用;含盐量高于0.24%时,盐分对棉花开始产生不良影响,超过0.50%时对棉花的危害逐渐加重,超过0.70%时棉花产量仅为土壤含盐量为0.17%时的47%,单株有效铃数仅为其48.7%-52.8%,株高为其43.6%-47.8%。土壤中盐分各组分与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盐分对棉花纤维品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验证了新研制的气孔计测定结果的可靠性,1.气孔计测定值与印迹法测量结果相比较,证明两者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2.气孔计测定值与渗入法测量结果引比较,证明两者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3气孔计测定的日变化曲线与蒸腾强度的日变化曲线相吻合,4.对同一叶片上,下表皮的测定结果也表明,气孔计值能够客观地反映气孔开度。  相似文献   

11.
在191个获湖南省各级名优茶称号的茶样中,通过感官审评筛选出有代表性的82个名优茶样,对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分析.在全面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将湖南名优茶生产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就今后名优茶的发展提出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典型黄茶滋味品质特征属性及相关滋味化学组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黄茶是我国的特有茶类,特殊的“闷黄”工艺形成了黄茶独特的滋味品质,探究黄茶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及其相关的化学物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黄茶滋味特征形成的化学贡献机制,为黄茶生产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我国传统黄茶产区典型黄茶样品,经滋味品质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研究典型黄茶滋味特征属性及相关化学组分。【结果】醇度和甘甜感是黄茶滋味的典型共有属性,不同产区及不同类型黄茶产品感官滋味在鲜、厚、收敛性及粗糙感等属性方面表现出差异;不同产区黄茶在滋味化学组分含量方面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本试验的典型黄茶样品中,滋味厚度和收敛性较为相关;粗糙感主要由鲜叶原料较低的嫩度引起,是区分安徽多叶型黄茶和其他黄茶类别的重要贡献因子,同时推测由于本试验条件下的黄大茶样品没食子酸含量较高,化学组分中没食子酸、没食子酸/黄酮总量比值(GA/Fla)、没食子酸/儿茶素总量比值(GA/Ca)及没食子酸/生物碱总量比值(GA/Alk)与滋味粗糙感呈现较高相关性。黄茶滋味鲜感主要与茶汤中氨基酸有关,其中谷氨酸、茶氨酸/氨基酸总量比值(Thea/aa)及鲜味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比值(Umami/aa)表现出与黄茶滋味鲜感的较强相关性。【结论】醇度和甘甜感是黄茶滋味的典型共有属性,粗糙感是多叶型黄茶的典型滋味特征。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样品特点而表现出没食子酸、GA/Fla、GA/Ca及GA/Alk与黄茶滋味糙感相关;谷氨酸、Thea/aa、Umami/aa与黄茶滋味鲜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茶树树冠结构变化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评价,并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依据,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对湖南8个地(市)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两类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15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研究结果还表明,两茶树品种在1~6年生期间,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7~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树冠结构比较稳定;14年生后,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叶长度和单叶面积下降幅度回大,同时,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茶树类型不同,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红茶的滋味特征及主要贡献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10个我国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样品的滋味特征,对红茶中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建立红茶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临沂红茶、湖北红安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河南信阳红茶、浙江绍兴红茶、湖南古丈红茶、福建武夷山红茶、贵州普安红茶、四川雅安红茶、云南凤庆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其茶汤滋味进行描述分析并比较差异。采用红茶色素系统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茶样中的茶叶色素、儿茶素单体、生物碱类、没食子酸、游离氨基酸类、黄酮醇苷类、可溶性糖总量和有机酸类等总计65种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所有测得的生化组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0种红茶样品分类后分别进行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0个典型红茶产区的代表性茶样间滋味特征差异明显,产自云南、贵州的两个大叶种红茶的茶汤滋味呈现出“醇厚鲜爽”的特点,其余8个中小叶种红茶样品的滋味以清鲜型为主。对10个样品中的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大叶种红茶与中小叶种红茶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到很好的区分,前者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高。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清鲜型滋味特征的中小叶种红茶被分为了两类,分析其滋味特征发现,其中鲜度更高的山东临沂红茶、安徽祁门红茶和浙江绍兴红茶3个茶样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较高。结合分析样品在第一、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及主要滋味物质的影响因子发现,富马酸、儿茶素总量、Myr-3-O-glu、茶碱、可可碱和茶黄素等滋味物质对样品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有较大正向影响,滋味特征为醇厚型的两个大叶型红茶中这些物质含量较高,均值分别达到了7.6、554、1.3、7.9、205和15 μg?mL -1,与中小叶种红茶中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两个山柰酚三糖苷及黄酮醇苷总量则与第一主成分得分呈较强的负相关,在中小叶种红茶样品中含量较高。湖北红安红茶的黄酮醇苷总含量最大,达到80 μg?mL -1,约为大叶种红茶的4倍;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与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呈较强的正相关。鲜度较高的1、3、5号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了300 μg?mL -1左右。【结论】我国10个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的滋味特征差异明显,大叶种红茶呈现“醇厚鲜爽”的滋味特征,中小叶种红茶的滋味则以清鲜型为主。儿茶素类及其氧化产物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物质为醇厚型红茶中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而“清鲜”滋味特征主要由茶汤中的游离氨基酸造成。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重庆市某茶园土壤和鲜茶叶中的重金属Pb,Cd,Cr,Cu,Hg和As含量,并结合茶园土壤和茶叶的卫生质量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Nemerow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该茶园土壤和鲜茶叶中这几种重金属含量均较低,但Cd的含量稍高;单因子污染指数和Nemerow污染指数基本上均小于1.0,表明茶叶和茶园土壤基本上未受这6种重金属的污染,茶叶和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茶叶对土壤中Cd、Cu和Hg的富集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乌龙茶风味品质和内含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化合物定量分析、多元统计学等方法比较‘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永春佛手’乌龙茶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探讨茶树品种对乌龙茶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永春佛手’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铁观音’和‘水仙’品种为对照,三者均加工制成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对不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化合物进行鉴定和筛选,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MS)对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不同品种乌龙茶间差异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相比于同一香型的对照品种乌龙茶,‘永春佛手’具有相对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和咖啡碱含量在清香型和浓香型的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陈香型中均以‘永春佛手’乌龙茶含量最高,没食子酸含量在3种香型中均呈现‘水仙’>‘永春佛手’>‘铁观音’。代谢组学结合多变量统计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化合物表型具有明显差异。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中,‘永春佛手’与对照品种乌龙茶间的差异化合物分别为50、59、47个,其中共同差异化合物有23个,包括14个黄酮(醇)糖苷、5个儿茶素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个脂类、1个生物碱、1个有机酸和1个氨基酸类化合物。进一步对茶叶中常见的20个黄酮(醇)糖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永春佛手’乌龙茶中14个黄酮(醇)糖苷组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乌龙茶,其含量是相同香型‘铁观音’品种乌龙茶的1.4—14.6倍,是‘水仙’品种乌龙茶的1.3—18.0倍。在定量的4类黄酮(醇)糖苷中,槲皮素糖苷均为主要的黄酮(醇)糖苷组分,含量高于山柰酚糖苷、杨梅素糖苷和芹菜素糖苷。感官审评分析表明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并未显著增强茶汤的涩味。【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不同品种制作的乌龙茶进行化合物表征。‘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按照相同工艺制成的乌龙茶具有较为明显的化学成分差异,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差异最为显著,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是‘永春佛手’乌龙茶在化学成分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有望作为判别指标用于乌龙茶制作品种的判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黄山毛峰的独特品质。[方法]评价了来自不同茶树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制作方式的4种黄山毛峰茶的品质。[结果]3种手工制作的小叶种黄山毛峰茶中含水量、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酚氨比和口感因子随茶树生育期的推进呈现规律性变化,并且与感官审评的结果一致;但大叶种机制黄山毛峰的氨基酸、茶多酚含量最高,口感因子最低,感官审评得分最低。[结论]该研究可为黄山毛峰的品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加工工艺紫娟茶的品质差异,本实验选取了4 种紫娟茶产品,分析比较了 所制茶类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紫娟茶品质优劣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闽台不同海拔乌龙茶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闽台两地不同海拔乌龙茶的品质差异,分别对产自福建海拔高度为40、100、200、500、1000 m的铁观音茶和台湾海拔高度为40、1200、1500、1800、2200 m的乌龙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及内含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和乌龙茶感官品质得分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提高,产自海拔1000 m的铁观音和海拔2200 m的梨山乌龙茶品质最好,平地产乌龙茶品质相对较差;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海拔1800 m以上的奇莱山和梨山乌龙茶氨基酸含量达到4.36%和4.27%。低山产和高山产乌龙茶内含成分差异明显,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和酚/氨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在海拔均为1200 m左右的台湾阿里山和福建漳平,相同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品质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