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猕猴桃有机成分产地指纹特征及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地域来源猕猴桃有机成分组成特征及含量差异,各有机成分指标对猕猴桃产地来源的判别效果,探讨有机成分指纹分析技术对猕猴桃产地鉴别的可行性。【方法】检测来自陕西周至和眉县、四川沐川、湖南永顺3个主产区93份猕猴桃样品的VC、VE、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及总糖含量,分别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多重比较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不同产地猕猴桃的有机成分指纹信息有显著差异。陕西周至和眉县猕猴桃的VC含量最高,VE、可溶性固形物及总糖含量最低;四川沐川样品的VE、可溶性固形物及总糖含量最高,总酸含量最低;湖南永顺样品的总酸含量最高,VC含量最低。利用VC、VE、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及总糖含量对猕猴桃产地进行判别分析,回代检验正确判别率为92.2%,交叉检验正确判别率为90.0%。【结论】不同地域来源的猕猴桃有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有机成分指纹分析是用于猕猴桃产地鉴别的一种潜在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瑞阳’苹果套袋及不套袋主要果实外观品质及内在品质的差异,为‘瑞阳’苹果在甘肃陇东地区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晚熟苹果‘瑞阳’为试材,测定其外观品质(单果质量、硬度、果形指数、果实色泽、果面光洁指数)、内在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分离和测定了可溶性糖主要成分及其含量;提取并测定了果实主要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结果】不套袋‘瑞阳’果实相比于套袋果实,其果面光洁度等外观品质无显著差异;果实总糖、蔗糖和果糖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不同处理之间香气物质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套袋果实香气物质总含量低于不套袋,香气物质种类有所减少,特别是"果香型"的酯类化合物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不套袋处理对瑞阳苹果果实外观品质无明显影响,能明显提高果实内在品质,香气物质总含量显著升高且香气种类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对比橄榄(Canarium album)原浊汁及真空浓缩、冷冻浓缩、常压浓缩后的还原汁的感官指标、褐变度、悬浮稳定性及其主要成分(总酸、总糖、维生素C、多酚)含量,结果表明:真空浓缩的橄榄汁风味、色泽和主要成分的保留情况稍差于冷冻浓缩,但悬浮稳定性更佳;3种浓缩工艺中常压浓缩使橄榄浊汁品质下降最大.此外,随真空浓缩程度的提高,橄榄浊汁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无明显影响,而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复而下降的趋势,这均与浓缩过程中维生素C和多酚类物质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发酵原料对苹果酒挥发性香气物质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发酵原料对苹果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苹果浓缩汁及10个苹果品种鲜榨汁酿造的苹果酒的香气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多元统计分析发现,93%的变量可以用函数图像表示,用以区别浓缩汁和新鲜果汁酿造的苹果酒;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分别是浓缩汁和新鲜果汁发酵的苹果酒的重要判定变量;酿酒专用品种发酵的苹果酒香气成分中,乙酸异戊酯、乙酸苯乙酯、乙酸丁酯的含量较高。而鲜食和制汁品种发酵的苹果酒香气成分中,正己醇、正丁醇、己酸的含量较高。【结论】本研究为判定苹果酒的发酵原料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找寻适宜于贵州东部地区苹果桃种植的施肥方案。【方法】以苹果桃果园为研究对象,使用复合肥、商业有机肥和菜籽麸肥3种肥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和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在施入不同肥料处理中,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施用菜籽麸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上调22.80%;施用商用有机肥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分别上调71.21%和67.66%。相较于复合肥处理,施用有机肥对苹果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单果重、纵径、横径没有明显差异,只有菜籽麸肥处理能够显著提升果实总糖含量和硬度强度,分别提升17.26%和17.16%。相较于复合肥处理,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升苹果桃果实总香气物质含量,其中菜籽麸肥和商用有机肥处理果实总香气物质含量分别提升44.07%和22.82%。【结论】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升苹果桃果园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提高果实香气物质含量,其中菜籽麸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加工苹果品种的酚类物质组成及其与果实褐变的关系,为选择加工品种和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利用Folin-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分析了10个苹果加工品种(4个酿酒品种、6个制汁品种)的果实酚类物质组成、果实褐变度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果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因品种类型而异,苦涩酿酒苹果总酚含量高于甜或酸苹果。原花青素、绿原酸、表儿茶素及儿茶素是苹果果肉中含量较高的酚类物质,苹果特征酚类物质根皮苷在苦绯甘品种中大量存在。果实的褐变度与总酚、原花青素、儿茶素和根皮苷相关性较高,绿原酸与果实的褐变度相关性较低。【结论】酚类物质含量与苹果加工品种类型有关,酿酒品种的总酚含量高于制汁品种。果实中黄烷-3-醇含量对褐变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4种抗寒主栽苹果品种果实中主要糖、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及其它果实性状,研究主要香气成分,为寒地苹果品种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黑龙江4个主栽抗寒品种为试材,检测果实的总酚、抗氧化能力、类黄酮、果皮花青苷、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等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糖酸,HS-SPME法检测分析香气主要组成及其含量。【结果】4个苹果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龙冠>龙丰>七月鲜>金红。总糖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金红>龙丰>七月鲜>龙冠。总酸含量金红>七月鲜>龙丰>龙冠。共检测出9类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7类,各成分排序由大到小:酯类>烯烃类>杂环类>酸类>醇类>醛类>烷烃类。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很大差异,果实香味物质主要集中在醇类、烯烃类和酯类,其中酯类含量最高(56.24%),表现为“果香”味。不同参试品种糖酸比和味感评价存在明显差异,龙冠最高为22.96,七月鲜最低为9.92,表现出酸的味感。【结论】4个苹果品种果实的糖酸组成与含量之间差异显著,均为“酯香型”苹果,酯类物质可能对这4个品种果实风味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河南省柿种质资源叶片中总酚、总黄酮和单宁含量的差异性,并根据成分含量对资源进行评价及分类,初步筛选出高含量优良柿种质。【方法】对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122份柿种质资源进行叶片总酚、总黄酮和单宁含量测定,分析各成分含量的差异性、分布规律和相关性及其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并根据各成分含量高低进行资源分类与筛选。【结果】河南省柿资源叶片中总酚、总黄酮和单宁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22.75,81.09和52.15mg/g,变异系数分别为30.56%,46.85%和27.58%。总酚含量集中分布在103.87~144.25mg/g,黄酮含量集中分布在54.39~96.93mg/g,单宁含量集中分布在44.91~60.55mg/g。不同地区间3种成分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3种成分含量在不同地区间的变异程度大小基本一致,即洛阳最高,南阳、豫北地区次之,三门峡、平顶山相对较小。3种成分含量彼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效果较好。综合评价3种成分含量的高低,可将所有资源分为4大类,从中初步筛选出了14份高含量优良叶用种质。【结论】河南省柿种质资源叶片中总酚、总黄酮和单宁含量变异程度高,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根据任何1种成分的含量预测另外2种成分含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代谢组学解析遮阴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茶叶生产上常采用遮阴处理来提高其品质,然而,黑暗遮阴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尚未清楚。本文重点研究黑暗遮阴对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以期更加详细了解遮阴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方法】利用遮阳网对茶树进行中度(65.0%)、黑暗(99.7%)两个遮阴处理,不遮阴作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总多酚、总氨基酸、总黄酮的含量,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对茶叶中的主要品质成分进行详细调查。【结果】 与对照相比,中度遮阴显著降低了茶叶的总氨基酸、总黄酮含量(P<0.05),轻微降低了总多酚含量,增加了酚氨比;黑暗遮阴显著降低了总氨基酸和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了总多酚含量和酚氨比(P<0.0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两个遮阴处理明显改变了茶树叶片的代谢组。进一步鉴定得到了87个化合物,包括2个生物碱、18个氨基酸、12个儿茶素类、8个儿茶素二聚体类、19个黄酮(醇)糖苷、5个香气糖苷、6个核苷(酸)、9个酚酸、8个其他化合物;与对照相比,82个化合物在遮阴处理后出现显著差异(P<0.05)。遮阴后,生物碱含量显著增加;氨基酸呈现多样性变化,半数以上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部分儿茶素类及二聚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在中度遮阴后显著降低,然而大部分儿茶素类和儿茶二聚体素类物质的含量却在黑暗遮阴后显著上升;绝大部分黄酮(醇)糖苷的含量在遮阴后出现显著下降,且遮阴程度越高,下降越多;大部分香气糖苷含量在遮阴后显著上升;大部分核苷(酸)含量在遮阴后显著降低;多数酚酸的含量在遮阴后显著上升。【结论】黑暗遮阴后,生物碱、儿茶素类及儿茶素二聚体类等物质含量显著上升,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酚氨比显著上升,预示黑暗遮阴处理可能不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蜜脆’苹果在采后20℃贮藏期间挥发性芳香成分的变化,为‘蜜脆’苹果贮藏期间的品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自陕西乾县的‘蜜脆’苹果果实为材料,装入0.03 mm厚的PVC保鲜袋中于(20+1)℃下贮藏70d,定期取样测定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并通过固相微萃取(SPME)法提取果实香气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蜜脆’苹果采后贮藏期间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根据挥发性成分的lg(香气值)确定果实贮藏期间的特征香气成分。【结果】‘蜜脆’苹果在20℃常温贮藏第5天和第10天时分别发生乙烯和呼吸跃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贮藏期的延长逐渐降低,但硬度变化不大。贮藏期间共检测到4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6种)、酯类(31种)、醛类(5种)、醚类(3种)、酮类(2种)和α-法尼烯,其中酯类为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其在贮藏0,14,28,42,56,70d时分别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39.02%,60.53%,62.63%,65.02%,70%,70.2%;果实贮藏期间,酯类和酮类物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贮藏第28天分别达到最大值535.071和17.819μg/kg,醇类、醛类和醚类物质在贮藏期间含量逐渐降低;‘蜜脆’苹果的特征香气成分为己醛、(E)-2-己烯醛、乙酸己酯、乙酸-2-甲基丁酯、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结论】‘蜜脆’苹果贮藏期间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酯类物质,在贮藏第28天果实香气成分含量达到最大,香气品质最佳;根据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可以将‘蜜脆’苹果划归为‘酯香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矮化中间砧(M7、JM7、SCI、SH1、SH6、SH38、M26、T337)对嘎啦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为甘肃陇东地区生产高质量嘎啦苹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8种矮化中间砧嘎啦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实色泽、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香气成分,对果实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M7单果质量增加9.22%;SCI单果质量增加7.13%,果皮蓝黄色度增加22.98%,可滴定酸含量增加了0.04%;SH6果实硬度增加34.26%、可滴定酸含量增加了0.04%;SH1果皮蓝黄色度增加17.79%,果皮红绿色度增加20.98%;M26可溶性糖含量高了1.59%,香气总含量增加60.99%,酯类物质总含量增加70.50%,特征香气种类最多;SH38醛类物质总含量最高;M26、JM7、T337、SCI、SH6、SH38各含一种独特香气.【结论】嘎啦/M26、JM7/新疆野苹果这2个砧穗组合果实品质综合表现优于其它组合,对提高果实品质有益.  相似文献   

12.
新疆红肉苹果3个品系的风味品质与抗氧化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新疆红肉苹果风味物质组成与含量特征,了解其营养品质状况,为开发利用提供信息。【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以富士苹果‘长富2号’为对照,检测分析3个新疆红肉苹果品系果皮和果肉的糖、酸和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并测定评价其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的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结果】3个供试品系的可滴定酸含量为21.01—27.71 mg·mL~(-1),是对照的3.68—4.85倍,p H为3.12—3.39,显著低于对照(P0.05)。共检测到果糖、葡萄糖、蔗糖3种可溶性糖,其中以果糖(56.71%—64.07%)为主,蔗糖的含量最低,仅仅占总糖含量的8.89%—31.12%。供试品系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果肉中果糖的含量显著高于果皮,而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共检测到5种有机酸,包括柠檬酸、酒石酸、草酸、苹果酸和奎宁酸,以苹果酸(56.53%—95.07%)的含量最高,其次为柠檬酸(2.11%—40.72%),其他酸的含量均低于0.6 mg·g~(-1) FW,奎宁酸只在‘13-3’中检测到。果皮、果肉中,苹果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6.56—8.99倍和5.58—6.61倍,柠檬酸的含量是对照的16.80—117倍和4.50—16.17倍;果肉中苹果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果皮,而柠檬酸的含量显著低于果皮(P0.05)。共检测到85种挥发性成分,醛类、酯类和萜类的含量最为丰富,共占总香气物质的92.32%—97.84%。‘13-3’与对照相似,以酯类和萜类为主,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己酸甲酯、乙酸己酯是主要酯,苏合香烯、D-柠檬烯、α-法尼烯是主要萜,而‘P3’和‘新农’以醛类和萜类为主,己醛和反-2-己醛是主要的醛。果皮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果肉(P0.05)。果皮中总酚、总黄酮的含量分别是对照的2.31—2.65倍和1.23—1.61倍,果肉中分别是对照的5.53—16倍和1.43—3.49倍,3种自由基清除能力也显著高于对照。果皮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均高于果肉,且抗氧化活性也远高于果肉,‘13-3’的总酚、总黄酮及抗氧化能力最高。【结论】3个供评价的品系材料均属于新疆红肉苹果中的高酸类型;低可溶性糖、高苹果酸、高柠檬酸、低总糖苹果酸比,以及特征香气成分己醛、2-己烯醛、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己酯、2-甲基丁酸乙酯在其独特的风味品质决定中有重要作用,‘P3’和‘新农’属"青香型"苹果,‘13-3’属"果香型"。供试品系风味特征鲜明、营养价值高,是研究风味品质及选育功能性加工苹果的良好材料,其中‘13-3’的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工艺对葡萄干颜色及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为传统干燥工艺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晒干和晾干两种制干方式,测定含水量、色差值、水分活度、总酚含量、总黄酮,分析颜色、酚类、酮类及香气物质。【结果】晒干方式干燥速率显著晾干方式,晾干方式葡萄果实内水分活度变化晒干方式,有利于形成绿色葡萄干;晒干、晾干方式葡萄干中总黄酮、多酚类物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晾干葡萄干总黄酮、多酚类物质高于晒干葡萄干。制干过程中香气种类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采用晾干方式制干,干燥速率、水分活度变化均低于晒干方式,能较好的保存葡萄果实内的香气成分、总黄酮和多酚物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甜玉米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筛选高维生素E(VE)组合及优异亲本,为高效创制高VE甜玉米品种提供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NP-HPLC),对11份不同来源且表型差异明显的甜玉米自交系及其11个杂交种进行VE组分含量测定,并分析其杂种优势,筛选高VE甜玉米材料。【结果】甜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中的VE组分间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自交系26F白、金皇和杂交种粤甜41号、粤甜29号、粤甜35号的总生育酚(TTF)、总生育三烯酚(TT3)和总VE(TVE)含量较高。杂交种VE组分含量与双亲均值和高值亲本相关,其中α-生育酚(αT)和α-生育三烯酚(αT3)含量与高值亲本和双亲均值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11个杂交种VE组分含量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为负向中亲优势,TVE含量的中亲优势变幅为-39.07%~56.97%,超亲优势变幅为-52.44~49.28%。11个杂交种中有4个表现出超亲优势,其中TY6和农宝2021白组配的杂交种粤甜41号、粤甜38号和粤甜35号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且TVE含量较高。【结论】不同基因型甜玉米间VE组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VE含量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为负向中亲优势;高VE亲本间杂交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具有强杂种优势的杂交种。要提高甜玉米杂交种VE含量,选择高VE含量尤其是高αT和αT3含量的材料进行组配或许可加速品种培育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时期玫瑰柑果实理化性质及其有机酸、总黄酮、总酚等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不同组织部位的活性成分,为玫瑰柑的品质评价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2020年9月20日—2021年1月20日)玫瑰柑果汁中总糖含量,总酸含量采用氢氧化钠中和滴定法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生长时期果皮、果渣和果汁中主要黄酮化合物以及果汁中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采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其总酚含量,并采用DPPH、FRAP和ABTS 3种方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结果】9月—次年1月,随着果实的发育,玫瑰柑果实的单果重、果汁pH、糖酸比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逐渐增加;果汁中柠檬酸和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下同),苹果酸含量显著上升;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逐渐降低,蔗糖含量则上升了4.03倍;果皮、果渣和果汁中总黄酮、总酚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均呈下降趋势,玫瑰柑果实的总酚含量依次为果皮>果渣>果汁,果皮中总酚含量从1.84 mg GAE/g降至0.89 mg GAE/g,橙皮苷、香蜂草苷、桔皮素、甜橙黄酮和川陈皮素5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下降,在果汁和果渣中未检测到甜橙黄酮、川陈皮素和桔皮素,橙皮苷和香蜂草苷含量依次为果渣>果皮>果汁;果皮的总抗氧化能力是果渣的1.34倍,果汁的2.16倍。【结论】随着玫瑰柑果实的成熟,蔗糖含量显著增加,果糖、葡萄糖、总黄酮、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降低。不同生长时期玫瑰柑果实理化性质、主要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可为玫瑰柑果实品质调控及不同部位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苹果加工品种果实中的酚类物质与褐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加工苹果品种的酚类物质组成及其与果实褐变的关系,为选择加工品种和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利用Folin-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分析了10个苹果加工品种(4个酿酒品种、6个制汁品种)的果实酚类物质组成、果实褐变度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果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因品种类型而异,苦涩酿酒苹果总酚含量高于甜或酸苹果。原花青素、绿原酸、表儿茶素及儿茶素是苹果果肉中含量较高的酚类物质,苹果特征酚类物质根皮苷在苦绯甘品种中大量存在。果实的褐变度与总酚、原花青素、儿茶素和根皮苷相关性较高,绿原酸与果实的褐变度相关性较低。【结论】酚类物质含量与苹果加工品种类型有关,酿酒品种的总酚含量高于制汁品种。果实中黄烷-3-醇含量对褐变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3个苹果品种果实香气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新富1号、早富1号和长富2号果实香气成分差异。【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测定3个苹果品种香气成分。【结果】3个品种富士苹果果实香气成分主要由酯类和醇类物质组成,新富1号、早富1号和长富2号相对含量大于1%的香气成分种类分别为15、14和20种,是新富1号、早富1号和长富2号的主要香气成分,三者有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己酯、丁酸乙酯、正戊酸己酯等10种共有主要香气成分,但在不同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且三者均含有独有的香气成分。【结论】3个苹果品种果实主要香气成分基本一致。根据香气成分种类及含量,将3个苹果品种划分为"酯香型",其中新富1号、早富1号属于"酯香型"苹果中的"乙酸酯型",长富2号属于"酯香型"苹果中的"丁酸酯型"。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海棠果及其浓缩汁品质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不同品种海棠果中营养物质含量及其浓缩汁中相关质量指标,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棠果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对新疆产红勋一号、Xlk -2、Xlk -3三个不同品种海棠果果肉中总糖、总酸、还原性糖、VC等营养成分及其浓缩清汁和浓缩浊汁的相关质量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三个品种海棠果果肉除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VC、铁和锰的含量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三个品种海棠果浓缩清汁和浓缩浊汁的可滴定酸、透光率、色值、浊度(浓缩清汁)均有明显差异;且红勋一号浓缩清汁和浓缩浊汁中的可滴定酸含量为最高,这与红勋一号果肉含酸量高呈正相关.[结论]同一地区三个不同品种海棠果果肉及其浓缩清汁及浓缩浊汁的品质指标均有差异,但均符合苹果浓缩清汁国家标准和苹果浓缩浊汁行业标准.海棠果具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杀菌处理(高温短时High temperature short-time和超高压Ultra-high pressure杀菌)的非浓缩还原(Not from concentrate,NFC)苹果汁贮藏期品质变化,为我国NFC果汁产品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市场NFC果汁产品货架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以‘红富士’苹果为原料制备NFC苹果汁,采用高温短时杀菌(HTST,98℃,50 s)和超高压杀菌(UHP,400 MPa,15 min)处理后,在4℃条件下冷藏,利用微生物学、化学及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以及HPLC、GC-MS等手段研究两种不同杀菌处理的NFC苹果汁贮藏期微生物、理化指标、多酚含量、酶(Polyphenol oxidase,PPO;Peroxidase,POD)活性、抗氧化活性、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 HTST和UHP处理对细菌总数、大肠杆菌、霉菌与酵母的杀菌率均为100%,但贮藏第10、5周时果汁菌落总数分别呈显著增加(89.15%、58.65%),大肠杆菌、霉菌与酵母增殖速度不明显;贮藏期HTST和UHP两种处理NFC苹果汁微生物种群变化小,但优势菌属不同。两种处理的NFC苹果汁贮藏期可溶性固形物、pH、总酸的变化不大,但总色差显著增大(P<0.05);贮藏期HTST和UHP处理NFC苹果汁中表儿茶素分别下降了33%和53%,FRAP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保持在76%、73%和77%、76%,HTST处理NFC苹果汁的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UHP处理的样品;HTST处理后贮藏期NFC苹果汁的PPO与POD完全失活,但UHP处理样品的酶活性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HTST处理后果汁18种特征香味物质总的保留率为52%,但贮藏期香气成分保持稳定;UHP处理NFC苹果汁的香气含量(57.75 mg/100 mL)接近对照样品(57.17 mg/100 mL),但贮藏期香气成分变化显著,降低了26.13%。结论 HTST和UHP杀菌处理的NFC苹果汁在4℃可分别贮藏9、4周,贮藏期内其品质满足商业要求,HTST处理NFC苹果汁货架期长于UHP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不同品种杏果实不同发育期总糖、总黄酮、总酚、可滴定酸的含量,研究果实发育过程中功能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新疆杏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果实为材料,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糖、总黄酮、总酚含量,及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采用相关分析法综合评价杏果实品质指标。【结果】杏果实发育过程中总糖含量不断上升,完熟期总糖含量到达峰值。可滴定酸呈下降趋势,山杏总黄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其余杏品种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不同,在幼果期,小白杏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04 mg/g,在转色期和青熟期,山杏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1.24和1.01 mg/g。托克逊杏总酚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趋于稳定,而其余3个杏品种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和发育期中,青熟期小白杏总酚含量最高为6.42 mg/g。【结论】青熟期小白杏总酚含量最高,青熟期山杏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其他杏品种,且口感较佳、重量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