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对感染黄化病的海南长春花植株,应用DAPI荧光显微技术对其嫩茎和叶柄进行了切片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在感病植株的韧皮部筛管分子中存在大量特异性的植原体DNA荧光光点,而在健康植株的筛管分子则未发现有特异性的植原体荧光。另对其茎和叶柄中的植原体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茎中的含量要比叶柄中稍高。  相似文献   

2.
土壤酸度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茶树根际土壤酸度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树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树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p H值、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土壤的p H值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茶树根际土壤共检测到20个PLFAs,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的个数分别为15、2、2、1;其中,细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及总体标记性PLFAs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真菌PLFAs总量则相反,且不同树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茶树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总量的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了上述PLFAs测定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的PLFAs主要划分成2大成分,即主成分1和主成分2,贡献率分别为73.06%和25.51%,而与主成分1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PLFAs主要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而与主成分2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主要为细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土壤酸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微生物PLFAs标记11个,包含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而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的微生物PLFAs标记6个,包含细菌和真菌。综上表明,土壤酸化程度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而增强,酸化可能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研究为退化茶园的修复及其酸化土壤的改良,进而保证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对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植茶年限0、3、9、25 a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不同极性树脂吸附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并洗脱,探讨不同植茶年限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对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限茶树根际土壤物质经树脂吸附后,洗脱液对受体干重的抑制率表现为,25 a>9 a>3 a>0 a,其中以ADS-7树脂洗脱液的抑制作用最强。不同极性树脂洗脱液外源添加处理茶树后,相同树脂处理下,茶树叶片的IAA和ZR含量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ABA含量则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当茶树树龄相同,不同极性树脂依然以ADS-7树脂洗脱液处理后,茶树叶片的IAA和ZR含量最低,ABA含量最高。茶树叶片氨基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脂处理下,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茶树叶片氨基酸总量、亲水氨基酸、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等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疏水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综上表明,茶树根际土壤物质对茶树存在一定的自毒作用,其中以25 a茶树根际土壤经ADS-7树脂吸附后的洗脱液最强。其次,不同树脂洗脱液可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品质,以ADS-7树脂对茶树叶片的激素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影响最大,ADS-7树脂洗脱液可显著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低氮对不同茶树品种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绿素荧光参数经常用来评价植物抗逆胁迫强弱,反应植物胁迫的生理状态等。为灵敏检测和判断茶树品种低氮胁迫的差异,科学指导施肥,本研究以前期筛选的相对氮高效茶树品种黄旦与相对氮敏感茶树品种本山为试验材料,检测不同供氮处理下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低氮条件下茶树叶片氮含量显著偏低,但该条件下黄旦品种叶片氮含量明显高于本山品种;低氮条件下茶树叶片最小荧光F_o、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O)等显著增加,黄旦品种在低氮条件下F_o、Y(NPQ)、Y(NO)及NPQ参数都要小于本山品种;而参数最大荧光(F_m)、光系统Ⅱ最大光合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与qL)、实际光合效率Y(Ⅱ)显著下降,其中本山品种低氮下明显小于黄旦。总之,氮高效茶树品种黄旦能减缓低氮胁迫对植株造成的损害,并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合效率,保证了低氮条件下有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修剪,是茶树栽培的一项技术措施,在搞好茶园肥培管理的条件下,对茶树进行整枝修剪,以促使骨架强壮、树冠宽阔、枝叶茂盛,从而提高茶树的光合作用能力,提高茶叶产量。我所在同等培肥管理的条件下,对同树龄  相似文献   

6.
大豆茎顶端分生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大豆茎顶端分生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观察大豆茎顶端发育过程的微观结构变化。将大豆顶芽经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一系列过程,获得其纵切片。结果表明:生长锥顶端、叶原基、花原基等分裂活跃的部位染色较深,髓分生组织部位染色较浅;在营养生长阶段,叶原基依次从茎顶端分生组织底部发育,逐渐变大;在生殖生长阶段,顶端变成伸长的圆顶形,然后开始分化各轮花器官。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观察大豆茎顶端分生组织解剖结构及分生组织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是一种茶树成叶生理性病害,病叶上的绿色病斑可见自发的黄绿色荧光。为了以黄、绿色自发荧光为探针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同时为黄色、绿色荧光物质的分离鉴定提供光谱学依据,应用荧光显微技术、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流式细胞术研究了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中黄、绿色自发荧光的显微观察条件、发射光谱和发光部位。结果表明:在不同激发光照射下,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能发射多种自发荧光,其中黄色、绿色荧光显微观察的最佳条件为:蓝光激发,彩色和绿色单色光模式记录图像;在绿光、黄光范围有三个荧光峰,其波长分别为515nm、535nm和585nm;最初发出绿色、黄色荧光的病变部位是维管束鞘细胞,随后出现在部分海绵细胞、栅栏细胞和表皮细胞中;黄色、绿色荧光在细胞中的发光位置定位于液泡。  相似文献   

8.
茶树对氟的吸收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氟处理水平和处理时间下,茶树对溶液氟离子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及茶树生长对溶液氟的反应.结果表明:茶树对氟的耐受性与品种有关.低氟(<50 mg/L)能够促进茶树生物量的积累和根系的生长,但高氟(≥50 mg/L)不利于茶树的生长;1mg/L氟处理下,茎和叶中氟含量与处理时间呈线性正相关(R茎2=0.9164,R叶2=0.9706),根中氟含量变化不显著;10 mg/L氟处理下,根、茎和叶氟含量与处理时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并于32 d达到最大值.低氟下(0.1~10 mg/L),茶树根系吸收溶液氟符合Michalis-Menten动力学模型,说明茶树根系吸收氟可能存在一个主动的过程;高氟下(50~100 mg/L),表现出被动吸收的过程,根系和茎氟含量迅速上升,叶在50 mg/L氟处理下达到饱和状态.茶树根系氟吸收短动力学曲线具有二型性,即开始是快速的吸收随后是缓慢的饱和吸收,这可能与根细胞壁吸附氟离子和氟离子跨根细胞膜运输有关.茶树氟的吸收速率与转运速率均与氟处理浓度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淀粉和蛋白质是茶树中最重要的贮藏物质。淀粉不仅作为固定的贮藏物质存在于贮藏组织中,而且也常作为暂时的贮藏物质存在于发育组织中。茶树中蛋白质的种类很多,其中碱性蛋白起着控制基因活动的作用。关于细胞内淀粉粒和蛋白质的染色,有关组织化学的文献有过不少报道,而应用于茶树的研究上尚少。过去,在茶细胞内,淀粉和蛋白质的染色都在不同的切片上逐片进行的。作者在研究工作中发现,首先对所研究的材料进行整体染色以显示多糖的存在,然后进行复染以显示蛋白质。用整体染色法能很好地显示淀粉的积累与动态,及碱性蛋白质的存在。在茶树发育研究尤其是胚胎发育的研究中,常需制作大量  相似文献   

10.
对68个橡胶无性系1-12树龄的茎围及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第1-6树龄(苗期)和7-12树龄(成龄期)茎围,以及第7-12树龄胶乳产量间的基因型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不同树龄之间在苗期茎围(girth A),成龄期茎围(girth B),以及橡胶年产量(yield)上的等级相关系数也达到显著水平,并且该系数随树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唐刚  孙培贤  卜俊 《茶叶通讯》2021,48(1):131-135
按照茶叶发酵程度选取四大茶区具有代表性的6种茶叶为染料,以直接染色、先媒后染、同媒同染和先染后媒4种染色方法对茶叶染料染色的规律及色相的多样性进行探讨,得出6种发酵程度不同的茶叶染料在不同媒染剂的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色相呈现,以及媒染剂在茶叶染料染色工艺中的先后顺序对染色色相呈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铁观音施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文锦  梁月荣 《茶叶》2004,30(1):30-39
铁观音为茶中佳品,研究并提出其优化施肥配方,提供生产应用,提高生产效益,意义重大。本研究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方法,探讨不同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组合对铁观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不仅能促进铁观音茶树的速生快长,提高茶叶产量,而且能改善成茶品质,提高茶园土壤肥力;不施肥效果最差;产量与品质兼优的施肥组合为N3P1K3RC2或N2P1K2RC3。不同茶龄阶段,N、P、K、RC对茶树生长及茶叶产量品质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同。幼龄茶树K是茎粗增长的肥料主效因子;成龄茶树,肥料对产量的效应以N为大,其次为K;K是成茶品质的肥料主效因子,其次为RC。不同施肥处理对成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和比例影响不同,从而引起品质上的差异。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还原糖、醚浸出物、儿茶素与品质的关联度依次为0.7799、0.7268、0.6651、0.6589、0.6151和0.5783。  相似文献   

13.
唐刚  卜俊 《茶叶通讯》2020,(1):164-169
茶染艺术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茶染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完整的体系,导致其应用和发展相对较为局限。本文通过分析茶染艺术的发展历史,归纳茶染艺术的主要应用范围及价值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茶染艺术的发展模式。茶染艺术作为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茶文化为发展背景,以茶染艺术为发展目的,以文化认同、研发新品、教育传承、体验互动、政府扶持为发展手段,通过五个方面的紧密结合,形成互促优势,为茶染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草甘膦在茶树中的转运和代谢,通过向幼龄茶树和成年茶树定量喷施不同剂量的草甘膦(幼龄:0.9 g·m-2;成年:1.5、4.5 g·m-2和15 g·m-2),并在喷施后的1、4、7、15 d和40 d取样,测定茶树各部位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含量,以探究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茶树根部喷施草甘膦后,茶树中的草甘膦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根、叶和茎;而氨甲基膦酸主要积累于茶树根部,幼龄茶树茎和叶中也可检测到氨甲基膦酸(0~0.33 mg·kg-1),成年茶树茎和叶未检测到氨甲基膦酸。施药40 d后,幼龄茶树在0.9 g·m-2施药剂量下,根、茎和叶中未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成年茶树在1.5~15 g·m-2施药剂量下,根中仍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分别为2.26~26.73 mg·kg-1和0.21~2.59 mg·kg-1,茎和叶中草甘膦残留量较低,为0~0.29 mg·kg-1。通过田间模拟试验,初步探明了草甘膦被茶树内吸后在不同部位的转运、代谢和富集规律,可为茶园草甘膦的科学管控及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缺磷对茶树幼苗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周3次用含0、40、80、160、400、1000μmol/L磷(P)的营养液浇沙培10月龄扦插"黄观音"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苗17周。随供P浓度的增加,茶树根P含量呈线性增加,但茎和叶P含量呈曲线增加;在所有供P处理中,根P含量最高,其次是叶P含量,茎P含量最低,高供P处理的植株尤为明显。缺P降低茶树根茎叶K含量,但对根茎叶Ca含量影响不大。缺P降低根Mg含量,增加茎的Mg含量,但对叶Mg含量影响较小。不供P叶有稍高的C含量,较低的N含量和较高的C/N比;供P对根和茎C和N含量及C/N比影响较小。总之,缺P不仅影响茶树根茎叶营养元素的含量,也改变其在根茎叶之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16.
There is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many beneficial aspects of green tea to human such as anti-carcinogenic, anti-aggregant, anti-allergic, anti-bacterial, anti-mutagenic,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Besides these beneficial aspects,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green tea ingredients, especially polyphenolic families (i.e., catechin), have some UV protection property both in vivo and in top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 green tea extract was used as a dyeing stock for cotton and the UV protection property of the dyed cotton fabric was examined. To increase the affinity of cotton fiber to the polyphenolic components in the green tea extract, a natural biopolymer, chitosan, was used as mordanting agent. The effects of chitosan concentration in mordanting on the dye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V protection property were examined. Chitosan mordanted green tea dyed cotton showed better dyeing characteristic and higher UV protection property compared with the unmordanted green tea dyed cotton. As the chitosan concentration in mordanting increased, the dyeing efficiency and the UV protection property also increased. Therefore, adapting chitosan mordanting in green tea dyeing can increase the UV protection property of cotton fabrics to some ext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并描述发生在湖南慈利的一种为害茶树根茎部的茶树害虫,以期明确其种名并为生产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及DNA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物种鉴定,进一步对其生物学进行记录和描述。【结果】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该虫被鉴定为东方行军蚁(Dorylus orientalis westwood,1835)。该虫蛀食茶树根茎部皮层进行为害,被害茶园形成多处缺株,产量损失大,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和产量。【结论】东方行军蚁是一种新记录的茶树害虫,具有虫体较小、繁殖力强、为害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可采取灯光诱杀、毒饵诱杀和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茶树对铬、镉的吸收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茶树(3个品种)受铬(Cr3+)、镉(Cd2+)毒害的表观症状以及铬、镉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铬(20~100mg/L)、镉(1~5mg/L)胁迫下,茶树出现的毒害症状和对新梢生长的抑制效应因胁迫浓度、时间和品种而异。茶树各器官的铬、镉含量总体随铬、镉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胁迫浓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铬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是:吸收根>主根>主茎>枝条>老叶>新梢(一芽二叶);镉则为:吸收根>主根>主茎>新梢(一芽二叶)>枝条>老叶。根部吸收的铬、镉元素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但镉在茶树体内的活性和迁移能力强于铬,运输到地上部的镉极易迁移到新梢中。新梢不同叶位镉含量的高低顺序为: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新梢中的镉有明显向上富集的趋势。不同品种的茶树对铬、镉的吸收、积累和迁移能力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在盆栽条件下,以柑橘砧木枳(Fructus aurantii)幼苗为试验材料,在基质中接种从广西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不同丛枝菌根(AM)真菌菌株,探讨不同AM真菌对枳根系的侵染能力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于试验的14个AM真菌菌株均能与枳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平均侵染率为36.16%,其中侵染率最高的菌株是黄雷德克囊霉(Redeckera fulvum, Rf),侵染率高达92.83%,侵染率最低的菌株是副冠球囊霉(Glomus coronatum, Gc),侵染率仅为0.23%;接种黄雷德克囊霉、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 Fm2)和副冠球囊霉这3个菌株处理的枳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叶柄长均高于CK,是枳的优势菌株,能促进枳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The wool fabrics were treated by ultraviolet (UV) radiation and then dyed with 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 var. waldensae (S.Y.Hu) Chang (yellow-bud tea) extract using meta-mordant dyeing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ydrophilicity of wool fabrics was improved after UV radiation treatment, which was conducive in improving color performance for the meta-mordant dyeing with yellow-bud tea extract of wool fabrics. The optimal dyeing process was that the powdered extract (5.0 % o.w.f) and the CuSO4 (2.0 % o.w.f) were added to the dyeing liquor, the pH value was adjusted to 3.5-4.0 by HCOOH, the wool fabrics treated by UV radiation for 10 min and then were dyed at a bath ratio of 1:50 under 95 °C for 70 min. By means of three-factor quadratic current rotation revolving design (TQCRRD) method, the computation results of the mathematical equations and models indicated that UV radiati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meta-CuSO4 dyeing with yellow-bud tea extract for wool fabr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