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对江西地方黑鸡的2个品种即泰和乌骨鸡和南城五黑鸡4、5月龄血清蛋白水平及体重变化的研究表明:泰和乌骨鸡4、5月龄时体重、总蛋白、球蛋白变化均不显著(P>0.05),白蛋白极显著地下降(P<0.01),南城五黑鸡4、5月龄时增重迅速(P<0.01),白蛋白明显下降(P<0.01),总蛋白、球蛋白 变化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云南48—50支半细毛羊产肉性能及肉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忠和  浦勇 《中国养羊》1998,18(1):34-37
采取昼夜放牧与放牧补饲相结合两种饲养方法,对云南48—50支半细毛羊育成羊进行育肥试验和产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7月龄是育成羊增重高峰期,放牧组、补饲组该月平均日增重达到174.07g和201.02g;在150d(5~10月龄)育肥期中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18.67g和141.60g(P<0.01);10月龄体重分别达到42.25kg和44.74kg,胴体重分别为19.8kg和21.54kg(P<0.05),均达到国内上等羔羊肉胴体肥度分等标准。屠宰测定和肉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半细毛羊具有产肉性能好、羊肉品质高的优点。该试验还证明,在人工草地条件下,采用昼夜放牧方式可以达到育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产羔期、补饲水平对考力代羊生产和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草地一绵羊系统中草畜供求间的动态平衡,寻求在人工草地放牧条件下适宜的产羔时期及在此时期给产羔母羊的合理补饲水平,1990~1993年,在贵州省威宁县灼甫联户示范牧场进行了两期产羔期及补饲水平对绵羊生产性能影响的试验。产羔期的改变,导致了母羊及羔羊体重的不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出母羊体重对其生产、繁殖性能的重要性。春羔母羊配种前体重较之冬羔母羊提高9.75kg,两者产羔率分别为139.2%和116.1%。春羔母羊较高的双羔率导致了春羔母羊较之冬羔母羊更低的繁殖成活率(分别为91.2%和104.7%)。断奶时,春羔较之冬羔体重高5.25kg,但断奶以后这种优势即消失了。补饲水平的差异对母羊及羔羊体重有一定的影响,但在牧草丰富的条件下表现得并不很强烈。  相似文献   

4.
对内蒙古太仆寺旗典型草原全年连续放牧的家畜饲养方式,通过绵羊冬春暖棚舍饲饲养与放牧饲养对比试验,利用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经济模型对太仆寺旗家畜饲养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家畜能量供需不平衡是导致家畜在当年10月至次年5月,体重下降、生产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而舍饲可以缓解家畜能量需求不平衡状况。从当年12月至次年4月,暖棚日平均温度和夜平均温度分别比室外温度提高10℃和5℃,且差异显著(P〈0.05);在此阶段对家畜进行暖棚舍饲饲养,可减少母羊掉膘量3 kg/只,羔羊可增重1.25 kg/只。冬春季节实施暖棚舍饲对提高典型草原家畜圈舍的温度,减少家畜体能消耗,减少家畜掉膘量和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用15只处于生长期的西农莎能奶山羊(平均日龄为1345±57,平均体重为187±105kg),随机分为5组,分别按自由采食,08986,07189和05391MJME/kgW075等4个能量水平饲养。通过两期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比较屠宰试验、呼吸代谢试验研究生长期莎能奶山羊的能量代谢率和代谢能转化效率。结果表明,生长期莎能奶山羊代谢能用于维持和生长的效率差异很大;环境温度对维持代谢能转化为维持净能的效率影响很大,低温环境下的转化效率高于高温环境下的转化率。在两种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测定的维持代谢能转化为维持净能的效率分别为Km=05930(t=185℃)和Km=09766(5℃),生长代谢能转化为生长净能的效率分别为KG=02444(t=185℃)和KG=01789(t=5℃)。  相似文献   

6.
当年母羔8.5月龄配种,其关键是体重和营养问题。要求配种体重在40kg以上,产羔前体重在60kg以上,泌乳后期体重保持在50kg以上,这样对母代和子代均无明显影响,而在第二次剪毛时,毛量、毛长、体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当年母羔早期配种,缩短了世代间隔,提高了繁殖力,加速了育种进程,增加了经济效益,是提高养羊业生产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4月龄感染了马立克氏病的2月龄-6月龄乌黑鸡群血清蛋白及血清酶的研究结果表明;2月龄~3月龄健康乌黑鸡如血清蛋白升高极显著(P〈0.01),血清ALP活性下降显著(P〈0.05),AMS活性下降不明显(P〉0.05),CHE活性升高不明显(P〉0.05),4月龄感染MD后,血清蛋白显著降低(P〈0.05),而后,白脓月回升,变化均不明显(P〉0.05),白蛋白在5月龄再次极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8.
人工诱导黑白花处女牛泌乳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7头16月龄以来,体重不低于340kg的黑白花处女牛,主要依据体重相近的原则分为5组,用5种诱服方法进行人工诱导泌乳试验,结果:5组牛诱乳有效率和成功率均达100%,17头牛305d头匀总产奶量为2150.02kg,日均产权7.05kg,其中以使用人工诱乳注射+利血平的第5组产奶量最高,305d头均总产奶3358.38kg,日均产奶11.01kg,显著高于1组,4组牛的产奶量(P〈0.05),  相似文献   

9.
安本一代母羊早期配种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哥拉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一代母羊在8.5月龄左右进行早期配种,母羊15月龄体重比同龄非早配母羊低(P<0.05),产羔率较常规配种组也低,但早期配种母羊在羔羊断乳后生长迅速,到18月龄左右进行第二胎次配种时,体重已接近对照组母羊;早期配种组羔羊初生重和离乳重均低于常规配种组,但周岁剪毛后体重与产毛量反而略高于同龄对照组母羊。这说明,安本一代母羊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体重达到18kg左右进行早期配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以鄂温克旗巴彦呼硕嘎查为研究对象,以代谢能为评价指标,通过草畜能量平衡模型,分析该嘎查草畜能量平衡现状,结果表明:牧草生长期(6月~9月)家畜实际摄入的代谢能高于家畜维持代谢所需的能量,富余量小于3MJ/SE·d,枯草期(10月至次年5月)家畜实际摄入的代谢能低于家畜维持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尤其是在12月至次年1月,缺省值达11MJ/SE·d,4月产羔期能量缺少量达到最大,为12MJ/SE·d。  相似文献   

11.
天山北坡季节牧场牧草营养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天山北坡四季牧场牧草营养动态测定分析,结合放牧绵羊体重变化态势,揭示“夏壮、秋肥、冬瘦、春乏”这一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规律,转变经营方式,揭高冷季饲养水平是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2.
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在柴达木盆地干旱、多风的农牧交错带利用弃耕地建立人工草地和修建暖棚等基础设施,对提高冬春季节羊舍温度、湿度,改善家畜生存环境,减少绵羊体能消耗,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改良绵羊的产羔育幼有明显的效果。从1月1日~5月31日暖棚内的日平均温度明显高于暖棚外的温度,期间暖棚内日平均温度为12.3℃;而棚外的日平均温度为1.2℃;暖棚内外平均温差为11.1℃。据1999年12月13日~2000年4月13日测定,建有暖棚的1岁龄公羔、2岁龄羯羊、成年绵羊的平均体重分别为34.5kg/只、41.1 kg/只、44.1 kg/只,没有暖棚设施的平均体重分别为为23.81 kg/只、35.4 kg/只、39.10 kg/只。有暖棚的平均体重较没有暖棚的分别高44.89%、16.10%、12.79%。期间没有暖棚的1岁龄公羔、2岁龄羯羊、成年绵羊较有暖棚的分别多减重1.27 kg/只、6.64 kg/只、7.48kg/只,即没暖棚的较有暖棚分别多减重0.25倍、2.5倍和1倍;实施种草养畜和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提高了适龄母畜比例、出栏率和商品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黔西高原绵羊放牧系统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林 《草业科学》1992,9(3):29-32,36
  相似文献   

14.
研究冬春季暖棚舍饲对母羊体重损失及产羔性能的影响。试验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冬春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进行,在当地选用2户临近牧户,每户挑选120只母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传统棚+放牧组(TS,对照)、改造暖棚+舍饲组(WS)。参试母羊夏秋季白天自由放牧,晚上归牧后圈在传统棚内;到冬春季TS组饲养方式不变,WS组舍饲在简易改造暖棚。整个试验期间,2组母羊及其羔羊的补饲饲料组成及饲喂量相同。试验结果表明,WS组母羊体重较TS组高1.6 kg(P=0.004),体重损失较之少22 g/d(P=0.005);母羊体重损失在12-1月份最严重,但经第一年(2011)饲养损失程度显著缓解(P<0.001),体重损失随棚圈积温升高而减少。TS组的年均产羔数、羔羊体重及其日增重均显著低于WS组(P=0.020;P=0.0005;P=0.0001),初生重及日增重随着饲养年份的延后而增加(P<0.001);产羔率、羔羊存活率和双羔率随棚圈积温的升高而增大。以上结果表明,冬春季暖棚舍饲可显著减少母羊越冬体重损失,并提高产羔力,进而提高家庭牧场收入,保护退化草场。更重要的是,冷季舍饲有助于改变牧民的传统养殖观念,从“生存观”转向“生产观”。建议,西北牧区冷季绵羊圈舍适宜积温应高于-40 ℃·d或基本温度高于2 ℃。  相似文献   

15.
以澳大利亚反刍动物营养标准为参考,Stage one模型为框架,家庭牧场为研究尺度,从家畜营养角度出发,将代谢能(Metabolisable energy,ME)和氮维持需要量作为放牧家畜的营养单位,建立营养模型,模拟该地区典型家庭牧场欧拉型藏羊能、氮需求的月际变化及冬季暖棚利用对于藏羊体况维持的作用,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区典型藏羊生产体系下的草畜平衡问题。结果表明:高寒草甸草地牧草消化率高,能量浓度高,高放牧强度(3.5头/hm~2)下,藏羊仍能获得足够的代谢能用于增重,而冷季由于草地消化率低,能量浓度差,在低放牧强度(3.5头/hm~2)即使放牧率低于暖季藏羊摄取能量仍不足以满足维持代谢,表现为减重(成年母羊平均5kg/头)。冷季低温造成典型牧户藏羊畜群维持代谢能每羊单位提高22%,且怀孕后期(1到2月)母羊能量需求高,草畜能量不平衡严重,因此,冷季补饲应以精饲料为主。暖棚可降低家畜御寒代谢能消耗,并降低冷季维持代谢能水平,有助于减少家畜掉膘,典型牧户藏羊畜群维持代谢能1到4月可分别降低1.08、1.23、1.28、1.26 MJ/(头/d)。冷季精饲料补饲+暖棚是较为可行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人工草地绵羊放牧系统草畜供求关系的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牧草平均生长量及其生长模式,基础母羊载畜量相同的前提下,以年生产周期为时间单元,以产羔时间的选择为主要手段,对人工划时绵羊放牧系统进行了逐步的总体优化设计和实验监测对比。逐步优化以后的产春盖设计系统与原产冬羔的生产系统相比,草畜供求的季节匹配趋于合理,全年供求趋于;上单位的冬季补饲成本可以由4.46元下降到12.08元;草地产出利润可由745元/hm^2提高到1413元/hm^2。优化后的实验监  相似文献   

17.
高寒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牧草生长缓慢、生长期短,草地过牧等因素是导致牧草缺乏,放牧藏羊生长缓慢,出栏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冷季分别对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架子羊开展不同方式的补饲育肥。结果表明,"放牧+精料"试验组比对照组体重少减少7.47 kg,"放牧+舔砖+干草"试验组比对照组体重少减少5.97 kg。"放牧+精料+暖棚"试验组比对照组体重少减少8.26kg;"放牧+舔砖+干草+暖棚"试验组比对照组体重少减少6.79 kg;"放牧+舔砖+干草+精料+暖棚"试验组比对照组体重少减少11.6 kg。五个试验组中以有暖棚设施补饲效果最好。说明甘南高寒牧区,暖棚对减少羊只死损具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牧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草原牧场气候资料和牧业生态定位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草原牧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南高原牧区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存在6~7、15 a的年周期振荡特征.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偏暖.草地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使牧区草场产草数量和质量下降,劣等牧草、杂草和毒草的比例越来越高,草场生产力进一步下降.由于冬、春季气温升高,降雪减少,牧区雪灾趋于减少,牲畜死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幼畜成活率1984年之后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相似文献   

19.
发展以燕麦为支柱产业的可持续高寒草地畜牧业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针对我国青藏高寒草地畜牧业的生产现状,探讨了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繁育、人工草地建植和草产品加工以及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的新型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建立,为发展以燕麦为支柱产业的可持续高寒草地畜牧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