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以29份玉米杂交种作为试验材料,随机区组设计,对产量及相关果穗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行粒数(0.581 1**)和百粒重(0.410 9*)呈显著正相关,与穗行数、穗粗和出籽率呈正相关,与秃尖、穗长和轴粗呈负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行粒数(Px5=0.789 5)和百粒重(Px6=0.587 5)。提高行粒数和百粒重,降低秃尖和轴粗是提高选育玉米品种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技服务》2019,(12):7-9
为探明安顺市玉米顺单7号的最佳密度,设计49 500株/公顷、57 000株/公顷、64 500株/公顷、72 000株/公顷和79 500株/公顷共5个密度对玉米品种顺单7号母本产量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制种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性状中的空秆率不断增加,以最高密度79 500株/公顷时的空秆率最高,为5.9%;双穗率逐渐下降,当密度高于72 000株/公顷时,双穗率为0。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有效穗数呈正相关,与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负相关,有效穗数的增产效应有效弥补了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的减产效应。产量与密度间存在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回归方程为y=-0.000003x2+0.413793x-10344.4896,由方程可以计算出顺单7号制种在密度为68 966株/公顷时,理论产量达到最大值3 924.2公斤/公顷。  相似文献   

3.
<正>1玉米产量的构成因素玉米经济产量是指玉米的籽粒产量,它是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3个主要因素构成的。亩产量(千克)=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10-6。穗数、穗粒数、粒重三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理论上说,玉米品种特性、播种技术、种植密度影响着有效穗数,穗粒数、粒重取决于苗期、穗  相似文献   

4.
GS豫麦57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1996~ 1998年河南省水地良种区试和 1998~ 2 0 0 0年豫麦 5 7配套栽培试验结果 ,对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相关程度最大 ,千粒重次之 ,穗粒数最小 ;从通径系数看 ,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 ,单位面积穗数次之 ,穗粒数最小。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进行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在5.25万~8.25万株/hm2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每穗粒数和百粒重均呈下降趋势,耐密品种郑单958在蒙城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50万~8.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杂交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12个杂交稻品种(丰两优4号、杨农优3611、先农303、金优987、东优1388、丰优126、45S/RX10、荆楚优1537、II优838、香优218、川香29A/AW03和SD-88)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杂交稻品种产量与6个农艺性状关联度的降序排列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0.742)、结实率(0.739)、穗长(0.705)、粒重(0.657)、每穗粒数(0.639)、株高(0.614)。由此可见,适宜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穗长可能成为今后杂交稻育种与栽培管理工作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7.
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洛麦22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主要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0.149 5)、每穗粒数(0.062 9)、千粒重(-0.429 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1.246 4)、每穗粒数(0.980 7)、千粒重(0.424 0),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洛麦22高产的主要因素,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提高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洛麦22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玉米产量和与产量有关的7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7个性状的关联度顺序为:百粒重穗长行粒数出籽率穗粗穗行数秃尖长度。因此,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重视百粒重、穗长和行粒数。  相似文献   

9.
DK743引种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DK743玉米杂交种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1)经济产量-密度方程呈渐近线型,经济系数-密度方程呈指数下降型.(2)密度为6.75×104株/hm2的群体经济产量最高为13 300.33 kg/hm2,干物质积累总量为2 6447.26kg/hm2,平均干物质生产率为211.69kg/hm2@d,收获穗数6.75×104穗/hm2,穗粒数559粒,千粒重352.49g,经济系数0.502 9.吐丝期叶面积系数最大值为4.649 7,成熟时3.805 9,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前慢,中快,后衰缓,全生育期总光合势(LAD)408.95×104m2@d/hm2,平均净同化率为6.75 g/m2@d,为最佳产量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运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006~2012年山东省审定的38个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7年间审定的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比较稳定;简单相关分析,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偏相关分析,产量三因素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三因素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土壤肥力和种植条件下,山东省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应在稳定当前较高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注重对粒重的选择,兼顾对穗粒数的选择,但同时一定要注意三因素的相对协调。  相似文献   

11.
衡观35小麦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衡观35小麦6 a计90点次的区试和示范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种植区域的增产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衡观35是1个矮秆大穗、抗病抗倒、高产广适型小麦品种,产量稳定在7 500~8 250 kg/hm2,并具有9 750~10 500 kg/hm2的产量潜力;(2)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域的产量结构不同,黄淮南片麦区三因素顺序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冀中南麦区三因素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3)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在黄淮南片冬麦区、冀中南冬麦区通径系数分别为0.761 3和0.539 8;(4)在保证630万~675万穗/hm2群体结构的基础上,黄淮南片麦区主攻千粒重,冀中南麦区重点增加穗粒数,可发挥该品种的最大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饲用玉米新品种中玉15号产量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社平  王晓春  李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073-6073,6077
[目的]为了充分发挥饲用玉米新品种中玉15号的增产潜力。[方法]在张家口地区进行试验,从播期、密度、氮肥用量3种因素入手,研究了它们对中玉15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3种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密度>氮肥水平>播期。随着播期的延迟,中玉15号生育期缩短,产量显著下降,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降低。中玉15号最适密度为54000株/hm2,最佳施氮量是90~180kg/hm2。[结论]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和施肥量可以提高产量。该研究为饲用玉米大面积种植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市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所用的品种类型作材料,分析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在700kg/667m2超高产栽培中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互间的影响表现,指出在700kg/667m2高产栽培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重来实现的。大穗型品种超过35万穗/667m2因穗粒数剧烈下降而穗粒重表现明显下限趋势,中穗型品种超过45万穗/667m2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明显下降,穗粒重也表现出大幅度降低。但在各品种适宜的群体穗数范围内,中穗型品种穗粒重最稳定。在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中,中穗型品种小麦为首选品种,其次是多穗型品种,在栽培中确保合理群体穗数,主攻穗粒重。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以辽粳9号为对照,对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株高大多在95~105 cm。平均产量为623.81kg/667m2,比对照增加6.45%。平均穗数、平均穗粒数和平均千粒重高于对照,平均结实率平均低于对照。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裘敏  魏亦勤  张双喜  李红霞  刘旺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84-11784,11797
[目的]探究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为大面积推广,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设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粒/hm25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面条型小麦品种宁春35号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密度处理下,宁春35号各阶段发育进程和株高的遗传性相对稳定;除450万粒/hm2处理外,其他处理结实小穗数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450万粒/hm2处理的千粒重最高36.8g,产量也最高,为5965.5kg/hm2,密度为600万粒/hm2的产量次之,其余处理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的趋势。[结论]中等肥力水平下,宁春35号较为理想的密度是450万~600万粒/hm2,有利于提高群体和个体质量,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6.
林琼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7):685-690
以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为材料,在大田中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天优330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也显著.移栽密度主要影响穗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多,穗粒数下降,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在建阳及闽西北地区,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的适宜播期为5月20~30日,适宜栽插密度为25.0万丛·hm-2,在此条件下可形成足够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夏播黔玉3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密度对夏播黔玉3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密度、肥料、密度×肥料、区组间、处理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在同一密度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定苗3000株/667m2、施氮量28.1kg/667m2为最好,产量达512.82kg/667m2。在同一密度条件下,植株的高度、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茎粗、秃尖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艳鲜  何金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30-7431
为玉米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依据。在同样的施肥和管理条件下,研究产量不同的16个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三要素和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总结出高产玉米杂交种应具有的穗部特征。在产量达到高产要求的5个玉米杂交种中,4个产量较高杂交种的穗粒数都在500粒/穗左右,属中大穗型玉米杂交种,只有豫玉22为大穗型杂交种(穗粒数为580粒/穗),而穗粒数在450粒/穗以下的中小穗型杂交种没有一个产量超过11 250 kg/hm2。高产玉米杂交种具有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均高的双重优势;在穗部性状中,穗行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相对于大穗型品种,中大穗玉米杂交种更易获得高产,而小穗型品种则难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对吉粳 6 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简单相关、偏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对吉粳 6 6产量作用最大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 ,其次为每穗粒数 ,而千粒重和空秕率的作用明显较小 ,尤其是空秕率。因此 ,要使吉粳 6 6品种获得高产 ,首先应主攻穗数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再力争穗大。从栽培措施对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 ,施氮量和插秧方式的影响较大 ,增施氮肥和密植能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因此 ,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是施足氮肥 (2 0 0~ 2 10kg/hm2 )和适当密植 (30 0cm× 13 4~ 14 4cm)。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密度下新葵18号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含油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调查不同种植密度下新葵18号的生长数据,计算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并测定含油率.[结果]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低密度处理(4 000株/667 m2)的单株叶面积较高,高密度处理(5 500株/667 m2)的叶面积指数较高,产量、含油率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方面以处理5 000株/667 m2的值最高.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密度超过5 000株/667 m2后,产量则表现出减少的趋势.[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新葵18号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5 000株/667 m2是新葵1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取得较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