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葡萄孢胞壁降解酶对番茄植株致病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寄主范围多达200多种植物的病菌,其在致病过程中能产生多种胞壁降解酶,包括多种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处理番茄叶片,产生相似于病害症状的水渍状腐烂斑,能破坏细胞超微结构,使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解体;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中能产生多种酶类,其中多聚半乳糖醛酸甲基水解酶(PMG)活性较高,且分生孢子萌发60 h后该酶仍具有活性。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形成的病斑中均能检测到PMG,病斑褐色部位的PMG活性明显高于黄色部位。纤维素酶活性除了在分生孢子萌发阶段和果实病斑中未能检出外,在菌丝培养液和叶片病斑的褐色部分均能检测到该酶活性。病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病菌致病力的相关性测验表明,两类酶与致病力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2 3和0.105 7。根据上述结果分析,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均能对寄主植物造成伤害,在病菌致病过程中有增加病菌毒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1.病害症状。金针菇黑头病又叫细菌性褐斑病,病菌呈杆状,形成白色菌落。细菌性褐斑病是引起金针菇褐腐的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很大。病菌一般只侵染子实体的表面组织,不深入菌肉。子实体被侵染初期,菌盖表面出现小的黄色或苍褐色变色区,随后变成暗褐色的凹陷病斑。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简称Aac)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生物膜的能力,选用微孔板体外培养、结晶紫染色、分光光度测定法检测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在不同载体、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葡萄糖浓度、初始p H值条件下生物膜的形成能力。结果发现,在11种供试载体中,Aac在聚苯乙烯表面易形成稳定、明显的生物膜;在供试的6种培养基中,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LB)形成生物膜能力最强;以LB为培养基、聚苯乙烯孔板为载体、初始p H值为7、培养温度28℃、培养24 h、葡萄糖浓度为30.0 mmol/L时,Aac形成生物膜能力最强。结果表明,不同载体、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葡萄糖浓度、初始培养p H值均对Aac生物膜形成能力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能为有效阻止Aac生物膜形成、有效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吐鲁番地区哈密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的抗病性,为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吐鲁番地区10份哈密瓜品种为材料,采用苗期人工接种进行病情指数调查;观察不同抗性品种苗期叶面绒毛数和气孔数及测定叶片自身防御酶PPO、POD。【结果】供试10个品种中无免疫品种,西州密25号和皇妃表现为中抗,新密36号表现为高感,其余7个品种表现为中感;高感品种新密36号和中感品种9818(绿皮)叶毛数无明显差距,西州密25号的叶毛数是新密36号的叶毛数1.68倍,气孔数是中感品种9818(绿皮)的1.42倍,是新密36号1.91倍;不同抗性品种PPO酶活性呈现感病品种﹥中感品种﹥抗病品种,POD酶活性呈现感病品种﹥中感品种﹥抗病品种。【结论】供试品种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西州密25号和皇妃表现为中抗,新密36号为高感品种,其余品种表现为中感;品种抗病性与下表皮叶面叶毛数量和气孔数量有关,呈正相关趋势,自身防御酶PPO酶呈下降趋势,与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POD酶呈上升趋势,与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一、症状甜菜褐斑病侵染甜菜叶片、叶柄、花枝和种球,主要在中层和外层叶片和叶柄上出现褐色或紫褐色圆形病斑。初期斑点很小,以后逐渐扩大,后期病斑的中央呈灰白色霉层,较薄,易破碎。罹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干枯死亡。病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侵染幼龄叶,只侵染成龄叶片。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时,病菌逐渐从外层向内层扩展。后期罹病叶片陆续枯  相似文献   

6.
为寻找与致病性有关的生化因子,在含有酶基质的培养基上测定12株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manihotis Vauterin,Kertrin& Swings,简称X am)5种胞外酶的活性,并结合菌株接种后的病斑平均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的胞外淀粉酶与病斑面积呈正相关,其酶活性与病斑面积的回归方程为:y=0.0426x+4.9522,r值为0.9789,菌株的胞外酯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病斑面积相关性不明显,没有检测到菌株胞外蛋白酶和胞外果肢酶的活性.菌株胞外淀粉酶在致病过程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叶疫病病菌侵染芒果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以台农芒果叶作为试验材料,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分离得到芒果叶疫病菌,将其接种于离体的芒果幼叶,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细胞壁降解酶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高,羧甲基纤维素酶(Cx)活性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次之,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活性最低;纤维素酶在病原菌侵染初期最早分泌并起作用,并且纤维素酶比果胶酶对芒果叶片的致病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1症状识别该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和荚。叶片被侵染后出现浅褐色至黑褐色的圆形病斑,边缘明显,在斑面上长有针头大小的黑色小点;茎被侵染,产生褐色至黑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豆荚被侵染,在荚上出现浅褐色至黑褐色稍凹陷的圆形病斑,在斑面上也产生针头大小的小黑点,后期病斑还穿过豆荚而侵染到种子上,但病斑不明显,当潮湿时种子呈污黄色至灰褐色。  相似文献   

9.
正秋莴苣生长中后期是病害高发期,常见病害有霜霉病、黑斑病和菌核病,应注意防治。1.霜霉病。主要侵染叶片,自下而上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潮湿时叶背病斑长出白色霉状物,有时霉层可蔓延到叶片正面,后期病斑枯死变为黄褐色并连接成片,致全叶干枯。有时病菌能侵染到茎部,引起茎部变黑。防治方法:植株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黄瓜子叶细菌性果斑病菌侵染初期的cDNA文库,研究细菌性果斑病菌与黄瓜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接种细菌性果斑病菌4d的Chinese long品种自交系9930黄瓜子叶为材料,分离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双链cDNA转移到酵母双杂交载体pGADT中,获得cDNA文库,对该文库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提取的黄瓜子叶总RNA电泳检测出3条特异性条带,分离纯化的mRNA电泳检测呈弥散条带;反转录合成的双链cDNA电泳条带呈弥散状均匀分布,大小分布在850 ~4 000 bp;黄瓜子叶cDNA文库的库容量达2.2×106 CFU/mL,文库重组率为95.8;,文库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在1.5kb左右,达到了标准cDNA文库的要求.[结论]所获得的文库质量较高,可以用于进行与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的筛选及研究细菌性果斑病菌与黄瓜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种子带菌的PCR检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特异性引物PCR技术,用水或PBST浸提哈密瓜带菌种子中的病原物,浸提液直接作模板就可以扩增出特异性的条带,检测出瓜类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的种子带菌情况,种子的浸提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大,同时查明种皮是种子带菌的主要部位;病瓜种子只有在2粒以上才能检测.采用PCR技术对市售的11个哈密瓜品种的种子带菌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检测出8个品种携带瓜类果斑病菌,进一步说明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一、黑斑病 (一)危害症状 叶片受侵染后,出现大小不一的紫褐色圆斑,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大约为4~12mm左右,边缘呈纤毛状,以后逐渐发展成黑褐色连片病斑,病斑边缘有黄晕,呈放射状,初期不十分明显,后期病斑边缘为紫褐色或褐色,放射状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3.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在中国为新发生的病害,其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危害瓜果造成品质下降。该病为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因此种子检疫成为防治此病害的重要手段。【方法】通过实验,将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一套针对哈密瓜果斑病的种子带菌检测方法Bio-IMS-Real-time PCR。【结果】经过人工模拟种子带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成功地检测出1 000粒种子中的1粒带菌种子(带菌量约为1.04×105 CFU/种子,经计算,可以检测的最初浓度为2 CFU•ml-1 ASCM培养液),且信号较强。【结论】该检测方法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的精度,也为生产实践中哈密瓜果斑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香菇生长过程不同阶段胞外酶纤维素酶系(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木质素酶系(漆酶、愈创木酚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香菇生长不同阶段均能检测到上述8种酶的活性,说明这些酶参与了香菇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各种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不尽相同,木质素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营养生长期,纤维素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生殖生长期,说明香菇生长过程中优先利用木质素。8种酶活性在香菇生殖生长阶段变化趋势较一致,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番茄灰霉病主要在苗期和花期侵染,危害番茄的叶、花、果,以果实受害最重。花受害产生灰色霉层,后向柱头、果柄、果面扩展,呈灰白色软腐,并有大量的灰霉产生。果实受害,多由花器侵入,近果蒂、果柄和果脐处先出现症状,病斑呈水渍状软腐,扩展快,病健交界处有不明显的线纹,后期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有时病菌可直接侵入果实,但不扩展,成熟时果实上形成外缘淡绿色、中央绿白色、直径1厘米的小斑点,严重时果实畸形,果实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6.
番茄病害分非侵染性(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下面就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方法总结如下,以供参考。非侵染性病害1.番茄脐腐病:多幼果发病,初期果实脐部出现暗绿色、水浸状斑点,后期常因病菌寄生其上产生黑色霉状物或粉红色霉状物。2.番茄筋腐病:①褐变型筋腐病:果实肥大生长期发病,在果面上局部褐变,凸凹不平,果肉僵硬,甚至出现坏死的病斑。②白变型筋腐病:果实着色不良,外观上看果实红色部分减少,病部具有蜡样的光泽。3.番茄畸形果:果实与正常果实形状不一样,常见的有突指果、桃形(尖顶)果、偏心等畸形怪状的果实…  相似文献   

17.
危害症状 叶片受侵染后,出现大小不一的紫褐色圆斑,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大约为4mm至12mm左右,边缘呈纤毛状,以后逐渐发展成黑褐色连片病斑,病斑边缘有黄晕,呈放射状,初期不十分明显:后期斑缘为紫褐色或褐色,放射状清晰可见。严重时下部叶片落光,嫩枝干枯。  相似文献   

18.
甜瓜果腐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给甜瓜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本研究对哈密瓜种子上携带的瓜类果腐病菌和黄瓜角斑病菌进行了育苗症状检测、直接分离和带菌部位测定。结果表明,甜瓜细菌性果腐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均可随种子传播,特别是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种子带菌率较高,而且种子内外都携带一定量的病原菌,但种子带菌以种皮带菌为主。将带菌种子于低温下在PBS缓冲液的浸提液中浸提,2-4小时内的浸提效果较好,得到较充分病原菌的富集。  相似文献   

19.
从角质酶、果胶酶、纤维素酶以及细胞膜透性等方面研究花椒提取物对薏苡黑粉病菌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花椒提取物处理后,黑粉病菌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显著弱于对照,说明花椒提取物能够抑制病原物的致病相关酶活性的表达,进而减轻黑粉病菌的危害;花椒提取物处理后,孢子培养液的电导率及其变化率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大,处理9 h后菌丝电导率变化率为9.52%,说明花椒提取物对菌丝的细胞膜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导致细胞内电解质外渗,从而迅速增加菌丝培养液的电导率。黑粉病菌的果胶酶以及纤维素酶的活性都在6 h时达到峰值,之后活性开始降低,说明该病菌在6 h时能够冲破植物各种抵抗屏障,成功侵入寄主植物。黑粉病菌分泌的角质酶的量很低,这可能是薏苡黑粉病菌极少能从薏苡叶片侵入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夏秋黄瓜的生长时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病害十分严重.其主要病害及其农业综合措施如下. 1.细菌性角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真叶染病,开始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有乳白色菌脓,干后有白痕,病部质脆易穿孔,不同于霜霉病.瓜条染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白色菌脓,受害瓜条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色水渍腐烂.病菌浸入种子,导致种子带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