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初期侵染,通过测定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生长曲线、病菌胞外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变化,掌握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侵染初期胞外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菌同时产生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说明该病菌在侵染初期的致病力跟这两个酶活性有关。结合病菌生长曲线,果胶酶未呈现明显趋势,而纤维素酶随细菌的生长进入衰退期后活性呈逐渐增加趋势,在44h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同时出现波峰,但后期44~72h果胶酶再没有出现大幅增长趋势,而纤维素酶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病害后期的扩展纤维素酶起到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的克隆及其对致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DC3000中新的毒性基因tvrR(TetR-like viru-lence regulator)的氨基酸序列,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的全基因组中发现并克隆了tvrR基因的同源物。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tvrR基因的插入突变体,并且经过PCR及Southern杂交验证确认。突变体和野生型一样可以激发烟草过敏反应。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突变体比野生型的病程延长,但最终致病情况与野生型无差异。接种的寄主组织中菌体生长能力检测发现,突变体的繁殖速度慢于野生型,但最终其菌体数量也能达到野生型菌株的最大值。在营养丰富的LB培养基和营养贫乏的MMX基本培养基中生长测定均发现,突变体生长速度慢于野生型,但最终也能达到野生型的最大生长量。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tvrR基因突变体致病性的改变与其生长能力变化的一致性表明,其致病性的变化是由于其生长能力的改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63种杀菌剂对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燕麦噬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简称Aac)引起的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简称BFB)是西瓜、甜瓜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目前资料上报道的一些药剂对果斑病菌的防效不尽一致,为明确这些药剂的防治效果及筛选更有效的药剂,试验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63种杀菌剂对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结果表明: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X等11种药剂对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菌圈平均直径>10.0mm;不同厂家生产的农用链霉素在相同浓度下抑菌效果明显不同;西瓜菌株和甜瓜菌株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在中国为新发生的病害,其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危害瓜果造成品质下降。该病为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因此种子检疫成为防治此病害的重要手段。【方法】通过实验,将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一套针对哈密瓜果斑病的种子带菌检测方法Bio-IMS-Real-time PCR。【结果】经过人工模拟种子带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成功地检测出1 000粒种子中的1粒带菌种子(带菌量约为1.04×105 CFU/种子,经计算,可以检测的最初浓度为2 CFU•ml-1 ASCM培养液),且信号较强。【结论】该检测方法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的精度,也为生产实践中哈密瓜果斑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酵母菌0732-1处理哈密瓜幼苗,对其抗病性相关酶活的影响,验证P.anomola 0732-1具有诱导寄主抗性的生防类型.[方法]利用P.anomola 0732-1的发酵液和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ac)喷布哈密瓜幼苗叶片,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时段连续测定哈密瓜叶片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变化.[结果]P.anomola 0732-1发酵液在一定接种时间内能诱导哈密瓜幼苗叶片4种抗性相关酶活的升高,SOD和POD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喷布后24h时,PAL酶活峰值10.72 U/mg,为对照的1.2倍;36 h时,PPO酶活峰值为4 529.20U/g,是对照的1.4倍;60 h时,SOD和POD酶活显著高于Aac和对照,其中P.anomola 0732-1发酵液诱导幼苗叶片POD酶活峰值为432.86 U/g,是对照的1.8倍.在试验中接种Aac能诱导哈密瓜幼苗叶片POD活性升高.[结论]初步证实了P.anomola 0732-1能够诱导哈密瓜幼苗产生抗性,为P.anomola 0732-1在田间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具有典型病斑的福鼎芋叶片上分离得到芋疫病病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acib),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其产毒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试验使用的培养基中最适合疫霉菌生长的是V8果蔬培养基,培养温度为25℃,培养基pH值为6.0,光照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20d产生的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生防细菌G10菌株在芝麻立枯病生物防治中对环境条件的耐受性,首先利用平板培养法检测不同浓度条件下G10菌株代谢产物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再利用对峙培养法分别测定pH值、温度、盐等因素对菌株代谢产物抑菌效果的影响。同时,对生防菌的定殖能力及其生物膜的形成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G10菌株发酵液浓度的提高,抑菌率逐渐提高,不同浓度的发酵液抑菌率差异显著(P0.05);对试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估算出G10菌株代谢产物对立枯丝核菌的EC_(50)为12.68%;G10菌株代谢产物在pH值为6~9范围内稳定,可发挥正常的抑菌作用;在pH值≤5及pH值≥10条件下,其代谢产物的抑菌率逐渐下降。该菌代谢产物在40~50℃温度范围内抑菌率差异不显著,当温度≥60℃时代谢产物抑菌率显著下降(P0.05);几种盐离子对代谢产物抑菌率有一定的负作用;紫外线照射10 min内该菌代谢产物抑菌性能稳定,紫外线照射时间≥15 min时抑菌率逐渐下降。G10菌株在LB培养基和Landy培养基上均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利用LB培养基培养时,该菌株生长形成的生物膜D_(570 nm)平均值为1.125,利用Landy培养基培养时,形成生物膜的D_(570 nm)平均值为1.632。以上结果显示,该菌代谢产物对温度和pH值稳定范围宽,耐受紫外线能力强,且菌株具有较强的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研究结果可以为G10菌株生防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涂勇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3):121-123
从雪莲果叶片的病斑上分离得到一种病原真菌,根据病害症状特点、病菌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等进行鉴定,确定其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设置不同的培养基、pH值、温度、湿度及光照对叶腐病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pH值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生长湿度为65%,光照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生物被膜形成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 zeae MS1)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试不同离体培养条件下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结果表明: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YPB)中形成能力最强;添加1%蛋白胨之后,生物被膜形成的生物量最大,随着浓度添加到4%,生物量降低;在提供大量营养的培养体系(198μL YPB+2μL菌液)中,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显著高于其他培养体系;培养24 h时,细菌生物被膜量最大,之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少;指数生长期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优于平台期细菌;在初始菌密度10~2~10~8 CFU/mL范围内,不同密度对24 h生物被膜形成量无显著差异;32℃时,细菌生物被膜量显著高于其余温度试验组;pH 6~8时,细菌生物被膜量显著高于其他pH试验组。因此,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能形成稳固而清晰的生物被膜,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溶钙圈的大小从芥菜制成的泡菜汁中分离、筛选出4株产酸能力较强的乳酸菌菌株,选取产酸能力最强的一号菌种从其耐盐性,培养温度、初始p H对菌株的生长能力的影响分析其微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高产乳酸菌菌株生长的最适Na Cl浓度为2%,Na Cl浓度为6%和8%时基本不生长;菌体生长的最佳温度在30℃~35℃,最佳生长的初始p H值在5~7之间。  相似文献   

11.
白鲜灰斑病为近年来辽宁白鲜生产上新发生的重要病害,各调查田均有发生,病情指数5.3~59.6,其致病菌为Paracercospora dictamnicola。该菌为新种,国内外Paracercospora属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明确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能够为后续研究及田间病害防控奠定理论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落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为CA培养基,最适p H值为6,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光照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菌落致死温度为54℃10min;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 H值为6,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1%葡萄糖溶液,最适氮源为1%硝酸钾溶液,致死温度为53℃10min。  相似文献   

12.
菜豆炭疽病抗病育种工作重中之重是抗原亲本的筛选.抗性鉴定多采用苗期接种鉴定,国内外业已有报道,为使抗性鉴定更准确,更简便易操作,在相关报道的基础上,针对炭疽病菌不同培养温度,不同培养时间,不同接种浓度,不同培养基培养的炭疽病菌等诸多因素与致病力的相关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炭疽病茵在21~23℃的MA培养基上培养15~20天,以2.56×104个孢子/ml接种浓度,病斑出现早,病菌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通过研究得出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菌悬液平板菌落计数浓度(CFU)与分光光度计测的混浊度(OD600)成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4×10-10X 0.1128,相关系数R2=0.996。对供试的13个哈密瓜不同品种分别用离体叶人工接种和常规的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了其对果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离体叶人工接种同样可以反应哈密瓜品种的固有抗性。品种的抗病性采用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百分数(F)来衡量,计算公式:F=((N×d2)/(L×W))×100%其中N为病斑数,d为病斑直径,L为叶长,W为叶宽。与传统的抗性评价标准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4.
甜瓜果腐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给甜瓜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本研究对哈密瓜种子上携带的瓜类果腐病菌和黄瓜角斑病菌进行了育苗症状检测、直接分离和带菌部位测定。结果表明,甜瓜细菌性果腐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均可随种子传播,特别是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种子带菌率较高,而且种子内外都携带一定量的病原菌,但种子带菌以种皮带菌为主。将带菌种子于低温下在PBS缓冲液的浸提液中浸提,2-4小时内的浸提效果较好,得到较充分病原菌的富集。  相似文献   

15.
对杯鞘石斛链格孢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 H值、光照、碳源和氮源对其生长和产孢有一定的影响。链格孢病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5℃,在40℃几乎不能生长;最适宜的p H值为5~6;25℃12 h/12 h(L/D)光暗交替培养产孢量最多;能较好地利用蔗糖、葡萄糖、乳糖和淀粉碳源,但对不同的碳源利用有差异;供试氮源中,在含硝酸铵的培养基中菌落生长直径最大,而含甘氨酸的培养基中菌落生长较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大蒜叶枯病菌培养的最佳产毒条件,从田间发病的大蒜叶片上分离、鉴定得到大蒜叶枯病菌菌株,利用大葱种子发芽法研究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温度、光照、振荡、培养基pH值、培养时间)对大蒜叶枯病菌菌株产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叶枯病菌的最佳产毒培养条件为:Czapek-Dox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24℃、培养基pH值6.0~7.0、连续黑暗振荡培养,在以上条件下培养20 d时大蒜叶枯病菌产生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玉米圆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以采集于四川雅安玉米圆斑病病菌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pH值、光照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pH值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7,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是SDAY和SDA,最适温度为25℃;适宜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7,孢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该结果为玉米圆斑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是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一种威胁玉米生产的重要叶部病害。本研究旨在确定影响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明确GATA家族成员基因在分生孢子形成时期的表达特征,为深入解析调控病菌发育及致病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为试材,探索13种不同培养基(乳糖酪蛋白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茎秆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茎秆琼脂培养基、玉米叶片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叶片琼脂培养基、玉米籽粒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籽粒琼脂培养基、玉米粉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粉琼脂培养基、查氏培养基、基本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5种碳源(乳糖、葡萄糖、蔗糖、果糖、麦芽糖)、以乳糖酪蛋白琼脂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以5 g·L~(-1)的量分别添加不同的氮源(牛肉膏、蛋白胨、NH_4Cl、KNO_3、(NH_4)_2SO_4、NH_4NO_3)、pH(4、5、6、7、8、9)、温度(15、20、25、30、35℃)及光照强度(1 500、3 000、6 000、9 000 lx)等条件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分析病菌菌丝形成时期和分生孢子形成时期GATA家族5个成员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了影响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发现产孢量最大的培养条件为玉米叶片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碳源为乳糖,培养温度为25℃,pH 8,光照条件为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6 000 lx。另外,还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KNO_3可显著提高分生孢子产量。对GATA家族5个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表明,与菌丝时期相比,在分生孢子形成时期GATA2的表达量明显上调,其他基因(GATA1、GATA3、GATA4、GATA5)表达量均显著下调。【结论】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了影响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的最佳培养条件;根据GATA家族5个基因相对表达分析结果,推测GATA2可能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形成。  相似文献   

19.
采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培养和室内接种试验,开展辣椒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毒素的时间序列分析及其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辣椒菌核病菌分泌的毒素产物为草酸,随着菌丝的不断生长,病菌分泌的草酸浓度逐渐上升,当病菌生长速度最快时,草酸含量也达到最大值,p H则相应降低到最小值。草酸毒素可以调节培养基质的p H。草酸毒素和菌丝的共同作用才能有效侵染寄主组织,且草酸毒素对辣椒种子的萌发活力、幼苗的生长和植株的发育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iohilum turcicum)的相互关系中,小斑病菌可强烈地抑制大斑病菌的生长,在PDA培养基上可形成明显的抑菌区,在玉米植株上能减少大斑病病斑的数目,病斑变小,产孢能力也降低。玉米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因不同菌株的组合而异,抑制作用的强度也随不同接种方法和培养条件而变化。根据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合小斑病菌对温度较易适应的特性,初步推断我国春玉米区有逐步发展为小斑病常发区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