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从梯田措施、经济林措施、水保林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综合治理技术,罗峪沟流域已建成了集流域综合治理、主导产业开发、新品种引进推广、沟道治理、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示范性小流域,使流域经济走上了规模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刘少霞 《甘肃农业》2005,(12):117-117
小流域治理后续产业开发是21世纪水土保持面临的新课题。泾川县田家沟流域利用已有的治理成果发展生态旅游业,为小流域治理后续产业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流域后续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把传统的水土保持治理与现代生态旅游业景区建设、显性环境治理与隐性环境保护、景区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应是当前小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大通县寺沟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本文研究了寺沟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内容及其效益,提出青海省浅山干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水”关键,在综合治理的同时,进行综合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4.
姚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经过3年施工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36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规划建设目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促进了社会进步;积累了综合治理经验,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菊安 《农业展望》2013,(10):41-44
目前,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成为地方政府未来工作重点。中国流域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流域经济。同时,依托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参照2002年农业部出台的中国十大农业生态模式,结合目前流域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小流域治理型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流域组成,小流域生态综合整治是整个区域生态综合整治体系单位工程。龙滩流域通过重点治理,形成了以水平梯田为主体、以沟道治理为重点、林草植物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变了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整个体系的治理措施在空间配置上合理、经济技术上可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流域侵蚀模数由4 309.13 t/km2·a下降到2 916.78 t/km2·a,下降了32.31%。  相似文献   

7.
蒋志铁 《农业与技术》2012,32(4):155-156
迁安市隔滦河小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植被单一,生产落后,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在对该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过程中,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做到山水田林路统筹兼顾,形成了坡、顶、沟兼治的立体防治模式。本文在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综合整治上,重点提出了坡改梯、集雨水窖、谷坊坝等多项工程措施;提出了生态优先的全新治理理念,采用了梯田地埂生物化、农林复合和乔灌木结合的生物篱笆技术等各项生物治理措施,并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后产生的预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铁炉沟小流域是水利部“948”项目实施小流域,在综合治理中突出了以建设基本农田为重点的坡改梯工程和以水土保持生态园区为特色的开发性综合治理,实现了水土保持措施产业化和社会效益可视化,同时也达到理想的生态效益目标。在此,研究了铁炉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总结铁炉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及其对砂泥岩地区小流域治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乌拉特前旗白家四份子小流域2000年被立为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后,旗水利部门和当地干部群众把握重点,狠抓落实,积极采取坡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封育治理,沟头栽植防护林,沟内修筑淤地坝,流域出口开发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等各项措施,使流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牛古图小流域采用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考虑、系统安排,通过山顶水平坑整地,营造水源涵养林;坡面修筑水平梯田,田埂发展生态经济林;缓坡改造荒地,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农田林网,网内种植青储饲料;山脚修筑水平梯田,改种高产高效作物品种;沟坡修筑水平阶和水平坑,沟底修筑塘坝和淤地坝,发展粮、经、果、药等生态治理措施,和发展大扁杏经济林种植、开展秸杆舍饲养畜、建立绒山羊繁育基地、开办食用菌研究服务公司、培育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等经济发展措施,使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96.7%,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8000t/km2?a降低为305t/km2?a,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人均年收入由治理前的170.1元提高到了1761.62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对通辽市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取工程、植物相结合的措施综合治理姚岔小流域,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特别是在流域治理中成功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水保治沟工程、田间蓄水工程与人工林草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盐池县张记沟小流域治理面积达3 097.6 hm2,治理程度达87.5%,实现了人均产粮过"双千"、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均高于盐池县平均水平。经过治理,张记沟小流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宁化县常丰里和石壁溪小流域为例,从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2个层面监测了常丰里和石壁溪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该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675 hm2,治理程度达到80.4%;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80%以上;宜草宜林面积达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从50.4%提高到56.0%;提高了防洪减沙效益,减沙率达70%以上;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从2 533 t/(km2·a)降低到1 500 t/(km2·a)以下。经过综合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强度都已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该文主要介绍了"十一五"以来,房山区累计治理小流域51条,提高了471km2土地的治理标准,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房山区实现了水源安全、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房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效和管理经验进行了概述.下一步工作中,房山区将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布局,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使各项措施持续发挥效益.提升科技水平,开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中,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效果与地位越来越高。利用流域内的资源优势,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机结合土地与资源的开发,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从而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达到促进人民富裕的目的。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对相关对策措施进行落实,这样才能促进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效果,使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得到提高。本文对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望与广大同行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16.
李世凤 《甘肃农业》2019,(3):117-118
秦安县在多年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治理效益化、林果基地规模化、玉米种植全膜化,小流域建设与粮食增产相结合、与林果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区域综合治理相结合,实行整流域片带式开发治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整体工作思路,坚持山、水、田、林、路齐抓,各种农业设施相互配套,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着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国内外进展综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结合我国目前的小流域治理思路、综合规划及治理要求,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过程,阐述了部分发达国家(美国、欧洲、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印度、尼泊尔、非洲)小流域治理的思路、技术及模式等,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点以及主要经验、存在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在新时期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些思考和展望:在当前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注重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紧密结合;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特征,治理需遵循因地制宜、适度治理的原则;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综合治理的对象、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苏堡小流域的总土地面积35.3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12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1%。总结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及危害,分析了流域治理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这一概念。以渭北旱塬秦庄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为例,筛选出21个可体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要素禀赋,应用PGMP(problem-goal-measure-project)模型分析法,分析了这些要素禀赋与生态文明目标标准值SV(Standard Value)间的匹配程度指数MDI(Matching Degree Index)。研究结果表明:与生态文明建设极不匹配(MDI=0)的要素禀赋共有11个;表现与生态文明建设极匹配(MDI=1)的要素禀赋是水保林和草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应采取水土保持模式、生态农业模式、改善人居环境模式、灌溉设施农业模式、满足生计需求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这一概念。以渭北旱塬秦庄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为例,筛选出21个可体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要素禀赋,应用PGMP(problem-goal-measure-project)模型分析法,分析了这些要素禀赋与生态文明目标标准值SV(Standard Value)间的匹配程度指数MDI(Matching Degree Index)。研究结果表明:与生态文明建设极不匹配(MDI=0)的要素禀赋共有11个;表现与生态文明建设极匹配(MDI=1)的要素禀赋是水保林和草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秦庄沟流域综合治理应采取水土保持模式、生态农业模式、改善人居环境模式、灌溉设施农业模式、满足生计需求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