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实验室内精制鳀鱼油的试验,认为鳀鱼油脱酸时宜用中等浓度的碱液,加碱量为油重2%,温度控制在55℃,脱色采用3%活性炭和3%高岭土的混合脱色法,在脱色同时减低器内压力并通入氮气达到脱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10多年在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场进行的声学/拖网调查生物量评估结果,利用调谐有效种群分析方法(VPA)对黄海鳀鱼资源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鳀鱼限额捕捞工作内容和程序框架。并根据2001年鳀鱼生物量情况推荐,F↓(0.1)为0.7时  相似文献   

3.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黄海区鳀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鳀鱼是一种集群性强、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地方名又称鲅鱼食、离水烂、海蜒等。八十年代前,因鳀鱼属于低值小型鱼类,社会利用价值很低,所以鳀鱼资源并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仅作为部分拖网、定置网等渔具兼捕对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鳀鱼资源逐步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从兼捕对象变为主捕对象,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鳀鱼资源特性演变 九十年以代来,鳀鱼渔业经过了开发生产-充分利用-过度利用三个阶段,鳀鱼渔业资源特性…  相似文献   

4.
我们巳发表了黄海北部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a(Houttuyn)的生殖习性和摄食习性两篇研究报告,本文是对日本鳀生态学研究的继续。日本鳀的年龄与生长,在日本附近海域曾作过一些研究工作,但迄今未见到关于中国沿海水域的日本鳀年龄与生长方面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5.
鳀鱼     
陈介康 《水产科技情报》1978,(10):30-31,M032
种类、分布和资源 鳀属Engraulis鱼类通称鳀鱼,隶属鲱形目G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鳀鱼是世界性鱼类资源丰富,在渔业上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年量为7000万吨左右,鳀属鱼类占10~20%(600~1400万吨)。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水产科技情报》1978,(1):21-21
秘鲁的鳀鱼生产自1976年年初到1977年鳀鱼汛结束,共捕获鳀鱼420万吨,没有达到预计的450万吨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Ti油在不同保藏温度下的氧化特性和几种氧化剂的效果,以感观和理化指标评估了Ti油的质量变化,提出低温加抗氧喹是阻止Ti油氧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吝 《水产科技》1997,(1):40-43,46
在台湾沿海水域鳀属(日本鳀、布氏丰棱鳀和短头丰棱鳀)稚鱼渔业中使用几种类型的渔具,这些渔具包括拖网、漂流袋网、光诱敷网、地拉网和定置网,其中1979年引进台湾的对拖网船使用的拖网是该渔业中最有效的主要渔具。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海11种鳀科鱼类分子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鳀科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断序列,探讨了5属11种中国鳀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得到16S rRNA可比序列长度为472~501 bp,共存在20个插入/缺失,125个变异位点。总体上看,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4。根据16S rRNA基因片段差异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从0.22%(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刀鲚和凤鲚)到18.54%(长颌棱鳀和康氏侧带小公鱼),以金色小沙丁鱼作为外群构建的系统树,棱鯷属依次与鲚属、黄鲫属相聚,再与棱鳀属的赤鼻棱鳀相聚;最后与鳀属和侧带小公鱼属形成的分支相聚。赤鼻棱鳀自成单独的一支,建议将赤鼻棱鳀从棱鳀属中划分出来。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发明了一种回收鱼、贝类体中水溶性蛋白质的方法。这种方法先把糠虾、鳀鱼、鲭等鱼、贝类放在热油中脱水,再用正己烷等溶剂脱油,然后放在温水或水中,使鱼、贝类体中的水溶性蛋白质溶解,再用真空快速冷冻干燥处理法脱水。  相似文献   

11.
鳀鱼是一种体长3~4寸、银灰色、侧扁、腹部呈圆柱形,眼和口较大的近海集群性小型鱼类。鳀鱼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和可食部分比例与马鲛鱼,带鱼基本相近,且优于鲐鱼。鳀鱼油的脂肪特性与金枪鱼油相近,是制取EPA和DHA的理想原料。过去,这种鱼是主要经济鱼类的饵料。近几年来,随着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该群体蕴藏量和可捕量明显增加,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结果表明,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现出一种为温盐环境因子所“驱动”的态势;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其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黄海冷水团决定着鳀鱼的洄游与分布,鳀鱼主要聚集于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底层水温11~12℃等温线附近,冷水团边缘应是鳀鱼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径。冬季黄海暖流决定了鳀鱼的越冬分布,鳀鱼主要密集于黄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边缘、水温11~13℃等温线附近。物理环境适合度与鳀鱼的分布有着良好的匹配,适合度由低到高的负梯度方向决定了鳀鱼的越冬洄游路线,适合度高值区恰是越冬鳀鱼的密集区;表明适合度可作为一有效环境指标在预测鳀鱼密集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鱼油脱胶、脱色脱臭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鳀鱼油不仅腥味重、颜色深、凝固点高,而且还含有少许蛋白、胶质、粘液质、游离脂肪酸、水分、脂溶色素等杂质,尤其是鱼油中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非脂肪成分的腐败产生的臭味物质,更是有毒害作用。为此,本研究对鳀鱼油精炼工艺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试验工作:对经典的油脂加工中的脱胶、脱酸、白土脱色工艺进行了改进研究;研究超临界和亚临界状态下的几种有机和无机溶剂对粗鳀鱼油中非理想成分棗游离脂肪酸、脂溶性色素、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的醛类、酮类、醇类臭味物质的选择性溶解,来达到脱酸、脱色、脱臭目的,以代替经典的填料塔脱酸、脱…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促进水产动物摄食的引诱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日本对促进水产动物摄食引诱物质的研究开始于六十年代初期,当时金田等人在漱户内海钓鲷时,常用油乌贼(枪乌贼的躯体阴干半天左右,涂上玉筋鱼油使之熟化)为饵,因效果良好而得到启发。继之,他们把等量的日本鳀鱼或竹刀鱼的碎肉与淀粉残渣混合,再加入10%充分乳化的乌贼肝油,作为钓鰤鱼的撒饵,效果确实很好。近年来,弟子丸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比较不同生产工艺得到的酶解鳀鱼浆(HFP)、鳀鱼鱼溶浆(SW)、酶解鳀鱼鱼溶浆(HSW)、低温烘干鳀鱼粉(L-FM)和常规烘干鳀鱼粉(H-FM)在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初始体重为(17.69±0.09)g的黄颡鱼幼鱼为养殖对象 ,以30%的秘鲁超级蒸汽鱼粉(FM组)为对照,在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酶解鳀鱼浆、鳀鱼鱼溶浆、酶解鳀鱼鱼溶浆、低温烘干鳀鱼粉和常规烘干鳀鱼粉,经过8周池塘网箱养殖试验,比较5种不同生产工艺得到的鳀鱼蛋白质原料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其中,酶解鳀鱼浆在日粮中的添加量为FM组中鱼粉蛋白质量的25%(HFP25组)、45%(HFP45组)和65%(HFP65组)三个剂量梯度;以酶解鳀鱼浆组(HFP45组)添加的酶解鳀鱼浆蛋白含量为基准,与相同蛋白含量的鳀鱼鱼溶浆(SW组)和酶解鳀鱼鱼溶浆(HSW组)进行生长比较;低温烘干鳀鱼粉和常规烘干鳀鱼粉添加量为30%;以上共计8组等氮等脂 日粮,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结果]试验结果显示:1)与FM组相比,L-FM和H-FM组的SGR和FCR均无显著差异(P>0.05);2)以FM组为对照,HFP25试验组的SGR降低了3.30%,FCR升高了5.36%,无显著差异(P>0.05),而HFP45和HFP65组的SGR分别降低了10.99%、20.33%,FCR分别升高了21.43%、41.96%,差异显著(P<0.05),并且随着日粮中HFP添加量的增加,SGR、蛋白沉积率(PRR)和脂肪沉积率(FRR)均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3)HFP45、SW、HSW三组试验饲料的结果为:HFP具有最高的SGR,而SW的SGR最低,差异不显著(P<0.05)。经酶解处理后的HSW相比SW组SGR升高了2.25%,差异不显著(P>0.05),体组成方面,鱼体水分、蛋白、脂肪和总磷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灰分变化显著(P<0.05)。[结论]研究表明:秘鲁超级蒸汽鱼粉(FM)、低温烘干鳀鱼粉(L-FM)和常规烘干鳀鱼粉(H-FM)在黄颡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低温烘干鳀鱼粉在黄颡鱼鱼体健康方面优于常规烘干鳀鱼粉;在黄颡鱼日粮中实际添加7.1%的酶解鳀鱼浆可以完全替代30%的鱼粉, 在鱼体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和血清指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等效性;日粮中过高添加量的酶解鳀鱼浆会导致黄颡鱼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的下降;不同酶解蛋白原料中,酶解鳀鱼浆(HFP)对黄颡鱼的生长效果最好,鳀鱼鱼溶浆(SW)生长效果最差。此外,经酶解处理后的酶解鳀鱼鱼溶浆(HSW)要优于鳀鱼鱼溶浆(SW)。  相似文献   

16.
对6种棱鳀属(ThryssaCuvier1829)鱼类共21个个体的16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经比对校正得到572bp的基因片段,共检测到8个单倍型,棱鳀属6个种所有单倍型之间共存在8个插入/缺失;此外有99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87个;多态位点比例为17.3%;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6;A+T含量(53.6%)明显高于C+G含量(46.4%),序列表现出明显的T偏倚。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介于0.4%[黄吻棱鳀(T.vitrirostris)与中颌棱鳀(T.mystax)]到11.33%[黄吻棱鳀与赤鼻棱鳀(T.kammalensis)]之间。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us)和欧洲鳀(Engraulisencrasicholus)为外群构建的NJ树和ML树中,赤鼻棱鳀位于进化树的基部,是最早分化出来的种;进化树显示,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支持形态学得出的赤鼻棱鳀最先分化的结论,认为中颌棱鳀和黄吻棱鳀可能为同一个种,至于汉氏棱鳀(T.hamiltonii)和杜氏棱鳀(T.dussumieri)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年6月和2014年11月黄海南部采集的浮游动物和不同生长阶段鳀(Engraulis japonicus)的胃含物(饵料)组成分析资料,研究鳀的饵料粒级分布与摄食粒级选择性及其与环境生物组成的关系,旨在推进粒级在传统摄食生态分析中的应用。结果显示:黄海南部鳀的饵料种类组成与环境中生物种类组成有关;各体长组中,鳀的饵料粒级多样性与种类多样性分布趋势相似;体长为110 mm左右的鳀的饵料种类多样性和粒级多样性水平最高;鳀的饵料粒级均值随鱼体体长增加而增加;体长约为30 mm和≥70 mm的鳀有明显的饵料粒级转换。根据上述结果,认为在鳀胃含物分析过程中,整合环境中饵料生物的相对组成和粒级大小,可有效评价鱼类对饵料的粒级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us)是一种离水极易腐败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文章利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体系原理分析了海上加工船加工日本鳀鱼干的原料、加工工艺条件和贮藏运输等方面对产品可能带来的危害,指出了船上加工日本鳀鱼干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制定了HACCP工作计划表,提出了日本鳀鱼干加工中原料及各加工工序的危害因素、卫生操作程序、监控测定方法和纠偏措施,构建了船上加工日本鳀鱼干生产的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结果表明,摄取氧化油的鲤鱼背部消瘦是由于维生素E(a-维生素E)缺乏的原因。因此,在日本对饲料中氧化油研究的同时,也展开了对维生素E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黄海、东海海域鳀鱼资源一直非常丰富。建国以来,特别自80年代起,各级水产领导部门对开发鳀鱼资源十分重视,有关科研和生产单位先后进行了鳀鱼围网、棒受网、灯光诱捕等多种渔具的研究和试验,为鳀鱼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