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宝岛蕉’为试材,在温度18℃,相对湿度85%~90%的条件下,测定乙烯利处理‘宝岛蕉’果实后熟期间的生理和品质指标的变化,研究‘宝岛蕉’果实在后熟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后熟过程,‘宝岛蕉’果皮膜透性增加,硬度下降,果皮总叶绿素含量下降,果皮颜色由绿逐渐转黄,果肉淀粉很快发生水解转化为可溶性糖,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迅速升高,VC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后熟期间果实色泽及品质性状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20、25、30℃温度下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种子不同萌发阶段的可溶性糖、粗脂肪、蛋白质、淀粉、氨基酸含量及SOD、POD、CAT活性,分析不同温度下种子萌发各阶段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随着穿心莲种子的萌发进程,种子萌发各阶段可溶性糖、粗脂肪、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20、25℃条件下先减小后增加,30℃先增加后减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0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整体都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但变化程度有所差异。25℃处理下种子在伸长阶段后储藏物质的转化利用要高于20、30℃处理下种子,在穿心莲种子的萌发过程中,推荐以25℃为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不同小麦品种潜在穗发芽能力存在的差异,分别对豫麦34、豫麦18、豫麦70和豫麦49等4个河南主栽小麦品种在籽粒发育后期的潜在发芽势、可溶性糖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所有品种在开花20 d后均有一定的发芽能力,其中豫麦34潜在发芽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参试品种;②豫麦34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而豫麦18最低,且4个品种在花后20 d的可溶性糖含量都略有升高的趋势,而在花后25~30 d又开始下降;③α-淀粉酶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大体呈一致趋势;④穗发芽率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及α-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豫麦34和豫麦49的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达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小麦穗发芽现象与籽粒内较长时间维持高的可溶性糖的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红香栗"、"黄狼"、"蜜本"南瓜为试材,对花后果实1~8周期间己糖、蔗糖、β-胡萝卜素、淀粉及五碳糖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生长,蔗糖、β-胡萝卜素、淀粉含量均增加,但不同阶段各品种增加幅度不同;己糖总量下降,但在果实成熟前又稍有上升;部分营养成分含量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南瓜的含水量与淀粉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南瓜中水含量与淀粉含量的相关性,为寻找一种在南瓜育种中快速简易的测定南瓜中淀粉含量的方法。[方法]以20个不同品种成熟南瓜和两个品种南瓜的不同生长期为材料,主要测定水含量、淀粉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等,来找出淀粉含量与水含量等的变化规律,并对75个不同品种成熟期的南瓜进行验证。[结果]两个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南瓜的水含量与淀粉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性;20个不同品种成熟南瓜的水含量与淀粉含量也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得出水舍量与淀粉含量之间的一元线性方程:y=1.8632-1.9473x,R2=0.8852;用75个不同品种成熟期的南瓜对上述方程进行验证,证明方程Y=1.8632-1.9473x是有意义的。[结论]南瓜中的淀粉含量可以通过测定南瓜的含水量,根据Y=1.8632—1.9473x方程推算出,使南瓜中的淀粉含量的测定更为快速简易。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揭示弱光胁迫对不同品种甜瓜果实主要品质特征的影响。【方法】研究‘西洲蜜 1 号’、‘早皇后’、‘伽师’3 个甜瓜品种在不同光照条件(100%、42%、23% 透光率)下,其果实不同部位(果梗、果基、果肉)碳水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花后 0、3、7、14、21、35、40、60 d)的变化。【结果】甜瓜果实淀粉、蔗糖、还原糖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不断增加,且在成熟期(花后 35 d)含量最高,其中‘西洲蜜 1 号’淀粉含量最高(10.835%),‘伽师’淀粉含量最低(8.342%)。3 个甜瓜品种果肉和果基部分的蔗糖含量比果梗高,但还原糖含量无差异;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增加,但在完熟期(花后 60 d)下降。弱光胁迫显著降低甜瓜果实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其中透光率 23% 处理影响最为显著,‘西洲蜜 1 号’甜瓜淀粉、蔗糖、还原糖含量最高降低了 32.3、29.87、28.02,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增加了 19.47、13.98%;‘早皇后’甜瓜淀粉、蔗糖、还原糖含量最高降低了 32.63、25.09、20.24%,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增加了 54.74、21.06%;‘伽师’甜瓜淀粉、蔗糖、还原糖含量最高降低了 41.08、32.39、39.1%,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增加了 55.20、31.79%。与‘西州蜜 1号’和‘早皇后’甜瓜相比,‘伽师’甜瓜的淀粉、叶绿素含量最低,蔗糖、还原糖含量最高,弱光胁迫下其淀粉、蔗糖、还原糖量下降最为显著,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最为显著,表明‘伽师’甜瓜受弱光胁迫影响最大,耐弱光性最差。【结论】弱光胁迫会降低甜瓜果实的商业品质,透光率越低品质降低越严重,而‘伽师’甜瓜对弱光胁迫最敏感。  相似文献   

7.
以切花寒菊‘雪白’和‘雪中花’为材料,研究了低温下2个寒菊品种舌状花在不同开放期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和POD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升-降-升过程中,两品种相对电导率、MDA含量的变化与温度变化趋势相反,SOD、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自然低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的变化持续积累。随温度变化,‘雪中花’和初花期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变化分别较‘雪白’和盛花期平稳,调节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的能力也分别强于‘雪白’和盛花期,表明‘雪中花’抗低温能力强于‘雪白’,而初花期强于盛花期。  相似文献   

8.
南瓜果实营养成份分析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试验通过对内蒙古地区6个南瓜品种果实所含的可溶性糖、淀粉、粗纤维、粗蛋白、矿质元素(Ca、P、Mg、Zn)和维生素(β-胡萝卜素、Vc)测定,结果表明,南瓜果实可溶性糖、果胶、β-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其中印度南瓜品种红皮南瓜的β-胡萝卜素含量达到34.22mg/100g鲜重,另1个品种绿皮南瓜果胶含量达到2.03g/100g鲜重,印度南瓜的3个品种果实营养成分含量高于中国南瓜的3个品种。  相似文献   

9.
高温胁迫对25个油茶品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探索高温条件下油茶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规律,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种质资源圃中25个油茶优良品种为材料,对成年大树的水培枝条进行常温对照、40℃和45℃等3种温度处理,处理时间8h,并测定了其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40℃、45℃高温胁迫后,25个油茶品种的可溶性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增加63.29%、77.88%,游离脯氨酸平均含量分别增加40.82%、83.97%,可溶性糖平均含量分别增加56.57%、147.26%;油茶品种间上述各指标在同一温度胁迫下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高温胁迫使油茶品种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升高,且不同油茶品种间存在显著的耐热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贵人香’7个葡萄砧穗组合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河西走廊‘贵人香’7个葡萄砧穗的抗寒性强弱.【方法】酿酒葡萄品种‘贵人香’与‘5BB’‘5C’‘420’‘3309C’‘101-14MG’‘110R’‘1103P’7个砧木进行嫁接,采集一年生休眠枝条,分别在-15、-20、-25、-30、-35℃下进行人工低温胁迫处理,以4℃贮藏的枝条为对照,测定了各砧穗组合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抗寒相关指标的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砧穗组合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各葡萄砧穗组合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现出‘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砧穗组合IR/5C的相对电导率在-30~-35℃温度范围下降幅度大于其它组合,而在温度为-20~-25℃时,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合;IR/1103P在-10~-15℃和-25~-35℃温度范围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结论】综合各项生理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以及相关性分析,科学的鉴定了河西走廊葡萄产区葡萄砧穗组合的抗寒性.结果显示抗寒性由强到弱为:IR/1103PIR/5BBIR/420IR/110RIR/5CIR/101-14MGIR/3309C.  相似文献   

11.
李云飞  王玉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62-7263
[目的]为明确鳞茎的发育规律提供参考。[方法]以兰州百合(Liliumdavidii var. unicolor Hort.)为材料,经(6±0.5℃)低温贮藏67和101 d后种植,在其花蕾伸出顶端2 ̄3 cm时摘花蕾,以后定期检测在鳞茎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结果]母鳞茎和新鳞茎经低温贮藏101 d处理的淀粉和总可溶性糖含量及蔗糖含量均高于贮藏67 d处理的。两种贮藏时间处理下,母鳞茎和新鳞茎的淀粉含量都持续上升。总可溶性糖含量在母鳞茎中升高,在67 d处理新鳞茎中下降,101 d处理的先升后降。67、101 d处理的母鳞茎和新鳞茎蔗糖含量变化趋势同总可溶性糖的基本一致,鳞茎淀粉酶活性都下降。[结论]贮藏处理的鳞茎内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淀粉含量增加,延长贮藏时间有利于鳞茎中淀粉的形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12.
贮藏过程中甘薯的品质会发生变化,为深入研究不同贮藏时期甘薯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变化规律,分析淀粉型甘薯ZH1042、鲜食型甘薯ZZ1-358和对照品种心香在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与淀粉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类型甘薯的品质和淀粉特性变化规律不同。淀粉型甘薯在贮藏过程中失水率和腐烂率最高,心香在整个贮藏期的腐烂率最低。3个甘薯品种(系)的总淀粉酶活性和β-淀粉酶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显著。ZH1042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整个贮藏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显著,而蛋白质含量在贮藏100 d后显著下降。ZZ1-358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却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心香的淀粉含量在贮藏100 d后显著上升,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蛋白质含量则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甘薯中淀粉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甘薯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贮藏70~100 d,不同类型甘薯材料提取的淀粉纯度最高,最高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和热浆黏度在甘薯贮藏100 d时显著下降,甘薯中淀粉含量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贮藏会改变甘薯淀粉X射线的衍射强度但不改变其晶体结构,贮藏时间不宜超过130 d。  相似文献   

13.
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兰州百合中部鳞片物质变化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兰州百合为试材,研究了2℃、6℃、10℃条件下保湿贮藏101 d内兰州百合中部鳞片中碳水化合物、酚类物质、游离氨基酸以及内源激素的变化对解除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降低和处理时间延长,淀粉明显降解、ABA含量显著下降,可溶性糖、酚类物质、内源GA3、IAA含量急剧增加。低温处理初期的34 d是上述物质变化最活跃的时期。相关分析表明,淀粉酶和PAL活性升高是分别导致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含量增加的因素。低温贮藏期间,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精氨酸含量最高、变化最大。根据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初步判定鳞片内碳水化合物、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变化主要受内源GA3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兰州百合中部鳞片物质变化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兰州百合为试材,研究了2℃、6℃、10℃条件下保湿贮藏101 d内兰州百合中部鳞片中碳水化合物、酚类物质、游离氨基酸以及内源激素的变化对解除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降低和处理时间延长,淀粉明显降解、ABA含量显著下降,可溶性糖、酚类物质、内源GA3、IAA含量急剧增加。低温处理初期的34 d是上述物质变化最活跃的时期。相关分析表明,淀粉酶和PAL活性升高是分别导致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含量增加的因素。低温贮藏期间,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精氨酸含量最高、变化最大。根据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初步判定鳞片内碳水化合物、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变化主要受内源GA3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贮藏条件下鲜食型和淀粉型甘薯品种外观和品质性状变化差异,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泰薯14’和淀粉型甘薯品种‘泰薯15’为试验材料,测定冷库贮藏[(12±0.5)℃,(85%±5%) RH]和室温贮藏[(18±1)℃,(30%±5%) RH]条件下不同贮藏期块根外观及品质性状变化。结果表明,室温贮藏90 d后,‘泰薯14’较‘泰薯15’薯肉色明显加深,冷库贮藏条件下薯皮色和薯肉色变化较小;室温贮藏30 d后,甘薯块根失重率迅速增大,干率显著增加,‘泰薯15’失重率小于‘泰薯14’,冷库贮藏失重率和干率变化较室温贮藏相对较小;室温贮藏60 d后,块根腐烂率明显增大,‘泰薯14’腐烂率明显大于‘泰薯15’,冷库贮藏腐烂率明显小于室温贮藏;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60 d达到峰值,冷库贮藏大于室温贮藏,淀粉含量在室温贮藏条件下微弱上升,冷库贮藏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综上所述,室温贮藏60 d后块根品质明显下降,且鲜食型甘薯较淀粉型甘薯块根品质下降更明显,冷库贮藏有利于甘薯块根的优质安全贮藏。  相似文献   

16.
以3个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对荚果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变化及其与叶片光合速率、荚果呼吸速率、荚果淀粉酶活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荚果的不断发育,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在花后20~30 d增加缓慢,至30~40 d急剧增加;叶片光合速率在花后30 d前不断升高,之后仍维持较高水平;此间叶片呼吸速率变化不大;荚果淀粉酶活力20 d前缓慢增加,20 d后迅速升高.淀粉酶活力及叶片光合速率的变化皆与可溶性糖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光合产物积累多而呼吸消耗较少,加之较高的淀粉酶活力加速了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使可溶性糖含量不断增加,尤以花后30~40 d增速最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尤力克和菲诺47两个柠檬品种的果实生长及品质发育动态,为科学评价两个品种的果实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目前我国主栽柠檬品种尤力克和国外引进良种菲诺47为试材,研究两个柠檬品种果实生长动态、果实总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柠檬酸含量及柠檬酸合成酶(CS)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活性的变化动态.[结果]两个品种的果实纵、横径增长量均表现为先快速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两个品种的果实品质指标变化动态基本一致,除维生素C含量无明显差异外,菲诺47的可滴定酸、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果实发育后期至成熟期均高于尤力克;两种柠檬酸代谢关键酶CS和PEPC与两个品种的柠橡酸含量变化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当柠檬酸含量达到最大值时,两种酶的活性也最大.[结论]菲诺47的果实综合品质优于尤力克,是柠檬换代候选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8.
猕猴桃果实软化衰老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炼  王仁才  张政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881-883,937
[目的]探讨猕猴桃果实软化衰老的机理。[方法]用1%、3%Ca(NO3)2处理丰悦和金魁,测定猕猴桃软化衰老过程中淀粉酶、纤维素酶、PG酶活性及果胶和淀粉的含量。[结果]丰悦采后60 d淀粉酶活性达到峰值,金魁采后40 d达到峰值,为4.57/mg FW,但均低于清水对照。两品种采后50 d PG酶活性达到峰值,纤维素酶活性20 d达到峰值,均低于对照。对照果实的水溶性果胶在开始阶段上升速度大于钙处理的,钙处理的金魁水溶性果胶含量在80 d时低于丰悦,表明丰悦果实软化速度大于金魁。两品种钙处理的猕猴桃果实淀粉含量高于对照。[结论]淀粉和原果胶的降解是猕猴桃果实软化衰老的主要原因。钙处理能降低猕猴桃果实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降低PG酶活性的峰值,有效减缓淀粉降解,延缓猕猴桃软化衰老。  相似文献   

19.
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去果对桃源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大久保桃为试材,在果实发育的不同阶段通过去果处理降低库力,同时设留果对照,并通过环剥和保留相同数量叶片严格控制库源关系,进行了源叶净光合速率(Pn)、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及Pn与气孔导度(Gs)、叶表面温度(TLeaf)等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留果对照相比,去果处理源叶Pn、 Gs和蒸腾速率(E)显著降低,但在中午前后一段时间内TLeaf显著升高;除在果实迅速生长期间的叶片中淀粉含量外,去果对源叶细胞间CO2浓度、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淀粉酶活性无影响;源叶Pn与Gs呈极显著抛物线正相关、与E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无论是留果对照还是去果处理,源叶Pn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较高,当TLeaf超过其适宜的临界温度 (38℃)后,Pn急剧降低,且在相同TLeaf的情况下,尤其是当TLeaf高于38℃时,去果处理源叶Pn均显著低于留果对照。因此,在果树库力降低时,气孔开张度减小、TLeaf升高,可能是其Pn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臭氧处理对板栗采后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臭氧(O3)处理对板栗果实采后生理及贮藏效果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处理板栗在贮藏期间呼吸强度、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淀粉酶活性、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淀粉含量、失重率及腐烂率。结果表明:在(-1±0.5)℃贮藏条件下臭氧处理能抑制板栗果实贮藏期间呼吸强度,延缓淀粉和糖的变化,显著抑制栗果的失重率和腐烂率,在贮藏期间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和淀粉酶的活性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