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产养殖》2006,27(4):16-16
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戚正武院士为首的课题组,从6种南海芋螺中首次纯化及克隆得到100多种新毒素,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性疾病新药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的部分海洋动物蛋白药物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介绍了海兔毒素、芋螺毒素、海鞘毒素、海绵活性多肽、海葵活性多肽及其结构类似物、衍生物的来源、结构、药理、分子靶标、临床试验研究现状和发展瓶颈,以期为开发强效、稳定的新型海洋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3种不同产地的海螺—香螺、凤螺和芋螺壳的成份及相组成。结果表明:产自温带海域的香螺壳由方解石和文石共同构成,其不同部位组成相不同;产自热带海域的芋螺和凤螺均由单一的文石相组成。  相似文献   

4.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隶属八大类海洋贝类毒素,为一类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毒素。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分离自中国近海的1株氮杂螺环酸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所产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蓄积、分布和生物转化机制。通过将栉孔扇贝暴露产毒藻的方式,分析扇贝内脏团、裙边、闭壳肌和其他可食组织4个组织部位的AZAs及其代谢产物分布,研究栉孔扇贝对毒素的代谢机理。结果表明,AZDY06主要产生AZA2毒素,单细胞产毒能力最高为(7.05±0.52)fg/cell;扇贝12 h内摄食5×10~7个产毒藻细胞后,体内AZAs毒素含量已超欧盟安全限量,达165.3μg AZA1eq/kg,蓄积效率为78.2%。AZAs毒素在扇贝各组织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内脏团其他可食组织外套膜闭壳肌。AZA2在扇贝中潜在转化方式为羟基化、去羧基化和氧化,共生成4种代谢产物:AZA6、AZA12、AZA19和AZA23,其中AZA19为最主要代谢产物,约占总毒素40%,其他代谢产物含量较低。本研究证明中国近海分布氮杂螺环酸产毒藻毒性危害较强,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AZAs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文秋生 《内陆水产》2002,27(8):11-12
南美螺繁殖力强,但在自然环境下,因受温度、光照及生物敌害影响,自然孵化率仅8%~20%;而采取人工繁殖方法,幼螺孵化率和成活率可达50%~70%。现将南美螺人工繁殖技术介绍如下。1种螺培育与管理种螺是繁殖螺苗的物质基础,选择良好的栖息环境、做好强化培育和管理工作,可促进南美螺早产卵、多产卵、产优质卵。1.1选地建池在水源良好、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环境安静的地方(水沟、稻田、池塘均可)设产卵池、孵化池和育苗池,新建的水泥池不宜作繁殖场用。产卵池面积视种螺数量而定,一般500只种螺需池面积10米2,…  相似文献   

6.
信息集萃     
食用甲锥螺中毒原因查明 食用甲锥螺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现已查明。承担全省甲锥螺毒性检测工作的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日本长崎大学水产学部近期共同努力,利用世界上较先进的液质联用技术,确认甲锥螺体内的毒素原来是河豚毒素(TTX),分子量在320左右。  相似文献   

7.
文秋生 《内陆水产》2001,26(6):19-20
南美螺学名大瓶螺,是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大型优质食用螺,其味鲜美,还是高蛋白低脂肪保健食品,素有“盘中美玉”之称。现将其生活习性及人工引种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征与生活习性1.1 形态特征南美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螺体由螺壳和软体组成。软体部分包括头、足、外套膜及内脏四部分。螺壳较大,为一完整的右旋形壳,壳顶略尖,体螺层很发达,头部和足部藏在其中,足的背后有厣,可完全关闭壳口。它的头部明显,前端有吻,口位于吻端腹面,有长、短两对能伸缩的触角,雄体右短触角转化为交接器官,顶端有生殖孔开…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湖北梁子湖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中华沼螺(Parafossarulus sinensis)和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的壳形态性状和壳强度。四种螺类壳形态可量性状之间以及壳形态可量性状与壳强度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还探讨了螺类形态和壳强度与反捕食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产气荚膜梭菌(Clostfidium perffingen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产生芽胞、严格厌氧及形成特殊荚膜的梭状杆菌.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源、土壤及人和动物肠道之中.研究发现,该菌至少可以产生15种以上的毒素,但目前仅有5-6种毒素,即α、β、ε、ι毒素及肠毒素(CPE)、β2毒素等被认为是该菌的主要致病性毒素。根据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四种致死性毒素(α、β、ε、ι毒素)的能力,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即A、B、C、D、E型。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和多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科时也是人畜创伤性气性坏疽以及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对产气荚膜梭菌α、β毒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就产气荚膜梭菌α、β毒素的组成、结构、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养魚飼料的供应,并且不与农业发生矛盾,建議可从以下几方面想法: 一、在清塘后,未大量注水放魚前,先投放一些大型螺、蚌及蚯蚓入塘,作繁殖幼螺等用(初放入的魚种一般較小,不会吃种螺的)。平时也可将水田中的螺絲收集起来投喂。另外可利用小水坑播殖浮萍、萍莎等水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根据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Solid phase adsorbent and toxin tracking,SPATT)原理,在牡蛎养殖区内,利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对海水中常见的4种腹泻贝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1,DTX-1和Dinophysistoxin-2,DTX-2)、米氏螺环毒素(Gymnodimine toxins,GYM)进行吸附,对其吸附效率进行评价;建立了从海水中富集与检测4种常见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方法;在养殖区内,选取5个采样点,每隔7d,同步采集海水与牡蛎样品,对牡蛎养殖区海水中和牡蛎体内的腹泻性贝类毒素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海水中与牡蛎体内毒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HP20树脂对4种腹泻性毒素吸附回收率良好,OA为98.9%,DTX-1为103.3%,DTX-2为93.5%,GYM为76.6%.在整个监控期内,除DTX-2外,其他3种毒素均有检出,OA浓度为20.451-422.352 μg/kg,DTX-1浓度为15.954-368.678 μg/kg,GYM浓度为20.452-282.231 μg/kg.在整个监控期内,海水样品中3种毒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同一分布特征,牡蛎体内毒素含量随着海水中毒素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且峰值出现延后现象.研究表明,该技术能有效对养殖区水环境进行时空监控,为海水中和海洋贝类体内毒素的监控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贝类毒素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2.
出口大瓶螺肉干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瓶螺( Ampullaria gigas Spix)又名南美螺、苹果螺、苹果蜗牛,台湾又称福寿螺、雪螺。该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在分类学上属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这种螺具有生长繁殖块、食性杂、抗逆性强、易于养殖且成本低、肉味鲜美等优点。广东中山县自 1981年从台湾引进,已成为我国的一种大型优质,经济效益好的淡水养殖螺类。目前,除重庆牧丰养殖加工有限公司加工大瓶螺肉干出口外,还没有其他厂家加工大瓶螺肉干出口,也未见出口品级大瓶螺肉干的营养成分研究报道。为此,笔者对大瓶螺肉干的营养成分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媒体报道 :我国某海域出现赤潮 ,还有人吃了这些海域的贝类后发生中毒。这是怎么回事呢 ?赤潮主要是由于海域受有机物严重污染 ,致使硅藻、隐藻、裸甲藻、兰藻等浮游生物和某些细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 ,致使海水颜色变深。由于赤潮期间的海域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某些生物的异常生长使共中的一些藻类产生毒素 ,另有一种叫腰鞭毛虫的微生物本身也含毒素。而生活在此海域中的织纹螺、贻贝、扁玉螺、福氏玉螺、扇贝、菲律滨蛤仔、牡蛎、蚶类等多种贝类生物在摄入藻类等食物的同时还会将腰鞭毛虫一起摄入。贝类是通过鳃过滤摄食的 ,因此在…  相似文献   

14.
沈忠明 《科学养鱼》2001,(10):23-24
大瓶螺Ampullariagigas又名南美螺、苹果螺、苹果蜗牛,台湾又称福寿螺、雪螺。该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在分类学上属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这种螺具有生长繁殖快、食性杂、抗逆性强、易于养殖且成本低、肉味鲜美等优点。1981年广东中山县从台湾引进,现已成为我国的一种大型优质、经济效益好的淡水养殖螺类。大瓶螺不仅可以人工单养,而且可以稻螺套养、稻后放养,且不影响水稻的产量。笔者从事多年的大瓶螺养殖加工,养殖的大瓶螺亩产量1000~3000公斤,经济收入2000~6000…  相似文献   

15.
尹绍武 《内陆水产》2001,26(5):16-17
大瓶螺(Ampullaria gigas),又名福寿螺、苹果螺、金宝螺、南美螺,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食用螺类,原产于热带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该螺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发展大瓶螺养殖,对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以及解决鱼虾和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类的动物性蛋白饵料,作为无公害无污染的食品走入市场,具有重要价值。在台湾、广东等省区,冬季水温较高,大瓶螺往往过度繁殖,侵害水生作物,有人因此提出应控制养殖,限制了大瓶螺在湖南等省的养殖研究。根据笔者多年…  相似文献   

16.
大瓶螺 (Ampullaria gigas)又名南美螺、苹果螺、苹果蜗牛,台湾又称福寿螺、雪螺。该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在分类学上属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这种螺具有生长繁殖块、食性杂、抗逆性强、易于养殖且成本低、肉味鲜美等优点。 1981年广东中山县从台湾引进,现已成为我国的一种大型优质、经济效益好的淡水养殖螺类。大瓶螺不仅可以人工单养,而且可以稻螺套养、稻后放养,且不影响水稻的产量。笔者从事多年的大瓶螺养殖加工,养殖的大瓶螺每 667米 2产量 1 000~ 3 000千克,经济收入 2 000~ 6 000元 /667米 2。 1水…  相似文献   

17.
香螺(Neptunea arthriticacumingi),属狭舌目蛾螺科,温水性大型种类。香螺是北方的重要海产螺类,最大成熟个体可达10多cm。体型两端较尖,中部膨胀,呈纺缍形,壳质坚硬,壳面一般呈黄褐色或棕色,并且有宽窄不均,距离不等的褐色螺旋形带。壳内面为灰白色,具有珍珠光泽。香螺贪食,行动缓慢,繁殖量大,生长快,肉肥嫩鲜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以大连市的黄海海区产量较高,山东近海也是香螺的主要分布场所之一。 一、香螺的生物学特征 水深底质 香螺为近岸贝类,多生活于泥沙质海底,幼虫可在潮间带岩…  相似文献   

18.
大瓶螺网箱多级轮养放养密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瓶螺生长繁殖迅速,利用湖荡,水库、河沟进行网箱多级轮养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本试验依据多级轮养工艺流程,以60天为一饲养周期,分螺苗,仔螺,幼螺和成螺四级饲养;通过反复比较,得出各级网箱饲养的适宜放养密度;螺苗级30-50克(6000-7000只)/m^2;仔螺级2000-2500只/m^2;幼螺级500-700只/m^2;成螺缘150-250只/m^2。为便于推广应用,作者对养螺网箱的规格,网目大  相似文献   

19.
缅越螺系从国外引进,该螺适应性强,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繁殖力强,而且营养价值高,因此适于作为鸭、乌龟、甲鱼、河蟹、虾、黄鳝、水貂等的饵料。   1.繁殖快:该螺的繁殖能力很强,每交配一次,母螺可连续产卵多次,每次间隔 3~ 4天, 1只母螺 1个月可产卵 1000~ 2000粒,如果温度控制得当,保持 15~ 30℃的水温,可持续产卵。每只螺年可产 6000粒卵以上。   2.生长快:幼螺在水温 5~ 30℃时,饲料充足,饲料营养搭配合理,经 45天的饲养,即可达 35~ 50克 /个左右,经 90天的饲养,平均可达 150克左右。   3.食性杂:…  相似文献   

20.
茶籽饼又叫茶枯、茶粕,它是山茶科植物的果实榨油后所剩余的残渣,形似菜饼。近几年,茶籽饼在我市一些养鱼单位应用,效果很好,深受渔农的欢迎。现将茶籽饼的用途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一、清塘消毒。茶籽饼含有一种溶血性毒素,能溶化动物的红血球而致死,用它清塘消毒可杀死野杂鱼、螺蚌,水生昆虫等,且操作方便,对人畜无害,清塘后水质易肥,可减少基肥的施用量,故群众喜欢采用。方法:将块状的茶籽饼刨成小块,放入容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