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邵武市是国家和福建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达36万多亩,栽培的主要品种有特优175、Ⅱ忧明86.Ⅱ优辐819等组合,其中“特优175”种植面积在4万亩以上,是该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组合之一。由于良种良法没有配套,优良品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产量一般均在450-500公斤之间。为了尽快改变该市良种良法不配套的被动局面。2004年邵武市农技中心在水北镇三都衬建立高产示范片.面积达100多亩.并取得全面丰收。  相似文献   

2.
在全世界所有的粮食作物中.马铃薯是仅次于玉米、水稻和小麦的第四大作物。全球每年种植面积1900万hm^2左右。2001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72万hm^2,约占世界总面积的25%。但是中国马铃薯现平均单产只有l4t/hm^2左右.低于世界马铃薯平均单产16t/hm^2与荷兰等发达国家45t/hm^2差距更大。造成单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种薯生产体系不健全、种薯质量差;二是耕作栽培管理原始粗放;二是投入严重不足;四是新品种新技术普及利用率低等。提高马铃薯栽培技术水平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下面将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3.
夏玉米免耕机械直播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浚县地处豫北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是浚县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玉米常年种植面积4万hm^2。自2004年以来承担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小麦玉米两熟丰产节本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专题项目。2005年和2007年浚县农科所分别创造了夏玉米1hm^2面积15102.75kg和15971.7kg的高产记录。通过技术的示范辐射带动.浚县玉米单产由2005年的6847.5kg/hm^2提高到2007年的8100.0kg/hm^2。玉米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与选用优良玉米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改变玉米播种方式、构建高质量的群体结构就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4.
1水稻生产现状水稻是勃利县主栽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勃利县水稻面积不足0.7万hm^2,产量也只有3万t左右,由于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大面积推广,使原来的涝洼地变成了高产田,加之水库防洪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打井种稻技术的逐渐成熟,水稻面积开始逐年增加,到2000年水稻面积已经稳定在1万hm^2以上,2005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4万hm^2,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会泽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2.6万hm^2,平均亩产在450kg左右,为了提高会泽玉米整体生产水平,改变种植模式和良种良法不配套的状况,提出应用“四统一,二配套”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作物单产有良策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堪称双保险□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陈章甫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是提高单产的最好办法。这是被历史证实了的事实。如水稻生产,据统计资料分析,我省1949年—1962年以地方高秆品种当家,平均亩产125.4公斤;1963年—197...  相似文献   

7.
1 我国大豆生产单产水平偏低,产量增长缓慢。1991~2001年我国大豆产量增长缓慢,播种面积和单产都很不稳定,播种面积在704~950万hm^2,单产在1410~1790kg/hm^2,总产由1994年1600万t下降到2001年1541万t。2001年底受进口大豆冲击,我国大豆种植收益下降,2002年大豆播种面积下降到872万hm^2,但是在有利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柑桔适宜栽植北缘新区,自二十世纪60年代末前卫农场试种成功后,至2004年柑桔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万hm^2,占上海果树种植面积的40.7%,产量达18.2万t,占全市果品总产的53.7%,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跃居上海四大水果之冠,年出口量6500t,也是本市唯一的出口水果。  相似文献   

9.
“中浙优1号”系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杂交稻种业有限公司共同育成的新组合,2003年引入我县清港镇和陈屿镇,试种面积约2hm^2,表现出优质、高产、高抗、株形佳、长相长势好等优点,深受广大农户欢迎。2004、2005年已在我县迅速推开,种植面积分别为158.3、309hm^2。作连晚种植,一般大田单产7.5~8.9t/hm^2,高产田可达9.5t/hm^2以上,比对照品种“协优9308”增产15.2%;作单晚种植,产量更高。该组合2004年4月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浙江全省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2005/06年度我国稻米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文  张欢 《农业展望》2006,2(3):21-23
1稻谷生产   2005年,稻谷种植面积约为29243千hm^2,比2004年增加863千hm^2.受水稻生长期间不良天气及病虫害等因素影响,2005年稻谷单产水平可能略低于2004年.预计全年稻谷总产量为18131万t,比2004年增产220万t,增长1.2%.其中:早稻产量为3179万t,减产1.3%;中晚稻产量为14952万t,增产1.8%.  相似文献   

11.
东北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明确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实际影响,降低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依据东北水稻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数据,并结合田间开放式增温试验(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研究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结果】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近几十年来东北水稻单产与其生长季的气温呈明显递增趋势,相关显著,但与降水量变化相关不显著。理论推算表明,水稻生长季最低气温升高1℃,水稻单产可提高6.0%以上。田间试验发现,在目前的气温背景下,水稻冠层气温升高1℃,单产可提高10%左右。近四十年来东北水稻新品种的生育期每10年约延长3 d,与近二十年来田间观测到的水稻实际生育期延长幅度基本一致,达5 d左右;与1970年相比,2010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24倍,种植重心向北位移了近110 km,与东北水稻生长季≥10℃有效积温带北移的幅度一致。【结论】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的直接增产效应显著,稻作系统可以通过品种改良、栽培改进和区域调整等策略来逐步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稻作制度调整上,应充分挖掘增温的增产效应及作物系统的适应潜力,调整时机和幅度应适当迟后于预测的气候变化进程。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要注意因水稻生育期延长和种植区域北扩而可能遭遇的低温冷害等极端性天气。  相似文献   

12.
水稻新品种鄂糯8号保优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解决鄂糯8号在生产过程中栽培方法不当、配套措施跟不上和品种退化等原因而导致的未能充分发挥优质高产性状的问题。[方法]于2004~2007年对水稻新品种鄂糯8号进行保优高产栽培技术与示范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保优增产栽培技术对鄂糯8号具有明显的保优、增产和增效作用,作双季晚稻栽培其平均产量达6758.8~6830.4kg/hm2。[结论]该保优高产技术为鄂糯8号的优质高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每年5~9 月不利于蔬菜生长的高温阶段种植一季中晚稻实行稻-菜水旱轮作的耕作制度123 种植 模式是广东省正在进行的耕作制度变革,惠阳区中稻试验始于2004 年,随着试验研究的深入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中稻面积逐年扩大单产连年提高,在分析总结惠阳区中稻生产特点基础上从水稻品种选用生产季节安排栽植 方式合理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等方面总结了惠阳区菜田种植一季中稻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64,自引:4,他引:60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文章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和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稻作技术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的水稻生产经历4个阶段的特点,良种良法配套对水稻增产的贡献,不同阶段创新的稻作技术;简述了全球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特点;回顾了中国矮秆品种、杂交稻及超级稻品种更替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创新;剖析了水稻高产栽培存在的新问题;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创新与品种生育特性配套的水稻种植制度、生产模式和环境协调的栽培技术,发挥品种产量潜力和应用,可以实现增产增效,促进水稻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江西省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提高江西省水稻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及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了解江西省水稻生产、区域分布及种植收益情况,分析其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江西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居全国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2位;2004~2014年江西省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划为双季稻种植区和单、双稻混作区两大类型、10个主区,其中,赣北丘陵平原双季稻区种植面积最大(32.77%);江西省稻谷总产值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波动,水稻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单产较低;缺少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品种;水稻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延伸产品少、品牌效应不强;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水稻品种竞争力,提升水稻生产要素竞争力,提升政策竞争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江西省稻米区域品牌,以促进江西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早籼788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福  夏加发  唐光勇  王元垒  曹苏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2983-12984,12987
[目的]介绍早籼78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方法]早籼788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优质早稻品种早籼14为轮回亲本,Gayabyeo为非轮回亲本,通过1次杂交和2次回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结果]早籼7882005~2006年连续2年参加安徽省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216.50kg/hm2,较对照竹青平均增产6.40%;2007年参加安徽省早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95.10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3.54%。该品种全生育期105d,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4级食用稻品质标准;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适宜在安徽省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作双季早稻种植。[结论]早籼788是1个中熟、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的早籼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黄恒掌 《农技服务》2012,29(1):16-17,19
介绍了玉米/辣椒—水稻—蔬菜种植模式及该种植模式的优势,并利该模式进行了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每1 hm2年平均产粮15160.5 kg,粮食产量与水稻—水稻—蔬菜模式基本持平,产值增加62 196.3元,纯收益增加46 546.8元,边际成本报酬率达3.97,新增纯收益率60.5%,实现"吨粮万元"目标,经济效益明显。该模式适于南方双季稻区应用,尤其适用于类似来宾市春、秋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八红优256是2004年审定通过的第一代高大韧水稻品种。为了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优良种性,于2012年对该品种进行了大面积的栽培技术示范,重点开展该品种在桂中地区的辐射推广工作。在桂中和桂南地区,各设立两个品种栽培技术示范点,早晚稻各示范面积23.33 km2。在桂中的9个县区强化开展新品种的辐射推广工作。比较和分析八红优256桂中和桂南在早稻和晚稻的示范与推广中稻谷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揭示,八红优256在桂中南地区一般产量7800—8400kg/hm2,作早稻和作晚稻栽培产量差异不显著,在桂中和在桂南地区栽培产量差异也不显著。说明八红优256是桂中和桂南地区典型的早晚兼用型品种,具有较广环境适应性,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方法可以获得高产或超高产。研究结果重新验证了八红优是广适性、早晚稻兼用型、易栽培的高产优质高大韧稻品种。  相似文献   

19.
辽粳9号高产机理分析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粳9号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选育的水稻新品种,于2003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等特点熏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熏2004年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熏已跃升为辽宁省的主栽品种熏本研究通过对辽粳9号品种的高产性状分析熏提出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水稻生产能力和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米是浙江省最重要的口粮品种。促进水稻生产稳定发展是确保浙江省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之一。本文在简要分析浙江省水稻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上,测算了水稻生产潜力,并针对制约浙江省水稻生产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通过恢复双季稻面积,可新增生产能力336万t;提高现有成熟技术到位率,提高单产可新增生产能力60万t;若两个条件均能充分发挥,浙江省水稻潜在生产力可达到1249万t,比现实生产力高582万t。提出必须优化生产扶持政策,加大中低产田改造,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技术到位率,推进规模经营,促进全面均衡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