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三) 病毒性鱼病的防治 草鱼出血病 症状:患这种病的鱼,主要症状是体内、外各个器官和组织表现斑点状或块状充血,各种鳍条的基部、鳃、鳃盖、眼眶、口腔、下颌等表皮组织,不用解剖就可以看到充血现象;脑膜腔、肌肉、肠道、胆囊、肝、脾、肾等器官,也往往出现充血。6~10厘米的草鱼鱼种,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发病时症状最典型,严重的病鱼,全身因充血而呈红色。但在水温偏低的情况下,肌肉充血现象往往不甚明  相似文献   

2.
从进口黄鳝鱼检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5月至10月桂林某贸易公司陆续从越南空运黄鳝鱼进境,每批黄鳝鱼均抽样作检疫观察。从8月底开始进口的黄鳝鱼在抽样或留检期间部分黄鳝鱼皮肤出现似划伤和化脓坏死灶。从皮肤病灶和肝、肾、脾脏均分离到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现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和解剖病变动物游动缓慢,有的肛门红肿外突,皮肤有大小不等的溃疡灶,这些溃疡灶常见于腹部,腹侧皮肤。剖检口腔、咽有大量粘液,粘膜充血,腹腔壁有点状出血,肝脏淤血呈暗红色、肿大,脾脏淤血,肠壁局部充血,肠腔空虚。2病原分离和鉴定2.且培养特性无菌取肝、脾、肾脏中的病灶部接…  相似文献   

3.
嗜水气单胞菌是淡水鱼流行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在采用添加150 mg/kg剂量的止痢草提取物饲料投喂3周后,对罗非鱼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在其攻毒168 h后,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对经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发病并具典型症状的罗非鱼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发病与自然发病的病理变化相似。患病罗非鱼的肝脏、鳃等组织器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浊肿、变性、坏死,某些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碎裂或崩解;超薄切片电镜下可见细胞内线粒体内嵴受损严重。病变最严重的区域,组织细胞坏死崩解成一片无结构的物质。推测肝脏、肾和鳃是病原体感染罗非鱼的主要靶器官,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肝脏、鳃发生了严重病变。线粒体是罗非鱼的重要产能结构,其功能也遭到破坏,这些可能是导致罗非鱼发病死亡的病理学基础。但从病理切片中可以看到,饲料中补充止痢草提取物后,其病症有明显缓解或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国大鲵组织细胞造成的病理影响,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致死的大鲵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切片及H.E.染色,以观察嗜水气单胞菌对大鲵各组织器官造成的病理损伤。结果显示,大鲵病理样本中肝脏、肾脏、脾脏等均有严重的病理变化,多数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出血、淤血及充血;胃、肠道黏膜脱落;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核溶解、碎裂;脾脏内红髓、白髓减少;肺脏部分肌纤维空泡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胰脏中可见多量炎性细胞;肠肌肉层与浆膜层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5.
一、鱼出血病本病主要危害6一Ic厘米大的当年草鱼种,死亡率达3O%~50%,在某些地【甚至高达6O%~80%。卜)病原及发病持证自出血病的病原是呼肠弧病毒,每年4月下旬到7月开始发病,8~9月份x发病高峰期。在严重流行期间,25℃~3(广”以卜环境中同池混养的鲢、鳃、鲤、鲫和编基从不发病。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二)病状1体表检查:前体发灰,皮下肌肉呈点状或块状淤血,甚至肌肉全部发红无色。2各器官检查:主要以充血为特征c首先肠内无食,有鲜红色出血病变c充血严重者出现紫红色病灶,鳃丝出血或呈白色。肝、脾、肾、嘴头部、…  相似文献   

6.
肉鸭嗜水气单胞菌病是由于鸭鱼混养时感染肉鸭嗜水气单胞菌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食欲不振,呼吸困难,死亡率较高。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嗜水气单胞菌病,确诊需取病死禽的肝、脾、肾、心血进行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正> 某农场送来“转圈病”猪尸体一具,经剖解后心、肝、脾、肾均有小出血点。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小肠粘膜有弥漫性出血,小肠管严重充血井附有纤维素。肠系膜淋巴结严重出血并肿大。胃壁大弯处有近6厘米~2大小、  相似文献   

8.
1出血病本病由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病鳝体表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出血斑,以腹部和身体两侧最多,肛门红肿。解剖可见鳃、肝、肾均有出血点,腹腔和肠道内积有淡黄透明状液体。病鳝游动无力,头常露出水面,呼吸困难。将死时,不停地按顺  相似文献   

9.
进境柬埔寨暹罗鳄温和气单胞菌疫病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凭祥某鳄鱼养殖场从柬埔寨进口的暹罗鳄发生以嘴巴局部溃疡,眼睛发炎,脚肿有外伤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发病率为5%,死亡率为50%;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喉咙积满黄色粘液,肺部水肿充血,肝为灰色且表面有针尖大的白点,肠道充血出血;在病死鳄鱼心血,肝,肾中分离到温和气单胞菌用分离菌株分别接种小白鼠和黄鳝鱼,泥鳅,均使试验动物发病,死亡在死亡的试验动物中均分离到相同的细菌;使用氟呱酸或氯霉素治疗发病鳄鱼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997年7月,某甲鱼养殖场的甲鱼发病,而且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死亡率40%左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经调查和病原分离鉴定确诊为甲鱼亲水气单胞菌病。亚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甲鱼行动迟缓、厌食,常浮于水面后陆继死亡。体表皮肤有大小不一的红斑或溃疡灶,有的溃疡灶化脓,已形成空洞。剖检发现肝肿大,表面有散在白色坏死灶,切面呈褐白相间的大理石样变;肺肿大,切面有暗红色泡沫样液体流出;胃肠充血,有血性内容物。2实验室诊断2.工病原分离无菌取濒死和死亡甲鱼的肝组织、心血接种普通肉汤37℃培养24小时,肉汤浑浊。取肉汤培…  相似文献   

11.
家兔亚硒酸中毒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家兔分别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亚硒酸钠,历时入周,复制出亚急性硒中毒的动物模型。病理形态学变化为:家兔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肝,肾,心,脾等组织器官损害严重如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肾实质退行病变;心肌纤维变性,充血,肺淤血,水肿:脾萎缩,淋巴细胞坏死,肝,肾,心细胞内线粒高度肿胀,嵴减少,断裂或消失成空泡。  相似文献   

12.
剑尾鱼硫酸铜急性中毒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实验动物化的剑尾鱼进行急性硫酸铜中毒实验,在观察症状和剖检变化以后,对实验96h期间死亡鱼与96h后仍存活的鱼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主要眼观病变为肝脏水肿和白色坏死点;鳃丝肿胀,黏液分泌增多;肾脏肿胀,充血。显微病变为肝细胞水泡变性,严重坏死;鳃小片上皮细胞肿胀,脱落严重;有的鳃小片发生融合,整个鳃丝呈棒状化;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间质有充血或网织细胞增多,细胞间噬铁血红素细胞增多;肝胰腺的胰腺细胞的酶原颗粒减少。  相似文献   

13.
1998 年11 月份,北京市某温泉鱼场养殖的罗非鱼发生大批死亡,每天死亡达上千斤以上。病死鱼表现:眼眶周边出血,有的眼球突出,背部近鳃盖处出血溃烂,胸鳍基底部出血、糜烂,体表鳞片局部出血。剖检可见胃腺区水肿出血,肠腔积水,重者呈胶冻样,腹腔内有血水,肝胰脏呈土黄色或灰绿色,胆囊肿大,脾脏肿胀并有严重坏死,鳔室内淋巴组织肿大出血。我们从病死鱼及频死鱼肝胰脏中分离到4 株致病性细菌,4 株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荚膜、无芽胞,有动力,需氧兼性厌氧,经 氧化酶、接触酶、七叶苷水解等生化试验,证明它们是嗜水气单胞菌。4 株细菌中有3株能与免抗鱼嗜水气单胞菌高免血清发生凝集,1 株不凝集,这可能是该株细菌具有不同的血清型所致。4 株细菌均能致死小白鼠及鲢鱼,说明它们为致病性细菌。药敏试验表明,4 株细菌对环丙沙星、蒽诺沙星高度敏感,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不敏感。临床应用环丙沙星进行治疗,很快使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4.
细菌性败血症在鱼类养殖中较为常见,发病病程较快、传染率较高、传播迅速,一般发病3~5内没有及时治疗即可引起鱼死亡或者绝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细菌性败血症鱼病进行探讨.1 概述细菌性败血症鱼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病原细菌侵入引起,侵入后可在鱼儿血液循环系统大量繁殖造成身体严重感染.该病具有爆发性快、传染迅速、死亡率高的特点,是高密度池塘、混合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在我国华南地区较为常见.患病鱼早期表现为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后期严重时症状较为复杂,充血现象加剧,分别呈现鳃丝、肌肉、眼眶充血,其中鳃丝呈浅紫色并肿胀,眼眶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其他部位腹部肛门红肿并伴有肠液溢出,出现大量腹水,解剖可见鱼五脏皆重大,肠胃系统充血肿胀.  相似文献   

15.
草鱼肠炎的病原菌检验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2个鱼场的5尾病鱼的肠内容物及肝进行细菌学检查,在其中2尾病死鱼及1尾病鱼的肝中发现形态特征一致的细菌并分别到菌落特征基本一致的细菌在5尾鱼的肠内容物中均发现并分离到几乎纯一的肝中相同的细菌经对24纯培养菌理化特性鉴定,初步表明分离菌为气单胞菌属的哮敢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豚敢单胞菌,其中以嗜水气单胞菌占优势。回归试验表明,分离鉴定的3种气单胞菌均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6.
嗜水气单胞菌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传染病。该菌广泛存在于湖塘水源、淤泥等水域环境,是一种极易侵害鱼类和蛙类的细菌。当动物吃食了发病鱼、蛙或带菌鱼、蛙,就会引起感染。本病在夏季发生较多,因为这个季节鱼、蛙患有本病的多,患病禽类体温升高,羽毛蓬乱,精神沉郁,不愿吃食,呼吸困难;濒死期体温下降,站立不稳。病程稍长者粪便带血,死亡率较高。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嗜水气单胞菌病,确诊需取病死禽的肝、脾、肾、心血进行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从患出血病罗非鱼的血液、肝、脾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经动物回归和理化试验鉴定,确诊嗜水气单胞菌为罗非鱼出血病病原;用分离菌制成的饵料吸附型疫苗进行田间试验,免疫组罗非鱼保护率为87.1%,未免疫组存活率为59.9%,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30 0日龄新罗曼蛋白鸡 40只 ,以混群感染的方式感染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 ,在不同感染阶段剖杀 ,观察试验鸡心、肝、脾、肺、肾、肠、胰、肌肉等器官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 ,感染后各内脏器官普遍出现充血、出血、坏死和血管壁纤维化等病变 ,尤其以肾被膜下和卵巢的出血及肝、脾的凝固性坏死为严重。一些坏死病灶内出现上皮样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假嗜伊红性白细胞增生 ,形成类似仔猪副伤寒结节的增生性结节。同时 ,在肝、脾、肺、肾中可见特征性的巨型裂殖体结节。  相似文献   

19.
兔魏氏梭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症状 兔群以发病急、死亡快、剧烈水样腹泻为主要特征。病兔最初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继而腹泻,不食,胀气,粪便带血,排胶胨样或黑褐色稀粪,粪便伴有特殊恶臭并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及尾部的被毛。发病后期,粪便呈水样,病兔严重脱水,迅速死亡。2 病理解剖 尸体轻度消瘦,眼球下陷,呈脱水症状。胸腔和腹腔积液,肺出血,气管环充血、出血。心包积液,心耳淤血,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肝淤血、肿大、质脆,呈土黄色,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脾不肿大,呈深褐色。肾表面有瘀血斑,膀胱无积尿。胃内容物充盈,胃黏膜脱落,胃壁有…  相似文献   

20.
养殖大鲵蛙病毒自然感染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经PCR确诊为蛙病毒感染的养殖大鲵自然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剖检发现病鲵腹部膨大,皮肤上出现白点、出血斑,溃疡,头部与四肢肿胀;肝肿大,呈灰白色或斑点状出血;脾、肾肿大,淤血、斑点状出血;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大量含血的或淡黄色的液体。镜检主要见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肾、肝、胃肠道、脾和皮肤肌肉的损伤较为严重,并在病变组织细胞见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胞浆包涵体。肾表现为渗出性肾小球肾炎及肾小管上皮的空泡变性与坏死;肝细胞广泛性空泡变性与灶性坏死;脾淋巴细胞坏死,数量减少;胃肠道为卡他性一出血性炎;皮肤水肿,表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渍疡。电镜显示肝、脾、肾的细胞发生明显的病变,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颗粒脱落,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并在一些病变细胞浆内见晶格状排列或散在的虹彩病毒样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