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现状及其形成机理,综合运用生产函数、GIS、泰尔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总体仍然偏低,高效率省份上升幅度较小,低效率省份增长幅度较大。2)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效率高值省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部分省份,而低效率省份则集中分布于华北平原地区,呈现由中部向南和向北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3)由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呈总体缩小态势,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影响较大。4)人均GDP对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中、东部地区则更易受到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农业科研投资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对东北和西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最为强烈,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东部向西部增强。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析新时期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利用2005—2014年的宏观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在评价各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最高,中部地区则相对较低。2)我国的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3)东部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实行差异化的调控政策来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优化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指标体系法对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进行综合测算,明确其空间差异特征,同时借助泰尔指数法分解其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性识别。结果表明:①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省际来看,山东农业经济韧性均值最高,西藏最低。从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最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②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缩小的趋势。通过对农业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由西部地区省际差异引起。③政府支持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市场规模与环境规制强度是影响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农业经济规模与科技投入水平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不同影响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耕地保护"新政"时期的1999—2008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各省(市、自治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基础上,运用GIS、线性回归和泰尔指数系统分析了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差异,并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⑴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和东北递减,但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位次整体下降,中部和西部则上升,东北相对稳定;⑵由泰尔指数可知,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总体差异较明显,相较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⑶东部耕地利用集约度受耕地资源状况(如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等)的影响较大,其他区域则更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政策的影响。因此,我国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发达地区要注重发展耕地适度规模经营,而欠发达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和有效应用,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农业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运用分解的基尼系数分析2002—2019年中国两大农业科技成果产出(论文与专著、专利授权)的时空分布与区域差异,并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两类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9年中国两大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持续增长,专利授权产出的年均增幅高于论文与专著产出,东部地区无论是农业科技成果平均产出水平的绝对量还是增长幅度均为四大区域之首;(2)由分解的基尼系数可知,专利授权产出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论文与专著产出的区域差异逐渐扩大,论文与专著产出的总体差距小于专利授权产出,且总体差距主要来自区域间产出水平的差异;(3)农业R&D投入、农业政策是影响两大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共同因素,其中,论文与专著产出受科研基础条件的影响较大,专利授权产出则更易受人均GDP、第一产业比重等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考虑经济社会影响的基础上,综合测算广东省22个大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技术经济效率,为提升广东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运行效率提出政策建议.[方法]针对各示范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差异较大的特点,构建SFA模型,对产出变量进行影响因素剔除,对广东省22个大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技术经济效率进行实证测算研究.[结果]广东省内经济发达地区有40%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技术经济效率比原来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个别城市下降在0.5左右.经济次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技术经济效率有所上升,其中,次发达地区主要是纯技术效率上升导致综合技术经济效率上升,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上升导致综合技术经济效率上升.[建议]广东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技术经济效率差异明显,经济社会因素对示范区效率有较大影响,今后需创新经营机制,加强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各要素投入,加强示范区管理并构建分类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的增长,但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基于1978—2017年31个省区市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和经济产出数据,利用泰尔指数从南北方、东中西部2个维度测度中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差距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区域间发展差距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方农业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从区域内部看,南方地区内部省际农业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内部省际发展差距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碳排放源头入手,估算了1993—2011年中国省际农业碳排放总量,并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农业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并按照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了结构分解,同时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对中国农业碳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1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且前期上升较快,后期上升较慢;2中国农业碳强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且差异主要来自于三大区域内部,其中西部地区对农业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3运用面板数据证实了1994—2011年中国农业碳强度的地区分布不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以上结论表明中国农业碳强度水平不会自动降低到稳态,政府对农业碳减排的政策干预将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7—202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全国林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效率,运用泰尔指数方法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其中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共同促进其发展,我国林业生态的投入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国林业生态总体泰尔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区域间泰尔指数高于区域内泰尔指数,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大的内部差异是我国林业生态效率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技术革新、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识农业经济的变化特征,对组织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甘肃省县域(包括县级市)为研究单元,以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业人口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和象限图法对2000-2011年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域农业经济差异不断减小,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平均发展水平之上的县域数量远小于平均水平之下的县域数量;区间差异大于区内差异,且区间差异中又以河西地区差异最为显著,是农业经济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农业经济呈现出空间分异性,河西地区发展最好,民族地区发展最差;在划分的5种农业经济相对增长类型中,活跃型和滞后型县域数量均较少,大部分县域在未来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静态多区域农业一般均衡模型,把A2气候变化情景和B2气候变化情景导致粮食产量变化作为政策模拟条件,笔者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消费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无论是A2还是B2气候变化情景,中国玉米、小麦和水稻总体产出增加态势较为明显,中间投入需求和家庭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同时模拟结果还显示中国各地区玉米、小麦和水稻的出口将会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大幅增加、进口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大幅下降。在经济增长方面,绝大多数地区宏观经济呈增长态势,表现在实际GDP、实际投资、总进出口额的增加。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气候变化会导致中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中国经济增长得以保障。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粮食产量变化地区间有所差异,总的来说,粮食主产区增长幅度要高于非主产区增长幅度,其中东北三省粮食增幅最为明显;不同作物产量因时(时间)因景(气候变化情景)有较大差异;虽然气候变化导致中国各地区粮食产量总体呈增加态势,但未来不确定因素较多,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以"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的10年(2004—2013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湖北省各地区城镇化协调性的基础之上,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考察其时序演变和空间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各区域城镇化协调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城镇化协调性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即"一主两副"的发展战略和周边山区相对滞后;泰尔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内部差异是湖北省协调发展度差异的主要来源;鄂东地区受生态因素影响较大,鄂中地区更容易受到产城协调因素的影响,鄂西地区则受到人地协调和产城协调的双重制约。湖北省应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提升各区域的协调水平:鄂东应着力改善生态环保水平,鄂中需要加速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鄂西则要提升人口城镇化和产业聚集程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重庆市38个区(县)200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等面板数据计算经济密度,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相对发展率等方法探讨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特征,并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对其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整体呈上升态势,且渝东北片区总体上要高于其他区域,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一定的集聚效应和峰值效应;②总体差异和组内差异在不断增大,组间差异不断减小,全市整体发展还不均衡;③各区(县)间相对发展率差异性较大,以基础水平和增长速度划分的增长空间中,基础低且密度提高慢和基础高且密度提高慢2种类型区涉及地区较广;④产业结构、技术资本投入强度、城镇化水平和交通区位对经济密度变化影响较强.可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才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时期的重要途径,将来需科学配置土地资源,达到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291个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采用泰尔指数分析了2000—2014年中国城市住宅投资的时空差异格局,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各区域城市住宅投资差异的驱动力。研究表明,2000—2014年,各区域城市住宅投资逐年增长,时空分异显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住宅投资差异显著,住宅投资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部沿海城市以及中国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由泰尔指数分析得出,城市住宅投资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逐渐减小。地理探测器分析得出,城市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从业人员是影响城市住宅投资分异的4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雷荀  涂维亮 《安徽农业科学》2024,(4):210-213+218
基于长江经济带2012—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对该经济带9省2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运用泰尔指数分析各区域之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并运用σ收敛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不高,且呈曲折发展趋势。各区域中,中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下游居中,上游最低,但三者之间区别并不大。(2)区域间差异指数发展趋势和长江经济带整体指数发展趋势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中间虽有上升,但仍呈缩小趋势。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总体发展趋势极为平缓。各区域中,仅有上游区域差异表现出增大趋势,其余各区域虽有波动,但最终仍呈缩小趋势。(3)σ收敛发展趋势与泰尔指数发展趋势较为一致,长江经济带及中游和下游中间虽有波动,但最终各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表现出缩小趋势,具有一定的收敛特征,仅有上游在最终阶段表现出发散趋势,并未呈现出σ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6.
孙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08-9309,9376
采用泰尔指数及分解方法定量测定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将总体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各省之间的差异,通过研究表明,地带之间的差异和东部省内差异对总差异影响较显著,是总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各省之间农村经济发展较东部均衡,对总差异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重点关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农村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7.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18.
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瑛  唐湘玲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5):3225-3228
以新疆15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新疆2000~2009年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特征为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新疆旅游空间差异明显,国际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差异;组间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四大区域内部差异各异,亚心旅游区内部差异较大,南疆旅游区与北疆旅游区内部差异较小;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是影响旅游经济非均衡演变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区要依据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位条件,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新疆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这两种研究居民收入差异的基本方法对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差异进行分析,并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甘肃省2000—2009年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没有超过0.3,处在“比较平均”的范围内,且有下降趋势,与全国大形势相反。泰尔指数的变动趋势与基尼系数一致,其分解分析显示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形成因素是地域差异。而甘肃省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区域间农业收入不平等,进而成为区域间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分析了近15年来中国沿海经济差异的演变轨迹,通过主成份分析找出了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