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选用3种生态草在瓮福磷矿废弃地进行水土保持研究,以期为矿山废弃地和石漠化地区的水土保持提供依据。通过3年的测定结果表明:种植香根草、百喜草、高羊茅可大幅度降低磷矿废弃地的径流量与泥沙冲刷量。在径流量上,不同牧草在同一年度内,表现为香根草百喜草高羊茅裸地,而同一牧草在不同年度上则表现为逐年上升。在土壤侵蚀量上,不同牧草在同一年度内,表现为香根草百喜草高羊茅裸地,而同一牧草在不同年度上则表现为逐年下降,3年后香根草、百喜草、高羊茅种植地土壤侵蚀量分别下降了82. 94%、79. 72%和74. 63%。水土保持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生态灾害,草地建植是治理石漠化的有效措施。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目前草地的利用率与草地载畜量较低,未能与畜牧业有机结合起来。文章以人工草地生产过程中的草种筛选、草地施肥、草地除杂与草地刈割等技术为切入点,归纳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乡土与功能性牧草的筛选、养分平衡配方施肥、化学与农业措施除杂以及草地刈割的技术与方法,系统阐述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喀斯特草地牧草资源、草畜情况,进而分析评价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并就如何充分挖掘其潜力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以期为石漠化地区草地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正> 集约化畜牧业同日臻完善的饲料生产及量丰质优的饲料调制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在大量施肥后,种植高产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杂种苇状羊茅和苇状羊茅,它们能利用高氮肥并生产出大量营养物质。在莫斯科省苏联“60周年”国营农场,于1981~1983年间在施用高额有机肥料和化肥条件下对苇状羊茅和杂种苇状羊茅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危害及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的分析,结果表明:巧家石漠化分布面积广,石漠化程度高且片区分布不均,石漠化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岩溶项目区的草地植被已得到有效恢复,牧草营养明显提高,既能减轻水土流失,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岩溶地区的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危害及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的分析,结果表明:巧家石漠化分布面积广,石漠化程度高且片区分布不均,石漠化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岩溶项目区的草地植被已得到有效恢复,牧草营养明显提高,既能减轻水土流失,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岩溶地区的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石漠化地区生境破碎、地理单元小而多、养殖场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难以实现青贮池配套的问题,简要分析了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意义,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突破点,即建立青贮中心,分配所属区域的养殖场。从石漠化地区构建青贮中心的技术可行性以及效益分析出发,深入挖掘构建青贮中心和集约化农场对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田沛  旷宇  南志标 《草业科学》2015,(7):1079-1087
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是分布于我国高寒地区的常见野生牧草,抗寒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品质良好,具有良好的饲用价值,对高寒牧区草地建设、退耕还草、生态治理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价值。为更深入利用中华羊茅这一种质资源,加快对野生中华羊茅驯化选育的步伐,本文从中华羊茅的植物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利用价值3个方面综述并分析了中华羊茅与内生真菌的关系,为利用内生真菌进行中华羊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干草调制受限于诸多自然因素,客观上阻碍了该类地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本研究在喀斯特典型地区贵州毕节撒拉溪示范区选取扁穗雀麦(Bromus cartharticus)、高羊茅(Festuca elat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菊苣(Cichorium intybu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T.pratense)、多年生黑麦(Lolium perenne)8种牧草进行田间自然晾晒,记录各时间段牧草的重量、空气温度和湿度,并对历年该地区气候进行浅析,重点分析近3年来4、5、6、7月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变化,通过对该地区8种主要栽培牧草的干燥过程和水分散失规律的研究,结合多年降水和气温变化规律,分析该地区调制干草的可行性,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4种禾本科牧草的干燥速率明显优于3种豆科牧草和菊苣;2)从外观评价角度出发,白三叶、红三叶、菊苣均不适合进行牧草晾晒;3)在选择的影响指标中,对干草晾晒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晾晒时间空气湿度温度;4)综合分析各气候因子,在贵州毕节地区7月份最适合进行干草调制;5)干草调制具备可观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沙化草地7种牧草根系构型及根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川西北沙化草地7种禾本科牧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并分析牧草根系的几何形态指标、分形维数、拓扑指数和根鞘重,探讨了影响根系构型和根鞘重的主要根系形态因子,确定了牧草根系的综合评分。结果表明:(1)根表面积、总根长和分叉数是影响供试牧草根系构型的主要几何形态指标,决定了牧草根系的空间分布属性;(2)7种牧草的根系拓扑指数都接近于1,属于鱼尾形分支模型;根系的综合得分大小顺序依次为糙毛以礼草>赖草>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草>草地早熟禾>紫羊茅;(3)7种供试牧草的根平均连接长度、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是影响根鞘重的3个根系形态指标。糙毛以礼草、赖草和垂穗披碱草的根系空间分布更适宜于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的生境条件,具有更好的生态适应性,可以作为当地沙化草地治理的主要草种来利用。  相似文献   

10.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传统农业的耕作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建植人工草地、发展草地畜牧业是保护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措施。文章综合论述了喀斯特石漠化概况及种草养畜治理石漠化效益、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和建议;并提出在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需要坚持"以畜定草"实现草畜平衡,建立牧草病虫害与牲畜疾病综合防治体系,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完善草地畜牧配套设施,强化科技支撑与国家政策扶持,发展先进技术,完善产业链条,提升畜产品附加值,筛选抗旱耐贫瘠高产牧草,防控毒草。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喀斯特地区潜在饲料资源忍冬的光合特征,在野外进行了光合实测。结果表明:忍冬的高水分利用效率出现在每日的早晚阶段,为保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尽量避免这个时段对其强烈的人为干扰。其光合特点为上午高光合速率、低蒸腾速率,下午低光合速率、低蒸腾速率。此外,本文还从青贮利用、干草调制、多元化利用开发等角度对忍冬饲料化利用潜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选择晴天,利用英国Lcpro+光合测定仪对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小叶黄杨和白刺花的光合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小叶黄杨的日均净光合速率为(2.66±0.69)μmolCO_2·m-2·s-1,远低于白刺花的(7.32±3.87)μmolCO_2·m-2·s-1。小叶黄杨和白刺花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着光照辐射增强、气温升高,出于保护自身,被动的关闭部分气孔,造成光合作用原料即胞间CO_2的浓度降低,叶片水分减少,使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相对下降,出现一个较为明显或滞后的"午休"现象。小叶黄杨光合生理特性最活跃时间在8:00左右,其他时间段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其不耐强光和高温,白刺花的光合特性则表现出全天相对较高状态。8:00是小叶黄杨和白刺花同化作用最佳的时间之一,在其他时段小叶黄杨和白刺花的水分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但存在"高-低-高-低"的交叉变化趋势。整体上讲,白刺花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1.52±0.84)μmolCO_2·mmol-1H_2O]略高于小叶黄杨[(1.40±0.78)μmolCO_2·mmol-1H_2O],白刺花具有高光合速率、高蒸腾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小叶黄杨具有低光合速率、低蒸腾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在石漠化特殊的环境背景下栽植饲用灌木要充分考虑不同时间节点的光合特点,采取必要措施,如遮阴、补水等,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发掘潜在生态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过瘤胃蛋氨酸(RPMet)对黔北麻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浆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择18只体况良好、体重[(27.08±2.92)kg]和年龄相近的黔北麻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每只羊分别添加5、10g/d的RPMet。预试期14d,正试期7d。结果表明:1)各组山羊生长性能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2)Ⅱ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其他养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各组血浆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瘤胃pH及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现有饲养标准的基础上,饲粮中添加10g/dRPMet可提高黔北麻羊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且不影响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14.
sRNA伴侣蛋白Hfq敲除条件下沙门菌的转录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沙门菌(Salmonella)在sRNA伴侣蛋白Hfq敲除条件下转录组变化情况。本试验采用HiSeq测序平台对沙门菌LT2菌株及其Hfq敲除株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DESeq2差异分析方法筛选敲除sRNA伴侣蛋白Hfq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和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得到12 753 534条、8 254 308条Clean Reads。通过DESeq2差异分析获得差异基因1 055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516个,表达下调基因539个。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钴胺素代谢过程、钴胺素生物合成过程、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中。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细菌趋化性、丙酸代谢和碳代谢等11个信号通路中。结果表明,本试验应用RNA-seq技术丰富了sRNA伴侣蛋白Hfq调控基因数量,筛选出20个受伴侣蛋白Hfq调控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个基因功能及编码蛋白未知,注释了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推断Hfq在细菌对数期主要通过影响营养提供和趋化性等途径,继而影响细菌的正常生理活动,为Hfq协同sRNA的调控机理研究及sRNA靶基因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青蒿中草药添加剂对散养肉鸡抗病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青蒿及其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散养肉鸡免疫及抗病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重基本一致的30日龄脱温散养肉鸡360只,采用多因素单水平的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试验1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3、4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的青蒿、1%青蒿复合添加剂Ⅰ及1%青蒿复合添加剂Ⅱ,进行为期60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选取3只试鸡采血并进行屠宰,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试验1组相比,试验2、3组的腹泻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降低了68.31%、42.44%、85.73%和52.03%、57.56%、71.47%(P<0.05);试验2组的胸腺指数提高57.29%(P<0.05);试验2、3、4组肉鸡血清中IgM与补体C3的含量显著提高,试验3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提高17.84%(P<0.05)。综上所述,青蒿及其复方中草药制剂能够增强试鸡的抗病以及免疫性能,并以试验2组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杜仲皮水提物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和肌肉品质、质构特性的影响。选取体质健康、平均体重(145.56±4.12) g的虹鳟45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0.5%、1.0%、2.0%和4.0%的杜仲皮水提物。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终末体重、增重率、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肌肉pH45 min、pH24 h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肌肉pH下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2.0%和4.0%组(P<0.05),0.5%和1.0%组显著高于4.0%组(P<0.05)。3)各组间肌肉离心失水率、冷冻渗出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1.0%组肌肉滴水损失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4.0%组肌肉弹力和弹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组肌肉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1.0%组(P<0.05),4.0%组肌肉内聚性显著高于1.0%、2.0%和对照组(P<0.05)。5) 1.0%和4.0%组肌肉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肌纤维密度随着杜仲皮水提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0.5%、1.0%、2.0%和4.0%组之间肌纤维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建议饲料中添加浓度为4.0%杜仲皮水提物以改善虹鳟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鉴别鸭瘟病毒(DPV)、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参考文献合成针对DPVUL6基因、GPVNS基因和MDPVVP1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中的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建立快速鉴别3种病毒的多重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鸭肝炎病毒、鸭源巴氏杆菌、鸭疫里氏杆菌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明特异性较强;DPV、GPV和MDPV的最低核酸检出量分别为237.3pg、22.45pg和204.6pg,表明敏感性良好;该方法对DPV+GPV+MDPV、DPV+GPV、DPV+MDPV、GPV+MDPV、DPV、GPV和MDPV的核酸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目的条带,表明该多重PCR方法重复性较好。本研究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良好、重复性较好和快速简便等特点,可用于DPV、GPV和MDPV临床感染病例的联合检测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为确诊某鸡场肉鸡发病死亡的病因,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RT-PCR检测、病原S1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综合诊断。结果:(1)病鸡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跛行及无法站立、关节肿大等症状,剖检发现肿大关节内有大量黏液。(2)鸡滑液囊支原体RT-PCR扩增出现207 bp特异性条带,与预期结果一致。(3)病原S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与GenBank公布的鸡滑液囊支原体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与GenBank公布的参考株聚为1支。综合诊断为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1.5、2、2.5m和3m四种不同刈割高度,对“大黑山”饲用薏苡鲜草茎和叶营养品质进行分析,为“大黑山”饲用薏苡适时刈割及营养品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黑山”饲用薏苡在不同生长期茎中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水溶性总糖、全磷、全钙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3%、5.11%、5.19%、61.25%、41.46%、13.77%、0.17%、0.38%;叶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5%、15.81%、9.64%、63.46%、33.55%、4.36%、0.30%和0.95%。试验表明“大黑山”饲用薏苡适宜贵州省的土壤气候条件,营养品质较高,动态变化规律明显,可在不同生长时期刈割以满足牛、羊及其他动物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20.
李莉  王元素 《草地学报》2019,27(3):745-750
开展牧草初始密度对种群动态和生产力影响的研究,对确定合理播种量、保障种群稳定性和生产力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温室条件下,探索白三叶(Trifulium repens)不同初始密度对植株和生长点动态与生物量等种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初始密度下植株都存在自疏现象,密度越高,个体死亡率越高,但是生长点数没有显著差异;植株密度对生长点数、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等性状影响不显著,生长点数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等呈显著正相关;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遵循产量恒定法则。这说明,具有根孽性的白三叶牧草,植株个体间竞争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加剧,生长点在较大播种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量,是影响种群生物量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