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枯丝核菌毒素对人参防御性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稀释50、100、200倍立枯丝核菌粗毒素分别处理1月龄人参幼苗,测定0、1、3、6、12、24 h后人参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经立枯丝核菌粗毒素处理后,人参幼苗防御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含量则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明确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融合群AG-3毒素诱导的幼苗细胞膜病理反应,以及AG-3毒素对马铃薯幼苗茎和叶组织的细胞膜透性、膜质过氧化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用AG-3毒素处理马铃薯组培苗,比较处理和对照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病原菌AG-3毒素处理显著增大了马铃薯幼苗茎和叶细胞的膜透性,且叶细胞对毒素处理的反应敏感性大于茎细胞;病原菌AG-3毒素处理加速了马铃薯幼苗细胞膜的膜质过氧化,茎和叶细胞的红墨水吸收量、细胞浸提液的相对电导率以及细胞丙二醛(MD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叶片的变化幅度大于茎部;在处理96h时,茎部相对电导率较对照处理增加了75.47%,而叶片的增加高达136.99%;在处理144h时,与对照处理MDA含量相比,茎部组织MDA含量较对照处理增加了92.58%,而叶片则增加了96.65%;立枯丝核菌毒素处理改变了马铃薯幼苗的活性氧代谢,茎部和叶片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茎部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比叶片提前24h.【结论】马铃薯立枯丝核菌AG-3毒素使寄主植物细胞膜系统受到破坏,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严重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3.
烟草靶斑病菌毒素对烟草防御酶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烟草靶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粗毒素原液处理6叶期烟草幼苗,测定12、24、36、48、60、72h后烟草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经烟草靶斑病菌粗毒素处理后的烟草POD、PAL的活性及MDA含量都高于对照,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PPO和CAT先升高后下降,始终高于对照;而SOD酶的活性表现为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4.
比较赤霉菌粗毒素液或外源SA预处理抗病和感病小麦幼苗不同时间,叶片活性氧代谢变化.结果表明:赤霉菌粗毒素液处理小麦幼苗根部2~48 h后,O2-产率先增加后降低,感病品种(川麦28)H2O2含量逐渐增加;用外源SA预处理小麦幼苗叶片2 h后再用赤霉菌粗毒素液处理小麦幼苗根部2~48 h,抗、感病品种的O2-产率和H2O2含量均明显提高,且抗病品种(89107)先于感病品种达到其峰值,粗毒素液处理24 h后抗性品种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比感病品种的高.抗病品种PAL活性变化对SA预处理响应强烈.SA可能作为信号分子之一,诱发小麦幼苗对赤霉菌粗毒素液产生一定的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菊花枯萎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研究其粗毒素对切花菊‘神马’幼苗的化感作用。[方法]观察切花菊‘神马’枯萎病的田间发病症状,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从菊花病株上分离到1株致病真菌CFD-B2,提取CFD-B2粗毒素,设5个不同稀释倍数的粗毒素处理:对照、粗毒素原液(168.12μg·m L-1)、粗毒素稀释5倍、粗毒素稀释10倍和粗毒素稀释25倍,测定不同处理中切花菊‘神马’幼苗株高、根长、茎粗,抗性物质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以及根系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通过ITS基因核酸序列分析,鉴定CFD-B2为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porum)。尖孢镰刀菌CFD-B2不同稀释倍数的粗毒素处理对切花菊‘神马’幼苗的株高、茎粗、根长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粗毒素原液处理、粗毒素稀释5倍处理、粗毒素稀释10倍处理、粗毒素稀释25倍处理。处理7 d时,粗毒素原液对菊花幼苗株高、茎粗、根长抑制效果最显著,比对照分别减少了28.87%、7.31%和42.48%。不同稀释倍数的粗毒素处理能增加切花菊‘神马’幼苗根系组织细胞膜透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不同稀释倍数的粗毒素处理能够增加根系保护酶活性,且效果从高到低表现为:粗毒素原液处理、粗毒素稀释5倍处理、粗毒素稀释10倍处理、粗毒素稀释25倍处理。同一稀释倍数的粗毒素处理短期内能够增加根系保护酶活性。粗毒素原液处理12 d时,PAL、POD和PPO活性达到最高,比对照分别提高了44.39%、36.96%和35.38%。[结论]尖孢镰刀菌CFD-B2粗毒素对切花菊‘神马’幼苗的化感作用主要表现在可抑制切花菊幼苗根、茎的正常生长,增加切花菊幼苗根系的细胞膜透性以及根系组织中MDA、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在短期内提高根系保护酶PAL、POD和PPO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马铃薯茎溃疡病的病原菌立枯丝核菌的致病机理.【方法】采用毒素处理组培苗及透射电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病原菌菌毒素(T2:低浓度,T3:中浓度,T4:高浓度)对马铃薯幼苗体内活性氧代谢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病原菌毒素处理24h后,中、高浓度处理(T3和T4)的马铃薯幼苗体内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CK(T1),至120h时达到峰值,T3和T4处理的O2-产生速率分别是T1的3.3倍和4.1倍,MDA分别是T1的3倍和5.4倍;毒素处理后马铃薯幼苗体内H2O2含量的变化与O2-和MDA含量相似,处理96h时即可达到峰值;电镜下马铃薯茎基部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毒素处理24~48h后,马铃薯茎基部组织细胞的质体开始变形肿胀,内质网变形;毒素处理72h后,细胞膜消失,细胞线粒体变形,基质外流,细胞壁不再光滑,质膜断裂;毒素处理96~120h后,细胞质溶解,逐渐衰老.【结论】中、高浓度的病原菌毒素处理引起了马铃薯幼苗体内活性氧的积累与膜脂过氧化反应,由此造成的细胞质膜断裂,细胞器受损和细胞质溶解等一系列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是溃疡病最终导致植株死亡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7.
程亮 《现代农业科技》2015,(11):136-138
为了揭示生防菌的致病机理,用3株生防菌粗毒素处理猪殃殃叶片,测定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探讨生防菌粗毒素对叶片防御酶活性及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株生防菌粗毒素使猪殃殃叶片组织细胞膜透性上升,MDA含量上升;毒素处理后的猪殃殃叶片中POD、SOD和CAT的活性均较不处理的对照升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不同浓度稻瘟菌粗毒素处理水稻幼苗,研究在不同浓度处理下稻瘟菌粗毒素对水稻种子萌发、水稻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害物质丙二醛(MDA)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ries培养液中培养的粗毒素对水稻种子萌发,种子胚根、胚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0~96h的动态检测,CAT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7.5%,PPO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3.1%,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15.9%。说明经稻瘟菌粗毒素处理过的水稻能够诱导提高相关酶CAT,PPO的活性,减少有害物质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利用不同浓度稻瘟菌粗毒素处理水稻幼苗,研究在不同浓度处理下稻瘟菌粗毒素对水稻种子萌发、水稻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害物质丙二醛(MDA)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ries培养液中培养的粗毒素对水稻种子萌发,种子胚根、胚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0~96h的动态检测,CAT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7.5%,PPO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3.1%,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15.9%。说明经稻瘟菌粗毒素处理过的水稻能够诱导提高相关酶CAT,PPO的活性,减少有害物质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菌致病毒素对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的专化性致病机理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以水稻野败型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及其保持系珍汕97B的一叶一心期幼苗为试验材料,用对珍汕97A专化致病的稻瘟病菌90-2菌株产生的粗毒素处理幼苗,测定两种试材不同时间叶片中几种细胞保护酶、与活性氧代谢有关的酶、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探讨A、B两系对专化性毒素的反应差异,进而分析由于细胞质不同而引起病理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稻瘟病菌90-2毒素处理对珍汕97A的损害大于珍汕97B。(2)引起植株体内与活性氧代谢有关的酶活性、抗性相关酶、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珍汕97A、B之间有差异;毒素对珍汕97A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有专化性刺激作用。(3)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上升幅度与珍汕97A、B对稻瘟病菌90-2菌株的抗性大小成正相关,丙二醛含量与抗性大小成负相关。试验结果表明,粗毒素对幼苗某些蛋白质的表达合成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黄瓜枯萎菌粗毒素胁迫黄瓜种子及幼苗,研究毒素对黄瓜胚根、幼苗根系细胞膜透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毒素处理下,抗病品种春秋1号的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低于感病品种新优1号,而胚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多于新优1号;在高浓度毒素处理下,2个品种的相关指标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2.
甘蓝种传尖孢镰刀菌粗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甘蓝感病(北农早生)和抗病(珍奇)品种种传尖孢镰刀菌Fusarium-CG和Fusarium-HM的培养滤液和粗毒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乙酸乙酯和乙醚萃取法提取粗毒素中的镰刀菌酸并利用HPLC法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粗毒素浸渍甘蓝幼苗根部测定其对幼苗的致枯萎作用.结果表明:Fusarium-CG和Fusarium-HM的培养滤液和粗毒素对种予的发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粗毒素浸溃甘蓝幼苗根部能够引起幼苗枯萎;其粗毒素中镰刀菌酸质量浓度分别为552和105/μg/mL,并且粗毒素对甘蓝的致害作用随着镰刀7菌酸含量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当用镰刀菌酸质量浓度为25 μg/mL的粗毒素处理甘蓝幼苗24 h后,幼苗病情指数在2.6~15.9之问,而用镰刀菌酸质量浓度为100μg/mL的粗毒素处理甘蓝幼苗96 h后,幼苗病情指数在78.o~97.8之间.浸溃24 h时粗毒-t对感病品种的致萎作用强于抗病品种,当用镰刀菌酸质量浓度为25μg/mL 的 Fusarium-CG和Fusarium-HM的粗毒素处理甘蓝幼苗24h后,抗病(珍奇)品种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6和4.2,而感病(北农早生)品种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5.2和15.9.  相似文献   

13.
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向日葵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品种的向日葵为材料,研究了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其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BF酶(PPO)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向日葵幼苗用粗毒素处理后,粗毒素增加了向日葵叶片POD的活性,且2个品种具有差异显著性。粗毒素抑制了向日葵叶片中PPO和PAL的活性,经稀释后低浓度的粗毒素增加了PAL活性。  相似文献   

14.
 液体振荡培养的黑胫病菌孢子经过滤、浓缩、硫酸铵沉淀、透析、离心,获得初提纯黑胫病菌毒素。利用不同浓度毒素处理烟草幼苗,检测烟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对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病品种K326经毒素处理后的CAT和MDA活性均低于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而红花大金元的PAL活性比K326易被激活。初步说明烟草黑胫病菌毒素处理过的烟草能够诱导提高相关酶CAT,PAL的活性,减少有害物质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0、50、100、150 mmol/L NaCl溶液胁迫处理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 Bouché)幼苗,处理后8、18 d分别测定幼苗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处理后18 d测定幼苗主根长、茎粗、叶形指数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随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黑籽南瓜幼苗叶片MDA含量、CAT活性呈先增后降趋势,幼苗主根长、茎粗呈降低趋势,其中主根长受盐胁迫的影响较大,下降较为明显;随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处理8 d时的黑籽南瓜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增加趋势,处理18 d时的可溶性糖含量、叶形指数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黑籽南瓜幼苗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可选择作为黄瓜的耐盐性砧木。  相似文献   

16.
比较赤霉菌粗毒素液或外源SA预处理抗病和感病小麦幼苗不同时间,叶片活性氧代谢变化。结果表明:赤霉菌粗毒素液处理小麦幼苗根部2—48h后.O2^-产率先增加后降低,感病品种(川麦28)H2O2含量逐渐增加;用外源SA预处理小麦幼苗叶片2h后再用赤霉菌粗毒素液处理小麦幼苗根部2—48h,抗、感病品种的O2^-产率和H2O2含量均明显提高,且抗病品种(89107)先于感病品种达到其峰值,粗毒素液处理24h后抗性品种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比感病品种的高。抗病品种PAL活性变化对SA预处理响应强烈。SA可能作为信号分子之一,诱发小麦幼苗对赤霉菌粗毒素液产生一定的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17.
立枯丝核菌毒素的产生及与致病力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培养滤液经活性炭吸附、甲醇洗脱、旋转蒸发浓缩获得粗毒素。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该粗毒素能诱发水稻叶片产生似纹枯病的典型症状,明显抑制水稻胚根生长,致使水稻幼苗萎蔫;粗毒素浓度越高,作用越强,当稀释至200倍时仍具有一定生物活性;不同菌株产毒能力差异明显,且与致病力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显示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病菌最佳产毒条件为:菌丝在改良Richard培养液(pH7)中,25~30℃下黑暗培养15-20d,每隔6或12h人工振荡1次。水稻不同抗(特青和J-85)、感(LMNT)品种的胚根和幼苗对粗毒素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预示毒素可用于水稻品种抗纹枯病的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选取对黑痣病菌抗性不同的马铃薯材料,研究黑痣病菌毒素对马铃薯幼苗体内丙二醛( MDA)含量、细胞膜透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经毒素处理后,马铃薯幼苗体内MDA含量大幅增加,96 h以前感病品种大西洋的累积量大于抗病品种底西芮的,96h以后抗病品种的累积量大于感病品种的;马铃薯幼苗细胞膜透性增加,感病品种增加的较早且幅度较大;黑痣病菌毒素可诱导马铃薯幼苗体内PAL活性升高,抗病品种升高较早且幅度较大,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PAL活性分别在12 h和36 h达到最大,增幅分别为48.8%和38.7%,24h以后,二者的增幅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冬枣黑疔病病原菌毒素致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浓度的冬枣(Zizyphus jujuacv.Dongzao)黑疔病病原菌毒素提取液处理冬枣果皮组织,通过测定其对果皮组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研究该毒素在致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毒素处理后,果皮组织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随毒素浓度增大而增加;细胞内丙二醛含量增加,高于对照,随毒素浓度的增大而升高;细胞内CAT活性在处理9 h内低于对照,随处理时间延长呈总体下降趋势,APX、POD活性在处理中期呈下降趋势,APX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明显,POD活性在中后期与对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0.
将分别经0.3、0.5、0.7、1.0 mmol/L水杨酸(SA)于常温预处理的香水百合(Lilium casablanca)幼苗置于5℃下进行低温胁迫试验,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处理0、6、12、18、24 h后测定其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叶片喷施一定浓度的SA可缓解低温对香水百合幼苗的伤害,与对照相比,喷施SA的幼苗在低温胁迫下叶片中丙二醛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升高,SOD、CAT和POD活性升高.综合比较,以0.5 mmol/L SA处理后低温胁迫12h的抗低温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