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解决环境污染和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秸秆固化、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液化等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各类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在部分技术中存在生产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生产效率低、能耗高、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最后展望了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解决环境污染和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秸秆固化、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液化等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各类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在部分技术中存在生产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生产效率低、能耗高、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最后展望了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我国秸秆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秸秆能源、秸秆工业加工、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等,并进行秸秆资源化效益分析,以为我国秸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秸秆的合理资源化利用不但能够减少以至消除秸秆的危害,其本身也是宝贵的资源。计算了我国秸秆产量,对秸秆量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分别介绍了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和作为工业生产原料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秸秆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在气化炉中进行气化处理,产生大量可以回收利用的热能,减少生活中将秸秆直接燃烧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节省大量秸秆可以直接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秸秆气化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概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秸秆。据有关统计,年秸秆产量能达到7亿吨左右。秸秆过剩问题在农村越来越突出。目前秸秆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秸秆材料化、秸秆肥料化(秸秆还田)等。前三种利用方式均需要秸秆的收集,而作物秸  相似文献   

7.
高海娟 《农家致富》2013,(13):46-47
一、秸秆能源化利用1.秸秆沼气技术该技术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厌氧发酵作用生产沼气。采用该项技术处理秸秆,能生产农村急需的高品质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目前秸秆沼气技术在农村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金坛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国洪 《现代农业》2010,(11):50-51
通过对金坛市秸秆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资源化、秸秆能源化,技术和资金支持上来解决问题。同时提出秸秆利用的新途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和秸秆固化颗粒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叶波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7):1297-1299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防止露天焚烧,是当前农业生态能源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实现秸秆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嘉善县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积极探索和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技术,利用率不断提高。本文重点分析嘉善县推广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技术特点和典型案例,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深化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才志 《农家致富》2010,(12):48-49
秸秆能源化利用是指将分散在农田里的小麦、水稻等秸秆,经过收集、压块,加工成燃料棒,然后进行能源化利用的过程。2009年7月以来,笔者先后走访了宝应协鑫热电厂、盱眙县慧民秸秆合作社.并与高邮市的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扬州林源科技有卡艮公司(秸秆发电企业)、高邮秦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秸秆炭化企业).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必然产物,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生产中,而且又可作为能源利用,有着多方面的利用价值。本文主要是针对玉米秸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利用做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2.
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数量庞大,应用广泛,但我国秸秆资源整体利用率较低。根据我国国情,将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提高,诸如秸秆建材、秸秆能源、秸秆饲料、秸秆成型等可行性产业的延伸推广,合理开发利用秸秆资源,扩展秸秆资源产业结构,实现农民致富,环境受益,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秸秆发电是规模化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一种方式,在国家清洁能源扶持政策下,农作物秸秆发电项目建设快速增加,在能源产出结构中占有一定份额。吉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随着年粮食生产面积及产量的增加,产出大量的秸秆。自2006年起吉林省陆续立项建设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现装机容量约为201MW,年消耗秸秆约137万t,但对农作物秸秆经济效益如何这个话题上争论不断。本文以吉林省例,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中列示的方法,测算了吉林省可利用农作物秸秆剩余量,并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吉林省秸秆发电项目运行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测算。得出:在该省每年产出超过4300万t秸秆,其中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剩余量达到870多万t。在当前按国家0.75元/kwh的支持价政策下,秸秆发电项目企业可实现自身盈利,并可带来较为可观的社会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4.
秸秆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但大多数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被随意丢弃或直接焚烧的现象较为常见,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因此,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已迫在眉睫。在秸秆的众多利用方式中,厌氧消化产沼气是现阶段对其资源化利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围绕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可行性、影响因素、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规模化秸秆沼气工程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秸秆是21世纪可开发利用的最经济、最可观的能源。秸秆的用途很多,主要用作能源、肥料、饲料、工业原料等。文章着重介绍了秸秆不同利用方式的利弊,并指出秸秆资源的利用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情况和经济条件等因素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以达到秸秆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秸秆高值化利用现状与困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秸秆是农作物收获后剩余的重要生物质资源。我国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正处于初始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关键时期。秸秆资源化利用面临着总量大,但区域特色明显、产品附加值低、商业化应用不足的困境。基于我国农业秸秆资源现状和高值化利用视角,重点分析了秸秆综合利用中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困境,并提出发展路径,即围绕秸秆的高值化利用,重点加强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坚,拓宽和提升秸秆转化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和能力。可为下一阶段我国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及能源化利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生产与利用现状入手,针对吉林省秸秆能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状况,对吉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实物资源量为4 038.89万t,其中,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量达3 101.99万t,折合标准煤1 622.58万t;单位土地面积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量为7.97 t/hm2,其中:松原10.43 t/hm2、四平9.15 t/hm2、白城8.47 t/hm2、长春8.16 t/hm2;这些地区具有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吉林省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过剩原因解析及对秸秆利用途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焚烧或随意遗弃是困扰我国的一大生态环境问题。对秸秆出现区域性、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的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技术和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对秸秆利用途径与方法的思考。产生秸秆区域性、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的客观原因主要是秸秆产生量增加、传统利用方式消耗的秸秆数量减少、秸秆利用机会成本不断增加与种植制度改变加剧了收种季节矛盾等。采用改良品种、优化作物布局与调整种植方式等措施减少秸秆产生量,大力发展秸秆生物质能产业增加秸秆就近消纳,加快配套机械设备研发以提高秸秆收集效率,优先发展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农业技术等途径有利于解决秸秆过剩问题,促进秸秆全量利用。  相似文献   

19.
秸秆厌氧消化领域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废弃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秸秆,不仅可以生产清洁能源,又能缓解农村和城市的环境危机。利用文献计量法,针对文献数据库,客观地分析国内外秸秆厌氧消化领域的发展动态。通过该领域的发文数量、文章被引次数、发文地域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和主题词的分析,绘制可视化图谱,揭示秸秆厌氧消化技术领域的国家、机构、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热点,以此帮助科研人员快速了解和把握本领域的研究概貌及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