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桑叶提取物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外观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桑叶提取物对动物具有抗氧化、抑菌和脂质代谢的生理作用,在家畜、家禽、反刍动物以及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能够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和生产性能。本文从桑叶提取物活性成分、生理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桑叶提取物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等,药用价值极高,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在畜牧生产之中,黄酮类化合物能够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本文简要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在畜牧生产中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黄酮类物质在饲粮中被广泛使用,芦丁(芸香苷)为一种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绿色、安全等特点以及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目前,一系列研究表明芦丁可通过调控炎症模型小鼠机体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炎性疾病的发病率。此外,芦丁应用于反刍动物生产中也有较多的益处,例如在饲粮中添加合适剂量的芦丁对奶牛的生产性能以及羊的抗氧化能力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对芦丁的理化特性、在反刍动物体内的吸收和代谢、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为芦丁作为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植物中的多酚类物质,不仅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在畜牧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作用和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为黄酮类化合物在畜禽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植物中的多酚类物质,不仅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在畜牧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作用和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为黄酮类化合物在畜禽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芦丁又称维生素P,是广泛存在于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中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芦丁的结构中含有丰富的官能团,能与金属离子螯合成稳定的结构,发挥稳定的生物活性作用,具有抗自由基、抗炎、抗病毒、抗癌和保护心脑血管、胃肠道黏膜等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芦丁的提取方法、吸收和代谢、生理功能以及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为开发芦丁成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代谢产物,在许多哺乳动物体内和体外都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特性和免疫力特性以及在动物生长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在鸡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在鸡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烟酸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在动物体内主要以辅酶Ⅰ和辅酶Ⅱ的形式参与机体代谢,在反刍动物生产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其最新研究进展,从烟酸的理化性质、吸收代谢、来源与合成影响因素及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为生产实践中科学合理的利用烟酸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硒在反刍动物体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维持反刍动物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以及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本文综述了硒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生产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旨在为硒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烟酸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烟酸在反刍动物营养代谢的作用和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反刍动物对烟酸的需要量及影响因素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生产中烟酸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评估母猪饲料中添加两种不同水平螯合态的有机铁对仔猪生长性能和改善仔猪贫血效果的研究。选取体重相近、胎次相近、遗传结构一致、健康的二元杂母猪30头,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1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硫酸亚铁100 g/kg;处理组2、3、4、5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甘氨酸亚铁80 g/kg和100 g/kg、复合氨基酸螯合铁80 g/kg和100 g/kg。结果表明,母猪饲料中添加有机铁甘氨酸亚铁100 g/kg和复合氨基酸螯合铁80 g/kg可提高21日龄断奶仔猪体重,分别提高12.26%和10.3%;母猪饲料中添加有机微量甘氨酸亚铁和复合氨基酸螯合铁可改善母猪生产时和产后21日龄以及仔猪初生和断奶后体内血液红细胞数量(RBC)、血液平均红细胞的体积(MCV)和血液中红细胞压积(HCT),其中母猪日粮中添加甘氨酸亚铁80 g/kg和复合氨基酸螯合铁100 g/kg组仔猪血液红细胞数量(RBC)在初生和21日龄断奶分别提高6.06%和9.29%;母猪饲料中添加有机微量甘氨酸亚铁和复合氨基酸铁都可提高母猪初乳和常乳中乳铁的含量,其中添加甘氨酸亚铁100 g/kg和复合氨基酸螯合铁100 g/kg组初乳中铁浓度分别提高276%和346%。综上,通过提高母猪乳中有机铁含量可提高初生仔猪体内的铁储存与代谢以达到仔猪抵抗贫血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评价鸽副黏病毒(PPMV)致弱毒株aYQ的生物学特性,为研制鸽副黏病毒灭活疫苗奠定基础。将PPMV aYQ株经SPF鸡胚连续传代,建立种子批。测定各代次毒种的血凝效价(HA)和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并进行纯净性检验;测定毒种鸡胚最小致死量的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毒种对鸡胚和鸽的毒力、遗传稳定性和抗原相关性。PPMV aYQ株经SPF鸡胚传代至F10,HA效价为1∶256~1∶512,病毒含量为10-8.5 EID50/0.1mL~10-8.9 EID50/0.1mL,毒种各代次均无细菌、霉菌、支原体以及外源病毒污染;PPMV aYQ株的ICPI和IVPI结果均为0,MDT测定结果大于120h;以103倍稀释的PPMV aYQ株病毒液接种10日龄SPF鸡胚96h无死亡,无眼观病变。以106EID50/羽的剂量人工感染鸽,未见异常症状;PPMV aYQ株各代次F基因均未发生基因突变,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均为-112GRQGRL 117-;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PPMV aYQ株与NDV La Sota株间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鸽副黏病毒弱毒株aYQ能够在SPF鸡胚上稳定传代,且生物学特性稳定,免疫原性良好,可以作为鸽源副黏病毒灭活疫苗的毒种。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究中国荷斯坦牛性情的影响因素,估计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并揭示其遗传趋势。本试验收集北京地区2015-2017年13个奶牛场共9 016头健康泌乳牛的性情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情影响因素,利用DMU软件使用动物模型估计性情评分、直肠温度、日产奶量和繁殖性状(产犊到首次配种间隔、重复输精次数)的遗传力及其之间的遗传相关,并根据估计育种值分析其遗传趋势。结果显示,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性情评分1分、 2分和3分比例分别为75.00%、19.25%和5.75%;胎次和场-评定人效应对性情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性情评分估计遗传力为0.03,属于低遗传力性状,与重复输精次数为中度遗传相关(r=0.56),与产犊到首次配种间隔和直肠温度为中度负遗传相关(r=-0.30,r=-0.17),而与日产奶量为低度遗传相关(r=0.07);2001-2017年,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性情遗传趋势总体上无明显变化。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对奶牛性情进行遗传分析,为了解奶牛行为特征、实现平衡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不同模型估计中国荷斯坦牛生产寿命遗传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估计中国荷斯坦牛生产寿命遗传参数,同时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可靠性和稳定性。本研究使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单性状公畜模型和多性状动物模型对北京地区29个牧场90049头中国荷斯坦母牛的生产寿命数据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所有模型均考虑了场、出生年季、头胎产犊月龄组的固定效应,个体加性遗传效应(动物模型)或父亲遗传效应(公畜模型)的随机效应和残差效应。结果表明,单性状动物模型和单性状公畜模型估计的生产寿命遗传力分别为0.052和0.047,多性状动物模型估计的遗传力较为稳定,介于0.057与0.069之间,多性状动物模型的遗传相关在0.779~0.998之间。对于存在大量在群个体(删失记录)的数据,使用基于前三胎数据的多性状动物模型较为合适,模型预测稳定性更高。本研究对中国荷斯坦牛生产寿命进行了遗传评估,为提高牧场效益、实现平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沙门氏菌的快速现场检测,根据沙门氏菌invA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合成1套引物,通过对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沙门氏菌属特异性LAMP检测方法;通过对invA基因8个区域的6条引物配对进行等温扩增,并在反应体系中加入HNB来指示反应结果,实现了反应的快速闭管检测。灵敏度试验显示,建立的方法可以检出稀释至3.6×10~1 CFU/mL菌液所提取的DNA;特异性试验显示,建立的方法与大肠杆菌DNA、志贺氏菌DNA、布鲁氏菌试管凝集抗原DNA、炭疽沉淀抗原DNA以及猪链球菌2型DNA不发生交叉反应,但能检出鸡白痢、禽伤寒沙门氏菌凝集抗原以及马流产试管凝集抗原提取的DNA;重复性试验显示,3个稀释度菌液DNA的3次重复检测均为阳性;应用试验显示,从经增菌培养的200份进境猴粪拭子样品中检出阳性2份,与细菌分离鉴定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重复性满足实际要求,可用于进境动物样品的沙门氏菌检测。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泌乳量奶牛的行为学差异,并分析奶牛行为学与泌乳性能的相关性。选择24头泌乳中期[(114.6±7.5)d]中国荷斯坦奶牛,平均体重为(670±24)kg,胎次为(2.6±0.4)胎,分为高产组[泌乳量(31.90±1.76)kg/d]和低产组[泌乳量(19.30±1.76)kg/d],每组12头。通过24 h视频监控系统、精准饲喂系统及计步器等,观察和统计奶牛48 h内采食(采食量、采食时间、采食次数、反刍时间、反刍次数)、饮水(饮水时间、饮水次数)、运动(躺卧时间、躺卧次数、站立/游走时间、游走步数)等参数,研究奶牛行为学与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低产组奶牛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组奶牛(P<0.01),低产组奶牛的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和乳糖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产组奶牛(P<0.01)。2)高产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饮水时间和饮水次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产组奶牛(P<0.05或P<0.01),高产组奶牛的游走步数极显著低于低产组奶牛(P<0.01)。3)总泌乳量与干物质采食量(r=0.829,P<0.01)、饮水时间(r=0.473,P<0.05)、饮水次数(r=0.429,P<0.05)呈正相关,而与游走步数(r=-0.574,P<0.01)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奶牛行为学与泌乳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些行为的差异,可为寻找通过改变行为学提高奶牛产奶性能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究海带粉作为饲料原料对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为(605±36)kg的健康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采用随机试验设计,3组奶牛分别饲喂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和55%高精料+5%海带粉饲粮。试验期为35d,于试验末对晨饲前奶牛经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菌群结构。结果显示:1)相比55%高精料饲粮,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pH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2)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降低了样本独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UT)数量,但对瘤胃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与44%低精料饲粮相比,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SR1_Abscondita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而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进一步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相对于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_2)和毛螺菌科NK3A20类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的相对丰度(P<0.05);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进一步显著降低了瘤胃中Prevotella_1的相对丰度(P<0.05),并显著增加了瘤胃中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可见,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的海带粉可以改善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的瘤胃发酵环境,调整瘤胃菌群结构,对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日粮营养浓度对京红1号0~60日龄蛋雏鸡体重、体增重、耗料增重比、胫长、只鸡饲料成本及每千克增重成本的影响,试验选取0日龄京红1号商品代蛋雏鸡1800只,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80只鸡。对照组日粮营养水平为:0~14日龄,粗蛋白质(CP)20.00%,禽代谢能(ME)12.10 MJ/kg;15~60日龄,CP 18.50%,ME 12.10 MJ/kg。试验组日粮营养水平为:0~14日龄,CP 19.50%,ME 12.10 MJ/kg;15~35日龄,CP 18.50%,ME 12.10 MJ/kg;36~60日龄CP 16.50%,ME 11.78 MJ/kg。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60日龄体重、0~60日龄体增重和采食量较对照组分别低4.5%、4.7%、4.8%(P <0.05);两个处理组胫长、体重均匀度、耗料增重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试验组各周龄体重及胫长均能够达到京红1号品种标准,且0~60日龄只鸡饲料成本较对照组低8.3%,每千克增重成本较对照组低3.5%(P <0.05)。因此,试验组日粮营养水平能够保障鸡群生产性能充分发挥,且有效降低了育雏成本。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28种地被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北京市耐荫绿化地被植物,选用28种地被植物,测定了其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并对28种地被植物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石竹、鼠尾草、‘原野’无芒雀麦、百脉根、‘纽一’多年生黑麦草、紫花地丁、‘Accent’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蓝亚麻、桔梗及‘WL354HQ’紫花苜蓿中的叶绿素a/b比值较低。细茎冰草、美国石竹、蒲公英、日本苔草的光饱合点和光补偿点均较低,表观量子效率均在0.05以上。‘Accent’多年生黑麦草、老芒麦、普通高羊茅、‘科罗拉多’高羊茅、百脉根、鼠尾草的光饱和点均在1200μmol/(m^2·s)以上,光补偿点均在50μmol/(m^2·s)以下,同时总叶绿素含量均在0.8mg/g以上,表观量子效率均在0.05以上。将28种植物的光补偿点进行了聚类分析,当聚合距离为5时可将这28种地被植物分为3类,其中,光补偿点最大的是‘WL354HQ’紫花苜蓿、‘Companion’日本结缕草和蓝亚麻。  相似文献   

20.
旨在估计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的繁殖疾病遗传参数。本研究收集了1993-2017年间北京地区27个场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25 026条繁殖疾病记录,统计分析发病规律,采用阈模型和线性模型,以场年、胎次和产犊季节为固定效应,个体加性遗传效应和永久环境效应为随机效应得到遗传参数来探究中国荷斯坦牛产后0~35d繁殖疾病遗传规律,同时尝试单独对子宫疾病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奶牛产后0~35d繁殖疾病记录占整个泌乳期繁殖疾病记录的54%;使用线性模型和阈模型所得奶牛产后0~35d遗传力分别为0.015 2(0.001 9)和0.094 4(0.01),使用SAS计算两个模型繁殖疾病EBV排名秩相关达95%(P<0.01);在繁殖疾病中,子宫疾病占48%,且主要集中于产后0~35d,利用线性模型估计得到产后0~35d子宫疾病遗传力为0.010 7(0.001 6)。根据线性模型得到的EBV计算繁殖疾病遗传趋势,发现自2000年以来,公母牛繁殖疾病、子宫疾病估计育种值均呈现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荷斯坦牛繁殖疾病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