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蜂业》2015,(8):47-50
目的:探讨"神蜂精"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进行随机性分组,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神蜂精"高剂量组(1.0m L/kg/d)、"神蜂精"中剂量组(0.5m L/kg/d)、"神蜂精"低剂量组(0.25m L/kg/d)、阳性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给药组,1.0g/kg/d),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诱导产生佐剂性关节炎(AA)。造模14 d后连续给药28 d。测量注射足足肿胀体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血管表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及血管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含量。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神蜂精"治疗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注射足足爪肿胀度(p0.01);(2)与模型组相比,"神蜂精"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VEGF和VEGFR-1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p0.05);(3)各组大鼠血清中VEGFR-2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蜂精"明显的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部炎症,降低血清VEGF及VEGFR-1的表达,从而减轻关节病理性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
5周龄健康艾维茵肉鸡120羽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感染组和药物治疗组.人工复制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的病理模型,并用左旋氧氟沙星治疗,测定血清中IL-1β、IL-2、TNF-α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整个试验过程中,感染组及感染治疗组血清中IL-1β、IL-2、TNF-α的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感染治疗组与感染组比较,血清中IL-1β的含量给药后1、7、14、21、28 d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IL-2的含量7、14、21、28、35 d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TNF-α的含量5、7、14、28 d差异显著(P<0.05).由此认为上述3种细胞因子参与了鸡葡萄球菌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且IL-1β、TNF-α以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黑酵母β-1,3/1,6-葡聚糖对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诱导Caco-2细胞表达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试验选用Caco-2细胞,分成4个组:对照组(A组)、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组(B组)、β-1,3/1,6-葡聚糖组(C组)和β-1,3/1,6-葡聚糖+肠炎沙门氏菌共培养组(D组)。C、D组用黑酵母β-1,3/1,6-葡聚糖(50μg/mL)预处理24 h,然后B、D组各孔接种1×108CFU/mL肠炎沙门氏菌处理3 h。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肠炎沙门氏菌和β-1,3/1,6-葡聚糖均极显著地上调了IL-1β、TNF-α、IL-8和IL-10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1),但对TG F-β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与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组相比,添加β-1,3/1,6-葡聚糖可显著地下调肠炎沙门氏菌诱导Caco-2细胞的细胞因子IL-1β、IL-8和TNF-α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并且显著上调IL-10、TGF-β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由此可知,黑酵母β-1,3/1,6-葡聚糖能抑制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上皮细胞免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所致肠炎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检测了荣昌仔猪K88肠炎模型的炎症因子水平。每头仔猪经口灌服K88菌液1mL(0.1g/mL),1次/d,直至出现腹泻。在腹泻第5d时前腔静脉穿刺采血,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4和TNF-α的水平。结果显示,腹泻组外周血液中的IL-1β、IL-4和TNF-α水平均比健康组有所升高,且TNF-α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益母草碱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炎的抗炎作用。【方法】将60只6~8周龄雌性C57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益母草碱低、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经阴道灌注50μL PBS缓冲液,其余组经阴道灌注50μL LPS(1 mg/mL)建立小鼠子宫内膜炎疾病模型。造模后,益母草碱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7.5、15.0、30.0 mg/kg益母草碱,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5.0 mg/kg地塞米松,每6 h 1次,连续3次。造模24 h后处死小鼠,测定各组小鼠子宫指数;通过HE染色观察子宫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相关炎症因子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子宫指数、子宫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含量与MPO活性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益母草碱能不同程度降低LPS诱导子宫内膜炎小鼠的子宫指数、子宫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探讨长链n-3多不饱和脂肪酸(LC n-3 PUFA)对肠上皮细胞促炎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大鼠肠上皮细胞系IEC-6细胞为模型,分为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脂多糖(LPS,1μg/mL)、LPS(1μg/mL)+二十二碳六烯酸(DHA,100 μmol/L)和LPS(l μg/mL)+二十碳五烯酸(EPA,100μmol/L),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孔为1个重复.细胞先用DHA、EPA或等量二甲基亚砜(DHA和EPA的溶剂,对照)预处理48h,再用LPS处理3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LPS极显著上调了细胞中TNF-α、IL-1 β和IL-6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1),EPA均极显著或显著削弱了细胞内LPS诱导的TNF-α(P<0.01)、IL-1β(P <0.01)和IL-6的基因mRNA水平(P<0.05)的上调,而DHA仅显著削弱了细胞内LPS诱导的IL-1β的基因mRNA水平的上调(P<0.05).结果提示,LC n-3 PUFA在肠上皮细胞中具有抗炎作用,且在本试验条件下EPA的抗炎效果要优于DHA.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臭氧与药物治疗兔骨性关节炎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比较臭氧及药物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效果。方法新西兰兔80只,采用II型胶原蛋白酶关节腔内注射法诱导骨性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10ug/ml臭氧关节腔内注射组;20ug/ml臭氧关节腔内注射组;40ug/ml臭氧关节腔内注射组;低剂量药物灌胃组;中剂量药物灌胃组;高剂量药物灌胃组;每组10只。造模4周后进行臭氧干预,同时进行药物灌胃治疗,每周2次,共4周。末次注射及药物灌胃后4周抽取血液样本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结果各治疗组及模型组的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臭氧治疗组与模型组间的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灌胃治疗组与模型组间的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出现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说明造模成功;(2)臭氧无抑制已升高的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的作用;(3)药物灌胃治疗均能抑制已升高的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5,(10):86-88
为研究视黄醇对脂多糖(LPS)诱发的乳腺炎大鼠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40只清洁级SD孕鼠自怀孕第10天起,3个试验组(每组8只)分别为低(L)、中(M)、高(H)剂量组,分别灌胃视黄醇(溶解于大豆油)4 000、8 000和16 000 U/kg·d,对照组灌胃等量的大豆油,连续灌胃1 d。产后72 h分别灌注灭菌生理盐水和10μg/侧LPS到大鼠第4对乳腺(两侧)内,12 h处死大鼠。LPS灌注乳腺12 h后,乳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均显著升高,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显著降低。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灌胃中、高剂量的视黄醇显著降低乳腺组织中TNF-α水平,低、中、高剂量视黄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提高血清中IL-2水平。结果证实:视黄醇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提高机体免疫力,对LPS诱发的试验性乳腺炎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在LPS(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chicken embryonic fibroblast cell line,DF-1)炎症模型中对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以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ers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对炎症信号通路NF-κBp65和p38MAPK的调节机制。将DF-1细胞分为对照组(C)、LPS组(L)、APS组(A)以及APS+LPS组(A+L),分别在LPS刺激后6,12,24,48,72 h检测各组细胞IL-1β、TNF-α、NF-κBp65、p38MAPK和SOCS3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当LPS终质量浓度为2 mg/L时可诱导DF-1细胞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而APS终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为本试验最佳抗炎浓度。与对照组相比,APS组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在6~72 h均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APS+LPS组SOCS3 mRNA表达在6~72 h均显著升高(P<0.05),NF-κBp65、IL-1β和TNF-αmRNA表达在6~72 h均显著降低(P<0.05),而p38MAPK变化不显著(P>0.05)。在DF-1细胞中,APS单独处理可以促进IL-1β和TNF-α等细胞因子释放而增强免疫;APS和LPS共处理时,APS通过抑制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与高表达的SOCS3对NF-κBp65过度激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5周龄健康艾维茵内鸡120羽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感染组和药物治疗组。人工复制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的病理模型,并用左旋氧氟沙星治疗,测定血清中IL-1β、IL-2、TNF—α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整个试验过程中,感染组及感染治疗组血清中IL-1β、IL-2、TNF—α的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感染治疗组与感染组比较,血清中IL-1β的含量给药后1、7、14、21、28d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IL-2的含量7、14、21、28、35d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TNF-α的含量5、7、14、28d差异显著(P〈0.05)。由此认为上述3种细胞因子参与了鸡葡萄球菌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且IL-1β、TNF—α以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艾叶挥发油(AAEO)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的抗炎作用。以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设置对照组[添加0.1%二甲基亚砜(DMSO)的培养基]、LPS组(添加1μg/mL LPS的培养基)、不同浓度AAEO组(分别添加5、10、20μg/mL的AAEO,预处理1 h,再添加1μg/mL LPS的培养基),每组设置3个重复孔,培养24 h。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以及TNF-α、IL-1β、IL-6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显著(P 0.05)。与LPS组相比,5、10、20μg/mL AAEO组RAW264.7细胞NO、TNF-α、IL-6和MCP-1含量以及IL-6和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 0.05),10、20μg/mL AAEO组RAW264.7细胞IL-1β含量和IL-1β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 0.05)。由此可见,AAEO可以通过调节细胞炎性因子的mRNA表达以及调控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分泌起到缓解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的作用,且存在一定剂量效应关系。AAEO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老鹳草膏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治疗效果,测定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老鹳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理,试验采用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试验对照组、老鹳草组和甲氨喋呤(MTX)组,模型组尾根部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定时测定关节肿胀度,第10天开始药物干预试验,第45天乙醚麻醉后眼底采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各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表明:老鹳草可降低AA大鼠血清高浓度的IL-1β、TNF-α水平,与试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与MTX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助于恢复机体免疫稳定状态。说明老鹳草能降低大鼠足关节肿胀度,可在免疫水平进行保护性调节,提示对治疗人RA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u 15 mg/kg)、高铜Ⅰ组(Cu 30 mg/kg)和高铜Ⅱ组(Cu 60 mg/kg)并饲喂不同含量的碱式氯化铜日粮。饲喂24周后采集脾脏组织,制作组织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NFκB及其相关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IL-2和IL-10)mRNA转录水平,免疫印迹检测NFκB、phos-NFκB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铜Ⅱ组中NFκB、TNF-α、IL-6、IL-2、IL-1βmRNA相对表达量和NFκB、phos-NFκB、IL-1β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IL-10 mRNA相对表达量则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高铜可诱导大鼠脾脏NFκB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将17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及冷刺激试验组,冷刺激试验组又分为急性应激组及慢性应激组.急性冷刺激时间为3、6、12、24 h,慢性冷刺激时间为3、6、9、12d.试验大鼠均于人工气候室中饲养,对照组及冷刺激试验组的饲养温度分别为(24±0.05)C和(4±0.05)C.经不同时间强度的冷刺激后,采用心脏采血,采集大鼠血液,并分离血清,利用Luminex xMAP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IL-2、IFN-γ、IL-4、IL-10以及IP-10的含量.结果显示,冷刺激能够提高各试验组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急性应激组与对照组相比TNF-α、IP-10 、L2和IL-4的含量变化水平呈上调趋势,而慢性应激组TNF-α、IL-2和IL4的含量变化呈下调趋势,IFN-γ和IP-10的含量在冷刺激9、12d时显著增强(P<0.05).研究结果表明,冷刺激能够引起大鼠炎症相关细胞因子以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分泌,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细胞免疫(Th1)向体液免疫(Th2)漂移,从促炎症细胞因子(特点是IL-1和TNF-α的升高)向抗炎症细胞因子(特点是伴随IL-4和IL-10的增强)转化,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并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15.
探讨山豆根多糖对PRRSV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将7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7组(A组、B组、C组、D组、E组、F组、G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依据前期已经建立氧化应激模型的感染条件,D组、E组、F组、G组小鼠于试验第1、2、3天分别采用口服、滴鼻和腹腔注射3种途径联合感染PRRSV病毒原液1.0mL/只,A组、B组、C组给予生理盐水1.0mL/只。第4、5、6天,A、D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10g。B组小鼠腹腔注射5.0mg/kg的脂多糖(LPS)溶液,C组、E组、F组、G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山豆根多糖(200、50、100、200mg/kg)。供试小鼠均于第14天处死,并取其脾脏制备匀浆。采用ELISA检测脾匀浆中TNF-α、IL-1β、IL-6、IL-8、IL-10和MCP-1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显示,PRRSV感染小鼠后能升高小鼠脾脏匀浆内TNF-α、IL-1β、IL-6、IL-8、IL-10和MCP-1水平,50mg/kg~100mg/kg剂量的山豆根多糖能降低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表明,山豆根多糖能有效降低PRRSV感染小鼠脾脏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讨郁金散对大肠湿热证大鼠回肠、结肠肠黏膜SIgA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体重180~220 g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大肠湿热证模型组、自愈组和郁金散治疗组,每组10只。通过饮食设置(高糖高脂饮食)、饥饱失常和灌服白酒并结合高温高湿环境,最后腹腔注射生物因子大肠杆菌,以模拟大肠湿热证发病条件,建立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郁金散治疗组用郁金散治疗5 d,然后采集回肠和结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用ELISA法检测回肠和结肠黏液中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及组织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IL-17和IL-23含量。结果显示,模型大鼠回肠和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上皮完整性被破坏,有炎性细胞浸润现象;郁金散治疗组黏膜上皮再生,完整性得到恢复,连续性良好,排列有序,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模型组大鼠回肠和结肠黏液中的SIg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郁金散治疗组显著低于自愈组(P0.05)。模型组回肠和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L-17和IL-23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抑炎因子IL-10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郁金散治疗组回肠组织的上述炎性因子含量与自愈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肠中的TNF-α、IL-10、IL-23与自愈组差异显著(P0.05);IL-1β、IL-6、IL-17与自愈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回肠和结肠黏膜免疫稳态被打破,表现为SIgA分泌亢进,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紊乱;郁金散治疗可以促使其显著回调。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单月桂酸甘油酯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选用66周龄罗曼灰蛋鸡20 0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 00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日粮中添加1 000 mg/kg单月桂酸甘油酯,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单月桂酸甘油酯可降低蛋鸡料蛋比和次品蛋率(P<0.05),提高产蛋率、平均蛋重、蛋白高度、蛋黄颜色和哈氏单位(P<0.05);降低了蛋鸡空肠隐窝深度,提高了空肠绒隐比(P<0.05);单月桂酸甘油酯添加组血清及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抑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日粮添加单月桂酸甘油酯降低了空肠黏膜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IL-1β和TNF-α的基因表达量(P<0.05),提高了IL-4、黏蛋白2(Muc-2)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基因表达量(P&l...  相似文献   

18.
木犀草素和槲皮素体外抗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观察木犀草素及槲皮素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瘤细胞系(RAW264.7)分泌NO、TNF-α、IL-1β、IL-6以及IL-10的影响,评价其抗炎效果。试验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选对数生长期细胞,设对照组、LPS组、木犀草素5、2.5、1.25μg/mL组,槲皮素10、5、2.5μg/mL组。药物预处理4h后致炎24h,Griess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的含量,ELISA测定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以及IL-10的含量。试验数据表明,木犀草素及槲皮素均可极显著地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后NO、TNF-α、IL-1β以及IL-6含量的升高(P0.01),且在一定程度上呈剂量依赖性。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及槲皮素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19.
研究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IgG含量的影响。用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采用重量法测定AA大鼠胸腺指数、脾指数;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AA大鼠外周血中IL-1β、IL-6、TNF-α和IgG的含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TCDCA可抑制AA大鼠胸腺指数,提高AA大鼠外周血中IL-1β、IL-6、TNF-α含量,降低AA大鼠外周血中IgG含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究褪黑素(MT)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海马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40只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CON组)、模型组(LPS组)、褪黑素干预组(LPS+MT组)及褪黑素组(MT组)。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给予大鼠10 mg·kg~(-1)MT和/或10 mg·kg~(-1)LPS,4 h后,采用旷场试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试验结束称大鼠体重,解剖取海马称重并计算海马体系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切片中海马区域病理变化;RT-PCR技术检测海马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IL-6、IL-10及TGF-β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PS组大鼠自主探索行为减少、运动能力下降,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隙增大、胞质固缩深染、胶质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促炎因子IL-1β、TNF-α及IL-6蛋白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蛋白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而与LPS组相比,LPS+MT组大鼠自主探索行为增加、运动能力增强,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排列紧密,未见明显病变,小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Iba-1和CD11b mRNA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促炎因子IL-1β、TNF-α及IL-6蛋白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蛋白表达极显著增加(P0.01)。此外,MT组与CON组相比,所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MT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减轻海马炎症反应,从而改善LPS造成的大鼠海马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