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指出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一种新的环境保护手段。对该制度的提出背景及内涵进行了论述,并对国内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保证金制度,明确企业的环境主体责任,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2.
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国国家公园在发展实践中采取适合国情的社区治理路径。文中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国家公园社区治理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将国家公园社区治理归纳为逐步演化型治理、分区多主体治理、联合治理和互动协商治理4类模式;指出目前我国国家公园社区治理面临着治理主体多元化、多维度社区治理客体特性和诉求异质性以及治理配套制度不完善等挑战;提出国际经验对我国国家公园社区治理的启示是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社区治理参与主体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治理客体采取分类治理策略,全方面完善国家公园社区治理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林业资源保护制度建设宏观指导多,微观规范少。林业资源生态补偿过度依赖政府的作用,在生态恢复实践中,缺乏必要且具体的制度支撑以及市场途径实现的规范和规定。分析了林业资源监督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在加强林业资源补偿、生态税收法制化、重大风险预判和防范、完善群众参与林业资源保护的同时,完善林业资源保护地役权制度、建立林业资源生态补偿银行制度、碳汇交易制度,从创新管理制度和开拓市场途径两个方面着力,提高林业资源监管成效。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吉林省东辽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集中在水里、根源主要在岸上,应从提高流域水环境治理能力和完善水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加强水环境管理,做好污染治理与监督管理的有效衔接。以改善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从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完善水环境管理制度、强化治污职责分工和追责方面,提出了完善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体系的途径,以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5.
库布齐沙漠治理技术与树种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早在公元前306年,已经形成雏形。由于水资源条件较好,还属于容易治理的沙漠。在治理实践中,总结归纳、完善、充实、提高后的防风固沙及生态建设的造林模式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成功模式,在防风固沙、植被恢复、重建和更新实践中进行的树种选择,符合“适地适树“原则,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3年榆次区津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分析,提出了项目治理中植被恢复治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就山西省植被生态恢复治理模式提出了建议和新的治理思路,以期能在今后的治理中提高植被恢复治理效率,改善山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文山州岩溶极其发育,岩溶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3.06%,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岩溶土地面积的47.84%,州辖8个县(市)均已纳入石漠化土地监测,2009—2016年全州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04 773 hm^2,在多年的石漠化防治过程中总结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科技支撑、思路引领、分类施策、整合资源、制度保障等石漠化治理经验。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森林植被恢复模式、草地植被恢复与合理利用模式、经济利用类工程防治模式、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生态移民治理模式等7个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各项林业工程的实施,通过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林业制度,强化监督管理等手段,预防工程职务犯罪,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会泽县石漠化土地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会泽县石漠化土地面积及其分布。根据2008年以来进行治理的情况,提出加强多部门协调,宏观统筹,综合治理,整治坡耕地,恢复植被,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成效,针对不同的石漠化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理模式,加大资金投入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综合治沙、恢复生态、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提出以村屯为单位的沙区生态治理及林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我国自然保护区经过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文中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法律规定不完善、管理理念不准确、管理权责不明晰与监督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资源属性等特点, 提出自然保护区地方管理模式的初步设想, 即形成一个由政府、公众与其他组织三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委员会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监督政府管理行为, 并从管理主体、经济支撑、监督主体与法律保障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而森林资源是构成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森林资源同时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过度追求其经济价值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作为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公平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森林生态补偿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立法不健全、市场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立足新的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应该抓住机遇,构建开放的多元化、市场化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机制作为支撑,加快推进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设完善。  相似文献   

13.
自《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以来,土壤污染加重的情形得到了有效缓解。土壤污染的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转性决定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我国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方面仍需完善。藉此,提出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完善政府主导性修复资金机制,健全土壤污染监管机制,贯彻落实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土壤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促进我国环境制度建设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分析贵州百里杜鹃煤矿采矿区的生态环境现状,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以科技为先导,采取生物治理为主,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石缎花 《绿色科技》2013,(7):170-172
以古城矿区总体规划环评为例,分析了矿区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古城矿区开发进行了环境影响识别,进而确定了矿区开发的主要资源环境限制因子,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三方面构建了古城矿区总体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可以促进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达到森林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容共赢。然而,目前我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法律体系不完整,利益相关者参与林地规划的程序不明确,林地规划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等制度缺陷,致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不能很好地保障林业科学发展。需要通过完善土地规划法律体系,详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度,保障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健全规划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来加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17.
刘楠 《绿色科技》2013,(7):252-254
指出了循环经济是一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双赢为目标,放弃单纯以经济收益为目标,而不是以破坏环境最终发展难以为继的发展模式。以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循环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经济理论、企业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PEST分析,结合淮南当地支柱产业实证分析,探讨了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论文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法制完善为保障,以意识提高为导向的生态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林业生态工程领域推行监理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但承德市目前监理制并没有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中普遍实施,存在着对林业工程监理没有正确认识,工程投资有限等因素。在研究分析承德市现行林业生态工程监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从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监理办法及相应规范、调整投资结构、建立专门的监理公司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素质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林业生态工程监理制的方法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国家公园的建设成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模式,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区生根发芽.历时130多年的世界国家公园运动在法律规制、管理体制、资源利用、资金来源、规划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留下了旅游设施膨胀、景观破坏加剧、生态系统完整性受损、周边环境管理被忽视等教训.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公园建设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吸收相关教训,但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注重社区参与能力建设与机制构建,加强建设与运营的监管,推进立法进程,探索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